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积水是癌症晚期(癌症晚期病危通知书)

2023-09-10 00:23:38
肿瘤网 > 肿瘤治疗方法 > 肺部积水是癌症晚期(癌症晚期病危通知书)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肺部积水是癌症晚期,以及癌症晚期病危通知书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今天来了3位老人,都是肺癌晚期,2.2厘米的肿瘤转移全身……

放射科的病人有成堆聚集现象,今天豪大夫共接诊了60多份病例,有3个典型的肺癌,都是1周左右的症状,癌细胞却已经转移,没有手术机会了……

病例1,68岁的老太太,胸闷1周

这位老妇人气色还好,以为是中暑了,胸口发闷1周,但医生用听诊器发现了异常,过来做CT:

左上肺显示一个5.2cm的大肿瘤,有分叶和胸膜牵拉,侵犯肺门血管,并引发了胸腔积液,更严重的是,双肺有多发粟粒状转移了,片子上看到数不清的白色小斑点,都是转移瘤,没有手术机会了。

这种情况基因检测阳性率比较高,如果能采用靶向治疗,还有机会生存3-5年以上……

病例2,76岁的老人,反复发低烧1周

老人抽烟40多年,戒烟1年多,最近总是低烧,医生听诊右下肺呼吸音很低,建议做了肺CT:

右下肺门肿块,把气管都堵住了,引起了阻塞性肺不张(右肺下叶失去换气功能),并且伴有纵隔淋巴结转移和心包侵犯,不能手术了……

肺鳞癌跟吸烟关系密切,大约占所有肺癌的30%,相比肺腺癌治疗效果差,治疗方案选择较少(EGFR突变率、ALK重排率较低),目前免疫治疗依然价格昂贵,很多病人一线治疗依然选择化疗,大约40%患者有效。期待免疫治疗方面有更多突破,更廉价的药物问世……

这位老人在1年前决定戒烟时,恐怕就已经有肿瘤了,如果当时就来做个检查,兴许还有手术机会,很可惜……

病例3,这位病人最遗憾,才58岁

因为家里人发现他脖子肿起来一个小包,

不疼,位置固定,推不动,用力按压有点疼痛感,家里人不放心,催促他过来检查一下。医生很有经验,摸了摸硬度,给他开了胸部CT检查:

右肺尖一个2.2厘米的肺结节,有分叶和支气管截断,还有胸膜牵拉,肺门侧有血管聚集(血管集束征),符合肺腺癌的特点,我们直接下了周围型肺癌的诊断,因为除了上述恶性征象之外,他还发生了广泛的骨转移:

从片子上看到:他的胸椎、肋骨、肩胛骨、肱骨分别发生了成骨性、溶骨性、混合性转移,双下肺还有癌性淋巴炎(淋巴管癌)。2.2厘米的肿瘤,已经广泛扩散了,根源就在血管集束征和胸膜牵拉,让癌细胞打通了血管通路,像侵略者一样四处播散种子,快速扩散,而他还没有肺部症状。

像这类实性小结节,跟磨玻璃结节不一样(磨玻璃多为惰性病灶),更容易早期转移,处置要果断。

早期肺癌可以治愈,怎样早期发现,打断肺癌发展成晚期的过程呢?

最简洁,也最行之有效的方式就是螺旋CT胸部体检(有条件可以选用低剂量扫描)。有文章质疑说我国把体检当做一个产业来做,想发财,不道德。

这个事情有两面性,我们国家控烟力度还不够强、空气污染、食品安全、农药残留等问题还没有解决,造成了我国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定期胸部体检可以筛选出很多幸运者及时治愈。

就算不舍得健康体检,平常总有感冒发烧的时候吧?不妨在感冒就诊的时候顺便做个CT,2年左右做一次就很好,这样有助于及时清理肺内危险。

上图这位女士就有点小幸运,8年糖尿病,血糖顽固性升高,口服药物控制不良,打算住院调理一下,改用注射胰岛素。结果住院体检意外发现小肺癌,已经是微浸润腺癌了,及时做了手术切除,没有转移播散。

在医院里经常能遇到幸运的病人,有冠心病做冠脉造影意外发现小肺癌、有子宫肌瘤术前查体发现小肺癌、有车祸外伤意外查出小肺癌……所以国家癌症中心的报告中指出,肺癌是第一癌症,这是可信的。

早发现,就不会人财两空!

我是影像科豪大夫,分享小病例,尽量传递正能量,欢迎关注!

12次病危通知,一个癌症服刑人员的最后一年

2019年9月,六十多岁的刘希躺着进了上海南汇监狱三监区。

看着担架车上的服刑人员骨瘦如柴,民警张伟纳闷:这么一个病怏怏的人,怎么犯罪?

