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根治癌症新药即将问世,以及最新免疫治疗癌症新药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新京报讯(记者王卡拉)今年上半年,30款创新药获批上市,半数为抗肿瘤药物。丁香园Insight数据库预测,贝达药业的贝福替尼、齐鲁制药的伊鲁阿克等8款抗肿瘤新药有望下半年获批上市。
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排第一名的恶性肿瘤,在所有肺癌中,非小细胞肺癌占比80%-85%。2021年获批的创新药中,适应症为非小细胞肺癌的新药有4款,今年上半年获批的抗肿瘤创新药中,也有两款用于非小细胞肺癌治疗。
今年下半年,8款有望获批的抗肿瘤新药中,更是有5款的适应症涉及非小细胞肺癌。其中,贝达药业的贝福替尼是一款针对T790M突变的第三代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2021年3月,贝达药业在国内递交上市申请,适应症为治疗EGFR-TKI耐药后产生T790M突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丁香园Insight数据库显示,这款药的上市申请已完成审评,获批在即。
截至目前,贝达药业仅有两款1类新药实现商业化,分别为一代EGFR-TKI埃克替尼和ALK(间变性淋巴瘤激酶)抑制剂恩沙替尼,贝福替尼是贝达药业报产的第三款1类新药,三款新药均为肺癌靶向药物,同时也都是替尼类药物。在2021年年报中,贝达药业称,正在跟进贝福替尼二线适应症的审批进度,加快一线适应症的上市注册申报。
国内的三代EGFR-TKI已有3款获批上市,4款申请上市,2款处于三期临床试验。除贝福替尼之外,石药集团/倍而达药业的第三代小分子EGFR-TKI瑞泽替尼也有望在今年第三季度获批,适应症同样是非小细胞肺癌。2021年3月,石药集团与倍而达药业订立产品授权及商业化协议,获得泽瑞替尼在中国(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但不包括台湾地区)的商业化授权。2021年5月,倍而达药业向国家药监局递交新药上市申请。
作为齐鲁制药申报上市的首款1类新药,伊鲁阿克也将迎来上市。该药是齐鲁制药自主研发的新型ALK/ROS1抑制剂,可抑制不同融合类型的野生型以及ALK抑制剂耐药突变的ALK激酶活性,同时可有效抑制不同融合类型ROS1激酶的活性。齐鲁制药于2021年7月递交该药的新药上市申请,此次上市申报的适应症为既往接受过克唑替尼治疗后疾病进展或对克唑替尼不耐受的ALK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
进口创新药方面,礼来制药的Selpercatinib是一种强效、口服、高度选择性转染期间重排(RET)激酶抑制剂,也是首个靶向RET激酶的抑制剂,通过抑制异常RET激酶的活性而发挥作用。2020年5月,该药被美国食药监局(FDA)批准用于治疗转移性RET融合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需要系统治疗的晚期或转移性、RET融合阳性的甲状腺癌以及需要系统治疗的RET突变型甲状腺髓样癌。2021年11月,Selpercatinib在国内报产,随后被纳入优先审评,有望在今年三季度获批。
第五款有望今年下半年获批的非小细胞肺癌治疗新药,是武田制药的Mobocertinib。该药是一种新型、高选择性靶向于EGF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的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2021年9月,Mobocertinib获FDA加速批准,成为FDA批准的首个针对EGFR Exon20插入突变的口服疗法。2021年7月,该药在国内报产,随后被纳入优先审评,拟定适应症同样也是非小细胞肺癌,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化疗且携带EGFR 20号外显子插入突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成人患者。
