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癌症死亡率(中国癌症发病率)

2023-09-08 01:46:02
肿瘤网 > 肿瘤治疗方法 > 中国癌症死亡率(中国癌症发病率)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中国癌症死亡率,以及中国癌症发病率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最新全球癌症数据:乳腺癌发病率跃居全球第一,中国发病率死亡率最高为肺癌

近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了 2020 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预估了全球 185 个国家 36 种癌症类型的最新发病率、死亡率情况,以及癌症发展趋势。

数据显示,2020年,乳腺癌取代肺癌成为全球发病率第一的癌症,但肺癌的死亡率仍居世界第一。全球新发癌症病例达1929万例,死亡病例996万例,其中,由于中国的人口基数较大,国内新发癌症457万人,占全球23.7%,癌症死亡人数300万,占全球总人数的30%,在数量上皆位居世界第一。

乳腺癌高发推动诊疗创新

2020年最新数据显示,全球乳腺癌新增人数达226万,超第二名肺癌6万例,且占全球女性新发癌症总数的24.5%;死亡病例68万,位居世界第五。

IARC在数据发布的同时提到,乳腺癌发病人数增加,根本原因之一是乳腺癌风险因素的不断变化,比如推迟生育、生育次数减少,这在正经历社会和经济转型的国家中最为明显。超重和肥胖,以及缺乏运动,也是造成全世界乳腺癌发病率上升的原因。

在中国,乳腺癌呈现出“城市化”现象。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城市女性普遍面临着更大的职业压力,长期熬夜、精神持续紧张、作息不规律、饮食不健康等问题突出,导致自身抵抗力下降,增加患癌风险。不仅如此,根据国新办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中国18岁及以上居民男性和女性的平均体重分别为69.6千克和59千克,与2015年发布结果相比分别增加了3.4千克和1.7千克。城乡各年龄组居民超重肥胖率继续上升,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4.3%和16.4%。超重和肥胖问题日益突出。

时代特征下的晚婚晚育,甚至不婚不育,或是哺乳时期过短也都是乳腺癌的诱发因素。值得一提的是,现代女性的养生意识显著提高,年轻群体也有了服用保健品的习惯,但市面上许多女性保健品都含有雌激素,对此类保健品进行过量摄入会导致雌激素过高引起乳腺增生,甚至诱发乳腺癌。

除此之外,根据约翰·霍普金斯·金梅尔癌症中心的最新研究,结肠中发现的一种通常与结肠炎和结肠癌的发展有关的微生物也可能在某些乳腺癌的发生中起作用。暴露于这种毒素的乳房组织细胞保留了长期记忆,并且增加了患病的风险。哈佛大学新发布的一项大型研究表明,低度饮酒也会增加患乳腺癌的风险。不过低度饮酒有益于心脏健康,其心血管疾病带来的好处与可能增加的乳腺癌风险还需进一步权衡。

乳腺癌分为腔面A、腔面B、HER-2阳性和三阴性四种亚型,其中,三阴性乳腺癌属最“毒”。乳腺癌早期症状主要是乳腺肿块、乳头溢液、乳头内陷等等,一旦有这些症状要及时就医。检查手段主要有钼靶、彩超,最好是钼靶和B超相结合,相对更容易确诊。

近年来,乳腺癌在全球范围内的高发也引起了人们对其的高度重视,推动了相关领域的诊疗创新。2020年11月13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了默沙东(MSD)重磅PD-1抑制剂Keytruda与化疗联用,用于肿瘤表达PD-L1([CPS]≥10,经FDA批准的检测确定)的不可切除局部复发性或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今年1月5日,礼来制药宣布,其抗肿瘤新药唯择®(阿贝西利片)于去年12月29日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用于激素受体(HR)阳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阴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癌症中心于去年下半年发布了《关于印发第一批乳腺癌规范诊疗质量控制试点中心名单及有关工作要求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遴选出了200家医院作为第一批乳腺癌规范诊疗质量控制试点中心,标志着中国乳腺癌诊疗规范化步入新阶段。

