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直肠癌症化疗怎么化疗,以及结直肠癌症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目前结直肠癌主要治疗包括化疗、靶向治疗以及免疫治疗,这篇文章带你全面了解、目前结直肠癌可行有效的治疗方案,多一个选择也就多一条路,机会也会大很多。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非常有用。
结直肠癌的化学治疗目前结直肠癌常用的化疗药物主要有三种,即5-氟尿嘧啶,奥沙利铂,伊立替康。
常见的化疗方案为:FOLFOX方案(5-氟尿嘧啶+奥沙利铂+亚叶酸钙),FOLFIRI方案(5-氟尿嘧啶+伊立替康+亚叶酸钙),CapOx方案(卡培他滨+奥沙利铂),FOLFOXIRI方案(5-氟尿嘧啶+奥沙利铂+亚叶酸钙+伊立替康),5-Fu/leucovorin方案(5-氟尿嘧啶/亚叶酸钙)等。
在具体的临床使用上,主张将化疗的疗效发挥到极致,也就是在患者可耐受的情况下,在临床治疗中尽可能将这三类药物都用到。
此外,作为5-氟尿嘧啶的衍生性药物,卡培他滨由于为口服制剂,所以目前在很多情况下是可以替代5-氟尿嘧啶,而在一般状况不好的患者,使用卡培他滨可能更具优势。
还有一种化疗药物TAS-1021(TAS-102是日本公司研发的新型抗肿瘤药物)可供选择,临床上使用上为单药使用,主要用于三线及以上患者,也就是既往已经使用过5-氟尿嘧啶,奥沙利铂以及伊立替康后病情进展的患者。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三线治疗上,由于尚缺乏TAS-102与瑞格菲尼的头对头的疗效研究,在三线治疗选择上还没有形成一致共识,尽管似乎TAS-102的疗效在同安慰剂进行比较时要优于瑞格菲尼。
结直肠癌的靶向治疗目前结直肠癌的靶向治疗主要分为5类,即抗肿瘤血管形成治疗,抗EGFR治疗,肿瘤免疫调控点治疗,抗BRAF治疗,抗Her2治疗等。
抗肿瘤血管形成治疗
抗肿瘤血管形成治疗为结直肠癌治疗的大类,目前已经获批对的药物主要有阿柏西普, 雷莫芦单抗3,贝伐珠单抗, 瑞格菲尼等。
从药物经济学角度来讲,贝伐珠单抗更有优势,一二线治疗均为其适用范围,阿柏西普以及雷莫芦单抗主要用于二线治疗,瑞格菲尼则主要用于三线以上治疗。
这两种靶向药的不良反应相同,主要为高血压,蛋白尿,皮疹,腹泻,手足综合症,动静脉血栓等。
癌症患者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除了有出现出血,胃肠穿孔等严重不良反应外,贝伐珠单抗还会对伤口愈合造成影响,故临床要求是至少在术后6周使用贝伐珠单抗,以免影响伤口愈合加重出血,穿孔的风险。
抗EGFR治疗
目前EGFR突变在结直肠癌中相当常见,其比率约为50%-80%,但是EGFR小分子抑制剂在结直肠癌中基本上没有市场,只是在临床应用上批准的药物主要为EGFR单克隆抗体,即西妥昔单抗与帕尼妥珠单抗两种药物。
这两种药物主要的区别为西妥昔单抗为人鼠契合性抗体,而帕尼妥珠单抗为完全人源化抗体(主要指鼠源单克隆抗体以基因克隆及DNA重组技术改造,重新表达的抗体),所以临床使用时帕尼妥珠单抗的输液反应发生率药低些(1% 对3%)。
由于帕尼妥珠单抗和西妥昔单抗的作用机制均为抑制EGFR ,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皮疹,腹泻等。
