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晚期癌症康复成功案例,以及癌症康复期多长时间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2007年,凌志军在家中写作,突然头晕目眩倒在地上,醒来后便赶紧去医院做了检查。
检查结果出来后,医生对他说:“你要做好心理准备,像你这样的情况,一般都活不过三个月。”
不过时至今日,凌志军依然活着,被称为抗癌成功第一人。
凌志军表示得了癌症,要靠脑子救,不要只靠钱包救,从癌症晚期到肿瘤消失,他究竟做了什么?
查出癌症,不愿自弃2007年的一个深夜,凌志军像往常一样写作,周围安静的氛围让他能全身心地投入当中。
凌志军思路喷涌,正在奋笔疾书之际,突然一阵眩晕感来袭,他便晕倒在了地上。
等他再次醒来时,仿佛那件事情是自己的一个错觉,并没有觉得全身上下有哪块不舒服。
为了保险起见,凌志军还是决定去医院检查一下,这样心中的一块大石头也好落地。
到了医院,凌志军做了一个全身的系统检查,却不想检查结果让他大吃一惊。
只见检查报告单上,白纸黑字地写着癌症晚期四个大字,凌志军还以为是自己眼花看错了,结果再一看还是那样。
凌志军非常难受,想着自己多年来坚持锻炼,很是注重健康,难道也还是逃不过癌症的命运吗?
医生即便是看到患者痛苦的表情,也只能说出实话:“你先做个心理准备,一般像你这样的情况,都活不过三个月。”
听到三个月,凌志军快要心如死灰,为什么这样不幸的事情要降临在自己身上,他实在是想不明白。
凌志军都不知道自己是怎样走出医院大门的,回到家里,妻子一看进门的丈夫脸色很不好,赶忙问道:“志军,你这是怎么了?”
凌志军犹豫再三,还是选择把病情告诉妻子,说:“我已经癌症晚期了,医生说我最多活不过三个月。”
妻子听到后吓了一大跳,想到丈夫平时很注重身体,怎么会突然得了癌症,便说:“我们要不再去做一下检查吧,万一是误诊呢,你先不要那么担心。”
听了妻子的话,凌志军得到了安慰,他暂时松了一口气,不断地在心里祈祷这次是误诊,自己是健康的。
紧接着,凌志军和妻子出门了,来到另一家医院做了检查,结果检查结果出来还是癌症晚期。
凌志军依旧难以接受了自己癌症晚期的事实,更可怕的是他体内的癌细胞正在向全身转移,上次晕倒正是因为癌细胞扩散到了脑部。
大脑和心脏是人类最重要的两个器官,其中一个被癌细胞占领,便意味着被救治好的机率相当于零。
现实始终是残酷的,即便凌志军再不愿意接受,也不能再逃避了,他抱有一线希望地开口问医生:“我还有没有救,有什么治疗办法吗?”
医生看着患者急切的眼神,只能摇摇头说:“现在还不能确定,必须要进一步做检查,分析一下你头部的癌细胞是不是从肺部转移过去,如果不是那还有救。”
天无绝人之路,这时候正好有一位国外的抗癌专家在医院坐诊,经过他的仔细分析之后,告知了凌志军癌症的具体情况。
专家说:“你肺部的癌细胞严重,必须马上切除,之后吃抗癌药,应该能够控制住你体内的癌细胞扩散,因为并没有癌细胞间并没有明显的转移关系。”
凌志军一听到自己还有救,内心得到了一丝的安慰,他赶紧配合救治方案,住进了医院,开始了漫长的抗癌之路。
到了2007年底,医生告诉凌志军:“你的肺部癌细胞切除手术可以提上日程了,在手术之前,我还是要告诉你成功的可能性只有一小半,愿意尝试吗?”
凌志军毫不犹豫地点点头,就算是只有零点几的成功率,他也要为了能活下去勇敢一点。
比起三个月的寿命,凌志军当然选择有自己的后半生,就算结果不要好,他至少是尝试过了,不会后悔。
接着,凌志军便被推进了手术室,几个小时过去了,依旧没有出来的动静。
手术室外的妻子焦急地等待着,见主刀医生出来了,赶紧站起身来问:“医生,我丈夫怎么样了?”
医生回答:“放心好了,这次的手术非常成功。”
妻子听到这话,有些激动地泪水滑落。凌志军手术之后,对于抗癌更加充满信心,要坚持下去,手术成功并不会完全消灭癌细胞。
想要恢复正常的生活,凌志军必须要接受后期的治疗,化疗便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项。
提起化疗,凌志军的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父亲化疗后的痛苦模样,简直是生不如死。
所以,凌志军经过一番考虑后,决定不接受化疗,在痛苦中延续生命,还不如潇潇洒洒地快活一下。
凌志军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妻儿,儿子一听父亲不接受化疗,赶忙劝阻道:“爸,你这是在做什么啊?”