需要注意,乳腺癌并不仅只是女性疾病,虽然发病病例数量相对于女性来说低得多,但男性乳腺癌同样不可忽视。

肺癌仍是“头号杀手”

尽管肺癌从全球发病率第一上易主,但其仍是癌症领域的“头号杀手”,死亡率位于全球第一。数据显示,在2020年全球癌症死亡病例996万例中,肺癌死亡180万例,占比高达18%,远超其他癌症类型。而在中国,肺癌仍是发病率和死亡率皆位居第一的癌症,肺癌全年发病82万例,占总数的17.9%;死亡71万例,占比23.8%。

肺癌有多种种类,主要分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和小细胞肺癌(SCLC),非小细胞肺癌约占肺癌的85%。肺癌如果早期就被筛查出来,尽早治疗,临床上完全可达到治愈。但由于其症状隐匿,且易与其他肺部疾病如肺结核、肺部感染等症状混淆,早期诊断率低迷。中国胸外科肺癌联盟主席、首都医科大学肺癌诊疗中心主任支修益教授早前也公开提到,目前,国内近70%的肺癌患者在初诊时已是晚期,而晚期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不超过5%。

诱发肺癌的因素多种多样,涉及个人习惯、遗传基因、免疫机能、慢性病和环境等多个方面,长期大量吸烟和空气污染被认为是目前造成肺癌高发的主要原因,除以上外部因素外,抑郁、焦虑、精神创伤等也会使肺癌风险增加。

近年来,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发展迅速。靶向治疗是只瞄准癌细胞的精准打击,其副作用较化疗更小,能够让很多肺癌晚期患者的生命得到延长。去年国内首个、世界第二的国产肺癌第三代靶向新药“阿美替尼”获国家药监局批准并上市,为晚期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并打破了相关进口药物的垄断。而在最近一次的医保谈判中,三代靶向药奥希替尼从二线步入一线医保名录。在此之前,作为我国医保二线药物的奥希替尼只有在一代或二代靶向药耐药或不可耐受,且T790M突变患者时才可列入医保报销,而奥希替尼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方面又优势明显,这使得不少病人在一线使用时不得不自费购买或者选择印度仿制药。如今,奥希替尼跃升至一线,将使不少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经济上和治疗上获益。

在预防肺癌方面,《美国医学会杂志·肿瘤学卷》期刊上的研究显示,考虑到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中含有益生元,而酸奶是益生菌的常见来源,益生元和益生菌都可以改善和调节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功能,在日常饮食中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和酸奶,可能有助于降低肺癌风险。

中国癌症的“慢性病化”之路

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癌症新发病例数前十的癌症分别是:肺癌、结直肠癌、胃癌、乳腺癌、肝癌、食管癌、甲状腺癌、胰腺癌、前列腺癌、宫颈癌,这十种癌症占新发癌症数的78%,新发患癌人数已占到了总人口数的三百分之一左右。

癌症并不能与不治之症划等号,患癌也并不代表着生命的立刻终结。癌症具有慢性病的普遍特点,病因复杂、多种危险因素、长期潜伏、病程较长、造成功能障碍等。随着癌症认知领域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卫生组织已将癌症定义为一种长期的慢性疾病;并提出,癌症有三分之一是可以预防的,有三分之一是可以通过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达到痊愈的,还有三分之一是不可治愈,但是能够通过治疗达到控制。部分癌症的患者能够长期带癌生存。及早发现、及早诊断和及早治疗可以大幅度推迟死亡时间,并且把握得越早,治愈的机率就越高。

近年来,为了解决患者“倾家荡产”抗癌的问题,让广大患者用得起抗癌药物,国家也在对抗癌药零关税、医保谈判、加快新药审批、加入基本药物目录等工作依次进行稳步持续推进。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癌症正呈现出了一种“年轻化”趋势,过度吸烟饮酒、饮食不规律、压力过大等现象一旦长期存在,就会成为诱发年轻人患癌的罪魁祸首。“生活方式癌”日益普遍。

因此,正视癌症,避免谈癌色变,国民需注意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定期进行防癌检查。一旦确诊,在正规医院规范就医,积极配合治疗,人们也能够和癌症“友好”共存。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中国最新癌症报告:每天超1万人被确诊!做出这些改变,就能降低患癌风险

2022年2月27日,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了中国最新癌症报告——《2016年中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不少细心的朋友可能要问了:最新报告怎么用的是2016的数据呢?

