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癌症可以打新冠疫苗吗,以及癌症疫苗或将问世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接种新冠疫苗仍然是现阶段有效的防护手段,特别对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预防重症和死亡方面有明显效果。
但是,老年人基础性疾病较多
能不能接种新冠疫苗?
会不会有很多不良反应?
接种新冠疫苗时需要注意什么?
你所关心的都在这里
有癌症、糖尿病等慢性病的老人可以打吗?
可以。
慢性病不是老年人打新冠病毒疫苗的绝对禁忌症,只要符合这几种情况——
不处于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在药物控制下病情稳定
没有发热,没有患急性疾病
本身对新冠病毒疫苗成分没有过敏
过往接种其他疫苗没有发生过严重的急性过敏反应
未患有未控制的癫痫或其他严重神经系统疾病
因此,即使是患有癌症、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等慢性病,只要老年人健康状况稳定,药物控制良好,经过医生评估后,均可以打新冠病毒疫苗。
接种疫苗需要注意些什么?
接种前先了解,接种完要留观,返家后不适要就医。
接种前:
家人应认真听取医生的健康告知,了解即将接种的疫苗品种、作用、接种禁忌、不良反应和接种后留观等注意事项。
接种后:
在现场留观30分钟的要求,特别要关注老年人自己的感受,如有问题及时与医务人员沟通;如果是在家中接种,也同样要做好留观30分钟的要求。
回家后:
出现不适,先联系接种门诊,必要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门诊医生。
吸入式疫苗在深圳开打
2022年9月,我国又有2款疫苗通过了国家药监局组织的认证,被纳入“序贯加强免疫”的紧急接种队列。
分别是:
吸入式“重组”疫苗
康希诺吸入式重组新冠病毒疫苗(5型腺病毒载体)
目前只能用来做“加强针”,不能做第一针。
打针式“重组”疫苗
珠海丽珠重组新冠病毒融合蛋白(CHO细胞)疫苗
目前只能用来做“加强针”,不能做第一针、第二针。
01
吸入式:全球首款
商品名:克威莎雾优。
全名:吸入式重组新冠病毒疫苗(5型腺病毒载体)。
是全球首款被用于“序贯加强免疫”的吸入式新冠疫苗。
接种方式:用嘴吸。
只需轻轻一吸就完成了接种,对老年人比较友好。
通过口腔吸入至肺,使雾化后的疫苗经过呼吸道最终抵达肺部,在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同时,激发呼吸道黏膜免疫,形成“黏膜+细胞+体液”三重免疫保护。
最大的优势:能高效激发黏膜免疫。
图源:见水印
02
打针式:广东首款
商品名:丽康V-01。
全名:珠海丽珠重组新冠病毒融合蛋白(CHO细胞)疫苗。
接种方式:肌注,即肌肉注射,也就是打针。
由丽珠单抗生物公司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合作研发,采用创新分子设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是广东省内首款重组新型冠状病毒融合蛋白疫苗,临床实验数据显示,它的安全性和保护力,以及对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人的保护力优势。
鼓励“混打”不同技术类型疫苗
“混打”不同技术类型的疫苗,在专业上叫:
序贯接种。
采用不同技术路线,或者说不同源的疫苗,根据一定的间隔和剂次,来接种。
比如说,你前2针打的是新冠灭活疫苗,那第3针“加强针”,鼓励选不是灭活的,比如重组蛋白疫苗(包括吸入式、肌注式)。
数据表明,序贯加强免疫,效果优于同源加强免疫。
目前我国大规模接种的新冠病毒疫苗,有3种:
打1针的重组病毒疫苗(5型腺病毒载体)
打2针的灭活疫苗(Vero细胞)
打3针的重组蛋白疫苗(CHO细胞)
这3种技术路线的新冠疫苗,都适合60岁以上老年人接种。
目前打新冠疫苗
一共有6种组合
打完全程满3个月
这些老人都应该打“加强针”
已完成以下两种疫苗(随便一种)的全程接种,满3个月以上,而且未发现接种禁忌的。
灭活疫苗
肌注式重组新冠病毒疫苗(5型腺病毒载体)
(已接种3剂重组蛋白疫苗(CHO细胞)的,暂不需要打“加强针”。)
素材来源 |深圳卫健委
整理编辑 | 第一健康集团
“打一针就永远不会癌症!”面对如此“厥词”,相信很多人听到也只会当作笑话,或是持怀疑态度,不敢轻信。
然而,57岁的李大妈却对此深信不疑,花了21万打了该“防癌针”,结果却是落入了不法分子的骗局中。
李大妈平时爱好养生,常去的健康管理中心自称公司最新研制了一款“防癌针”,接种后就不会得癌症,对外售价120万,但因为跟李大妈“关系好”,所以给她“内部价”,为38万一针。在销售人员的忽悠下,李大妈被安排打了“防癌针”,并陆陆续续支付了21万元的费用。
如此高额的消费自然无法瞒过家人,在家人的追问下,李大妈说出实情,最终让骗局败露。后据警方调查,在无行医资质的情况下,该团伙打算以可乐冒充“防癌药物”给李大妈注射,后又因怕出事,改为用空针管“做做样子”,并没有给李大妈实际注射。
目前,涉案人员已被逮捕,“防癌针”一事也被确认为诈骗。
一、“防癌针”、防癌疫苗有科学依据吗?全球对癌症疫苗的研究方兴未艾,成为癌症治疗的新热点。从目前取得的成果看,癌症疫苗可分为两种:预防性和治疗性。
1、预防性疫苗
癌症的免疫预防指的是通过调整宿主的免疫应答去控制癌症的起始和发展。
