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硼药可以治疗哪些癌症,以及癌症药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这几年,大家关注健康的目光多是在新冠疫情防控上,其实与新冠病毒相比,真正对患者生命“下死手”的是癌症,早期容易忽略,晚期容易迅速恶化,治疗后容易复发,我国2019年来确诊癌症患者数量大约在450—470万人。
癌症发端于癌细胞,癌细胞来自于变异的正常细胞,它具有发生变异随机性、数量增长快速性、发展早期隐蔽性、逃避免疫清除手段多样性等特点,掩护一个个癌细胞从纳米级的小不点,逐渐长大为几厘米,甚至十几厘米的巨大肿瘤,还能随时发生远端转移,成为健康的巨大威胁。
科学家攻克癌症的努力从未停止,围绕癌症的异质性、转移扩散性和恶病质等特点,不断创新治疗手段和药物,采用新老治疗手段结合的方法,硬是把大部分癌种从“不治之症”降级为“参照慢病管理”。
近3年来,业界较有分量的消息是“国产抗癌硼药中试”、“我国自主研发成功加速器硼中子俘获实验装置”、“已启动细胞和小动物实验”等,受到肿瘤界和患者广泛关注,相关运用预计今年内能上市。
硼药参与抗癌治疗,全称叫“硼中子俘获治疗技术”,简称“BNCT”技术,它是目前一种先进的癌症放疗技术,围绕硼中子治疗癌症的探索,科学家们摸索了80多年:
1936年,提出构想和初步验证——1951年,美国成功实施了首例BNCT治疗——1968年起,日本完成13例硼中子临床治疗——2015年,硼中子成为抗癌治疗焦点。
为什么BNCT技术时间跨度这么大?有4个技术硬件和实验难题:
1、要研发出能注射入患者体内、确保安全的硼药,硼药对癌细胞有良好的亲和力,且不被癌细胞所排斥,而且硼药能快速聚集在癌细胞周围。
2、要研发出加速器中子源,对癌灶部位实施中子照射,中子遇到硼之后,产生足以杀灭癌细胞的粒子和离子,实现对癌细胞的精准打击。
3、有足够的动物试验数据支撑,患者接受治疗后存活率高、不易复发。
4、尽可能对付多个癌种,适用的范围和时机不能太窄。
过去几十年,研发人员要么被加速器难住了,要么硼药效果有待加强,要么实验数据不理想,所以研发过程“龟速”。不过,随着新世纪医疗科学界集中优势力量攻关,也让BNCT技术研发提速了。
世界上运用BNCT技术治疗癌症患者探索最深、走得最远、累计患者治疗数据最多的国家是日本,至2020年已治疗了超过500名患者,总的看,BNCT技术的优点体现在4条:
一个是定位精准,克服了以往放疗、化疗要么大水漫灌、要么概略瞄准,多多少少伤害健康细胞的问题,靶向性提高很多。
一个是穿透能力优良,对于隐藏比较深的癌细胞,硼中子也能贴上去,随着中子射线发挥作用,将它们杀灭。
一个是副作用小,在杀灭癌细胞的同时,对健康细胞的损伤控制在很小范围,有利于患者治疗后康复。
一个是高效抑制复发,中子射线能有效打断癌细胞的DNA,让其复制繁殖受到抑制和中止,肿瘤复发的可能性就大大减少了。
而治疗的过程通常分为环环相扣的3步:
1、制药,针对患者癌种、位置和进展期,制备专用的靶向硼药。
2、输入,把准备好的硼药注射入患者身体,让癌细胞周边聚集了足够多的硼药。
3、治疗,用中子束照射癌灶,在中子和硼药产生的射线粒子作用下,杀伤癌细胞。
由于是采取“定制式”的放射治疗方法,具有治疗过程短的优点,每次30—60分钟,1—2次能解决问题;具有安全系数高的优点,对患者的身体损伤降到最低;具有适应癌种广的特点,对于无法手术、容易复发的癌种,BNCT技术能有效缓解。
而该技术的副作用,主要集中在正常组织放射性坏死、皮肤毒性反应、水肿、颈部动脉爆裂等方面。
从公布的数据和癌种看,BNCT目前主要用于头颈部肿瘤,如口腔癌,咽喉癌症,甲状腺癌等癌种,还有脑胶质瘤。另外黑色素瘤、肺癌、肝癌膀胱癌、乳腺癌、结肠癌也在进入临床试验了。
关键是,BNCT技术主要是国外开展,国外实施,存在治疗费用高的问题,我国较为庞大的癌症患者群体,哪怕使选用NCT技术也承受不起。但如果实现设备国产化、治疗国产化,对患者而言是极大的利好。国产化批准上市后,治疗费用可能在10万元左右。
从报道看,我国BNCT技术的核心设备、关键药物、前期试验均已完成或正在进行,我国北京、广东、山东、福建、海南、河南、浙江、台湾地区等地,已建成或拟建BNCT治疗中心。
未来,期望有更多优质价廉的抗癌治癌手段、药物运用于癌症患者。
免疫治疗是目前效果较好的癌症治疗方法,该治疗方法并不直接针对肿瘤,而是恢复人体内的免疫细胞或增强免疫细胞的战斗能力,从而达到消灭癌细胞的目的。
但是有很多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容易发生药物抗性,导致对药物完全没有反应,大大降低了治疗效果,因而找到那些可以促进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效果的因素变得十分重要。
而近期,有一项新的研究发现,有种常见的抗过敏药或许能增强部分患者对免疫疗法的敏感性。
一、抗组胺类药物联合免疫抑制剂可以提高治疗效果该项来自国际顶级医疗研究机构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最新研究被发表在《Cancer Cell》上,研究称:人们日常常用的一种抗过敏药——抗组胺类药物可以有效改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治疗反应,帮助患者增强对免疫疗法的敏感性。
