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癌症一定消瘦吗,以及癌症一定要做免疫治疗吗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超半数癌症晚期患者和80%终末期患者会发生“恶病质”,这是一种以短期内人体体重下降、厌食、营养不良、乏力、衰竭和肌肉群进行性消耗和脏器功能损害为特征的综合征,也是导致癌症病人体质虚弱和高病死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近期有患者朋友问到:胃癌晚期,多发骨转移,出现恶病质,怎么办?
事实上,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癌症恶病质通常分为前期、恶病质期和恶病质难治期。
(1)恶病质前期:6个月内体重下降≤5%,并伴有厌食和代谢异常等变化。
(2)恶病质期:6个月内体重下降>5%,BMI<20及体重下降>2%;肌肉减少及体重下降>2%,常伴摄食减少及系统性炎症。
(3)恶病质难治期:这一阶段,体重丢失>15%,WHO体能评分为3或4,通常营养治疗无效,抗癌无效,患者预后极差,生存时间小于3个月。
根据上述分期的划分,由此可见,恶病质的治疗最关键的是要早期发现,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一旦出现体重明显下降、消瘦、厌食,应提高警惕。否则继续进展到恶病质难治期,往往回天乏力,患者生存时间严重缩短,并且痛苦加剧。
在治疗方面,西医多采取营养支持等治疗,但临床上也有不少患者难以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所以今天主要和大家讲讲中医的治法。
恶病质典型病例:肺癌多发骨转移,极度消瘦
王先生,65岁,2016年6月因持续2周咳嗽、痰中带血丝并伴胸痛前往当地医院就诊,检查疑似肺癌,于是前往市区某三甲医院作进一步检查。检查结果中,胸部CT报告显示右肺上叶占位病变,直径约5 cm ×6 cm,累及主动脉,双下肺散在小结节,经皮肺穿刺活检提示右上肺低分化鳞癌。
随后进行TP方案化疗,治疗5个月复查胸部CT提示右上肺病灶略缩小,双下肺结节病灶变化不明显,且因化疗副作用大及考虑到经济问题,患者拒绝继续化疗,长期服中药治疗。
去年6月出现多发骨转移,全身疼痛,服用吗啡缓释片镇痛,故再次来诊,症见:干咳痰少,不易咳出,全身疼痛,失眠,神疲乏力,口干,食欲不振,便秘,小便少;查体可见极度消瘦,表情痛苦,少气懒言;舌红少苔,舌下络脉迂曲。
中医辨证属阴虚血瘀证,治以养阴填精,活血化瘀,自拟治疗验方。药用:生地、赤芍、紫菀、浙贝母、制鳖甲(先煎)、莪术等十几味药。水煎服,每日1剂。
治疗2周后患者上述症状明显改善,以上方加减继续服用,根据病情变化每半月或1月复诊,随证调整药方,治疗至今,体重增加,病情已稳定1年余。
调和营卫治疗癌症恶病质!
目前研究发现癌症恶病质多由肿瘤产物和促炎因子引起,进食量和肌肉消耗间平衡破坏,为癌症恶病质的主要发生机制,与人体内环境遭到“破坏”密切相关。
从中医的角度讲,其中主要的病机为阴阳失调,营卫失和。人体的阴阳、营卫调和是人体生命得以延续的根本,而一旦失和,则变生百病,这也是癌症恶病质的关键病机。诚如《素问·热论》所讲“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营卫虚损,营卫失其温煦濡养,机体失荣,可引起消瘦、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胸腹水、乏力、虚弱、疼痛等症;肿瘤晚期恶病质患者往往纳差、不能食,中焦脾胃受损严重,营卫俱虚,机体失养,表现出极度消瘦、乏力、疲倦、脏腑功能低下、疼痛等一系列症状,与营卫失和的临床表现相一致。
乐启生中医团队的敖杰男教授(中西医结合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也讲到:营卫失和与“痰”“瘀”之邪互相影响,协同促进肿瘤恶病质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治疗肿瘤恶病质须调和营卫。而调和营卫主要有两种方法:
(1) 疏经通络以使营阴卫阳平衡和谐,脉络通畅。经络瘀滞,气血运行不畅,营卫不得相通是营卫失和的重要病机之一。正如上述案例的患者,用药组方中加入一定的活血化瘀药,以调和营卫。
(2)调养脾胃以补益营卫。营卫实际上主要由中焦脾胃所化生,继而传之五脏六腑,发挥营养全身的作用。通过疏经通络,调理脾胃,以充实体内正气,杜绝“痰”“瘀”生发之源,才能收到更好的功效,达到延缓病情发展的目的。
如果说手术、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是肿瘤传统治疗的“三板斧”,那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就是新兴治疗的“两把枪”。
