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癌症扩散还能活多久?,以及癌症晚期扩散活了十年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很多癌症患者及家属最怕听到的消息就是“骨转移”。只是听到这短短几个字,却仿佛被医生下了死亡通知,让患者和家属感受到了无尽的绝望。
骨转移真的这么可怕吗?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什么是癌症的骨转移?
癌症的骨转移也叫做转移性骨肿瘤,是指原发于身体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通过各种途径转移至骨骼,并在骨骼内继续生长所形成子肿瘤。骨骼是肿瘤最常见的三个转移部位之一,其余两个部位分别是肺和肝。
在恶性肿瘤中,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甲状腺癌、肾癌最容易发生骨转移,90%以上的癌症骨转移都出自这几种肿瘤。
癌症是怎么从其它部位转移到骨骼的?
正常的细胞之间都是有一定粘合力的,不会随意活动。当细胞发生癌变时,粘合力就会减弱,能够从病变的原发部位脱落,侵入到周围淋巴管、血管当中,或者是直接侵入到体腔内,比如胸腔或者腹腔内,从而进一步迁徙到其他部位而继续生长,比如肝脏、肺脏、骨骼、大脑等,形成与原发恶性肿瘤同样类型的肿瘤。
另外,由于骨髓当中含有的营养物质比较丰富,较为适合癌细胞的生存以及繁殖,当癌细胞转移到骨髓,没有被免疫系统消灭时,就会导致癌症的骨髓转移的发生。而且,骨骼的环境比较致密,不利于免疫系统对癌细胞的杀灭。因此,骨骼是肿瘤转移的好发部位。
癌症的骨转移会出现哪些症状?
在发生了骨转移的癌症患者中,约40%有原发恶性肿瘤的病史及体征,在治疗中或治疗后数月或数年出现转移症状,而多数患者无原发肿瘤病史及体征,首发症状即为转移的症状。
1、疼痛
最常见的症状,早期疼痛较轻,从间歇性变为持续性,严重者易引起注意,轻者则易被忽视。疼痛的特点常有变化,制动无效,程度越来越重,进展迅速。
2、肿块
只有约5%的患者是因肿块而就诊的,大多数肿块难以察觉,极少见靠近关节附近的肿块可以引起关节功能障碍。
3、压迫症状
脊柱转移肿瘤很快会出现脊髓马尾或神经根的压迫症状,出现根性神经痛、感觉减退、肌力减弱甚至麻痹,常伴有括约肌功能障碍。骨转移于肢体者也可引起血管和神经干的压迫症状。
4、病理性骨折
常为首要症状之一,轻微外伤或无任何诱因即发生了骨折。在下肢出现率最高,一旦发生,则疼痛加重、肿胀明显。
5、全身症状
有原发癌症状者,全身情况差,有贫血、消瘦、低热、乏力、食欲减退等。无原发癌症状者,全身情况较好。
如果在肿瘤的诊治过程中发生了上述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医生会结合X线平片、CT、核磁、骨扫描、骨活检等手段来明确是否存在癌症的骨转移。
癌症患者发生骨转移还有救吗?
通常来说,癌症一旦发生转移,就说明已经发展到了晚期,所以患者和家属们的担忧是有道理的。然而,即使发生了骨转移,我们也依然有相应的治疗手段使部分患者获得长期生存。
治疗癌症的骨转移,需要先全面评估患者情况,患者的骨转移部位和数量、原发灶的治疗情况、重要器官是否发生转移、肿瘤治疗的敏感性、患者一般体能状态等,根据这些信息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骨转移后的癌症治疗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针对骨转移所导致的症状进行治疗。
针对病理性骨折可以做局部手术内固定或者放疗,可以减轻局部骨折的风险。疼痛时可以使用对应的止痛药物,如非甾体消炎药、吗啡、芬太尼等。此外,还可以通过唑来膦酸或地舒单抗等抑制破骨细胞激活,诱导破骨细胞凋亡,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减少骨质破坏。
二是针对引起骨转移的原发病进行治疗。
如肺癌引起的骨转移,针对肺癌本身的治疗就非常重要。乳腺癌引起的骨转移,则需要进行针对乳腺癌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或者靶向治疗。
总之,即使是发生了癌症的骨转移,患者和家属也不应该陷入绝望,而应保持乐观的心态,及时到骨肿瘤科就诊,制定精准化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别人像你这样的,早就死了好多次了!”
