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癌症晚期止痛,以及癌症晚期如何减少痛苦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癌痛如何止痛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很多癌症患者出现疼痛后,会服用止痛药来缓解疼痛。都说是药三分毒,但对于出现癌痛的患者来说,大家关注的重点已经变成了哪种癌痛止痛药效果最好。世界真的存在止痛效果最好的癌痛止痛药吗?关于癌痛止痛药的选择与使用有没有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呢?为此,家庭医生在线采访了广州中医药大学金沙洲医院疼痛科主任医师王家双教授。
哪一种癌痛止痛药的效果最好?王家双教授提到,如果说哪种药物最好,这很难有一个标准。因为每个个体对药物的反应都不一样,有时候我经常跟病人讲,药物疗效如何并不在于价格的高低,而在于这个药是不是适合自己,所以对于癌痛,哪一种药物最好,还要看癌痛是以哪一种原因为主。
比如说癌痛是炎性位置为主,那这个时候用点带有抗炎性的止痛药,效果就比较好;如果癌痛是因为神经因素引起的,这时候加一点带有神经病理性疼痛镇痛药物,效果会比较好;如果病人不仅有躯体的疾病,还有心理的疾病,这个时候就必须要配合一些治疗心理疾病的药物,这样一起治疗,效果才会更好。
所以这个问题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大家要避免陷入这种认知误区。
此外,王家双教授还强调道,对待每一个病人的癌痛,它要分性质和程度。因此如果我们单纯强调一开始用哪一种药,那从医疗上来说不太科学,它就不是一个精准治疗。但是癌痛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如果痛的程度比较重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一些麻醉性镇痛药,这个时候是可以选择的,这个时候就要根据疼痛程度,病人的病情以及病人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正确使用癌痛止痛药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虽然难以给癌痛止痛药下一个最好的定义,但王家双教授认为正确使用适合自己的止痛药能获得最好的效果。
作为癌痛的病人,如何正确使用止痛药,结果是不一样的。为什么这样说?三阶梯止痛就提出一个按阶梯治疗。作为普通的病人来说,最好在用这些止痛药之前,要按照医生的医嘱来做。因为很多情况下,如果靠自己去买药,一开始比如说用了第三阶梯的药,这样你再用第一阶梯和第二阶的药,效果就不好。效果不好,这时就把治疗的路给堵死了。
另外,按照阶梯使用止痛药的话,分级也对判断疼痛的性质非常有用。王家双教授提到,像癌痛这几种类型,即炎性、神经性,还有一个心理性的,这种情况下,如果不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药物来进行治疗,往往效果会很差。而且一旦药物用得不对,它起不到作用,反而起反作用。
比如说消化道系统的副作用,对于病人来说,出现了消化道的副作用,他就不愿意用药,这个时候不仅不能解决疼痛,还给病人带来新的问题,所以王家双教授建议肿瘤病人在使用镇痛药的时候,一定不要自己来。另外一定要根据医生的医嘱,分步、分阶梯、分类型来用止痛药,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否则不仅达不到治疗的效果,还会带来一些副作用。
癌症是目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发病一般不分年龄,如果为早期患者,及时有效治疗后,可能痊愈。但晚期癌症复发转移率高,有时经过规范化治疗后,可以带瘤生存好几年甚至十几年,有时治疗起来希望又不大,只会白白搭上钱。那么问题来了,癌症晚期到底是继续治疗还是直接放弃?多数的临床医生还是建议结合实际情况分析:
1、看癌症的治疗难度
癌症泛指恶性肿瘤,常见的癌症有胃癌、肺癌、食管癌、肝癌、直肠癌、结肠癌、乳腺癌、血癌、淋巴癌、鼻咽癌、胰腺癌和宫颈癌等,而不同的癌症,治疗难度也不完全一样。
有些癌症即使已经到达晚期阶段,恶性程度也不会很高,同时还有相应的药物能够消杀癌细胞,这种情况通常建议继续治疗,有望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
对于进展速度快,恶性程度高,在早期阶段癌细胞就已经发生扩散、转移,医生明确告知临床上至今都没有有效药物可以治疗的癌症,到了晚期治疗难度往往更大,不容易得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这种情况下可以先通过综合治疗手段控制病情,减轻痛苦,不要轻言放弃,实在没法控制的时候,再考虑放弃。
2、看患者的身体状况
癌症残酷无情,发病不分年龄,可见于年轻人、老年人,如果属于前者,机体抵抗力相对较好,能够耐受住手术以及放疗、化疗带来的各种副作用,这时候最好不要放弃治疗,积极抓住最后一丝希望。
如果属于后者,年龄大,体质差,存在多种基础性疾病,根本耐受不住放疗、化疗带来的副作用,那么继续治疗可能会加重身体上的痛苦,加快死亡的速度,这时就要考虑放弃治疗。
3、看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
可以说,抵抗癌症是一场持久战,不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还需支付昂贵的住院费、医药费。一般癌症分期越晚,治疗成本越高,支出的金钱也就越多。
