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癌症转移到肝上一般能活多久,以及癌症转移到肝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导语:恶性肿瘤统称为癌症,从广义上来说恶性肿瘤就是癌症的意思。
恶性肿瘤的发生是由于致癌因素长期作用于机体,机体的组织细胞发生了异常的增殖,产生一种无序性的快速生长,从而形成的新生物。
恶性肿瘤具有外侵性和转移性,由于它的快速生长消耗机体大量的营养物质,同时对机体内的多种器官组织造成损害,最终可以导致多器官功能的衰竭。
是目前造成居民死亡的首位原因!
那么,肝恶性肿瘤是指生长在肝脏的恶性肿瘤,其来源主要包括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
恶性肿瘤是指生长不受人体控制,容易出现转移,严重威胁到身体健康的一大类疾病。
原发性肝癌是指来自肝脏自身的肿瘤,主要包括肝细胞肝癌、肝内胆管癌和混合性肝癌。
继发性肝癌则是指肝脏之外的恶性肿瘤,通过血液、淋巴或者直接侵犯进入肝脏而形成。
肝癌的发展过程:
肝癌的自然病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早期亚临床期,由癌前病变细胞产生到亚临床肝癌诊断的成立,时间约为十个月,无任何症状,影像学也难以发现。
第二亚临床期,由亚临床期肝癌到症状出现,一般约为十个月。
第三中期,由症状出现到黄疸,腹水和远处转移,约为四个月。
第四晚期,即黄疸,腹水和远处转移的出现到死亡,大约两个月,肝癌总的病程大约两年半时间,其中两年时间都是在没有症状的早期阶段,一旦出现症状多数病人只有半年的存活时间。
肝脏恶性肿瘤,从1cm发展到5cm,需要多长时间?医生告诉你真相
肝癌在临床分为小肝癌与大肝癌,主要是指小于5厘米的肝癌,以及大于5厘米的肝癌,虽然两者大小不同,但在本质上是一样的,而从生物学角度判断特征也是同样。
肝癌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也就是咱们所说的肝癌三部曲。
每个阶段对应肿瘤大小不同直径小于二厘米的肝癌属于早期肝癌,而在3~5厘米之间属于早中期肝癌,随着时间发展慢慢进化为晚期肝癌,而5厘米的直径相对来说症状不是特别严重。
肝癌可分为两类,一是直径不足5厘米的小肝癌,二是直径大于5厘米的大肝癌,两者之间大小不同,但都能反映出肝脏出现问题,临床生物学无区别。
但随着肿瘤的进展出现有症状时,患者没有及时的进行治疗,可能半个月到一个月左右就会长到5cm。
值得提醒大家的是,恶性肿瘤增殖速度极快,虽然每个人身体素质有所不同,但恶性肿瘤始终都处于增长趋势,不得不防。
恶性肿瘤就如同“掠夺者”,不断抢夺原生组织细胞所需营养物质,来扩大“地盘”,导致器官衰竭,患者健康江河日下。
阅读延伸:肝炎会发展成肝癌吗?
肝癌目前最常见的病因主要包括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炎和非酒精性脂肪肝,它们是存在进展到肝癌的风险的。
特别是慢性乙肝病毒以及慢性丙肝病毒感染的类型,另外,长期的酗酒和非酒精性脂肪肝以及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肝硬化都可能进展到肝癌。
所以如果有基础性的这些情况一定要注意,积极地评估病情决定是否需要接受治疗,同时要注意定期的复查随访。
一定要检查甲胎蛋白和肝脏彩超来筛查肝癌的可能,建议至少半年检查一次,如果肝硬化的病人建议每三个月检查一次。
一旦发现问题,要进一步的进行相关的检查来明确诊断,一旦确诊肝癌,一定要尽早的接受治疗。
肝癌的治愈性:
肝癌是一个很严重的恶性肿瘤,肝癌的治愈率相对来说比较低。
如果是早期的肝癌病人,如果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大部分病人通过根治性的手术切除,80%的病人可以达到治愈。
中期的肝癌病人,手术治疗的同时,需要配合化疗、放疗、免疫治疗、靶向药物治疗等控制肿瘤,防止肿瘤的复发。
中期肝癌病人5年的生存率在50%左右,晚期的肝癌病人积极的治疗,也是可以控制病情的,可以控制肿瘤的生长,或者扩散,病人就可以带瘤生存,延长寿命,晚期肝癌病人通过积极的治疗,还是有可能延长1-3年寿命的。
生活中,如何保养肝脏?
