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癌症晚期如何临终关怀,以及癌症晚期如何请病假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快速来临,临终关怀已成为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增长迅速的新需求。临终关怀,指的是对没有治愈希望的患者进行的积极又全面的医学人文照顾,它需要控制疼痛及其他症状、解决心理和精神问题,以提高患者生活品质,达到最好的生活状态。
我国临终关怀现状
据卫生部资料:一个人一生健康投入的80%用于生命的最后一个月,这意味着临终救护占据我国医疗支出的最大份额。如果推广临终关怀,不仅可以节省巨额医疗开支、减少医疗浪费,还助于将有限的医疗资源充分发挥效用,缓解医疗资源和社会需求之间的落差。同时,临终关怀机构与团队的介入,弥补了现代家庭护理人员短缺且不专业的问题,而且提供足够的人力保障。
据《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我国对晚期癌症病人临终关怀服务覆盖率约为10%,而发达国家和地区均在80%以上。我国临终关怀研究和实践始于1988年,但至今尚未建立系统的专业化服务。近年来一直有专家呼吁,但临终关怀还未被列入国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之中。
一份《中国临终关怀服务现状与伦理探讨》的调研结果显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城市一些综合性医院探索开设了临终关怀病房,在肿瘤专科医院尝试设立了临终关怀病区。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城市建立了不同类型的临终关怀机构约200余家,从事临终关怀工作的医务人员近万名。
目前,多数医疗单位的临终关怀服务主要是以护理基本生理需求为主,包括病痛舒缓、营养支持、感染控制等。但是在精神层面的临终关怀还比较欠缺,客观原因是一些病患和老人在弥留之际常处于失智状态,另一方面是专业人员极度欠缺。
在广东省,《慈善公益报》记者走访多家公立医院,均被明确告知没有开设临终关怀病房。“公立医院的病床位本身就很紧张,尤其是三级医院,常规的患者住院有时都不得不在走廊加床,所以更别说去给需要临终关怀的患者专门提供床位。”其中一位医院的工作人员解释称,临终病人如果长时间住院,也会造成医院病床周转率慢,导致其他患者住不进来。
“尽管目前愿意大力推广临终关怀服务的医院不多,但在东莞做这项工作的社工组织还是有不少的。”一名来自广东东莞的社工建议政府今后能复制“财政购买服务”的模式,资助医院来推广临终关怀工作。而对于临终关怀,其实市民的接受度还是比较高的。据了解,东莞一家社工组织曾对515位市民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东莞市民整体对临终关怀的知晓率只有四成,但七成以上市民表示愿意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接受照顾。
大学生传导关爱精神
社会上关注临终患者的机构不多,对临终患者的关注度也不大,临终患者的生理和心理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鉴于此,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的大学生们,根据学校特色,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以临终患者为服务对象,举办“AI药启航 情牵远志”关爱临终患者项目活动,使临终患者能够在临终前得到满足,并带着尊严死去。
日前,《慈善公益报》记者来到中国药科大学风铃草暑期社会实践团服务的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医院。当记者走进肿瘤区病房时,发现这里被彩纸、气球装饰了一番。志愿者正在与病患及家属们亲密地聊天。“刚来的时候,家属不愿意我们和患者们聊天,或者我们与病患聊天时,家属一直保持沉默。”志愿者郭雨筝同学向记者讲述项目活动第一天时的情况,在几次心理疏导课程之后,拉近了志愿者与病患及家属的关系。“对于愿意沟通的病患以倾听他们的心声为主;而对于那些不愿意交流的,以陪伴为主,极力发掘他们感兴趣的东西以开展话题交流。”郭雨筝表示还是有一部分重症病患难以敞开心扉。
正在准备纸艺花卉的志愿者李琦同学告诉记者:“希望通过我们所做的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给临终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以帮助;通过心理疏导、才艺表演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给临终患者带来精神层面的慰藉。”