第二天,坐在刘希床前,张伟想和他谈心,但很快就放弃了。看过他的档案,张伟才知道十年前刘希突发脑梗,跌倒造成颅外损伤,手术后小脑萎缩,语言功能逐步减退,只能简短发声。此后,刘希因为非法集资罪获刑入狱。他虚构自己亲戚在经营跨国公司,向身边的亲戚朋友借高利借贷炒股,最终因无法偿还债务而锒铛入狱。他牙齿脱落,身患癌症,肠胃、心脏和泌尿系统都不好。

在这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刘希被下达了12份病危通知书。

听民警念家书

入狱后,刘希进食困难,身体每况愈下。在他入狱时的“个人贵重物品”中,民警张伟找到一副假牙拿给他。

说不清话的刘希,眼眶突然湿了。他双手颤巍巍地托着假牙,慢慢张开嘴,想戴上假牙,但因为双手无力戴不上去,张伟连忙帮他戴好。

“谢谢队长!”刘希吐字不清,但张伟听懂了这四个字。戴上假牙后,刘希饭量一天比一天大,气色也一天比一天好。

五十多岁的陈锋和刘希同一个监房,他因为犯非法持有毒品罪,获刑一年九个月。刘希讲不清话,所以他们聊天的方式是陈锋说刘希听,两人还会打手势,写纸条。“我希望他能慢慢好起来,能够早点回家。”陈锋说。

就在大家都以为刘希的身体已经一天天好起来时,2月8日晚,他突然口鼻流血,奄奄一息。

张伟连忙汇报指挥中心,并让服刑人员将刘希抬上担架车,按照监区领导指示,民警张伟和另外一名民警一路小跑,将刘希送到南汇监狱附近的上海市监狱总医院。

深夜,医院下达了刘希的病危通知单。因为疫情,上海监狱系统1月27日起实施封闭管理,家属只能够通过视频与服刑人员会见。

“你们写封信寄来吧,我念给他听。”张伟第一时间联系了刘希的女儿。

刘希女儿写来家书,两页信纸,句句思念。信的末尾刘希女儿写道:“爸爸,希望你保重身体,听从警官的管理,配合医院的治疗,坚持到疫情结束,我来监狱看你!”

听着女儿的叮嘱,刘希眼睛里闪着光,他伸出手想摘下氧气罩说些什么,张伟阻止了他,“氧气罩可不能随便摘,你安心养病,配合医生的治疗,现在监狱实施封闭管理,你一定要坚持下去,等到疫情结束,等到你的家人来看你。” 张伟说完拍了拍他的手,将信纸折好塞回信封,放在他的床头。刘希听后,朝张伟眨了眨眼睛。

通过电话,张伟把刘希听家信的神情告诉了刘希的女儿,她笑着说:“看来他还没有病糊涂,知道家里人都在等他回家。”

如何照顾刘希?

为了确保三监区每批次换防民警能妥善处置刘希的突发病情,南汇监狱成立了由监狱职能科室牵头,监区各批次民警组成的专项处置小组,通过视频会议做好换防警情工作的交接。

南汇监狱还安排取得护工证的服刑人员李想,照顾刘希的日常起居。40岁左右的李想因犯诈骗罪获刑四年。入狱后,他参加护工班培训课程,通过理论和实操考核,获得了人社局颁发的护工证。

一开始,李想心里有些抵触:又是屎,又是尿……在民警张伟教育引导下,他心态渐渐平和,觉得这样也许是一种赎罪。一日三餐,刘希只能吃流食,而且吃得很慢,李想每顿都是先照顾刘希吃饭,等忙完吃饭时饭菜都凉了。

为了帮助李想和刘希沟通,民警张伟做了一些卡片放在刘希床头,卡片上写着“上厕所”“吃饭”“喝水”等字样,让刘希有需要时示意。李想还给刘希准备了纸笔,需要什么帮助,让刘希写下来给他看。

一次次抢救

2020年5月的一个午夜,刘希又一次病危。

刘希女儿突闻噩耗,情绪难以自制。监狱职能科室民警又通过电话,向监狱总医院医生了解刘希详细病情,然后向刘希女儿耐心解释,安抚她的情绪。

刘希女儿赶到南汇监狱时,抢救还在进行。凌晨2点,医院病房传来好消息,经过抢救刘希转危为安。“抢救历时两个多小时,医生、监区民警、监狱职能科室民警的心都提到嗓子眼,时间似乎凝滞了,我们感觉好漫长。”南汇监狱卫生所医生赵刚回忆说,刘希女儿得知父亲转危为安,才安心回家。

可是没过几天,刘希的病情又恶化了,他的家属面对一次次病危通知,渐渐丧失信心。民警张伟安慰道:“请放心,我们会及时告知您刘希的病情,会尽一切努力挽救刘希的生命,保证执法的公正透明。”

为了赢得刘希家人的理解和信任,监狱专项应急处置小组安排专人负责收集刘希送诊录像、医院就诊病历、病重病危通知书等资料。

6月的一天,监狱卫生所医生赵刚去看望刘希,相比半年前,病床上的刘希更显消瘦,眼睛微睁,鼻孔里插着管子,戴着氧气罩,神情疲惫不堪。听到有人呼唤,他眼皮抬了抬又放下,再次呼唤,他良久没反应。赵刚想悄悄离去时,刘希却突然睁开眼,赵刚静静陪着他,直到他进入梦乡……

2020年8月7日,在上海市监狱总医院,刘希最终因肺部感染呼吸衰竭、脑梗塞病亡,监管执勤区域的民警办理好刘希的病亡处置手续。

监区居家隔离的民警接到任务,在殡仪馆大厅里,将装着刘希的骨灰盒缓缓递到刘希女儿手中,她一身黑衣,流着泪静静接过骨灰,轻声说着感谢。

(文中民警、医生、服刑人员均为化名)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piikee | 分类:肿瘤治疗方法 | 浏览:59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