目前这两种药物主要用于K-RAS野生型的患者,这部分患者的比例约在40%以上。但是最近越来越多的研究倾向于,使用这两种药物前对全RAS突变情况进行检测,即K-RAS与N-RAS。
简而言之,只要存在RAS突变,不管是K-RAS还是N-RAS,不管是其中的2号外显子还是 3号或者4号外显子,一旦被检出则不能使用西妥昔单抗或者帕尼妥珠单抗。
此外,疾病的发病部位也会对药物的选择产生影响。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位于左侧的结肠癌(包括直肠)患者使用西妥昔单抗或者帕尼妥珠单抗类的药物获益更加明显。
对于RAS野生型的患者,如果肿瘤位于右侧结肠的话,在靶向药物的选择上,只能选择抗血管形成类药物如贝伐珠单抗。而如果肿瘤位于左侧的话,则可选择抗EGFR抗体如西妥昔单抗, 帕尼妥珠单抗或者抗肿瘤血管形成类药物。
在具体用药选择上,当抗EGFR治疗与抗肿瘤血管形成治疗都为可选方案时,到底选择哪一种作为首选治疗目前还没有临床的研究,患者可以根据自身病情去选择。
抗BRA突变治疗
面对BRAF突变时,恶性黑色素瘤与转移性非小细胞癌患者无疑是幸运的,但是,在结直肠癌中,BRAF的检出则意味着预后不良。
更令人遗憾的是结直肠癌的两种主要靶向治疗不管是抗血管形成治疗还是抗EGFR,就连以往BRAF抑制剂联合MEK抑制剂在结直肠中也只有12%的有效率。
目前已有的证据似乎只有强有力的化疗如FOLFOXIRI (5-氟尿嘧啶+奥沙利铂+亚叶酸钙+伊立替康)可与之抗衡。
一般来讲,BRAF突变主要有两种方式,即BRAF V600E突变与非V600E突变,两者在BRAF中突变所占比率分别为80%与20%。
抗HER2突变治疗
除了以上基因或者靶点外,另一个在结直肠癌具有潜在治疗靶点的基因为Her2,在结直肠癌中总的突变比率约为3%,临床上往往与RAS,BRAF等基因不共存。
2016年发表在柳叶刀肿瘤(the lancet oncology)的研究8表明,对于Her2扩增或者过表达的患者,使用针对Her2的靶向联合如曲妥珠单抗+拉帕替尼在二线以上的治疗能够带来30%的有效率。
结直肠癌的免疫治疗目前FDA批准了派姆单抗(pembrolizumab)用于含有dMMR缺失或者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SI-H)的晚期结直肠癌或者含有类似突变的其它瘤种。在FDA宣布这一惊世骇俗的决定不久,dMMR或者MSI-H开始成为继PD-L1之后最可靠的预测免疫调控治疗疗效的标记物之一。
按照FDA发布的批文,这一检测甚至不受瘤种的限制。换句话来讲,就是只要存在dMMR或者MSI-H突变,不管是什么瘤种,在缺乏有效治疗选择的前提下,都可以考虑免疫调控点治疗如派姆单抗。
而在随后的研究中,另一代表性的免疫调控点抑制剂纳武单抗(nivolumab)的疗效也在含有dMMR缺失的结直肠癌中被证实,从而使得晚期结直肠癌在靶向治疗上又多了一个治疗选择。
虽然在临床上含有dMMR或者MSI-H突变的患者的比例仅为5%,考虑到结直肠庞大的发病人群,以及免疫调控点抑制剂单药使用对这一人群高达40%以上的有效率,选择这个治疗方案的受益群体还是很大的。
希望结直肠癌的治疗有更多的进展和突破,让被癌症折磨的患者们早些脱离苦海。如果您还有其它疑问,可以在下方留言,我们有专业的医生给您解答。