这是因为全国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核查等需要大量的时间,因此癌症报告通常会延迟2-5年。可以说,这是目前关于中国2016年癌症发病和死亡数据的最新、最具代表性的报告之一,覆盖了约3.8亿人,占到了中国总人口的27.6%。

那么与之前的数据相比,最新癌症报告中的哪些信息是值得大家关注的呢?快跟着可可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肺癌依然是稳居第一的“杀手”

根据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共新发约406.4万恶性肿瘤病例,相当于平均每天有超过1.11万人被诊断为新发癌症,平均每分钟有7人确诊。

其中,最常见的癌症依然是肺癌——仅2016年,就有82.8万人被诊断肺癌,近66万患者去世,分别占所有癌症的20%和27%以上!而若想避免肺癌的发生,就一定要做好预防工作,尤其是尽可能避开生活中的2大“伤肺因素”:

1.烟草气

吸烟是导致肺癌最重要的元凶之一,肺癌死亡者有87%是由于吸烟造成的。吸烟过程中可产生40多种致癌物质,比如:尼古丁、一氧化碳、烟焦油等致癌物,能通过不同的机制导致支气管上皮细胞DNA损害,激活某些癌基因,从而增加肺癌风险。

更要警惕的是,二手烟的危害可能比吸烟还要大——其产生的致癌物质更多,且危害持续时间更久。因此,不论是为了自己还是家人,别再抽烟了!

2.油烟气

烹调时的油烟中也可含有大量有害物,尤其是高温爆炒、油炸、煎烤食物时,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氨氧化物以及一级致癌物苯并芘等都可能会被释放出来,这些物质长期吸入肺部,也会对肺造成积累性的损害。

数据显示,长期接触油烟的人群患肺癌的概率比正常人高2-3倍!这也是女性肺癌高发的一大重要原因。因此,大家做饭时一定要记得开油烟机,也要开窗通风,减少油烟气对肺部的伤害。

2、以前高发的癌症在下降

但这些不良饮食习惯仍要警惕

最新的癌症报告还公布了一个好消息:那就是从单个癌症变化趋势来看,食道癌、胃癌和肝癌这3个以往高发的消化道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下降趋势。

◎肝癌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可能是由于黄曲霉毒素污染食品的摄入量减少、水质改善以及乙肝疫苗接种。

◎食道癌和胃癌的死亡率下降:可能是内镜筛查更有利于早期诊断的结果。

不难发现,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但作为一个“舌尖上的国家”,我们仍要警惕一些不良的饮食习惯,以免“吃”出消化道肿瘤,比如:

1.吃得太烫:增加食道癌风险

中国人饮食讲究“趁热吃、趁热喝”,但要小心,当食物温度过高时,足以灼伤食管粘膜、引发炎症。长期如此,食管在不断修复—损伤的过程中,就可能发生基因突变,诱发食管癌。

实际上,世界卫生组织早已把大于65℃(入口会觉得有点烫)的食物,列为了2A类致癌物。所以刚出锅的饭菜最好先放置一段时间,感觉不烫嘴时再吃。

2.爱吃腌制食品:增加胃癌风险

咸肉、咸鱼等腌制食品,烹饪简单又下饭,因此受到不少人的喜爱。但要注意的是,腌制食品中往往存在大量的亚硝酸盐,尤其是肉类腌制品中还可能直接产生亚硝胺,长期食用会增加致癌风险。

