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
张先生是一位结肠癌并胰腺癌可疑原发的患者,病史特别复杂(具体参考“病情概述”),但他是一位运用肿瘤综合治疗手段再配合NKT治疗达到延长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经典案例。2012年2月张先生结肠癌术后化疗后两年,于2014年2月又发现胰腺部占位,可疑原发,再行手术+化疗治疗;但一年后再次发现肝门区及腹膜后多发肿大淋巴结,继续行2周期化疗。2015年7月,患者希望进行NKT细胞治疗。我们团队在分析了患者的情况后认为,术后病理报告中提示存在“脉管癌栓”,意味着将来复发和转移的概率很高(而接下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所以进行NKT细胞治疗是比较合适的时机。
虽然 “复发和转移”是后续的主要矛盾,但是对于患者来说,延长无疾病生存期,保持病情稳定,维持各脏器的正常功能,提高带瘤生存的生活质量就是今后理想的治疗目标。在治疗后的第17个月(2016年12月),患者出现了腹膜后淋巴结转移,遂立即进行局部放疗并继续配合NKT治疗。截至目前16个月过去了,该淋巴结明显缩小,且大小无明显增大趋势,保持不变。但肺部出现可疑磨玻璃结节,并立即使用精准放疗处理。生活质量方面,张先生自诉头发由白变黑,皮肤变的细腻光滑,饮食睡眠质量俱佳,精神状态非常好,心情舒畅。
1、淋巴道转移:
2、种植转移:
3、局部扩散:
4、血道转移:
影像学资料对比影像评价总结
经过进一步认真细致的检查,CT发现贲门病变侵犯胃壁肌层,累及胃贲门后壁全层,病变周边、小网膜囊、脾胃间隙、肝门部、腹膜后等多发肿大淋巴结。凭借多年胃癌根治术及淋巴结脉络化清扫的经验,同时排除手术禁忌症,多学科讨论认为具备根治手术条件。
小结
淋巴结病变是腹部结核的常见表现,肠系膜淋巴结常受累。CT上可呈中心低密度伴边缘强化,与组织学上边缘富血管炎性反应围绕中心液化或干酪样坏死相符。这些表现可以提示结核,但不具有特异性,因为低密度的肠系膜淋巴结也可见于惠普尔病、坏死性转移、鸟细胞内分枝杆菌感染,腹腔疾病中的空化肠系膜淋巴结综合征,偶尔也见于淋巴瘤。
2018年12月8日,何裕隆团队顺利为陈先生实施了“胃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将食管空肠吻合,并采用立体化脉络化模式清扫了腹主动脉旁、脾门淋巴结。
当疾病来临,我们需要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它。白云山激动的说:“中药外贴如此神奇有效。期待着早日出院,不要耽误了儿子回家做自己的小生意……”
肿瘤标记物:化疗联合免疫治疗 2 周期后标记物显著下降,4 周期后标记物降至 正常范围并维持至今。
回缩性肠系膜炎CT表现为浸润性软组织密度肿块,周围可见放射状条索影(图),这些特点可能与纤维瘤病或类癌相似。硬化性肠系膜炎在T1WI和T2WI图像上均呈低信号,有助于疾病的鉴别。肿块中央坏死区可见钙化(图)。该病有一定的自限性,通常预后较好。
疗效评估:一线 Xelox 方案化疗 2 周期后肾上腺肿瘤明显退缩,腹膜后淋巴结明显缩小,疗效评估(PR),一线方案治疗 6 周期后疗效评价(SD),肿瘤稍增大;一线治疗 4 周期后血 CA199 出现回升,6 周期治疗后 CA199 明显升高。
去年底,他来到了深圳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找到了国内治疗胃癌顶尖的团队——何裕隆教授团队,做了“胃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陈先生恢复良好出院了,家人的命运没有在他身上上演。
胃癌是中国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高居第二位,仅次于肺癌。根据《2015年中国癌症数据报告》,我国每年胃癌新发病例67.9万例,死亡病例49.8万例。
日本、韩国也是胃癌的高发地区,不同的是,韩国的早期诊断率超过了50%,日本更是超过了60%,而我国的早期诊断率不到15%。进展期胃癌预后差,易复发转移,我国胃癌总体5年生存率仅37%,何裕隆教授团队能达到61.4%,而早期胃癌患者的术后5年生存率却能达到90%。所以早发现非常关键。
因此他建议,“40岁以上人群一定要做一次胃镜,检查没问题隔个3、5年再做一次。高危人群尤其是有家族史的建议1年检查1次,有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不良习惯,或者有幽门螺杆菌感染也要注意。对于已经出现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等疾病的更要注意。越早发现,治疗效果越好。”
1、少食或不食腌制食品,以减少亚硝胺前身物质的摄入。食品保藏以冰箱冷藏为好。
2、多食蔬菜水果。适当增加豆类食物和牛奶,以及鲜鱼肉蛋。
3、少食烟熏、油炸、油煎的鱼、肉,以红烧或清蒸为好。
4、低盐饮食,减少食盐摄入量 。
5、改变不良饮食习惯,按时进食,避免暴饮暴食,避免进食过硬的食物,进食不宜过快、过烫。
6、不饮烈性酒,不吸烟。
7、精神开朗,情绪乐观。
8、有慢性胃病的患者要及时治疗,定期进行胃镜检查。对高发区及高危人群进行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普查普治。
预防上还要注意传播方式。癌症不能直接传染,但导致癌症的细菌可以直接传染。幽门螺杆菌已经被确定为导致胃癌的第一致癌因素。
总体疗效评价:肝门部及腹膜后淋巴结显著减小、消失,达到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