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血液检查能检查出癌症吗,以及癌症抗原检查哪些指标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最新研究发现,通过一项简单的验血检查,就能够发现患者潜在的多种癌症疾病,这将有助于卫生服务部门做出早期癌症筛查。
据英国《卫报》11日报道,该研究对6621名50岁以上的人进行血液检查,其中大部分人的结果是阴性,但也发现了92人存在肿瘤风险,涉及乳腺、肝脏等器官,其中有些癌症的晚期生存率极低。通常有3/4的癌症在早期的常规筛查中无法被发现。该测试明年将扩大到16.5万人的范围,医生们希望能够通过快速检测,尽早发现癌症,从而使得治疗和手术更有效,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英国癌症研究中心主任纳塞尔·图拉比表示:“通过血液检测发现癌症,这在以前属于科幻范畴,但现在这是癌症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能为患者带来希望。但我们还需要更大范围的数据,尤其是患者发现癌症后的存活时间,来评估这种检测方式。” (吕克)
作者:吕克
来源: 环球时报
大家去医院看病的时候,常常会遇到抽血检查,那么什么血液检查会这么重要和普遍呢?抽血能查出哪些疾病呢?
资料图片
抽血到底能查出哪些病?
扬州大学附属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时代2022年7月在人民日报健康号刊文表示,抽血只是口头上的说法。在医学中,抽血这一步骤被称为“血液检查”。
血液检查中又被细分为血常规检查,激素验血检查,脏器功能检查等等,通过血液检测查出的疾病是比较多的。
血常规检查:主要包括血液的一些基本指标,比如血脂,血压,血糖等,将基本指标和参考值进行对比,从而诊断患者是否存在“三高”等代谢疾病症状,从而采取进一步的治疗措施。
激素验血检查:比如检查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肾上腺激素含量等等,从而诊断患者是否存在内分泌疾病,例如甲亢,甲减等。针对女性的血液激素检查中,还可以通过雌激素含量,初步诊断是否存在妇科疾病隐患。
脏器功能检查:就是通过血液的情况,判断五脏六腑是否健康。比如通过血液中转氨酶、胆红素含量,诊断肝病隐患;通过酶含量,代谢物判断血管和心脏健康等等。
此外,在现代医学条件下,血液检查还可以用来筛查肿瘤标志物和癌胚抗原,对防治癌症,也能起到非常不错的效果。
综上所述,只是抽一次血,可以查出代谢病、内分泌疾病、器官疾病等多种潜在疾病。
为什么抽血一抽就是好几管?
联勤保障部队第983医院心血管科副主任医师王星2020年12月在人民日报健康号发文解释,如果抽一管血管能查出想要查的结果,自然抽一管血。正是由于一管血从技术上无法满足所要检查的项目,因此需要抽两管、三管甚至更多管血。
每一种抽血化验,一方面试剂盒和化验的机器不一样,另一方面每一种检查都必须有一定的血量才能更加准确。所以就需要好几管,每一管也必须有一定量的血。
最常见检查的项目:血常规、大生化、凝血系统、病毒系列、肿瘤系列、甲状腺功能、血糖系列等等。这些各大项目,化验方法不同,使用不同试剂盒,或使用不同的机器,所以如果需要上述检查,都需要分装在不同的试管里。
上午抽过血了,为啥下午又抽?
王星解释,有些项目需要监测在某一段时间段内出现的波动,因此需要同一天反复抽血。
比如,与心血管相关的心肌酶,就完全有可能上午抽完,下午还得抽。
因为当确诊心肌梗死,或高度怀疑心肌梗死,这时候上午抽完血检测的心肌酶,如果正常,也不能排除心肌梗死,还需要下午再次抽血验证。因为心肌酶是随着时间变化的,尤其是心肌梗死24小时内,会有明显的变化,所以需要多次抽血。
再比如要查血糖系列,需要抽三餐空腹,及三餐餐后,那自然需要多次抽血。
比如血氧偏低,需要及时地观察血氧饱和度水平,可能过几个小时就得抽一次血。
所以,在24小时内受病情影响比较大的项目,尤其是病情不稳定的时候,可能就会在同一天反复抽血。
为什么抽出的血液颜色发黑?
看着采集管里刚抽出来的血,大家通常会想,为什么血颜色发黑?是不是身体有问题?