此后,记者采访了此次志愿活动的负责人杨洋老师。他表示关爱临终患者项目的初衷本身是对临终病人的人文关爱。他们希望尽最大努力减少疾病对患者及其家庭所造成的痛苦和伤害,在为患者及其家庭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持的同时,呼吁社会贡献力量;此外,通过举办一系列关爱临终患者的活动,探索并构建长效性运转服务模式,旨在引起社会大众对临终关怀的关注,让生命走得更温暖。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能力,让他们承担起学生对社会的责任。
据杨洋老师介绍,在暑期结束后,临终关怀活动将会延续下去并成为一项长期开展的公益活动。实践团的同学将利用节假日、周末在各个实践医院开展心理疏导、健康讲座等实践活动。其中,记者发现项目中一项比较有意思的活动:“AI之声 药传递”。据了解,此项活动是在患者及家属同意后,记录下患者的生活并反馈给社会,呼吁更多的人关注临终患者的身心健康,为患者收集更多的爱。同时将社会上的回馈告知患者及家属,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爱和关心。
此外,实践团将在各个实践医院设立梦想角,通过志愿者和社会各界的力量,帮助更多的患者完成心中的梦想。
公益组织努力尝试
面对死亡,临终老人及其家庭均深感困扰与无力。临终老人是指放弃主动治疗的失智失能老人,他们一般有10个月到3年或者更长的存活期,在生命的最后时期,负面的情绪侵扰他们,影响其生命质量和身心健康。所以协助临终老人在宁静祥和中走完人生最后的路程,既是老人家庭幸福的需要,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需要。
在北京,一家名叫“十方缘老人心灵呵护中心”的公益组织(以下简称“十方缘”),致力于义务为临终老人提供专业的心灵呵护服务。“十方缘”充分调动义工,培训义工成为老人心灵呵护师,为老人提供免费服务。同时义工从老人身上也得到生命的教育,通过呵护生命,获得生命成长的喜悦。“十方缘”目前已培训1.1万多名来自社会的义工,他们定期前往养老机构或上门陪伴老人。
匡胜利,是“十方缘”的三星义工,在接受《慈善公益报》记者采访时,他表示在从陪伴老人的身上,可以学到身心灵成长所需的东西。在那些积极、健康有丰富生命故事的老人那里,可以获得生命经验、感动和激励;可面对那些看上去孤独、压抑、无法正常沟通的老人时,可以体会到他们对爱的渴望。他说:“在义工服务中,让我学会真正去接纳别人,也更加理解什么是无常、珍惜当下。”
目前,北京“十方缘”对已签约各养老机构或社区,提供每周15场左右的老人精神慰藉服务。由经“十方缘”认证的四星义工担任专业领队及督导,为志愿服务小组对重症、临终老人的服务品质与效果提供保障。每次对老人的服务,都不少于两名义工,遵照“十方缘老人心灵呵护十大技术”和“义工行为服务规范”进行服务。
政府建设“舒缓疗护”
让生命在临终时保有一份安宁与尊严,2014年,一封癌症晚期患者家属的来信让“舒缓疗护”病区列入上海市政府实事工程项目。如今,在老年人口占户籍总人口约25%的特大型城市上海,已实现了每个区县至少有1个“舒缓疗护”病区,专门收治癌症晚期患者,并且将其全面纳入医保。今后,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二、三级医院将实现全覆盖,为有需要的癌症晚期患者提供临终关怀。
据《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上海市“舒缓疗护”病区申请入住需经过预约登记、生命质量评估。除了每天24小时的护工费40元需要自理外,其余费用都纳入医保,负担较轻。
一项数据表明,上海近年来每年肿瘤患者死亡达3.6万人左右,70%癌症晚期病人需要居家宁养,给予止痛、心理安抚等“舒缓疗护”及临终关怀。截至2014年底,上海在“舒缓疗护”项目上投入4000余万元,已有76家市级舒缓疗护试点单位,有机构舒缓疗护床位890张,居家舒缓疗护床位801张,3年间累计服务临终患者6000余人,减少无效医疗6000余万元。
“舒缓疗护”是一门涉及医学、护理、心理、伦理等的综合学科,需要配备由临终关怀医生、舒缓护士、公卫医师、心理医生及社工组成的梯队合理的工作团队,起点的确不低。但如果仅仅看资金,未必会给医保带来明显的额外负担。在上海华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比2006年同期同种死亡病人费用分析,“舒缓疗护”服务临终病人的人均、日均和自付费用都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药品费下降11.7%,检查费下降8.9%。“舒缓疗护”的开展,在某种程度上也缓解了癌症晚期患者和家属的“看病贵”。
