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病人如何输营养液(癌症病人死前10天征兆)

2023-11-09 03:10:46
肿瘤网 > 肿瘤治疗方法 > 癌症病人如何输营养液(癌症病人死前10天征兆)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癌症病人如何输营养液,以及癌症病人死前10天征兆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治疗期间吃不下饭,打营养针就够了吗?

文| 孙凌霞美国注册营养师(RD),曾任美国哈佛大学儿童营养研究助理,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临床营养师。

朋友的爷爷住院了,说是结肠癌术后两年,现在又扩散了。我问起在医院的饮食,他说:“胃口也不是很好,不过没关系,给打营养针了。”

我一脸疑惑:“啊,打营养针了呀,那爷爷自己能吃得进东西,可以排便吗?”

“可以的呀,就是食欲不太好,查血发现血白蛋白低,用营养针打点氨基酸补充营养”。

朋友一家觉得营养重要,需要给爷爷补充营养,在战略上,做到了重视营养,可是,战术是最合适的吗?打点氨基酸就能帮爷爷补充营养吗?

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平常说的营养针,在医学上称为肠外营养或者静脉营养,就是将营养物质直接通过静脉点滴的形式输送到血液里。通常,营养针提供的营养物质包身体必需的宏量营养素,如碳水化合物(主要以葡萄糖的形式)、蛋白质(主要以单体氨基酸的形式)、脂肪(以单一或者混合脂肪乳的形式),还有多种维生素、矿物质等。

爷爷血检白蛋白低,直接输入氨基酸并不能及时纠正低蛋白血症,确实低的时候,医生应该输人血白蛋白,而不是氨基酸。白蛋白低有可能是身体应激期合成减少,也有可能是营养不良。

如果想通过营养针来补充营养纠正营养不良,那么需要给予全面的营养,不但要有氨基酸提供蛋白质,还要有碳水化合物、脂肪、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因为各个营养素在我们人体中是相互协调作用的。尤其是当我们吃不下什么东西,没有别的营养来源的时候,只输入氨基酸或者只输脂肪乳而不加其他营养物质是不被推荐的。

如果使用营养针给予全面营养素就可以了吗?其实不然,营养针只是一个退而求其次的选择,不是首选!

只要消化道可以使用,我们就应该优先通过消化道给予食物。不要小瞧我们的肠道,它不仅能把吃进去的食物消化吸收,肩负着身体消化系统的重任,更包含着身体很大一部分的免疫系统。消化系统的功能就像学外语一样,不用就废。只有经消化道喂养,才能保障整个消化道功能的完整性。

就算吃不下太多东西,微量的喂养也是很重要的,因为肠道也需要被滋养。我们的肠道的表明不是平滑的像水管一样的,而是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绒毛,像是一个刷子,这些绒毛增加了肠道的表面积,帮助我们能更好地吸收食物中的营养。如果长期不给肠道喂养食物,这些绒毛就会耷拉下去,功能减退,再有食物进入肠道以后,就容易出现不耐受,如腹胀、腹泻、消化不良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也会受到影响。

小肠绒毛示意图,图片来自网络

通过肠道喂养,还可以防止大肠里的细菌移动到身体其他本来无菌的器官或组织,造成感染。同时,给予营养针不得不给血管打个孔,这也增加了环境中细菌进入身体,造成感染的风险。

那么,对于吃的不好、不够或者食欲不佳的患者,怎样才是获取营养的最佳方式呢?这就要讲到营养支持的不同方法和阶段:

图源:作者制作

对于吃的不好、不够或者食欲不佳的患者,首先应当考虑的是从日常膳食入手,改善膳食,促进食欲,最大化每一口食物所包含的重要营养物质(延伸阅读:食欲差怎么办)。同时要在心理上重视起来,吃的不是食物,是帮助身体对抗疾病,配合治疗,促进康复的营养。此时,吃饭同吃药同等重要。

其次,如果膳食的改变还是不能满足营养的需要,可以考虑口服营养补充液,使用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

这一类食物是专为生病的患者设计的,主要特点是主要特点是营养密度高,很多都是全营养配方,营养全面均衡;有的还是特定疾病配方,更好地满足不同疾病状态下患者的营养需要;有的是蛋白质预消化配方,对于消化吸收功能障碍的患者可以更好地提供营养。

在形制上,有的是液体,即开即喝,方便地给患者补充营养;有的是粉剂,可以像冲奶粉一样的冲调来喝,还可以加到日常膳食中,如放到粥里、汤里;还有的像布丁一样,作为高营养密度的零食吃。通常食欲不好的时候,吃不下固体食物,喝液体就要容易多了,既可以补充水分,又可以补充营养。

再次,如果还是喝不下,吃不够,或者没法口服进食,比如术后或者昏迷的病人,那么就可以考虑肠内/管饲营养:给身体插入一根细细的管子直接到胃里或者小肠里,营养液可以通过这个管子到达消化道,给身体提供营养,继续使用消化道,维持消化系统消化吸收以及免疫的功能。

最后,当消化道没有功能,或者管饲的方式无法满足患者营养需要的时候,才用肠外/静脉营养给身体提供营养物质。

因此,希望大家不要盲目到医院要求打营养针,一定要咨询医生和临床营养师,根据自己的饮食和营养状况,治疗和用药情况,综合考虑最适合的营养支持方式,这样才能让在保障营养、对抗癌症的战役上打个漂亮战。

下一期,我们来聊聊口腔溃疡怎么破?