肝脏是人体很重要的一个器官,具有分解毒素、合成营养物质、分泌消化液、参与血细胞代谢等多种功能。
保护肝脏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在平时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休息,不熬夜,不要过度劳累,保持心态平和。
选择低脂饮食,规律饮食,尽量不要饮酒。
不要乱吃药物,因为有很多药物是具有肝脏毒性的。
可以注射乙肝疫苗,而且要注意避免进食不干净的野生动物,避免传染甲型肝炎。
以上几个方面是日常生活中保护肝脏的方法,还应该定期做体检,做到有问题早发现、早治疗。
结语:你了解了吗?
癌症(cancer)
是一个可怕疾病的代名词。早在公元前400年,希腊一位医生就已经发现了这类疾病,将此命名为“螃蟹karkinos”,之后又被译为拉丁文cancer,用以命名癌症。这只狡猾的“螃蟹”在人类漫长的旅途中历久弥新的参与,凭借的就是其顽强的生命力及可怕的转移特性。即便是经过治疗后看似治愈了,但多年后它又会卷土重来。如今,随着现代医学预防、检查、治疗的手段日新月异,我们已经可以发现这只原本隐形的“螃蟹”在体内爬行的蛛丝马迹,接下来我们将分期为大家科普肿瘤转移的相关知识,只有做到真正了解癌症转移症状,才可以拿起得力的武器与之抗衡。
本期重点:肝转移
肝转移是晚期恶性肿瘤及复发恶性肿瘤的常见转移部位。因其具有丰富的供血能力以及良好的微环境,是癌细胞乐于栖息的地方。胃肠道肿瘤(肠癌尤其高发、胃癌、胰腺癌等)与胃肠癌外肿瘤(黑色素瘤、乳腺癌、肺癌等)都会在疾病晚期或进展期发生肝转移。肝脏受累程度是癌症患者存活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这是人体中重要的器官 ,一旦肝脏被癌细胞大量攻占,预后往往不佳,早期发现症状并对症治疗对延长生存时间至关重要,因此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 肿瘤肝转移的主要症状是什么?
自己的身体还是自己最清楚,日常生活中需特别注意癌细胞在肝脏中可能会引发的症状,这些症状表现具体取决于肝脏受累的程度。
常见的症状包括:
①小范围肝转移出现的症状:食欲不振、虚弱疲倦、高热。
②中度范围肝转移出现的症状:皮肤发痒、眼白或皮肤发黄、腹胀、腿部肿胀、右腹部的上方发生疼痛(这类症状偶有发生)。
③大范围肝转移出现的症状:肝脏受累无法正常工作,导致患者发生肝性脑病,此时患者会出现意识混乱、嗜睡甚至是昏迷。
患者应在在治疗期间积极咨询医生,了解自己是否属于肝转移的敏感人群。如果是,就该遵循医嘱定期复查,在早期出现上述症状时需及时前往医院就诊、复查。
二、何时检查肝转移?需要做哪些检查?
