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胰腺癌患者也越来越多,这与我们日益改变的生活习惯是密不可分的,本以为胰腺肿瘤更偏爱欧洲的白人,但通过对胰腺癌的深入研究才发现,并非如此,胰腺癌钟爱的是那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冷痛:痛处有冷感。其特点是感觉痛处发凉,如病在浅表,局部触及可有凉感,多喜温热。为寒凝筋脉或阳气不足而致。治疗冷痛,需要用散寒止痛类药物,以达到温中止痛之效。
什么阶段介入中医治疗较合适?
综合来说,中药治疗晚期肿瘤,有以下好处:
桂参止痛合剂,原为股份制民营企业北京康赛德科贸集团,历经7年研制而成,于1999年获得国家新药证书,后由昆明益康制药厂以“康赛德”商标生产,曾被认为是可改善中-重度癌性疼痛的中成药,是一种能替代吗啡类药物的镇痛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成分中的罂粟壳,是历史上制取鸦片的主要原料,鸦片对近代中国人产生了恶劣又深刻的影响,且随着我国在毒品缉毒方面的严格管控,该药的生产等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此外,由于企业的经营不善及专利转让等原因,近年来已经淡出人们的视线。若有该药时,仍可辩证使用。
咱们再来说说一贯煎的运用。
现症见:患者神清,精神疲倦,焦虑,腹部游走性疼痛,隐痛为主,恶心反胃,胃纳差,食多腹胀,大便1天1次,成形,眠差,需服用安眠药。
血府逐瘀丸
【适应症】适用于湿热蕴结所致发热,黄疸、小便发黄、恶心呕吐、纳呆、腹痛腹胀、舌苔黄腻或厚腻干白,或湿热下注所致尿道灼热刺痛、小腹胀痛,以及传染性病毒性肝炎、急性胆囊炎等。
鲜药的应用在中药历史上有悠久历史,如上古的神农尝百草,东晋·葛洪的青蒿治疟疾等。到了1960年代,由于受到鲜药供应、保存困难等因素的影响,鲜药逐渐被干药取代,至1980年代,中医临床基本都是应用干药,中国中医研究院谢海洲教授等为此积极提倡恢复鲜药的临床应用,1993年中国癌症基金会鲜药学术委员会、北京鲜动物药研制中心的成立促进了鲜药的发展。李建生教授以鲜活药用动物鲜守宫、鲜金钱白花蛇、鲜蕲蛇组方,在鲜活状态下宰杀直接进入生产工序,经低温冷冻现代生化分离提取工艺,基本提取了所用原料的全部有效成分,保持了各有效成分的最大生物活性以及最佳天然配比,该药1998年获国家卫生部批准的新药证书而进入临床应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金龙胶囊可以整合调节机体平衡,抑制多种肿瘤生长,抗复发、抗转移;配合放化疗减毒增效;双相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金龙胶囊1999年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蟾酥
我主要给患者用了百合二陈汤加上了一些虫类药,用了全蝎和地龙。
川楝子,归肝、小肠、膀胱经,用于治疗胁痛,止疼作用非常好。
川乌
其实现在有很多患者有这样一个疑问。就以放化疗阶段来说,其实在放化疗之前就应该吃中药。能够促使术后脾胃功能的调整,恢复气血,对术后康复,免疫功能的提高有一定疗效,为进一步接受放、化疗打下基础。
目前西医多从神经纤维与递质入手治疗疼痛,思维有些局限。
注意事项: 孕妇禁用。体弱、阴道出血量多者慎用。素有癥瘕,妊娠后漏下不止,胎动不安者需亲遵医嘱,以免误用伤胎。经期及经后3天停用。忌食生冷、肥腻、辛辣食物。
中药里哪一味药能担此重任呢?
麻醉止痛药主要用于中度和重度的疼痛,止痛效果明显。常与非麻醉止痛药一起应用,不仅能有效地控制不同程度的疼痛,而且有助于减少麻醉止痛药的用量。麻醉止痛药的最大问题就是出现成瘾及抗药性。一般来说,在医生指导下,癌症患者在使用麻醉止痛药后发生成瘾的机会极少。当大多数病人使用其他方法能控制住疼痛时,都能较顺利地停止麻醉止痛药的使用。
【性味】味甘,性寒。
西医治疗癌痛思维需要升级解锁
槐耳
组成:柴胡、当归、地黄、赤芍、红花、桃仁、麸炒枳壳、甘草、川芎、牛膝、桔梗。
组成:炙黄芪、党参、桂枝、白芍、高良姜、干姜、炙甘草、大枣。
对于很多患者来说,比癌症更难以接受的,是癌性疼痛。
至于双膦酸盐治疗骨转移疼痛,有些大材小用,中医来看它其实是一个凉血活血药物,凉会造成上感样症状、心动过速、疼痛一过性加重;活血药物会减轻疼痛。
以曲马多为代表,是人工合成的中枢性止痛药,属于二类精神药品,为非麻醉性止痛药。曲马多的止痛作用比一般的解热止痛药要强,但又不及麻醉止痛药,其止痛效果是吗啡的1/10。主要用于中等程度的各种急性疼痛及手术后疼痛等。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患者疼痛部位并没有肿物,那疼痛部位肯定在肿瘤神经传导或筋膜延伸侧,这时减压不在疼痛部位,而是需要探寻周围筋膜组织压力,找出着力点减压治疗疼痛就会迅速缓解。
由此可见,中药对于放化疗等治疗手段而言,还可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
还可以避免口服药物经消化道吸收所遇的多环节灭活作用及一些药物内服带来的某些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孕妇忌服。有明显出血倾向者慎服。
此外,西医还会用到微创、放疗等针对肿瘤治疗,由于继发水肿,部分会引起另类原因疼痛,造成痛上加痛。
肝又是开启肾阳,升发元气的。化生于肾精的元气,有赖于肝气的升发,之后送达于各脏腑组织,以发挥其激发和推动作用。
正因为癌性疼痛的巨大危害,针灸缓解癌性疼痛一直是国外,尤其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等机构,关注的焦点问题。
原植物
草乌甲素,源于中药乌头的研究,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天然药物系的王锋鹏教授等于1981年,从云南云龙县产的粗茎乌头根中分离出一种新生物碱。5年后,罗士德和陈维新教授等从同属植物滇西嘟拉分离出同一种化合物,将其命名为滇西嘟拉碱甲,之后经过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上海药物研究所等联合研制成了草乌甲素,并推出了镇痛的中成药草乌甲素片、草乌甲素注射液等。药理研究表明,草乌甲素可以降低血清前列腺素E2(PGE2)而抗炎,可降低痛觉传递所依赖的电生理基础—— 钠离子电流实现镇痛,可抑制趋化因子(补体激活产物中的C3a及C5a)的趋化效应减轻炎症反应,在关节炎中可抑制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等。1995年左右获批生产。近年来人们关注起了该药在癌痛方面的效果,有小样本多中心研究结果也观察到了草乌甲素在改善癌性疼痛具有一定疗效,并建议轻中度癌痛病人在使用第一阶梯、第二阶梯镇痛药物无效或者不耐受情况下,可以考虑选择草乌甲素片镇痛治疗。
虚寒胃痛颗粒,该药方由王永炎教授(1938.9.29~,生于天津。中医内科学、神经内科专家,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制定,早于1980年代已经生产,最早收载于《中国药典》(2005年版第一部)。 现由辽宁华润本溪三药有限公司生产。相关内容可参考“气滞胃痛颗粒”。
参考文献:樊碧发,侯丽,贾立群,等.癌痛规范化治疗中成药合理使用专家共识[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21,27(01):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