预防性癌症疫苗中,HPV疫苗为人熟知。宫颈癌是女性恶性肿瘤第二大杀手,据研究,98%的宫颈癌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有关。因此,把人乳头状瘤病毒灭活后制成疫苗,可保护大多数受种者免于HPV感染。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预防性疫苗并不保证对所有受种者都有效,此类疫苗可以控制癌症的发生概率却不可以完全杜绝其发生的可能。
2、治疗性疫苗
治疗性疫苗是通过诱导特异性的免疫应答,从而“训练”机体免疫系统,对已经存在的疾病发挥作用,达到治疗和防治恶化的效果。
以120万“抗癌针”为例,这其实是一种CAR-T细胞疗法。
人类血液由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组成,其中白细胞可帮助人体抵御外界的感染。而T细胞属于白细胞的一种,可及早识别、消灭人体内恶变的细胞,在肿瘤免疫中至关重要。
有的人之所以患癌,因为其T细胞功能往往不健全,不能识别或者消灭恶化的肿瘤细胞。CAR-T疗法就是把患者体内的T细胞从血液中分离出来,在体外进行改造加工改善其质量。然后,再将制备的T细胞回输到肿瘤患者体内,可以特异性杀灭肿瘤细胞,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又能不断扩增,直到肿瘤细胞清除干净,它才停止增殖。
目前,批准的CAR-T治疗是针对血液、淋巴系统的肿瘤,如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效果比较好。
此外,尽管网上有文章说,患者注射CAR-T细胞后,癌细胞“清零”了,但这并不等于癌症治愈。考核癌症患者是否治愈的硬性指标是“5年存活率”。因此CAR-T细胞治疗方案还并不能被视作万能抗癌药物。
二、2030年,癌症疫苗或将问世,癌症可以被攻克了?近日,德国mRNA疫苗厂商BioNTech公司联合创始人Ugur Sahin夫妇接受媒体采访时称,mRNA癌症疫苗或有望在2030年上市。
据报道,BioNTech一直在研究mRNA癌症疫苗。但在疫情全球蔓延之后,该公司转而研发新冠疫苗。研究认为,既然mRNA新冠疫苗已经证明了通过将遗传基因编码输送至人体,能够让细胞产生抗体,从而激活人体的免疫反应,那么同样的原理也应该能够在对抗肿瘤方面被验证,通过接种癌症疫苗,人体将能够启动免疫系统,从而攻击肿瘤细胞。
目前,BioNTech正在研发针对直肠癌、黑色素瘤和其他癌症的mRNA疗法。然而,由于肿瘤非常狡猾,会逃逸免疫系统的杀伤。因此,要将药物精准地抵达正确的地方仍是一个“精细”的工作,技术会成为一个重要的挑战。尽管mRNA疫苗从安全性的角度来看已经在新冠疫苗上得到了验证,但是它的保护免疫作用可能较弱。
综上所述,癌症疫苗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离临床广泛应用还有距离。如果指望在短期内成为彻底治愈癌症患者的救世主,那难免要失望。
三、预防癌症,牢记4组“防癌密码”目前,癌症预防大于治疗,在没有特效疫苗的情况下,我们该如何有效预防癌症呢?
中国抗癌协会秘书长张广超教授表示,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将癌症定义为非传染性慢性疾病,也就是说癌症是可以预防的疾病。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将癌症视为生活方式性疾病,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可以有效降低某些癌症的发病风险。
在这里,小艾根据各专家的建议,为大家简单总结了以下4组防癌“密码”,长期坚持,或能帮助降低患癌风险。
1、饮食构成“211”
所谓“211”,是指每天应摄入2斤(1kg)蔬菜,应食用1斤(0.5kg)水果,每周吃肉不要超过1斤(0.5kg)。
之所以这样建议,主要是希望在保证人体每天所需营养素摄入充足的基础上,避免饮食过量、偏颇。肉类尽量在早上或者中午吃,且根据季节的不同有区别地吃,鸡、鱼、虾可以一年四季经常食用。
2、体重维持“8580”
肥胖不仅会增加患心脏病、糖尿病、骨质和关节疾病的风险,还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超过20种不同类型的癌症与肥胖有关。
因此预防癌症的关键之一,在于维持“8580”的体重,即在指标准体重中,男性腰围要控制在85厘米以内,女性腰围不应该超过80厘米。
3、运动保证“1357”
运动可减少癌症发生的风险,包括乳腺癌、结直肠癌、前列腺癌和卵巢癌等。运动也被证实可改善生活质量,消除心理困境等。
专家建议,运动可遵循“1357”,具体来说,就是保证每周至少有5天的规律运动时间,每次30分钟左右的有氧运动,强度以“170-年龄”心率为最佳(如果一个七十岁的人,那就是170减70就是每分钟心率100左右)。
4、定期筛查“1540”
定期筛查有助于癌症的早诊早治。如果有家族癌症史,那么建议在比直系亲属患癌年龄早15~20年时,去医院做专业的防癌体检,比如直系亲属55岁查出癌症,那么35~40岁就应启动防癌体检。而普通人群超过40岁以后,也要更加重视癌症定期筛查。
总结:我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约380万,总体癌症发病率平均每年上升3.9%左右。在《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专家建议个人践行健康生活方式以预防癌症,生活中可以做到调情志、节饮食、慎起居、多运动。毕竟预防癌症比治疗癌症更简单,更容易。
参考资料:
[1]《避开癌症魔爪,预防才是王道》.科技日报.2021-08-20
[2]《如何远离癌症 在生活方式里找答案》.健康报.2021-04-15
[3]《人类与癌症可以“和平共处”》.大众健康报.2020-07-29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