寻找是否出现肝转移的两个重要的时间点为治疗初期及治疗后的随访期。首先,一些原发性肿瘤在治疗初期时就已经有明显的肝转移情况。结直肠癌是最为常见的肝转移好发癌种,有研究显示,在治疗初期就已经有50%的结直肠癌患者发生了肝转移。另外还有肺癌、晚期乳腺癌 、以及淋巴瘤都会在初诊时发现肝转移现象。其次,在原发肿瘤初始治疗后发生肝转移的可能性也有存在。后续研究显示,结直肠癌转移的倍增时间为初治后的第60~200天,偶尔也会有生长速度更快的肿瘤。在这样的情况下,结直肠癌治疗后的5年内,需要每隔一段时间就进行一次复查,观察是否发生肝转移。
监测肝转移的相关检查:其中包含体格检查(强调肛门指诊)、血液学的癌胚抗原检测(CEA),以及影像学的肠镜检查、肝脏超声检查及胸腹盆CT扫描。
对于结直肠癌I期(早期)患者来说,随访频率为每6个月一次,持续监测5年。需重点观察肝脏超声检测是否有异常。
II~III期(中期)患者,前3年中每3~6个月就要进行一次监测,之后的2年每6个月测一次;5年后每年进行一次随访。需重点观察肝脏超声检查及每年一次的胸腹盆CT检测指标。
IV期(晚期)患者,前3年每年3个月随访一次,之后6个月一次持续观察5年,5年后病情趋于稳定就可以每年随访一次。需要每6~12个月完成一次胸腹盆增强CT检测观察是否有转移病灶出现。
定期随访可以观察肿瘤标志物指标是否有上升、淋巴结是否肿大、肝脏是否有可见的转移病灶。 一旦发现指标出现变化就需立即对肿瘤进行治疗控制,这对延长生存期以及改善预后十分重要,因此绝不可忽视随访的重要性。
三、肝转移的主要治疗手段
对比骨转移以及脑转移,几乎无法使用手术治疗,只能以全身性药物对癌细胞进行控制,肝转移的治疗选择更多,是少数可以使用手术切除转移病灶的部位,如果早期发现转移并及时切除,那么预后也相对较好,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也较骨脑转移更高。
目前临床上常见的肝转移治疗手段分为手术治疗、局部治疗(包含物理消融、化学消融、放疗等)、介入治疗、辅助治疗(包括免疫治疗等)以及分子靶向治疗等多种方式。
以肝转移最常见的结直肠癌举例来说,如果可使用根治性手术切除肝脏内的转移病灶,患者的5年生存率甚至可超过40%~60%。当然,并非所有患者都可使用根治术疗法,只有大约20%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符合根治术的条件,这与病灶数量、转移病灶的大小、肝功能评分是否符合手术要求都息息相关。对于不可手术的患者来说,消融术也是一项重要的治疗手段,这类治疗方式是将一根细针插入肿瘤病灶中,以高频电流通过针头破坏肝脏内癌细胞。其他还有通过灌注药物或栓塞的方式,将化疗药物注入肝动脉或门静脉等部位,这类治疗包含:肝动脉单纯栓塞、肝动脉放疗栓塞、肝动脉化疗栓塞、载药微球栓塞、肝动脉灌注化疗及门静脉栓塞术等。这类介入微创手术恢复快,治疗效果好,化疗药物多数会停在局部区域,因此全身性副反应较少。
不同原发病灶的肿瘤发生肝转移的预后也不尽相同。研究显示,小肠癌肝转移的患者预后最好,中位生存期可达30个月;其次是睾丸癌,发生肝转移后的中位生存期也可达25个月;乳腺癌肝转移为15个月。
综上,虽然部分恶性肿瘤发生肝转移的概率较大,但只要在未发生转移前密切观察,发生转移后及时控制还是可以争取到较好的生存时间。此外,除了肝转移,另一项影响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骨转移也十分狡猾。骨转移的转移方式多种多样,极易导致患者发生骨痛骨折,使患者痛苦不堪,下期我们将揭晓骨转移的相关症状及治疗方式以飨读者,尽请期待!
参考文献:
1. Gert G. Van den Eynden,Ali W. Majeed,Martin Illemann, et al. The Multifaceted Role of the Microenvironment in Liver Metastasis: Biology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 Cancer Res (2013) 73 (7): 2031–2043.https://doi.org/10.1158/0008-5472.CAN-12-3931
2. Zhou, H., Liu, Z., Wang, Y. et al. Colorectal liver metastasis: molecular mechanism and interventional therapy. Sig Transduct Target Ther 7, 70 (2022). https://doi.org/10.1038/s41392-022-00922-2
3. Robinson, P.J. The early detection of liver metastases. cancer imaging 2, 1–3 (2002). https://doi.org/10.1102/1470-7330.2002.0009
4. CCS. Canadian Cancer Society. Follow-up after treatment for colorectal cancer. https://cancer.ca/en/cancer-information/cancer-types/colorectal/treatment/follow-up
5.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Liver Metastases. https://www.cancer.org/treatment/understanding-your-diagnosis/advanced-cancer/liver-metastases.html
6. Shuncong Wang,1 Yuanbo Feng,1 Johan Swinnen,et al.Incidence and prognosis of liver metastasis at diagnosis: a pan-cancer population-based study.Am J Cancer Res. 2020; 10(5): 1477–1517. Published online 2020 May 1. PMCID: PMC7269791PMID: 32509393
7. 2022 CSCO结直肠癌诊疗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