还有2款淋巴瘤治疗药物有望下半年获批,分别为罗氏的维博妥珠单抗和璎黎药业/恒瑞医药的林普利司。
维博妥珠单抗是罗氏旗下基因泰克利用西雅图遗传学公司的ADC技术开发的一款B细胞抗原受体复合物相关蛋白β链(CD79b)靶向抗体偶联药物(ADC),由人源化抗CD79b抗体与小分子微管抑制剂MMAE(单甲基阿司他丁E)偶联而成。
2019年6月,维博妥珠单抗被FDA批准联合苯达莫司汀和利妥昔单抗,用于复发或难治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这也是全球首款用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ADC疗法。
在国内,维博妥珠单抗于2021年12月在国内报产,预计今年第四季度有望获批。
另一款淋巴瘤治疗药物,是璎黎药业开发的林普利司,为新一代磷酯酰肌醇3-激酶亚型δ高选择性抑制剂。今年2月,恒瑞医药与璎黎药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获得该药在大中华地区的联合开发权益以及排他性独家商业化权益。该药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滤泡性淋巴瘤的适应症上市申请,于2021年5月获国家药监局受理,且被纳入了优先审评程序,也有望在今年下半年获批上市。
此外,先声药业的曲拉西利也可能在年底获批,这是先声药业2020年8月以总计1.7亿美元从G1公司引进的CDK4/6(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6)抑制剂,该药曾获FDA突破性疗法认定和优先审评资格,2021年2月已经在美国获批上市。
丁香园Insight数据库显示,先声药业于2020年11月提交临床申请,获批后就启动了针对小细胞肺癌、结直肠癌、三阴性乳腺癌三项适应症的三期临床试验。2021年6月2日,曲拉西利在海南博鳌乐城医疗先行区开出首张处方。2021年11月29日,先声药业宣布,该药的上市申请获国家药监局受理,拟在接受含铂类药物联合依托泊苷方案的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者中预防性使用,以降低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的发生率。截至目前,该药的上市申请已完成审评,如果获批,该药将成为我国首个获批上市的具备骨髓保护功效的CDK4/6抑制剂。
8款抗肿瘤新药有望下半年获批上市
数据来源:丁香园Insight数据库
校对 柳宝庆
突破性疗法!近50%晚期患者肿瘤显著缩小,其中17名患者肿瘤消失!
近日,一项发表在国际重磅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肿瘤治疗实验结果引起不少关注。该“革命性”免疫疗法不仅能够有效缓解晚期肿瘤患者的病情,还有望在2023年上市,造福广大肿瘤患者。
一、近50%患者肿瘤显著缩小甚至消失!“革命性”免疫疗法有望2023上市《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在近期发表了一项研究,研究人员首次将新型免疫疗法TIL与标准治疗进行对比。
在3期临床实验中,研究人员分别把168名不可切除的IIIC-IV黑色素瘤患者随机分配成2组,一半进行标准治疗、一半进行TIL细胞免疫治疗。在这些受试者中,有89%都是PD-1治疗失败的难治型患者。
结果发现:
①接受标准治疗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3.1个月,TIL治疗患者为7.2个月;
②相较于标准治疗的患者,TIL治疗患者的疾病进展和死亡率分别下降了50%。
③49%的患者在接受TIL治疗后经历了部分缓解,他们身上的转移性肿瘤减少了30%,标准治疗组仅有21%。
④接受TIL的受试者中,有20%的获得了完全缓解,也就是肿瘤完全消失了。而标准治疗的患者仅有7%获得了完全缓解。
相较于标准治疗,TIL治疗无论在提高患者生存率上有卓越的成效,该疗法预计在2023年下半年可获得批准上市,届时会造福于更多的癌症患者,让他们的生命得以延续。
