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癌症的英语,以及癌症的本质是什么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很多人以为肿瘤就是癌症,事实上,二者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广义的肿瘤包括良性肿瘤、交界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严格意义上说,只有恶性肿瘤才能称之为“癌症”。
不是所有肿瘤都是癌症
广义的肿瘤,英文叫neoplasms,包括良性的、恶性的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交界性肿瘤。严格意义上说,只有恶性肿瘤才是癌症,英文叫cancer。
恶性肿瘤,也就是癌症,是一些正常的细胞,在某些致癌因素的作用下,控制细胞生长的基因发生突变,获得无限生长和离开原来部位的能力,前者导致形成没有生理功能的排列没有规律的肿物,后者导致邻近组织和器官的受损和异常细胞转移到远处器官的临床表现。人体除了毛发、指甲和心脏,其他组织细胞都会发生癌症。
通常情况下,绝大多数的癌变细胞会被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掉。但是当免疫系统功能低下,或者一些细胞获得躲避机体免疫系统监视的能力后,就会存活下来,不断生长,最终形成恶性肿瘤。这些发生癌变的细胞主要来源于三大组织类型:上皮型组织、间叶型组织和造血系统。
一般情况下,凡是生长在上皮型组织的恶性肿瘤称为“癌”。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肺癌、肝癌、食管癌、胃癌、肠癌、乳腺癌、宫颈癌、鼻咽癌等。但是,一些不叫“癌”的肿瘤也是“癌症”,因为它们都具有恶性肿瘤的特征。其中包括来源于胚胎细胞或未成熟的原始细胞的恶性肿瘤, 这类肿瘤被称为母细胞瘤,如肾母细胞瘤、视网膜母细胞瘤都是恶性度很高的恶性肿瘤。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母细胞瘤都是恶性的,比如脂肪母细胞瘤、血管母细胞瘤、软骨母细胞瘤、骨母细胞瘤都是良性肿瘤,手术切除后大多数不会复发。
另外一大类不叫“癌”的癌症来源于间叶型组织,比如成纤维细胞、血管壁淋巴组织、肌肉、骨和软组织,称为肉瘤,而且无一例外都是恶性肿瘤。常见的肉瘤有纤维肉瘤、脂肪肉瘤、淋巴肉瘤、血管上皮肉瘤、骨肉瘤等等。
来源于造血系统的肿瘤也没有冠以“癌”名,比如白血病、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都是真正意义上的癌症。
更有意思的是,一些不叫“癌”“肉瘤”“母细胞瘤”“淋巴瘤”的疾病实际上也是癌症,常见的有胃肠间质瘤。
良性肿瘤“好”在哪
当然,如果在病名的前面加上“良性”二字,就一定是良性肿瘤。
与恶性肿瘤相反的是,良性肿瘤就没有恶性表现。它们不具有无限生长的能力,也没有远处转移的能力。前者让肿瘤生长非常缓慢,长到一定程度后可能会停止生长;后者让肿瘤不会影响邻近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最多是挤压附近的组织器官获得生存的空间,更不会跑到远处的器官“定居”和“搞破坏”。比如体表皮下的纤维瘤、脂肪瘤,它们多数生长缓慢,边界清楚,当用手指推动时可以在皮肤下滑动。多数良性肿瘤不会恶变,但是在新的致癌因素作用下,部分肿瘤细胞可能发生二次突变,获得无限生长能力后,也会变成癌症。
还有一类肿瘤比较特殊,就是介于良性和恶性之间的交界性肿瘤。其形态上属于良性, 但细胞增生活跃, 而恶性程度又不够,比如只会局部复发、没有远处转移,临床医生很难估计肿瘤的复发是因为切除不彻底还是肿瘤本身就属于恶性范畴,我们往往总结这类肿瘤的特点——良性肿瘤、恶性行为。比如,卵巢交界性浆液性囊腺瘤、交界性粘液性囊性瘤、交界性透明细胞肿瘤,来源于软组织的韧带样瘤、非典型纤维黄色瘤、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等。
是不是癌症,应该如何判断
事实上,判断是否是癌症最终还要依据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以及对机体的危害性。多数癌症往往生长较快、具有侵袭局部组织和远处转移的能力,因此会破坏邻近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对机体产生严重影响,不及时治疗会危及生命。即使治疗后,也会有复发转移的风险,最终部分患者因此死亡。
肿瘤和癌症,预后有没有不同
通过上面对良恶性肿瘤的描述,大家应该清楚了解到,恶性肿瘤(癌症)会危及患者的生命,不治疗或者治疗失败会导致患者的死亡;而且,越晚期的肿瘤这种危害性越大。相反地,绝大多数良性肿瘤除非堵塞了呼吸道、压迫控制重要器官(心肺)的神经系统,通常不会直接导致患者死亡。
综上所述,肿瘤不全是癌症,癌症只是具有恶性行为的肿瘤。一些肿瘤单从字面上不好判断良恶性的时候,还是建议咨询肿瘤科医生,以免误以为是恶性肿瘤而产生不必要的担惊受怕;或者误以为是良性肿瘤而贻误治疗时机。
作者: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专家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主任医师 李力人
策划:谭嘉
编辑:刘洋
vitamins,美 ['vaɪtəmɪnz]维生素
With a diet rich in antioxidants, phytochemical, and vitamins, vegetarians naturally lower their risk of cancer and other diseases.
