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加强体力活动和锻炼:适当增加体力活动(中等或低强度运动)与适当控制膳食总能量和减少饱和脂肪摄入量相结合,促进能量负平衡,是世界公认的减重良方。注意的是,没有必要进行剧烈运动。
(3)体力活动过少: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日渐完善,体力劳动和家务劳动量减轻,休闲时间坐着看电视,活动时间减少,也成为发生肥胖的重要原因。因此,应多进行中、低强度的体力活动,如走路、慢跑、扫雪、打羽毛球等。
(1)合理安排饮食:合理膳食包括改变膳食的结构和食量,以达到减少能量摄入的目的。应避免吃油腻食物和吃过多零食。少食油炸食品,少吃盐;尽量减少吃点心和加餐,控制食欲,七分饱即可;尽量采用煮、煨、炖、烤和微波加热的烹调方法,用少量油炒菜。适当减少饮用含糖饮料,养成饮用白水和茶水的习惯 进食应有规律,不暴饮暴食,不要一餐过饱,要少量多餐。
(1)遗传因素:一般而言,父母肥胖,子女肥胖的发生率均较高。当然这种家族聚集倾向,并不能完全排除由共同的饮食和活动习惯所导致。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心脑血管疾病已居中国居民死亡原因的首位,高达43%,远高于肿瘤的26%。而与心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的正是:“四高”(即高BMI、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对男性公务员威胁最大的的健康问题前三名分别是体重指数(BMI)高(64.4%)、颈椎异常(54.1%)、脂肪肝(46.9%)。可以看出,体重指数(BMI )高是健康最大祸根,而这一指标高到一定值就是肥胖,因此,预防和控制肥胖,降低BMI,已经迫在眉睫。
一、BMI与肥胖
很多负责体检的医务人员都曾遇到到过这样的情况:患者拿着体检报告过来咨询,一脸茫然地指着体检单上的“BMI”问:这是什么?有什么意义?跟哪些疾病有关系?此时,医务人员一般都会告诉患者:BMI又叫体重指数,是用来判断人的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数值,简单来说,按我国目前的标准,就是这个值大于24为超重,大于28为肥胖。一旦这个值超过24,患高血压、高血糖、冠心病和高血脂等疾病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
肥胖症是一种由多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体内脂肪堆积过多或(和)分布异常,通常伴有体重增加。而体重是否超重关键在于体重指数(BMI)高不高。BMI又称为体重指数或体质指数,主要用来判断患者是否肥胖。根据《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体重指数(BMI)= 体重(kg)/身高2(m2):中国人BMI<18.5为体重过低,BMI 18.5~23.9为体重正常,BMI 24~27.9为超重,BMI ≥28为肥胖。比如说,某男性患者,身高180cm,体重90kg,其BMI=体重(kg)÷身高2(m2)=90÷(1.8)2=90÷3.24=27.77 。
二、肥胖对部分疾病的影响
肥胖可以导致一系列并发症或者相关疾病,进而影响预期寿命或者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在较为严重的肥胖患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某些肿瘤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明显上升。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指出下:BMI大于24者患高血压的危险是体重正常者BMI=18.5~23.9的3 ~4 倍,患糖尿病的危险是体重正常者的2~ 3 倍,具有2项及2项以上危险因素(即危险因素聚集,主要的5个危险因素包括血压高、血糖高、血清总胆固醇高、血清甘油三酯高和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的危险是体重正常者的3~4倍。
三、引起肥胖的原因
(2)饮食量过大:大量摄入富含高能量的动物性脂肪和蛋白质、不吃早餐、进食速度快、经常性的暴饮暴食、夜间加餐、喜欢零食,这些都是导致肥胖的重要原因。因此,限制总能量和脂肪摄入量是控制体重的基本措施。此外,三餐的食物能量分配及间隔时间也要合理,一般早晚餐各占百分之三十,午餐占百分四十。
四、肥胖的主要预防与治疗措施
(5)药物导致:如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就可能出现向心性肥胖(满月脸、水牛背:脂肪主要堆积在胸、背及脸部),多数患者停药用后或减量后症状可缓解。此外,避孕药、抗精神病药(如氯氮平、奥氮平、喹硫平、利培酮、阿立哌唑)、抗抑郁药(如米氮平)、降压药(如普萘洛尔、氨氯地平)和抗癫痫药(如丙戊酸钠)、口服降血糖药(如罗格列酮、吡格列酮)、抗过敏药物(如阿司咪唑、赛庚啶、咪唑斯汀、特非那定、酮替芬)等也可能导致体重增加。
(4)相关疾病导致:尤其内分泌、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导致激素失衡所致,如抑郁、甲状腺功能减退、性腺功能低下、肾上腺部位肿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