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骨转移怎么发现(食道癌锁骨淋巴转移)

2023-06-07 22:04:43
肿瘤网 > 肿瘤治疗方法 > 锁骨转移怎么发现(食道癌锁骨淋巴转移)

肺癌手术后病理报告没有淋巴转移,大家心里轻松了一些,而两个月后却发现锁骨上窝淋巴结肿大,心情突然低落到极点,怎么会这样呢?

参考资料:

一个手法教你自查淋巴健康

不同部位的淋巴结肿大可能是不同部位发出的“求救信号”。

Nx 区域淋巴结不能评估

2脑转移

下咽困难容易使食管癌患者发生严重的低血钾症与肌无力。正常人每天分泌唾液约1~2升,其中的无机物包括钠、钾、钙及氯等。

两种细胞型态肿瘤分布的位置略有不同:腺癌的位置,会比较靠近食道及胃的交界处;而鳞状上皮细胞癌的分布遍及整段食道,以食道中段最常见。

多数部位的浅表淋巴结可以通过触摸进行自检,如:颈部、腋窝、腹股沟的淋巴结。

不同部位的淋巴结异常,必定是有不同的疾病含义,要注意对症状和部位进行不同的区分判断。

今天,让我们通过一组魔幻的画风,带大家一起了解关于食管癌的方方面面。

参考资料:

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首先不能对淋巴部位进行长时间的按摩,这会导致淋巴液流通不畅,严重的会引起水肿甚至破裂出血。

7个部位淋巴结异常,当心是病

食道癌的发生,除了跟抽烟、喝酒、槟榔密切相关之外,之前曾经得过头颈部癌症的患者更应特别小心防范。

    I-II期食管癌首选手术治疗,如心肺功能差或不可手术者可行根治性放疗。

    对于胃癌患者,诊断初期的分期检查时,应该做颈部超声检查。有经验的超声科医生可以通过超声初步判断,是良性还是恶性的。比如常见的超声报告偏心靶环状肿大,一般考虑良性肿大,如果形状不规则并且呈低回声表现,要高高度可以。确诊最好的方式就是超声引导下淋巴结穿刺活检送病理检查,这是确诊的金标准。既可以知道是良恶性,又能分辨肿瘤的性质,可以大致判断原发肿瘤的来源。但是有时候活检穿刺困难,尤其肿大的淋巴结较小位置较深,穿刺困难或者穿刺风险较高。此时可以结合超声影像和PET/CT检查结果,大致判断是否胃转移。这时,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和其他的检查比如胃肠镜检查、胸腹盆增强CT检查来诊断和鉴别诊断,基本都可以明确。

    浅表淋巴的变化,借用手指的触诊可以快速进行判断。

    病理分型:

    比如长期吃……是不行的哦~~

    出现这些情况的患者多数是预示即将发生炎症、结核或肿瘤等疾病,应该及时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如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检查等,避免贻误病情。

    食管癌的治疗主要依据食管癌的分期早晚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法,早中期肿瘤可以在胸腹腔镜下手术治疗。对于中晚期食管癌主要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为主。切除有困难或有2个以上肿大转移淋巴结者通常给予术前新辅助治疗,然后给予手术治疗,术后必要时再给予化疗或放疗。

    发烧、盗汗、乏力、消瘦、胃口差、颈部淋巴结肿大,都可能是淋巴组织的问题。一旦发现以上信号,就应立即到医院就诊,以便让淋巴瘤病人得到及早的对症治疗。但大多数人会误以为是感冒而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

    全身淋巴

    肺及胸膜是乳腺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文献报道占治疗失败的40%-60%,肺与胸膜转移灶在临床上有时难以区别。肺转移灶常呈多发结节状,倾向于分布于外周肺野,累及胸膜前常无症状,瘤灶继续增大,可引起胸闷、咳嗽、血痰或咯血。当转移灶累及胸膜时常出现胸腔积液。

    参考资料:

    一、诊断步骤和全身其他部位的肿块的诊断步骤一样,问诊、视诊、触诊、听诊都是必须的。在问诊中应特别注意病史的长短,Skandalakis提出的“7”的规律,对颈部肿块的初步鉴别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即发病时间在7天以内的多为炎症,发病在7周~7个月的多为肿瘤,发病在7年以上的多为先天性畸形 视诊要着重观察肿块的部位、形态、大小、表面皮肤色泽、有无搏动等现象。触诊是颈部肿块的重要检查方法,它可初步探知肿块的位置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并且还可探查肿块的硬度、光滑度、活动度、有无波动感,以及肿块的大小、形态、有无压痛、搏动、震颤等情况。听诊一般不属常规检查,但对一些特殊肿瘤如蔓状血管瘤、颈动脉体瘤和颈动脉瘤以及甲亢等有一定帮助。 全身检查在鉴别其他部位原发灶在颈部的转移性肿块是十分必须的。如发现在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应想到消化道或呼吸道肿瘤转移的可能。某些辅助检查有时可成为颈部肿块最后确诊的重要依据,如X线、造影、B超、穿刺、脱落细胞检查、活组织检查、同位素、超声波检查等,必要时可选择CT、磁共振检查,以提供确诊的可靠依据。

    二、颈部肿块80%的规律(仿Skandalakis)颈部肿块甲状腺肿块占±20%;非甲状腺肿块占±80%炎性肿块、先天性畸形及其他占±20%,肿瘤性肿块占±80%,良性肿瘤占20%;恶性肿瘤占80%原发性占±20%;转移性占80%,来源于锁骨下占±20%(左侧称 Virchow淋巴结 )来源于锁骨上占±80% ;国内所报道的百分率与上述结果有所差距,但大体相近,基本符合这一规律 。一些特殊试验如伸舌试验、透光试验、吞咽试验、肿块加压回缩及体位试验、穿刺液观察等,在一些特殊肿块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位于颈中线舌骨上下的甲状舌管囊肿,在伸舌时,肿块有内缩现象;甲状腺来源的肿块,由于其包膜和气管前筋膜的来源一致,故在作吞咽动作时,肿块可随喉头上下活动;囊性水瘤由于其内容物为透明的淋巴液,故透光试验阳性;肿块加压回缩及体位试验多用于鉴别海棉状血管瘤;穿刺检查用于鉴别囊性肿瘤,如血管瘤可通畅地吸得易凝血液,有时肉瘤亦可吸出血液;囊性水瘤的穿刺液为清彻透明,淡黄色的淋巴液;神经鞘瘤可吸出陈旧性血水,不凝固为特点;腮裂囊肿可吸出混浊“脓性”液体,但镜检无脓细胞,充满胆固醇结晶;寒性脓肿可吸出黄绿色稀薄的脓液。三、颈部各分区常见肿块及其诊断要点 颈部上界为下颌骨下缘、乳突、上项线及枕外隆突的连线,下界为胸骨颈静脉切迹、胸锁关节、锁骨、肩峰和第七颈椎的连线。整个颈部可分为三部分:即颈前区(包括颏下区、颌下区和颈前正中区),颈侧区(包括颈动脉三角区、胸锁乳突肌区和颈后三角区)、颈后区。(一)颌下三角区1、涎石病及慢性颌下腺炎(1)临床上二者多并存或互呈因果关系,以中年男性多见,表现为颌下腺肿大,质地变硬,并且多为单侧受累。(2)症状:涎石病最早出现的症状为阻塞症状,在进食时,尤其以进酸性食物时腺体肿大、胀痛,称之为涎绞痛。慢性颌下腺炎早期颌下区不适或轻微疼痛,口腔内常感有咸味,待颌下腺导管阻塞时,亦可发生涎绞痛。(3)检查:肿大之腺体可有压痛,颌下腺导管口常有红肿,挤压腺体有时可有脓性或粘稠性分泌物自导管口溢出,口底扪诊可触及呈条索状的导管,或可扪及导管内的结石。(4)X线检查或造影:阳性结石X线咬合片可显影,阴性结石在碘油造影时可见导管充盈缺损或造影剂不连续。慢性颌下腺炎时碘油造影常表现为导管外形不整齐,扩张或狭窄,分支导管扩张,形成所谓雪花状或葡萄状的影像。2、慢性淋巴结炎(1)临床上表现为颌下区无痛性肿块,有时大、时小、反复肿大的发作病史,无腺体导管阻塞症状。(2)肿块位置表浅,数日可能有多个,呈串珠状,可活动,腺体导管口粘膜正常。(3)结核性淋巴结炎还可以有:a:血沉加快;b:OT试验阳性;c:可有低热、盗汗;d:试验性抗结核治疗有效。