素食中含有大量的抗氧化成分、植物营养素和维生素,这些都能帮助素食主义者降低罹患癌症和其他疾病的风险。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曾发布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数据,全球新发癌症病例1929万例,其中男性1006万例,女性923万例;全球癌症死亡病例996万例,其中男性553万例,女性443万例。我国因人口基数大,癌症新发和死亡病例世界排名第一,防控形势十分严峻。
癌症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复杂渐进的过程,一般是人体细胞基因损伤或改变长期积累的结果。怎样才能避开癌症的魔爪?抗癌的措施千条万条,良好的生活习惯数第一。
一、超97%的人对癌症易感近日,来自南京医科大学的研究团队在美国癌症研究学会旗下杂志Cancer Research上发表了最新研究。研究根据20个癌症位点的多基因风险评分(PRS),并采用英国生物样本库的442501人的生物样本信息,构建了一个发病率加权的整体癌症多基因风险评分(CPRS)。
研究人员将试验对象的“吸烟、饮酒、身体质量指数(BMI)、体力活动与饮食习惯因素”构成了健康生活方式的评分体系,把每个病人分为不健康(0-1个健康因素)、中等的(2-3)或有利的(4-5)3组生活方式,最终研究发现,20种癌症的PRS之间相互独立,且几乎都与特定部位癌症发生风险相关,超过97%的个体至少对一种癌症易感,
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全球健康中心流行病学系副教授朱猛表示:“这意味着几乎每个人都易患至少一种类型的癌症。”
而研究结果也给了我们提示,在几乎人人都是患癌高风险人群的形势下,通过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或能降低整体患癌风险。
二、为什么癌症越来越多?早在2006年WHO将“癌症”定义为可控制的慢性疾病。癌症的本质是什么,我们该如何全面提高人们对癌症的认识,保证人民远离癌症风险,做好癌症的防治。
1、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各种各样的致癌的化学物品有1000多种,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比如久放发霉的坚果中含有的黄曲霉毒素就是其中之一。很少量的黄曲霉毒素就可以导致胃炎、胃溃疡、肠炎等,进而导致肿瘤的发生。
另外一个是亚硝酸盐,腌的咸菜里、香肠里边都有亚硝酸盐,长期食用腌制食物,容易诱发胃粘膜的炎症,长期发展下去会导致肿瘤的发生,尤其是胃癌。
另外,2007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就发表声明指出,熬夜可能会诱发癌症。这是因为,熬夜会使人体发生内分泌系统紊乱,而混乱的内分泌除了会引起身体的炎症反应,更会诱发癌症。
2、环境暴露,长期接触高危诱因
带有致癌化学物质的空气、水和土壤环境污染是导致的癌症重要因素。例如,燃煤造成的室内空气污染使肺癌发生风险加倍,尤其是对于不吸烟的女性。
又比如,工作环境中的职业致癌物同样需要警惕。间皮瘤(肺或胸腔外膜上的癌症)在很大程度上与工作相关的石棉暴露有关;临床诊疗设备中存在的电离辐射可能诱发白血病和多种实体肿瘤。为确保使其益处大于潜在的辐射风险,应对放射性医学操作做出适当规定,并进行正确操作,以降低不必要的辐射剂量。
3、遗传
大量的研究证实,癌症中有一少部分与遗传有明确的关系,某一家族存在基因缺陷,在外界环境相同的情况下,这一家族的人就拥有较高的患癌几率。但这并不是说父母有癌症,就一定会遗传给子女,基因缺陷也需要外在条件去激活,如果能避免诱发癌症的外界影响因素,完全可以避免癌症的发生。