记者 谢海渊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不断向前迈进,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死亡作为人生旅途的终点,临终阶段的生活质量也越来越受关注,当今社会,临终关怀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随着环境污染的加重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恶性肿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癌症都成为了当今威胁中国居民生命健康最大的因素。癌症病人一旦确诊,似乎就与死亡紧密联系起来癌,癌症晚期患者则成为临终关怀的主要对象。临终关怀的目的不在于治愈疾病,延长生命,它强调的是缓解患者的痛苦,让患者生活在如家的环境中,舒适、有尊严的过完生命中最后的阶段。临终关怀的具体措施包括:
1、注重心理关怀
癌症晚期的患者生命即将走向终点,心理状态及其复杂,病痛的折磨以及死亡的恐惧,使他们失去自信自尊。他们从获知病情到临终的心理反应首先是对疾病的否认怀疑,进而表现为愤怒,抱怨,接着是对疾病妥协,进而出现自卑忧郁,最终接受事实变得平静安然。这些情绪不但无助于机体调动自身能动性与疾病作斗争,反而会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因此要及时了解病人的真实思想,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医务人员应该主动接近病人,用细致周到的服务,亲切的语言去关怀体贴病人,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人,予足够的尊重与爱护。查看病人时通过谈心疏导病人的不良情绪,解除病人的烦恼。通过暗示等心理疗法,缓解病人的的恐惧心理。真诚对待病人,多支持多陪伴,使患者的心理情感得到最大的安慰。
2、做好医护支持治疗
癌症发展至晚期,我们应当意识到进一步的治疗是无效的,治疗的重点应转移到缓解症状和减轻痛苦,提高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世界上约有三百五十万人在癌症疼痛的折磨中艰难度日,严重影响患者的质量和生存质量,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对癌症疼痛的评估及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控制疼痛是临终关怀的重要内容,是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存质量,维护患者尊严的重要措施。医务人员应充分了解患者疼痛的原因、部位、性质以及持续时间,依据WHO推荐的癌症镇痛三阶梯止痛法,为患者制定最佳的止痛方案。除此之外,在护理方面,应护理人员保持患者皮肤清洁,预防褥疮发生,保护好切口、造瘘口、引流管等;对于使用呼吸辅助器械的病人应尊重病人意愿,做好呼吸机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的相关护理,预防感染。同时要加强口腔护理眼部护理,经常与患者交流,让患者感到即使在生命最后一刻也不孤单。
3、创造良好医疗环境
虽然是在医院,但临终关怀病房病应该为患者提供舒适的休养环境,保持病房内空气清新,温度适宜光线明亮,床单整洁干净。同时为肿瘤晚期患者家属增设陪护床,特别是临终阶段,这个阶段一般情况均属不可逆状态,患者家属往往有陪护的要求,让他们在弥留之际与亲人增加沟通的机会,使其心情愉快,心情舒畅,有利于医疗工作顺利进行。同时应该创造良好的餐饮服务,尊重患者饮食习惯,经常变换食物花样,少量多餐,给予高蛋白高热量易于消化的饮食,并鼓励患者适当吃新鲜水果蔬菜。对于因病情不能进食的患者,必要时采取鼻饲或肠外营养,并做好相关护理工作。
总之临终是一种特殊的生活状态,同时也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过程。临终关怀,在我国发展起步较晚,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临终关怀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国临终关怀临床实践服务已进入一个全面发展的阶段。但是临终关怀是十分复杂的过程,需要社会、家属、医护人员共同配合协调,全面地给患者以精神上、生活上的关怀,满足他们的最后愿望,帮助他们平静安宁的度过人生最后一刻。
文/护理中心 韩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