在治疗方式的选择上,我们往往是哪种治疗疗效好,整体获益大,就选择哪种治疗方式。为了准确的评价疗效,这些治疗都有它的疗效评价标准。
其中,免疫治疗的疗效评价标准最独特,因为用完免疫治疗,可能会出现一些其他治疗都没有的“奇怪疗效”。
一、免疫治疗的疗效监测要知道免疫治疗的疗效如何,我们应该要关注四个方面,包括影像学评估、临床评估、血清学评估和病理学评估[1]。
① 影像学评估:在免疫治疗的过程中,疗效的好坏主要靠观察影像学显示出的肿瘤大小变化来判断。所以患者会在治疗前进行影像学检查(比如胸部增强CT),以检查结果作为疗效的“基线”。
治疗开始后则会每2-3个周期再进行一次影像学检查,把检查结果和“基线”做对比,看看肿瘤负荷是否有下降,免疫治疗是否有效。
图片来源:摄图网
② 临床评估:免疫治疗的疗效和症状体征也是有关系的,因此医生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疼痛情况和体力状态等等来间接评估疗效。
所以在治疗的早期,如果患者的临床状态没有明显的下降,哪怕有病灶体积的增加或新病灶的出现,一般也不会判定患者出现疾病进展[2]。
③ 血清学评估和病理学评估:血清学评估主要指对血液中一些能反应免疫治疗疗效的分子的检测,包括循环肿瘤DNA和循环肿瘤细胞等[3];病理学的评估则包括肿瘤组织内的纤维组织占比、坏死和囊性变等病理学改变等等,这些都可以体现出免疫治疗的疗效。
二、用免疫治疗会出现什么结局?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主的免疫治疗,是一种作用于人体免疫系统,再由免疫系统杀伤肿瘤细胞的治疗方式,它整体起效比较慢,不过一旦起效,疗效的维持时间也比较长[4]。
01、疾病缓解或稳定
它的起效一共有四种“形式”,我们先来讲讲前三种简单的[5]:
① 免疫完全缓解:我们都知道,完全缓解是“CR”,那免疫完全缓解就是“iCR”(“i”是“immune”,也就是免疫),意思是所有病灶都快速消退,最后完全消失且没有新病灶产生,至少维持四周。
② 免疫部分缓解:如果患者所有靶病灶合起来,最大径减少≥30%,且维持这个情况至少四周,就会被认为是免疫部分缓解(iPR)。
③ 免疫疾病稳定:如果患者病灶的缩小没到30%,增大也没到20%,就会被认为是免疫疾病稳定(iSD)。
注:患者开始治疗前,体内达到一定大小、可以测量的病灶,就会被认定为靶病灶,每个器官上最多认定2个靶病灶,共5个。
图片来源:摄图网
02、“暂时的”疾病进展
在这三种情况外,还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就是肿瘤虽然暂时进展了(增大超过了20%或者长出了新病灶),但这可能只是免疫细胞被激活后“进驻”肿瘤引起的,后续肿瘤还有可能会缩小[7]。不过在肿瘤刚进展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它后续会不会真的缩小,所以在这个时期,我们可以先把它叫做“待证实的疾病进展”(iUPD)。
在4-8周后,我们会再看看病灶来确认疗效,此时它有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① 之前的进展果真是暂时性的,4-8周后病灶顺利缩小,并达到了免疫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疾病稳定的标准。这种情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假性进展”;
② 如果病灶的变化不明显,我们依然不能判断它的情况,那么还需要继续等4-8周后,再次评估病灶情况;
③ 如果靶病灶和新靶病灶的增长≥5毫米,或者新的非靶病灶出现进展,再或者又出现了新病灶,那么这就是真的进展了——也就是免疫疾病进展(iCPD)。
03、免疫治疗的其他“奇怪”治疗表现
除了假性进展外,使用免疫治疗还有可能出现其他一些“奇怪”的治疗结局,包括延迟反应、混合缓解、疾病超进展、持久应答这几种。
延迟反应:顾名思义,延迟反应就是某个患者对免疫治疗的反应来得比其他人慢,有可能需要在治疗一段时间甚至停止治疗之后,病灶才会出现持续稳定或缩小的情况[8]。
疾病超进展:疾病超进展指的是患者在免疫治疗后,病灶反而在短期内剧烈生长的情况。目前我们还无法明确超进展发生的原因,无法针对性地解决这个问题[8]。
持久应答:持久应答,指的是免疫治疗起效后,由于对肿瘤抗原持久的识别和记忆,抗肿瘤免疫应答能持续很久,这是免疫治疗区别于其他肿瘤治疗方法的一个很大优势,甚至有的时候即使中断治疗,也能观察到肿瘤消退、复发延迟的现象[7]。
虽然免疫治疗在疗效的表现上,和传统的放化疗有些区别,但俗话说,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同样的,无论起效早晚,能给患者带来长期生存的药就是好药。
责任编辑:妇科肿瘤互助君
图片来源:摄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