三、4位肿瘤专家分享“防癌经”,提醒家人一起看外科医生一刀开下去,并不意味着肿瘤彻底消灭,因为癌细胞在血液里仍然顽强生存着。可见,与其在事后费时费力去消灭肿瘤不如在发生前预防肿瘤。癌症是否可以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来预防?各位院士的观点值得我们深思。
1.孙燕院士:像给汽车年检一样体检
孙燕院士认为,经过精心料理的人体,能够减少癌症的发生。他建议,每年要有规律地进行健康检查。大家应当重视对身体的定期查,“没病找病”,从亚健康状态中及时发现问题,包括发现癌前病变,及时提出治疗建议。他以汽车比喻人体说:“汽车都需要年检,那么人也一样,更应当善待它们,该调理时要调理,该小修时要小修,该大修时要大修。”
2.汤钊猷院士:最推荐的防癌运动是游泳
汤钊猷院士强调,人体有非常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比如在临床上,会通过“游泳+干扰素”的医疗运动联合处方来延长肝癌患者的术后生存期。为啥游泳可以延长生存期?专家解释,因为运动能提高人体多巴胺神经的含量,多巴胺本身就有抗癌、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
3.程书钧院士:笑对健康
程书钧曾分享道:预防癌症的独特方法只有一个字——笑,可见笑容对健康的重要性。预防癌症,个人的心理状况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现代精神神经免疫学研究表明,人体的免疫功能可使抗肿瘤细胞增殖,而精神因素就是通过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而使肿瘤发生、发展受抑制的。健康人体内正常细胞也可能突变并形成癌细胞,但机体正常的免疫系统具有监视、抑制和消灭这种突变细胞的能力,使其无法形成癌瘤。长期处于消极心理状态者,其免疫功能常常受限制,在不良情绪状态下,通过心理-神经-内分泌-免疫轴的作用,可促进肿瘤细胞发展,使患者加速死亡。
4.赫捷院士:6种癌可以筛查,11个异常信号需警惕
赫捷院士表示解释,目前有六种癌症比较适合筛查,分别是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宫颈癌、上消化道癌和肝癌。一旦癌症来袭,身体发出的这11种危险信号需要我们警惕:
①身体浅表部位出现异常肿块;
②体表黑痣和疣等在短期内迅速发展;
③身体出现哽咽感、疼痛等异常感觉;
④皮肤或粘膜出现经久不愈的溃疡;
⑤持续性消化不良和食欲减退;
⑥大便习惯及性状改变或带血;
⑦持久性声音嘶哑、干咳、痰中带血;
⑧听力异常、鼻血、头痛;
⑨阴道异常出血,特别是接触性出血;
⑩无痛性血尿、排尿不畅;
⑪不明原因的发热、乏力、进行性体重减轻。
时代已经今非昔比,我们对癌症要有客观的认识,虽不必谈癌色变,但也不能掉以轻心。我国癌症发病率整体并不算高,排在世界第50多位,远低于很多发达国家,但主要问题是死亡率高,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预防意识还很缺乏,一旦发现往往就是晚期,很难有效治疗。
从生活方式上进行优化是预防癌症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式,相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以及技术的进步,癌症预防会做得越来越好。
参考资料:
[1]《避开癌症魔爪,预防才是王道》.科技日报.2021-08-20
[2]《如何远离癌症 在生活方式里找答案》.健康报.2021-04-15
[3]《人类与癌症可以“和平共处”》.大众健康报.2020-07-29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