早在2017年,国际癌症研究中心便把中国式咸鱼列为第一类致癌物。所以日常生活中,要少吃腌制食品,多吃新鲜食物;另外,久存的绿叶菜、久煮的火锅汤、刚做不久的腌菜等,都是亚硝酸盐的“聚集地”,也要小心。

3.爱喝酒:增加肝癌风险

酒精的主要成分是乙醇,乙醇及其衍生物的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炎性物质和氧化物,可对肝脏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

长期饮酒或短期内大量饮酒,可引起酒精性肝炎,使肝细胞反复发生脂肪变性、坏死和再生,最终可能导致肝硬化,甚至诱发肝癌。因此我们能不喝酒,就一定不要喝酒。

3、坏习惯导致的癌症在增加

看看你中招了吗?

需要警惕的坏消息是,结直肠癌、前列腺癌、乳腺癌等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上升趋势,而这可能与生活中缺乏运动的坏习惯有关!

缺乏运动的人,新陈代谢较慢,一些废弃物质易在体内累积,引发炎症。而反复的炎症会造成大量细胞损伤,细胞在“损伤—修复”过程中,就可能发生基因突变而引发癌症。

另外,长期缺乏运动,更容易导致身体肥胖。肥胖本身就是身体的一种慢性炎症状态,容易诱发癌细胞的生长;而且肥胖还可能导致身体出现代谢紊乱、激素失衡的问题,增加乳腺癌、前列腺癌等癌症的发生风险。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发现,与运动最少的一成人相比,运动最多的一成人平均患癌几率降低7%。世卫组织发布的有关体力活动和静息行为的全球指南也指出,每周进行约5小时的体力活动,有助于避免全球每年500万人死亡。

【建议】

◎成年人: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跳舞等),或75分钟的高强度运动(骑车、慢跑、打网球等);

◎65岁以上老年人:建议每周至少3天中等或更高强度的体力活动,加强平衡、协调能力和增进肌肉力量。

4、远离癌症

这8种筛查别忽视!

总体来说,2016年恶性肿瘤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的总体数量高于往年。不过大家也不必过分慌张,癌症虽然可怕,但它并不是突然发生的,大都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发展期。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除了改正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规避癌症的高危因素,还可以通过体检实现早发现、早治疗,及时把癌症扼杀在萌芽中!下面可可给大家介绍8种高发癌症的筛查“金标准”:

◎肺癌筛查:50岁以上的人群,应每年做一次低剂量螺旋CT,有助于早期发现肺癌;有肺癌家族史的人、长期吸烟的人是肺癌的高危人群,建议提早开始检查。

◎结直肠癌筛查:普通人群建议50岁后每年体检时做一次肛肠检查;而有家族性息肉病的人群,有炎症性肠病的人、饮食不良的人都是高危人群,建议提前到30岁,每年进行肠镜检查。

◎胃癌筛查:建议普通人40岁做第一次胃镜,一切正常后每两年做一次;有基础疾病或者家族史等高危人群,每年进行一次胃镜检查。

◎肝癌筛查:慢性肝炎病史、家族史的人,以及糖尿病、肥胖、酗酒人群都是肝癌高危人群,建议每半年做一次彩超,同时抽血化验甲胎蛋白,检查肝功能以评估肝脏状态。

◎食管癌筛查:食管癌容易盯上40岁以上,有消化道癌家族史、有上消化道病史或症状者。建议这些人群每1~2年进行一次食管内镜检查。

◎乳腺癌筛查:一般情况下,年轻女性可以做乳腺B超检查;40岁后则最好1-2年进行一次钼靶检查。

◎宫颈癌筛查:真正有效检查宫颈癌的是TCT检查,即液基薄层细胞检测,对宫颈癌细胞的检出率能达到90%以上。建议25~29岁女性每年做一次TCT检查;30~65岁女性需要做TCT联合HPV检测。

◎前列腺癌筛查: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往往在55岁之后逐渐升高,建议两年进行一次筛查。筛查前列腺癌有效方法是彩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

(我是大医生官微)

作者:piikee | 分类:肿瘤治疗方法 | 浏览:36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