2007年原人民日报的资深记凌志军者查出了肺癌晚期,当时医生诊断他活不过三个月,但是他却抗癌成功了,几年后,他碰到一位医务人员,吓了她一跳,没想到凌志军居然还活着。
肺癌是中国第一大癌,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2020年中国新发肺癌82万例,死亡人数高达71万人,这是一组非常让人痛心的数据。肺癌的死亡率高得可怕,但是凌志军却奇迹般地从肺癌晚期中死里逃生。
一、凌志军的抗癌之路:从癌症晚期,到肿瘤消失1、肺癌晚期,被判活不过三个月
凌志军清楚地记得自己被宣判的那一天。那天从一醒来就感觉各种不适向自己汹涌而来:头痛、头晕、恶心……赶到医院做完一系列检查,医生给出的结果是癌细胞扩散的肺癌晚期,颅内已经有了占位病变。北京和上海的肿瘤专家都认为他活不过三个月,建议他赶紧做开颅手术,然后进行化疗和放疗,至于肺部的肿瘤是否要切除,则要看他经过这一系列治疗之后的效果。不过,也有专家对他脑部肿块的性质存疑。
2、接受手术,拒绝过度化疗
因为不确定自己能够在这一系列的治疗之下坚持下来,凌志军决定先静养观察一段时间。在两周后的复查中,凌志军脑部的肿瘤没有增长,相关症状也没有加重,于是他听从胸科影像学专家石木兰的建议,在手术中切除了肺部肿瘤,颅内的病灶则不干预。面对术后的化疗以及服用昂贵特效药的建议,凌志军经过思考和多方咨询后,拒绝了,他认为这些治疗对他的意义不大。
3、5年后,肿瘤消失
出院后的凌志军决心改变作息颠倒、饮食无规律、少运动的不良生活方式,开始早睡早起,每天坚持走五公里,用摄像机去记录生活的美,有滋有味地度过了五年。
2012年3月,凌志军颅内的肿瘤几乎完全自行消失,癌胚抗原指标已经恢复了正常,那片在手术中被切开的肺叶正在顽强地恢复。
图源网络
凌志军抗癌成功的事迹给了很多患者精神上的激励。其实,我们还可以从凌志军的抗癌之路上得到许多行为上的启示。
二、凌志军凭什么能抗癌成功?1、心态积极,别被医生吓死
凌志军在抗癌成功后出了一本书《重生手记:一个癌症患者的康复之路》,他第一章就提出,不要被医生吓死。
临床上至少有30%以上的患者,因为疾病陷入严重不良情绪,死于严重的心理休克和极度的恐惧、悲观、绝望等不良情绪。尤其是癌症患者,由于癌症的治疗形势更为严峻,治疗难度大,患者承受的疼痛大,导致许多癌症患者被“吓死”。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防癌科教授袁凤兰表示:三分治疗,七分心态,是决定癌症能否治愈的关键。临床上约10%的早期肿瘤病人之所以活不过5年,主要的问题就是出在心态上。心态不好,不仅会丧失对抗癌症的勇气,还会使癌症容易复发。因此,对晚期患者而言,心态一样很重要。
2、规范治疗,拒绝过度医疗
凌志军认为:“对病人而言,要用我们的脑子救命,而不是用腰包救命。”在就医的过程中,他没有病急乱投医,相信专业的医生,该手术就手术,不论做什么治疗决定,都咨询专家的建议,同时避免过度治疗,没有听信偏方特效药。
癌症的规范治疗是保障癌症治疗效果的根本因素之一。因为规范治疗是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做出的治疗方案,可以使治疗效果得到保障。而采用个人经验、偏方等治疗方式,治疗效果难以保障,后果难以预料,不像规范治疗那样有稳定的生存率。
3、改变生活状态
“时间不再是金钱,不再是完成工作进度的承载体,它不过是我告别死神走向康复的桥梁。”
患上癌症之后,他彻底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每天最重视5件事:“吃、喝、拉、撒、睡”,在吃的方面,要够粗够杂,每天还要睡够8小时......
大约40%的恶性肿瘤患者死于营养不良,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黄瑜芳表示,饮食也是癌症的一种治疗手段,健康的饮食可以改善患者的营养和身体状况,提高免疫力,以更好的健康状态来面对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她建议癌症患者的饮食要多样化,蛋白质、脂肪、纤维素、碳水化合物等,都是患者需要摄入的营养物质。
大约70%癌症患者存在睡眠障碍的情况,保持睡眠可以减少二次伤害,增加抗癌成功概率。
4、积极运动,运动抗癌
把身体交给自然,凌志军每天耗费大量的时间在户外,晒晒太阳,走走路,还每天步行5公里。
《NPJ Regenerative Medicine》上的一篇文章显示,运动不仅可以激活免疫,还可以抑制癌细胞转移。运动通过促进骨骼再生,有助于抗癌。对于癌症患者来说,每天保持合适的运动,十分重要。
凌志军作为一名晚期肺癌患者,他的抗癌之路是非常艰苦的,经常要承受疾病带来的各种不适,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也是面临巨大的风险的。肺癌越早发现,治愈的几率越大,患者承受的痛苦也更少。
三、别再等到晚期才发现肺癌,记住这几个信号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主治医师白帆表示,肺癌早期症状非常不明显,出现这五个症状需要高度警惕:一是咳嗽,常表现为剧烈的干咳;二是咳痰,有时还会伴有血丝;三是呼吸困难;四是胸部疼痛;五是声音嘶哑。
如果出现了上述五个症状,一定要高度警惕肺癌,可以去医院进行相应的胸部CT检查,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肺癌确实难治,但这世上并不乏抗癌成功的人士,即便是晚期肺癌,也是有不少成功案例的。患者除了要配合医生进行合适的治疗,关键是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调整好饮食、睡眠和运动。
参考资料:
[1]《1/3癌症可治愈!心态是最好的抗癌神器》.健康界.2017.10.30
[2]《凌志军:一个“向死而生”的传奇》.中国青年报.2012.10.09
[3]《不必“谈癌色变”规范治疗是关键》.光明网.2020.06.18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