研究人员在分析癌症患者的临床数据时发现,在肺癌、黑色素瘤、结直肠癌和乳腺癌患者中,联合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抗组胺类药物,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结果。
而研究者在小鼠模型中发现,在治疗过程中,如果可以去除肿瘤相关巨噬细胞的HRH1基因或通过抗组胺药物来阻断HRH1的通路,都能提高T细胞的活性,抑制肿瘤的生长,从而提高免疫治疗的效果。
抗组胺药物主要作用是抗过敏,售价十几到几十不等,临床可用于过敏性皮肤病如荨麻疹、湿疹、特应性皮炎,呼吸道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及过敏性结膜炎等。
抗组胺药物为癌症免疫治疗提供了一种副作用小而且廉价的抗癌方法,能够大大提升抗癌药物的效果,增强血液中组胺水平较高的患者对免疫疗法的反应,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二、免疫治疗反应越大效果越好?免疫治疗是目前最为热门的癌症治疗方法之一,但是很多癌症患者也受到免疫治疗不良反应的困扰,有一种说法认为是免疫治疗的反应越大,效果就越好,真的是这样吗?
对于免疫治疗来说,出现和免疫相关的不良反应可能代表免疫系统已经得到充分的激活,可以更好地消灭癌细胞。在美国的一项相关研究中发现,在免疫治疗中如果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长期生存率能达到40%~45%,而没有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生存率为20%。
哈佛大学的Meghan Sise团队也进行了一项相关的研究,在经过对6596名接受免疫治疗的患者进行研究后发现,甲状腺炎是免疫治疗中最常出现的不良反应,如果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了甲状腺炎的肺癌患者,死亡风险能降低44%。
不过,关于免疫治疗的反应越大,疗效就越好的说法还需要根据不同情况来具体分析。
比如,和免疫有关的不良反应会破坏机体,如果出现了免疫性心脏病以及和免疫相关的肺炎,那么它单独使用的药物产生的毒副反应就比癌症的威胁更大。因此,如果出现了免疫的不良反应,还需要根据类别来判断是否会和它的疗效呈正向的关系,毒性越大,它和疗效的相关性就越小。
三、四大不良反应,教你应对方法如果在免疫治疗中出现了不良反应,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来应对:
1、皮肤毒性
这是在免疫治疗中最常出现的不良反应,患者通常会出现皮疹,可以在开始免疫治疗后,在全身每天涂抹不含有香精和酒精的润肤乳,露在外面的皮肤要注意做好防晒,减少日晒的时间。轻度到中度的皮肤毒性只需要对症支持治疗,重度的皮疹可以通过口服糖皮质激素类的药物来治疗。
2、胃肠道毒性
大约有35%的接受抗免疫治疗的患者会出现胃肠道毒性,通常在用药后五周左右出现,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同时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血便等症状。患者要清淡饮食,不要吃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少量多次补水。轻度、中度的可以用抗胃肠蠕动止泻进行治疗,出现严重症状的患者通常可以静脉给予甲基强的松龙治疗。
3、肝脏毒性
一般来说会表现为丙氨酸转氨酶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所以患者在每次用药期间都要进行肝功能检测,如果出现严重、持续性中度肝脏毒性的患者,可以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
4、内分泌系统不良反应
虽然内分系统不良反应不常见,但是一般会比较严重,甚至会威胁生命,一般包括甲状腺疾病、垂体机能减退症、急性垂体炎以及其他内分泌的毒副作用。对于自身免疫性的内分泌系统不良反应,主要可以采取糖皮质激素治疗来减轻炎症反应,或者用激素替代支持疗法。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癌症的治疗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抗组胺类药物联合免疫抑制剂疗法更是为一些癌症患者带来了曙光。
参考资料:
[1]《长期生存率增加一倍多!免疫治疗出现这些不良反应,或是免疫细胞更好攻击癌细胞的“信号”》.上海细胞治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21-12-02
[2]《免疫治疗副作用大盘点:这些副作用,与疗效密切相关!》.医学界.2021-06-29
[3]《化疗、靶向、免疫,不良反应越大,疗效越好?》.美中嘉和肿瘤防治.2021-01-18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