二、TIL细胞疗法是什么?适合哪些患者?TIL是一种从肿瘤组织内分离出的浸润淋巴细胞,这些淋巴细胞内有部分为可抗击肿瘤特异性突变抗原的T细胞,是身体对于肿瘤细胞特异性的一种免疫反应。
而TIL细胞疗法是从肿瘤组织内分离出被肿瘤浸润的淋巴细胞,而后在体外培养、大量扩增后回输至病人体内,以此来杀灭患者体内的癌细胞。
数据显示,2011-2020年,全球各地研究中心共进行了近80项有关TIL疗法的临床研究,包括22款TIL疗法产品。
2019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授予TIL疗法(LN-145)突破性疗法,用于治疗复发性、转移性或持续性宫颈癌。
虽然目前大多数有关TIL疗法的临床研究主要作为二线治疗为主,且大多数研究仍是以治疗黑色素瘤为主,但在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宫颈癌、胆管癌、头颈部肿瘤等实体肿瘤方面,都有了璀璨夺目、振奋人心的疗效。
黑色素瘤:所有治疗方式失败,“革命性”免疫疗法成功让肿瘤消失
来自美国的霍利,64岁的他在确诊黑色素瘤后经过了几轮免疫疗法,但还是没能阻止病情持续发展。癌症从脚底扩散至了全身,他的生命被按下了“倒计时键”。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尽自己所能的寻找治疗方案。
幸运的是,他获得了加入TIL疗法临床试验的资格,医生从其体内提取了TIL细胞,并将这些细胞在体外扩增到十亿级别后输回他体内。随后,TIL细胞在体内对癌细胞进行疯狂“追杀”,并成功让肿瘤从他体内消失了。
卵巢癌:被医生宣布“死刑”,接受TIL疗法后重获新生
三、TIL两个“弱势”,提前了解令人振奋的是,在国内也有了TIL疗法的成功案例。卵巢癌晚期患者吴霞芳在接受了TIL疗法后,也获得了“新生”。
2019年5月,吴霞芳在澳大利亚确诊卵巢癌晚期,当时医生为她尝试进行了手术,然而打开腹腔一看,体内不止一处有癌细胞,无法手术切除病灶。之后她又尝试了化疗、PD-1免疫疗法等多种治疗方案,然而效果均不理想,医生称她的预期寿命仅有3个月。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她看见了TIL细胞免疫疗法临床试验招募的消息,而后辗转从澳大利亚回到了国内参与试验。
2021年7月,吴霞芳第一次进行了手术取样,两个月后扩增完成的TIL细胞被输送回她体内,回输当天身体出现了发烧症状,但第二天就退烧了。吴霞芳自述自患癌以来从没觉得如此舒服过,她体内的癌细胞得到了控制逐渐消失了。
需要提醒的是,TIL疗法虽然对于部分癌症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但它也存在一定的缺点。
1、难以获取制备
上文提到,TIL制备过程中,至少需要获得患者1-2 cm3新鲜肿瘤组织,才可进行TIL的制备,但不是所有的晚期患者都可以通过手术的方式获得肿瘤组织。即便是获得了肿瘤组织,也需要较长的制备时间。且在制备过程中有3成左右的患者无法成功培养出TIL,这是TIL疗法在临床应用中的最大障碍。
2、毒副作用
虽然TIL疗法已取得了一个阶段性胜利,但仍有很强的“不可重复性”,需要通过进一步的临床研究验证。
另外,由于在实际应用过程中,TIL疗法需要与清髓性化疗以及远超规范剂量的白细胞介素2(IL-2)配合使用,从而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致死的毒副作用。因此,临床中患者若想要接受TIL疗法,还需要咨询专业人员,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甄别预筛选。
综上所述,TIL疗法的问世会给无数癌症患者带去新的希望,但对此也要持有正确心态,TIL并不是“万能”疗法。
参考资料:
[1]《近50%患者肿瘤显著缩小甚至消失!“革命性”免疫疗法有望2023年上市!》.环宇达康国际医讯.2023-01-09
[2]《最被看好的TIL细胞疗法!能否秒杀号称120万治愈肿瘤的CAR-T细胞疗法?》.肿瘤医学论坛.2022-10-02
[3]《3个多月就从“无药可救”到CR,如此“神奇”的TIL疗法为何却备受争议?》.医学界肿瘤频道.2022-03-02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