癌症患者临终前有哪些征兆?


在浙江省的一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里,有个不起眼的病房,与其他医院病房里的步履匆匆不同,在这个病房里,时间都被放慢,步履都被拉长,一口西瓜要细细地嚼一分钟,一滴盐水从输液管里落下的时长与窗外柳树落叶的时间相同……​

但鲜有医生和护士为此着急,他们都知道,这是生与死之间最后的纠缠,每个人都希望在这里时间能慢一点,再慢一点,或者永远停在患者们最快乐的那一瞬,因为这里是癌症患者临终关怀病房。​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常人难免会对此嗤之以鼻,因为明天总有太阳升起,但对于双腿残废的作家史铁生来说,这是不治后多年才有的坦然。​

正如那些无论手术还是放化疗都已经无力回天,而身体也每况愈下的患者朋友们,在选择放弃治疗时,他们也终于等来了生命最后一个“节日”。同过往生命里为新年而准备的爆竹,为端午而挂上的艾枝一般,一场漫长的告别是患者临终前最后对生命的敬意。

一、身体的告别

临终,并不单单指患者临死前的几分钟或几个小时。一般来说,病人的临终期大多要持续十天到半个月左右,急症的患者临终期会更短,但往往也能持续24小时以上。

身体最先挥动投降的白旗,临终前的患者因此会表现出许多症状:

1.发热

在临终之前,很多器官功能都会衰竭,慢慢失去能力,从而表现出不同原因和不同程度的体温升高,例如细菌或病毒感染发热、功能性发热等。

同时,在临终阶段,癌细胞生长速度过快,血液难以供应,会引起肿瘤本身中心性坏死,坏死的癌细胞也将释放出热能,带来体温升高。

2.疼痛

疼痛并不出现于每个患者的身上,但是,很多晚期患者的转移位置并不幸运,当转移瘤由于各种原因压迫或浸润了神经时,可能会给患者带来剧烈的疼痛。

而由于对疼痛认知的不足,约有50%以上的患者,其疼痛都不能得到良好的控制,这种直至临终都如影随形的疼常常让患者变得脆弱、愤怒,也更加需要陪伴。

3.临终喉鸣

临终喉鸣常常是让家属最为难过的事情,咕噜咕噜的痰音和因血氧不足而出现的眼泪会让人压抑得喘不过气,好似仍对世间有千百种留恋,却又不得不告别。

出现喉鸣最主要的原因是气管分泌物在患者的喉部大量聚集,患者紧靠呼吸无力清除,因此在呼吸时,气流流经分泌物就会带来震动,进而产生喉鸣。

此时可以把患者头部抬高,打开窗户,使房间内空气流通,更加舒适;有条件可以进行雾化;如果患者口唇因口呼吸而干燥,还可以用棉签、毛巾轻轻擦拭沾湿,这些做法可以稍稍缓解患者不适。

二、家属的告别

有医学研究认为,听觉是一个人最后丧失的感觉,即便患者看起来已经失去意识,但他仍然能听到一些东西,那些不愿意让临终者听到的话,即使到最后也不该说出口,而不舍的爱意无论何时倾吐都不会晚。

生死的边缘处,家属朋友如何再陪伴患者一程?我们有几个小建议:

1.舒适的环境

临终的患者可能睡眠次数更多、时间更长,因此建议尽量保持室内环境安静整洁、降低环境噪音,并在清醒时尽可能提供充足的光线,在睡眠时也给患者留一盏光线柔和的灯。

如果家中有孩童愿意探望病人,也请不要忌讳,孩童可以更好的提升患者临终前的幸福感。

2.完善基础护理

由于器官功能逐渐衰竭,患者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脱水、虚汗、发热等症状,同时,也可能出现肛门及膀胱括约肌松弛、大小便失禁的问题。

我们可以在照护时每隔2h左右为病人翻一次身,并及时更换衣物和被褥。如果患者发热不适或口鼻不适,可以准备湿毛巾冷敷和擦拭。

3.丰富药物准备

临终前的患者可能出现多种不适,建议居家护理时有完善的药物准备,例如由心理医师开具的减轻焦虑、不安的药物,或疼痛科医生开具的止痛类药物。如呼吸道分泌物过多,影响患者说话或呼吸,可以咨询呼吸科医生准备化痰祛痰药物。

4.最后的陪伴

当人意识到自己生命的有限时,他们就不会再要求更多,不再寻求更多的财富、更多的权利,他们会更想要维持与他人的联系,留下生命的痕迹。当我们以爱的目光注视一个人时,我们可能担心他是不是瘦了,会不会生病,可没人会问,他是不是孤独。但孤独,才是生命中最不可战胜的。

在临终阶段,陪伴是最好的告别,我们要握住他的手,要轻柔地抚摸他的头发,要尽可能持续地与他说些小事,即使他已经意识模糊。

在做出任何行为前,我们也建议最好轻柔的告诉他。“我现在要给你翻身了”或者“你过去的朋友来看你了”,无法做出反应也许会让你觉得气馁,但他微微颤抖的睫毛其实已经拼尽全力的回应,请给这个人最后一些耐心。

如果他已经神志不清或出现幻觉,谈起离别、谈起过去,或计划中的一场遥远的旅行,请不要哭泣,因为那也许是他最好的时间,请恭喜他,从癌症这一场浩劫中挣脱,去了有风、有白云、有一片阳光明媚的草地的远方。

作者:piikee | 分类:肿瘤治疗方法 | 浏览:71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