不少人将癌症比喻成无底洞,因为到最后容易人财两空,尤其是对于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来说,继续治疗癌症无疑是一种“奢望”,实在没办法凑出医药费来,就可能不得不放弃治疗。
如果经济能力允许,想治疗也可以继续治疗下去,即便癌症晚期疗效普遍较差,但通过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延长大部分患者的生命,不至于早早地向这个世界挥手告别。
面对癌症,其实也没必要“谈癌色变”,自己先吓自己,可以尽快求助医生,接受正确的治疗,治疗期间做好日常生活管理、心理护理,但同样要避免过度治疗,以防带来适得其反的后果。
头条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广州肿瘤医院微创介入科的谯亮亮医生。
感谢邀请。
都说医生难做,但其实病人家属更难。
既要消化且接受亲人患癌的事实,又要打起精神照顾患者,还要去学习癌症知识,并且在庞杂的医疗信息和医生的建议中,尽可能为患者选择最好的治疗方案……
在这条艰辛的路上,每天都伴随着疑问和选择,但面对生命,我们永远不敢去赌。
为了帮助大家解决一些疑问,今天我要分享的是一位晚期癌症患者的家属给我发来的通信,相信看完以后,不仅可以解决你不少实际的问题,还能让你“放下包袱”,打开“心灵的枷锁”,不再“负重”前行。
老家医生说父亲无法手术怎么办?我可以带父亲去一线城市治疗吗?敬爱的谯医生:
谢谢您的善心与温暖。
我是来自常州的一名程序员,刚刚硕士毕业走出象牙塔。父亲半年前确诊肺癌晚期,我一度无法相信这是事实,我很崩溃,多年的学术训练在父亲的病情面前却是那么的无用。我想,或许有许多与我一样对医疗行业所知甚少,同时又没有特殊社会资源的普通病人及家属,经历着癌症及其治疗带来的茫然、绝望与挣扎。您的言语给了我无穷的力量和指引,真心希望您的解答和文字能让更多的读者看到。
找到一位可靠的医生或是求得一个适合的治疗方案要靠缘分和运气。可我总希望从儿子的角度,做最大的努力和争取。
父亲目前在当地医院胸外科住院治疗,本来计划是做手术切除肿瘤的。今天,父亲所在治疗组的一位主任医生喊我到办公室谈病情,这是第一次医生主动找我,是我期待却又害怕的。我期待有更多机会能与医生沟通了解病情,却也害怕等来的是坏消息。
情况却比我预想的更糟糕,主任告诉我父亲增强CT、腹部彩超的复查结果显示肺部肿瘤已经发生了腹膜外的转移且程度较重,建议我将父亲转出胸外科,去肿瘤内科进行化疗治疗。我心里知道,肺癌最佳的治疗应该是手术,手术组的医生提出转科,似乎是在告诉我,父亲的病情接近「没救」了。一时间泪如雨下,我顾不得其他,只央求主任把我们留下来,哪怕有一线希望和可能,我也愿意积极治疗和尝试。
主任看我如此激动,给了我两个选择:一是留在胸外科,有一个围手术的化疗组,可以在这个组内进行化疗;二是帮我介绍转入肿瘤内科进行化疗,那里或许会有实验组可以参与,具体化疗方案需与责任医生商议。我想听听您的建议……
另一边,有朋友引荐让我带父亲去省城找一家很知名三甲医院的一位医生试一试。我不甘心,想听听一线城市顶级医院医生的意见,想在父亲身体状况还良好的情况下带他到广州问诊,您觉得合适吗?
谢谢您愿意用宝贵的时间倾听我的忧虑、解答我的问题。
盼复。
愿您平安、健康!
以下是我的回信:见信好!
非常感谢你的信任,自当全力相助。
我感受到你的焦虑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从比较信任的外科转到内科,是否预示着治疗水准的下降,以及手术机会的丧失;第二个是如果不去到一线城市尝试一下,未来会不会有遗憾。
是否要从外科转到内科呢?
从外科描述的病人的状况和内科给出的方案不难推测出,你父亲目前处于偏晚期的状态,在医学上,这类病人的治疗叫做「转化治疗」,意思就是对一个没有手术机会的人进行治疗。一旦病变显著缓解,实现了「降期」,就有机会采用手术治疗。其实转化治疗最有经验的还是内科,对于化疗相关的剂量掌握、并发症的处理都更有经验,所以我建议转科,但可以和外科的专家保持比较好的联系和关系。
至于是否要来广州寻求更好的治疗方式,如果我是病人家属我也会做这件事情,毕竟凡事尽心尽力才不留遗憾。但我给你提个小建议:你可以带着父亲的全套资料,包括胃镜报告、病理报告和CT片来找我即可,无需带着父亲到处奔波。在肿瘤这个领域,检查报告大多时候很能说明问题。这样能够减少不必要的奔波给病人造成的身体和精神上的负担。
焦虑是我们必须要面对和化解的情绪,它并不是错的,它是根植于我们基因当中最美丽的缺陷之一——它是爱和责任的副产品。但是也要提防过度的焦虑给我们带来的痛苦和给医生们带来的困扰,我相信你能平衡和处理好,希望在一线城市确认好治疗方案无误之后,可以有更多的时间陪伴父亲。
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祝一切安好!
谯亮亮
总结:那么癌症晚期患者家属,可以怎么做?1、鼓励病人自己照顾自己。在病人还能自理的情况下,应该被允许自己料理一些事情,家属应该鼓励病人坚强的表现。比如称赞病人:“你能自己干,真了不起”,或者说:“家庭活动你也能参加了,真好!”等等。
2、病人的身体看上去较好时,要及时告诉他,让他知道你也为他高兴。如:“你今天脸色好多了”,“医生说你的身体状态好多了”等。
3、和病人一起从事一些与治疗无关的活动,让他分散对疾病的注意,同时让他觉得他有能力从事治疗以外的活动,从而增强活下去的信心。
4、病情好转时,也要常常有人陪伴。喜欢别人的关怀是人的天性,即使他的病情好转,关怀与支持仍须继续下去。
上面这几点,是一些普遍的建议,每个人情况当然不同,请大家根据自己和家人的情况调整。
坚强,是一种勇敢;流泪,也是一种勇敢。
释放后的坦然、放开后的坚定,会使我们面对癌症,拥有更加坚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