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基因检测有很多种,我们上面讲的「预防性癌症基因检测」只是其中一种。而有时候医生会对已经确诊的癌症患者,进行癌细胞基因检测,这种基因检测可以帮助医生定位肿瘤的突变基因,为个性化医疗和精准用药提供必要的信息。
因此,在整个肿瘤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经历多次基因检测,应在不同阶段,综合选择当下最合适自己需求的检测项目。
用什么样本做肿瘤的基因检测?
另外,身上出现异常症状自我感觉不对劲,也可以检测一下,能够更精准地得到答案。
普通人应该做癌症基因检测以预防癌症吗?
《共识》中还介绍了多种结直肠癌早诊和癌前病变筛查方法,比如SDC2甲基化检测就是一种简便快捷有效的早筛方法,可以从无症状高危人群中,及早发现肿瘤或者癌前病变,并采取干预措施,从而降低发病风险。
因为肿瘤通常和这些有缺陷的基因离不开关系,如果提前发现存在缺陷,将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Patel 博士说:“对于罕见的肿瘤,您永远不会后悔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只会有人后悔不做,癌症这么严重的事情,你怎么能不做呢?我的观点是,所有患者都应该对其肿瘤进行至少一次测序。”
1
0
00:00
为了尽快获得检测结果,我们能怎么做呢?可以选择检测周期短的检测技术或手段。
手术后,对微小残留病灶进行监测
肿瘤之所以死亡率极高,主要在于大多数人发现时已是晚期,失去了最佳的根治机会。
BRCA基因突变分为两种类型:
肺癌中,靶向治疗临床主要集中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肺腺癌,这和肺腺癌的分子分型研究得最为透彻有关,不同的分子分型对应着不同的靶向治疗方案,通过基因检测确定分子分型从而指导靶向治疗方案选择已是晚期肺腺癌患者的必做项目。当然对于确定为肺癌,但病理类型不明的患者,考虑到肺癌中非小细胞肺癌占大多数,这类患者也可选择做基因检测。
很多人看到这里,自然就以为基因检测是人人都可以做的。实际上,基因检测对于身体健康的人自然是不提倡进行的,除非是以下几种人群则需要格外重视了。
结果显示:截至2021年6月,A组患者的生存时间还未达到,优于B组(672天)和C组(435天),且距更换新治疗方案的时间也长于B组和C组,分别为706天、565天和435天。说明根据基因检测结果,驱动基因阳性患者精准使用对应的靶向药物治疗,不仅治疗效果好,而且疾病也会更晚出现进展。而一开始盲目采取化疗或免疫治疗的患者,生存期和疾病进展周期都明显缩短了,即使及时转换为标准的靶向治疗,获益也会受到影响。
靶向治疗也被称精准治疗,是对癌细胞实施精确打击,不光毒副作用大大低于化疗,而且疗效通常也远好于化疗(无疾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更长),口服的给药方式更是让患者少受很多罪。在化疗和靶向治疗的选择上,无论医生和患者,毫无疑问首选可行的靶向治疗,但基因检测结果是判断能否使用和使用哪一种靶向治疗的前提。在没有经过基因检测的情况,擅自选用靶向治疗非常不可取。
一、基因检测指导肿瘤精准治疗
二、遗传筛查预知患癌风险
三、癌症早筛让肿瘤根治成为可能
2020年5月29日,阿健在网络上发布了他的第一条视频——《一个直肠癌晚期患者的无助请求》。视频里的他,与二三十岁的年轻小伙子无异,完全看不出他已经处于直肠癌晚期了。然而,因为他患的是晚期直肠癌,基本丧失了手术机会,短短一年,他从一个阳光帅气的小伙,变成一个瘦骨嶙峋的“老头”,最终还是离开了人世。
四、肿瘤基因检测,这些事项需要注意!
1、并不是所有的基因突变都有对应的药物治疗
2、基因检测并不是只做一次
3、大部分检测项目都可在医院内进行,不要盲目院外送检
写在最后:
总之,做好、用好基因检测是战胜肺癌的重要一步,当前可用的肺癌靶向药几乎每年都在增加,越来越多的靶点可用靶向药物针对,也越来越多的患者因为靶向药获得生命的延续,基因检测在肺癌的治疗也将扮演这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医院拥有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全程监管制度,保障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而院外送检由于监管不全,存在较大的质量风险,特别是患者不具备专业评判能力,面对鱼龙混杂的检测机构,容易被忽悠过度检测,甚至可能遇上报告造假等情况,必须谨慎选择。
很多人还没认清熬夜的危害,人体健康发展需要遵循规律,而人体经常疲劳透支,会影响基因复制和修复,改变其规律,基因就容易受损,不能有效修复损伤,最后癌症风险就增加了。
李峻岭:从概论上来讲,肺癌领域一般进行8个驱动基因的检测,就能覆盖绝大多数的常见情况。对于个体治疗来讲,并没有百分百的标准。另外,用来进行检测的组织(样本)太珍贵,不是随时都有的,考虑到这些情况,建议患者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测的全一些。不过,到底多少才是全,其实也没有绝对的标准
5
我们一般推荐的优劣顺序是:最近手术或活检新取的组织标本>1-2年内的组织标本>最新的血标本>2年以上的旧的组织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