直肠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它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居于恶性肿瘤的前列。目前,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是治疗直肠癌的主要方式,且大部分病人术后都需要进一步治疗,其中大部分病人术后需要化疗治疗。直肠癌术后化疗叫辅助化疗,有别于术前的化疗(新辅助化疗)和晚期病人的化疗(姑息性化疗)。
1.辅助化疗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清除手术之前及手术时已经经过微血管及淋巴管进入循环系统的肿瘤细胞,以及已经出现的微小转移病灶,诸如肝脏和肺部的微转移灶,这样的转移病灶术前各种影像学检查,包括Pet CT都是很难发现的,只有消灭或清除这些微小转移灶,以及进入循环系统的肿瘤细胞,才能最大可能减少肿瘤病人术后的转移和复发,从而提高病人的生存率,延长生存期。
2.直肠癌术后什么情况需要辅助化疗。是不是需要化疗,主要与肿瘤的分期以及有无复发及转移高危因素,以及病人的全身情况能否耐受决定。
直肠癌分期简单示意图
直肠癌分期简单示意图
直肠癌分期简单示意图
(1)原位癌、I期和部分ll期(简单说就是无淋巴结转移)病人不需要化疗。
(2)部分ll期病人,如果具有以下预后不良及转移复发高危因素的话,应该进行术后辅助化疗。高危因素主要包括以下情况:
①T4,就是肿瘤比较大,肿瘤组织已经穿透整个肠壁了;
②组织学分级为三或者是四级,也就是组织学分化差,恶性程度高(但不包括微卫星高度不稳定病人);
③脉管癌栓及神经侵犯;
④术前伴有肠梗阻和穿孔;
⑤术后病理检查淋巴结检出数目小于12个;
⑥切缘有肿瘤组织残留,也就是切缘阳性。
化疗方案:口服单药化疗,常用药物为卡培他滨(口服的氟尿嘧啶),采用两周或三周方案,一般用药时间为半年。研究表明对于ll期伴有单个高危因素的患者,在单药氟尿嘧啶的基础上增加奥沙利铂,并不能提高生存率,但相反化疗副反应明显增高。对于合并多个高危因素的ll期病人,应用联合化疗方案FOLFOX(奥沙利铂+亚叶酸钙+氟尿嘧啶)要优于单药化疗。
(3)III期病人(有淋巴结转移)及IV期病人(有远处转移,常见的为肝、肺转移),均应常规进行辅助化疗,可使术后的总生存提高10~15%左右,标准化疗时间也是半年。有些IV期病人,如侵犯邻近脏器或组织,具有潜在可切除的远处转移(肝脏或肺部转移灶可切除),如果肿瘤无难以控制的出血、梗阻及穿孔情况,可先行2-3周期的新辅助化疗,然后复查评价疗效,评估能否进行根治性手术。如果化疗有效,转为根治性手术,术后继续按原方案化疗,根据病人情况,必要时化疗基础上加用靶向药物治疗。
化学方案:这类病人均采用联合化疗,常用的有以下几个化疗方案。
① XELOX方案。具体药物是奥沙利铂+卡培他滨,每三周为一个治疗周期。
② FOLFOX方案。具体药物是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亚叶酸钙,每两周为一个治疗周期。Ⅳ期病人三个周期治疗后需进行全面的检查并评价疗效。
③ FOLFIRI方案。一般作为二线化疗方案使用,具体药物是伊立替康+亚叶酸钙+5-氟尿嘧啶,每两周为一个治疗周期。
Ⅳ期病人也是三个周期后评估疗效。另外,IV期病人如术前已行新辅助化疗且有效,术后继续按原方案化疗,必要时需联合靶向药物治疗,KRAS基因突变型患者可以使用化疗联合贝伐珠单抗,KRAS基因野生型患者可以使用化疗联合西妥昔单抗。效果仍不理想时(转移瘤有进展,就是变大了)可选用靶向药物呋喹替尼。呋喹替尼适用于既往化疗和一线靶向药疗效不理想的结直肠癌病人,可显著延长患者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