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丁惠珍2021年4月在人民日报健康号刊文介绍,其实健康的血液就是暗红色。
因为平时验血是从静脉抽的,本身颜色就发暗。而且通常是空腹状态,一整晚没有吃喝,血液颜色也会加深,另外由于采集管内部是真空,看起来呈暗红色。不用担心,这是正常的。
那些颜色鲜红的血是动脉血,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数量多,含氧量多,所以看起来很红。
如果抽出的血液颜色较淡可能是贫血导致,等化验结果出来后要及时调理身体;高血脂患者抽出的血液颜色通常是乳白色,也被称为是“牛奶血”,这种情况非常危险,要尽快治疗。
(健康时报)
在临床上,癌症指标指的是肿瘤标志物CEA等的数值。这些指标数值的升高,提示着体内有癌症的可能。不少人一拿到体检报告,看到那几个数值有异常,就被吓到半死,马上就给了自己下了定论,认为自己就是一枚癌症患者了。其实,事实并非你们所想的那个样子。
以CEA为例,一般来说,除非检查中癌胚抗原指数达到正常值的5倍、10倍以上,明显高于正常值,才提示有癌症的可能性。如果是一次的检查结果数值偏高了一点,大不用过于紧张。另外,炎症或者饮食的缘故也会导致指标的波动。如果还是不放心,可以做出进一步的检查,才做出最正确的判断。
其实,一般所说的肿瘤五项分别是cea(癌胚抗原)、afp(甲胎蛋白)、sf(血清铁蛋白)、β2 –mg(β2微球蛋白)和ca50(癌抗原50)。 如果这五项指标得检测值高出正常范围,则提示体内存在肿瘤,但是肿瘤五项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是在60%~80%左右。所以,单纯一项指标的升高是不能断定体内就一定存在肿瘤,而是需进一步检查确诊。同样,若五项指标都是异常,就可以初步确诊为肿瘤了。
上面提到说,不用过于紧张癌症指标的数值,但不是叫各位轻视这个指标。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介入科主任李家平教授说,有一些癌症患者,正是因为对这个指标重视,及早到医院检查,结果发现自己是患上了早期癌症。做完手术之后,恢复得还不错,可以说是发现得很及时。
总的来说,癌症指标的异常不能直接告诉我们是否得了癌症,但是可以起到一定提醒的作用。李家平教授表示,判断癌症的金标准还是活检,取身体组织来做病理检查,而不是癌症指标。癌症的指标有很多种,实在搞不懂的朋友,可以直接咨询医生,而不是拿到体检报告之后,自己在那里乱猜。先不说会不会得癌症,反而是先被癌症吓到半死了。
指导专家:李家平,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国之名医-优秀风范”获得者,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介入科主任,长期从事肿瘤与血管微创介入治疗。
觉得本文有用,请点赞或推荐给朋友,喜欢我们请关注:医联媒体。
来源:HAOYISHENG
导语
肺癌在细胞学上可分为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其中非小细胞肺癌进一步可分为腺癌、鳞癌和大细胞癌,每一种肺癌的治疗及预后情况都各不相同。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一个比例,40%的癌症患者可以通过预防而不患癌症,40%可以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治愈,20%可以带癌生存,这种4:4:2的比例充分说明了癌症早发现、早诊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于肺癌来说,其高危人群应每年定期进行1次检查:
年龄在40岁以上;
肺癌家族史,长期吸烟,吸烟史≥30包/年(或者吸二手烟超过20年);
长期工作在密闭的环境中、长期工作在粉尘颗粒较多的环境。
参考美国临床生化学会(NACB)、欧洲肿瘤标志物协作组 (EGTM)、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等学术组织的TM临床应用指南,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例举了肺癌常用的肿瘤标志物。在肺癌的首次诊断时,可根据已知的组织学类型选择CYFRA21-1、SCC、CEA、NSE、proGRP中的1种或几种进行检测,对于无法手术或无法得到组织学分型的肺癌,可联检进行辅助诊断。
癌胚抗原(CEA)一种结构复杂的酸性糖蛋白,主要存在于成人癌组织以及胎儿的胃肠管组织中。在肺癌的各种组织学类型中,血清CEA水平在大细胞肺癌和肺腺癌中升高最明显,且其敏感性较高。
鳞状细胞癌抗原(SCC)SCC在肺癌中最重要的应用是辅助组织学诊断,血清SCC水平增高强烈提示NSCLC的存在,尤其是鳞状上皮细胞性肺癌。
细胞角蛋白19片段一种酸性多肽,存在于肺癌等上皮起源肿瘤细胞中,具有辅助诊断价值。免疫组化研究显示,细胞角蛋白19在肺癌中表达丰富,故其是NSCLC最敏感的TM。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一种酸性蛋白酶,起源于神经内分泌组织的肿瘤及SCLC。患者组织或血清中检测到的 NSE水平增高,可在组织学证据缺乏时支持SCLC 的诊断。在超过10年的研究中发现,SCLC患者血清的NSE水平可反映化疗对患者的治疗效果。NSE对小细胞肺癌的诊断阳性率可达66 .7 % ~ 80 .0 %。
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SCLC的肿瘤细胞释放GRP,并且GRP可能刺激SCLC细胞生长,proGRP是GRP的前体,被广泛应用于临床SCLC的诊断、预后评估及疗效监测。目前研究报道proGRP对SCLC的诊断敏感性为47-86%,特异性接近100%,proGRP结合NSE联合检测对SCLC的诊断灵敏度可提高到93.33%。
肿瘤标志物注意事项:1)吸烟喝酒者、孕妇及糖尿病患者都会影响CEA测值,出现假性升高。
2)NSE标本需在采样后60min内进行离心分离血清,以防正常红细胞中的NSE释放泄漏,影响检测结果;NSE的检测不能在溶血的标本中进行。
3)CYFRA21-1的检测值受肾功能的影响较大,肾功能衰竭时可出现假性升高,冰冻标本复融不宜剧烈晃动标本, 因其易粘附在管壁。
4)在SCC检测时,标本若被皮肤或唾液污染将导致检测结果的假性升高,在标本采集时需避免。
5)proGRP血清检测样本需避开aa78识别位点,否则检测结果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