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为止,现代医学的发展仍然有许多疾病尚未攻克,癌症就是其中一个最强劲的对手。
但人类从未停止过抗争,自19世纪中叶肿瘤根治手术诞生以来,癌症治疗经历了三大突破性进展。现在,我们每隔一段时间就能看到科学家又发现了新型的抗癌药物或治疗手段。
心、肺、肝、肾功能检查基本正常范围内
有人担心,在癌症晚期患者身上再种上疟原虫,是否会对患者造成更大的伤害?钟南山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感染疟原虫会导致病患出现周期性发烧等各类症状。对这一疑问,陈小平教授团队表示,疟原虫免疫疗法的副作用是发热和贫血,但团队用青蒿素控制疟原虫的密度在较低的水平,可以让患者不发热、不出现贫血。在疗程结束时,可以用抗疟药彻底清除疟原虫。
过去30多年以来,癌症疾病领域的研究人员一直在开发被称为个性化疫苗的治疗方法。实际上,利用mRNA的魔力对付癌症,是一项持续已久的低调、坎坷的征程。新冠疫苗之前,包括莫德纳在内的多家公司主要的研发重心都是基于mRNA平台的癌症疫苗。
·配合治疗
因为失实的报道,给患者和家属带来不合理的预期,从而影响了治疗决策延误病情,这是很不应该的!
记者:什么样的病人适合参与疟原虫治癌的临床研究?
疟原虫免疫疗法治疗癌症是不是就如一些帖子传播的那样神?这个治疗真就是这么简单打一针就能把癌症患者治好了吗?
2013年,席琳·瑞安(Celine Ryan)不幸患上结肠癌,在接受放疗与化疗之后癌症还是不断复发,并且癌细胞又结肠转移到肺部,长出了7个肿瘤。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席琳参与到了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的一项临床试验中,负责此次临床试验的,是全球知名的肿瘤学家Steven Rosenberg教授。
这个研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另一方面,程旭东指出,该肿瘤疫苗的免疫原性也是比较弱的,分组的20个患者中,疫苗激活的抗原特异性T细胞数量只比单纯使用PD-1的试验组平均高了三倍,并不是特别明显。“我认为在短期内,mRNA治疗性疫苗要取得巨大突破,还是比较艰难的,还需要等待一段时间。”
两位专家都表示,答案是肯定的。黄华认为,研究的出发点是值得鼓励的。任何一种创新都要有点“异想天开”的精神,任何研究也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短期内取得突破性成果是不符合科学研究规律。对于这种新尝试,应该冷静思考理性对待,既不能盲目吹捧,也不宜一竿子打死。疟原虫抗癌的小鼠模型研究确有可能真实有效。但实验室有效的方法用在人身上是否有效还要经过严格论证,毕竟人和鼠之间有很大差别。
毕竟,用纳税人的钱来进行的研究需要向公众报告一个严谨的结果,而不是一个哗众取宠的新闻。
研究人员进一步筛选并提取出能够特异性识别突变KRAS G12D的CD8 + T细胞,这部分细胞就是可以精准杀伤Ryan女士肿瘤细胞的最强大免疫细胞。之后,研究人员将这部分珍贵的细胞进行扩增培养,最终达到1480亿。
20世纪70年代,匈牙利科学家卡塔林·卡里科率先开展了早期mRNA研究,从那时到2020年12月14日美国首次批准使用mRNA疫苗,已过去40多年。
参考文献:
此次mRNA-4157选择连用的是肿瘤免疫治疗中的PD-1药物“K药”,这款广谱抗癌药,如今已被批准至少用于16种不同的肿瘤治疗中。多位科学家指出,二者结合能够更好让免疫系统对肿瘤响应,进一步放大肿瘤免疫治疗的效果,解决抗PD类药物的耐药性等问题。
治愈晚期癌症的预期,更是让很多人抱有憧憬。
“我理解他说‘只打一针’的意思是只需要感染一次就好,不是字面上说的只打一针。”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所一位研究人员向科技日报记者表示,这意味着该疗法临床治疗在操作上比较简单。
临床试验点:广州复大肿瘤医院4楼病区
作为全美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综合性医疗体系,妙佑医疗国际一直致力于临床实践、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竭诚为每一位患者提供精湛医术和解决方案。其癌症护理是由妙佑医疗国际癌症中心提供,该中心被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认定为综合性的癌症中心,并得到了美国外科医师学会癌症委员会的认可——该委员会负责对提供全面和多学科护理的优质癌症治疗项目进行认证。
(此处已添加小程序,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想要提高癌症的五年生存率,在确诊后一定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建议选择正规医院、临床经验较为丰富的医生。同时,患者自身不要有过大的心理压力,不少癌症患者都是被自己“吓死”的,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直面病情,对于获得好的预后有帮助。
“肿瘤病人异质性非常高。”孔娜说,正如每个人的基因都不同,每个癌症病人肿瘤突变情况也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能个性化针对突变设计药物,就可以真正实现精准治疗。
与CDK13没有突变的肿瘤相比,CDK13突变的肿瘤中ptRNAs明显更多
还需更多研究
文章指出,“坚决反对将一项非常早期的临床研究轻率推向公众,这会极大误导不具备太多医学知识的老百姓”。
只需1毫升含有疟原虫的血,然后用青蒿素控制着,一个癌症患者就痊愈了……
患者真正需要的,是切切实实地治好疾病,而不是贩卖希望泡沫的假消息。
正值4月17日世界肿瘤日,今天,小九就来聊一聊人类的抗癌史和最新进展。
张剑认为,陈小平团队实验的初衷或许已被扭曲。尽管从公开信息看,其研究存在漏洞,但于生物学研究本身而言,团队依旧可以继续就疟原虫抗癌的可能机制进行持续研究,找出他们背后可能的机理,最终目的是开发出有效、安全的新药或新措施造福患者。
家人看到她如此消沉,也到处拜访医生,寻求治疗方案。
他们发现了一个之前不为人知的新型抑癌途径——核RNA监控。
公众号“赛先生”发布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王立铭独家撰文《疟疾治癌症,请不要盲目乐观》。
尽管在临床上被证明有效,但因为背后的机理很难被当时的人理解(主要是因为免疫学的知识有限),“科利毒素”遭到了很多人的批评。随着放疗和化疗等效果更好方法的出现,“科利毒素”就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更多内容:
http://www.zhishifenz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