在他儿子看来,父亲做了手术已经是成功了一大半,要是接受后续的化疗,被治愈的可能性会更大。
凌志军当然明白儿子是为自己好,只是这一次,他为自己的余生下这个决定。
妻儿见改变不了凌志军的想法,只好同意他出院,回到了熟悉的家中。
亲眼见证,不愿经历说起来,凌志军刚开始难以接受患癌的现实,后面这么抗拒化疗,都是因为他亲眼见证过父亲患癌的痛苦模样,他不想自己的家人也心如刀绞。
1963年,凌志军出生于上海,他的家庭可以说是书香门第。他小时候记得最清楚的便是父亲常常埋在书海中,读着各种各样的书籍。
在这样的氛围熏陶下,凌志军想着长大后要像父亲一样,成为一名知识渊博的学者。
后来,父亲因为工作调动,便举家从上海搬到了北京,一路北上。
在1978年,15岁的凌志军离开家里,去工厂做起了电工,赚钱补贴家用。
凌志军并没有因为生活的打磨灰心丧气,而是只要一有时间,便会拿起书本读。
终于在1988年,凌志军经过不懈的努力成为了新华社的一名记者。
这也意味着凌志军可以回到父母身边,不用再在外面漂泊了。
回到家中,凌志军看到许久未见的父母已经长了不少的白发 以前父亲的脸上还会时常露出笑容,可是现在笑容消失了。
到了1993年,凌志军又再次考上了中科院的研究生,正当兴冲冲地急着把好消息告诉父母的受苦,却看到母亲一个人在屋子里面偷偷落泪。
凌志军赶忙进去,关心地问:“母亲,你怎么了,家里出了什么事吗?”
面对儿子的不断追问,母亲终于开口:“你的父亲得了肺癌,已经没有多少时间了。”
什么父亲竟然得了肺癌,凌志军很难接受,差点晕了过去,来到医院看到躺在病床上的父亲,焦急地询问医生:“你有什么办法能救救我的父亲吗?”
在医生的建议下,凌志军的父亲做了手术,并接受了后续的化疗,每每看到父亲痛苦的模样,他都恨不得替父亲去受这份罪。
与癌症艰难抗争了两年,还是没有挽留住父亲的生命,他父亲还是走了。
在收拾父亲的遗物时,凌志军看到了父亲留给自己的一封信,上面交代自己一定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活出自我,不要想父亲一样活的压抑。
凌志军看完这封书信泪眼婆娑,父亲的离去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身体健康十分重要。
凌志军在心里一直默默告诉自己,锻炼好身体,不要让家人担心,要对自己负责。
所以,多年以来,凌志军一直有在坚持锻炼,不管工作有多忙,锻炼是必不可少的。
此外,凌志军喜欢的运动种类非常多,像跑步、滑雪和登山等等。
凌志军的积极锻炼也很有效果,身体一直挺好,工作起来劲头十足,没想到癌症的厄运还是降临到了他的身上。
享受余生,抗癌成功自从拒绝化疗之后,回到家中的凌志军不再把自己当做一个得癌症等死的人,他要把一生的每一天都过得精彩。
凌志军因为癌症便向单位请了长假,把工作放到一边,不用每天为了工作的事情而烦心,可以有大量的时间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此外,凌志军也告别了作息不规律和昼夜颠倒的现象,他想找个更舒适安静的地方,便带着家人来到了深圳,在一个郊外租了一个小院子,过着隐居般的生活。
他的儿子为了陪伴父亲度过人生中最后的一段时光,毅然辞去了原先的工作,也来到了这世外桃源。
一家三口,在这里每天看着太阳东升西落,又没有外人前来打扰,心灵上获得前所未有的洗涤。
凌志军偶尔心血来潮,还会翻上基本医术,看看里面有没有治疗癌症的法子,没过多久他觉得这个简单的法子可以一试。
要知道,每位患者得了癌症之后,往往心情十分烦闷,得不到排解,还害怕死亡的突然降临。
凌志军觉得自己首先要把放平心态,保持住良好的心情,书上有说笑声总有一种超越肉体的震撼。
凌志军想着如果用大笑来面对癌细胞,那么癌细胞将不会将他埋葬。
于是,凌志军打算寻找一切让自己感到快乐的法子,但是他的爱好除了看书和运动还有什么呢?
正当凌志军思索的时候,一旁的儿子看着电视发出了爽朗的笑声,他不免好奇地凑上去一瞧,原来是相声。
之前,凌志军也十分喜欢相声,不过后来因为工作忙就搁置起来了,他便拜托儿子多买点相声光盘,接下来房间里时不时传出他们的欢笑声。
三个月过去了,凌志军并没有像医生说得那样失去生命,再次去复查时,结果显示他体内的肿瘤有回缩的现象。
突如其来的好消息让凌志军高兴了好久,难道对抗癌症这场无硝烟的战场,自己真的会迎来最终的胜利吗?
不过有了这样的效果,凌志军像是吃了一颗定心丸,他继续过着自己喜欢的生活,摄影、运动等自己爱做的事。
凌志军将目光也放到了院子角落的荒地,他想要体验一下田园生活,给上面种上蔬菜。
当菜园有了绿油油的模样,凌志军觉得那就是希望,他心情更加愉悦,菜园渐渐已经让他自给自足,出现在他饭桌上的便是这些。
以前,凌志军还经常吃些大鱼大肉,现在他只吃清淡的有营养的食物,还会吃一些粗粮。
值得一提的是,凌志军发明了一种叫做红梅大枣糙米饭,精心烹饪一饭后,基本上成了他的午饭了。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的过去,死神始终都没有拜访,到了2012年,凌志军再次去医院复查,天大的好消息降临了。
凌志军头部的癌细胞几乎完全消失,并且其他未化疗的地方也没有任何明显的异常,这意味着无硝烟的战争还是他取得了胜利。
凌志军十分喜悦,第一件想到的便是拿起笔记录下来,要把这段独特的经历用文字书写,更期待能够为更多的病友送去希望。
2012年8月,凌志军携《重生手记》强势回归,也因此被大家称为抗癌成功第一人。
从癌症晚期到肿瘤消失,凌志军似乎什么都没有做,却又什么都做了,没有他那一番努力也不会有如此成功。
癌症并非绝症,不恐惧,不盲从,便会有更多的生机。如今,凌志军依然在追寻着生活的脚步,热爱记录,热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