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腺瘤是恶性的吗(垂体腺瘤)

2023-08-08 13:22:33
肿瘤网 > 肿瘤治疗方法 > 垂体腺瘤是恶性的吗(垂体腺瘤)

作者陈鑫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脑脊柱外科主治医师

垂体瘤的常发于年轻女性,不少女性是长时间因月经不调前去医院检查,做磁共振发现脑部生长了垂体瘤。乍一听脑垂体瘤的“瘤”,免不了一阵心慌,这个长在大脑里的肿瘤是怎么回事?需要开刀吗?有没有可能是恶性?

分为侵袭性垂体腺瘤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侵袭性垂体其定义为“生长突破其包膜并侵犯硬脑膜、视神经、骨质等毗邻结构的垂体腺瘤”。它是介于良性垂体腺瘤和恶性垂体癌之间的肿瘤,其组织学形态属于良性,生物学特征却似恶性。侵袭性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的临床表现、预后均明显不同。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坏死、卒中、囊变发生率明显高于非侵袭性垂体腺瘤。

“医生,我近2年脸越来越圆,痘痘很多,肚子越来越大,还有一条一条的紫纹,头发也快掉光了,我到底怎么啦?”

一种是肿瘤引发的内分泌功能破坏造成的,就比如泌乳素型的垂体瘤女性病人会出现月经不调、泌乳、而男性则会出现性功能异常,生长激素性垂体瘤病人会出现,额头变大,下颌突出、满月脸、皮肤变薄等等。

2010年9月,一位40岁的女性患者因垂体腺瘤术后2个月肿瘤复发在该院再次手术。10月,接受二次开颅手术。因肿瘤包绕颈内动脉,且质地坚韧难以完全切除,多次手术瘢痕导致血管壁十分脆弱,手术风险极大。患者术中发生颈内动脉出血,抢救无效死亡。

友情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提及药品相关信息,均需在专业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下使用。

顾名思义,垂体瘤是来源于垂体本身的一种肿瘤,多数为良性,恶性病变罕见,发病率占整个颅内肿瘤的15%左右,以20-50岁多见,男女发病率大致相等。

垂体腺瘤看什么科

所以在临床当中对于脑部垂体腺瘤手术一定要做得非常的干净,哪怕是有一定的残留也要在术后进行适当的放疗照射,可以减少复发的几率。

垂体瘤术后可能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如垂体功能减退症、尿崩症、低钠血症、性功能低下等,术后垂体功能替代治疗是垂体瘤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术后定期随访是及时监测患者术后并发症和肿瘤复发的关键部分,非常重要。

垂体瘤主要好发于成人,成人没有年龄差别,青少年也有,很少见,18岁以后的不同的年龄都可能发生。垂体瘤还分很多种类型,主要是因为垂体分泌不同的内分泌细胞,从不同的类型的内分泌细胞上生长出来的垂体瘤,会产生不同的症状。

垂体腺瘤的诊断标准

依据垂体瘤分泌激素的种类及影像学结果,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及放射治疗。多数无功能性微腺瘤不需要治疗。

目前,垂体瘤的治疗方法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放射治疗主要用于术后残留、复发及不适合手术的患者。药物溴隐亭可使部分泌乳素腺瘤缩小,使闭经泌乳消失,恢复生育功能,可作为未育妇女首选的治疗方法。治疗方法的选择主要依据垂体肿瘤的类型而定。

垂体是多个内分泌轴的共同中枢,具有分泌多种促释放激素的功能,且其毗邻很多重要的功能结构。垂体腺瘤患者可以有肿瘤压迫垂体及周围组织引起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可以有垂体内分泌功能亢进或减低方面的改变;也可以在发病早期患者无症状。垂体腺瘤引起的内分泌改变可见;泌乳(男/女)、经期紊乱、不育、性功能下降、肥胖、面容改变、高血压、糖尿病、视野改变、头痛、头晕、乏力等。部分垂体瘤所分泌的激素及临床表现,见下表。

垂体腺瘤看什么科

治疗原则

垂体瘤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切除,联合药物治疗以及放射治疗。

依据苏木素、伊红染色(HE染色)光镜观察结果,可将垂体腺瘤分为嗜酸性、嗜碱性、嫌色性和混合性4类。过去认为,嗜酸性腺瘤表现为肢端肥大症或巨人症,嗜碱性腺瘤伴有柯兴综合征,而嫌色性腺瘤则无明显临床内分泌症状。

连伟:垂体位于我们颅底的中心位置,虽然非常小,但却是我们身体的内分泌系统“司令部”,它主要通过分泌一系列激素来调控身体中对应的器官或组织功能,例如甲状腺、肾上腺、性腺等。从解剖学上讲,垂体可分前叶与后叶两大部分,前叶又称腺垂体,主要负责分泌生长激素、催乳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重要的活性物质。后叶又称神经垂体,主要储存来自下丘脑的激素,与体内水、电解质的代谢有关。我们今天讲的垂体腺瘤主要是针对发自垂体前叶细胞的肿瘤,它的临床表现五花八门,具体取决于垂体腺瘤的类型。

谈到手术,很多人都担心,垂体还没有一颗花生米大,长在颅底大脑深部的蝶鞍内,做手术必须把大部分脑组织抬起来,而且周围被动脉环、静脉海绵窦、神经等重要器官包绕,危机四伏,给人杀鸡取卵的感觉。观众的误解也有道理,垂体瘤的经颅切除手术到1889年才由神经外科的先驱开始尝试,当时手术死亡率在30%以上,病人术后容易产生严重的并发症,恢复时间漫长。随着微创显微神经外科技术不断发展,一种非常有创新精神的手术方式出现了,这就是经鼻蝶入路切除垂体瘤,手术是通过上唇牙龈、鼻中隔、钻透蝶窦骨板以最近距离到达垂体进行。

连伟,医学博士正教授 任职于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 中国垂体腺瘤协作组专家委员会委员

在对这些极为特殊的“有恶性行为的良性肿瘤”病例详细研究分析后,王任直团队于2011年在国内外首先提出“难治性垂体腺瘤”概念,即经过常规药物、放疗、手术仍不能控制肿瘤生长,预后较差的垂体腺瘤。

00:00 / 00:00 直播

作者:piikee | 分类:肿瘤治疗方法 | 浏览:59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