3、颌下腺囊肿和舌下腺囊肿颌下腺囊肿较舌下腺囊肿少见,而一些舌下腺囊肿的肿胀却可以表现在口外颌下区,应当加以注意,其鉴别点如下:(1)仔细观察口底有无肿胀,用手指轻压颌下区肿块,如口底出现有波动感的囊肿,即可确定为舌下腺囊肿。(2)二者穿刺液淀粉酶试验均为阳性,但以舌下腺囊肿的液体较为粘稠。(3)有时如无法在术前确定囊肿来源,可于手术中观察囊肿与二腺体内的关系,最后确诊。 4、颌下淋巴管瘤淋巴管瘤按其组织结构和临床特性可分为毛细管型、海绵型和囊肿型三种,发生于颌下区多为海绵型淋巴管瘤。(1)位置靠近颌下三角后缘,患处明显肥大畸形,多为无痛性肿胀。(2)早期质地柔软,压迫可有部分回缩,但体位试验阴性。晚期肿块可变硬。(3)穿刺有时可抽出清亮透明的淋巴液,不含胆固醇结晶,淀粉酶试验阴性,以此与腮裂囊肿、颌下腺囊肿鉴别。5、腮裂囊肿(1)多见于青壮年,肿块生长缓慢,质地柔软,有波动感,但无搏动。(2)病人多无自觉症状,如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时,肿块可骤然增大,并可有疼痛,且向腮腺区放射。(3)穿刺液多为黄绿色或棕色清亮液体,多数含胆固醇结晶,继发感染后穿刺液则呈脓性。(4)囊肿破溃后可引起长期不愈,形成腮裂瘘。 6、颌下腺肿瘤(1)发病年龄在50岁上下,恶性者年龄更大一些。症状多为无痛性,肿块呈进行性增大。病程自数月至20年以上不等,但恶性者很少有超过2年以上的,低度恶性的粘液表皮样癌或恶性混合瘤病程可稍长一些。(2)恶性肿瘤多于良性肿瘤(55∶45),良性肿瘤中95%为多形性腺瘤,恶性肿瘤中35%为腺样囊性癌,其次为恶性混合瘤,粘液表皮样癌各占20%左右,其余25%为表皮样癌、腺癌、未分化癌和腺泡细胞癌等。(3)颌下腺恶性肿瘤除病程较短,晚期可有疼痛外,其临床表现与良性肿瘤相似,临床上诊断有一定困难,以吸取活检鉴别肿瘤良恶性的准确率仅达70%左右,确诊多靠冰冻切片。(二)颈动脉三角区1、神经鞘瘤(1)临床上以中年人多见,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初起时质地坚韧,长大后容易粘液变,质地变软。(2)触诊时肿块可沿神经轴左右移动,但不能上下移动,较大的肿瘤可有囊肿样感觉。本区的神经鞘瘤多来自迷走神经,如来自感觉神经可有压痛和放射痛。(3)穿刺可抽出陈旧性血性液体,不凝固。 2、颈动脉体瘤(1)较少见。在颈动脉分叉处出现无痛单个肿块,生长缓慢,常有数年病史。(2)检查见肿块位置较深,质地较硬,可左右移动但不能上下移动。在肿块上可扪及传导性搏动。听诊时可闻及杂音,压迫颈总动脉肿块不缩小,部分病例肿块可向咽部突出。(3)颈动脉造影可见颈内、外动脉分叉部角度增大,角的顶端由锐角变为钝角。(4)B超、CT检查在确诊时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CT 检查,可清楚显示肿瘤与颈动脉的位置关系。 (5)可双侧同时患病。3、颈动脉瘤(1)极为罕见。可见于颈总动脉分叉处或颈内、颈外动脉干。(2)肿块不能被拉动,有明显搏动感及杂音,压迫其近心端动脉,肿块可缩小。(3)颈动脉造影可见患部呈囊性扩大。B超显示与颈动脉相连的囊性影像,CT检查更有助于确诊。 (三)颈前正中区1、甲状舌管囊肿(1)本病属先天性疾病,故多见于1~10岁儿童,囊肿多在颈正中线舌骨上下部,尤以舌骨上区为多,一般无自觉症状。(2)肿块质软,界清,和表面皮肤无粘连,但可随吞咽活动,伸舌试验阳性。(3)穿刺液为黄色,透明微混浊或粘稠。易继发感染,感染后内容物即为脓性液体。2、皮样、表皮样囊肿(1)好发于儿童或青年,尤以颏下区多见。肿块生长缓慢,无自觉症状。(2)肿块质地中等,界清,和表面皮肤无粘连,触诊呈典型的坚韧而有弹性的所谓面团样感觉。(3)穿刺可抽得乳白色豆渣样物质。(4)二者临床上难以鉴别,最后确诊靠病理切片;囊腔内有皮脂腺汗腺等皮肤附件者,为皮样囊肿;囊腔中如只有上皮细胞而无皮肤附件者,则为表皮样囊肿。 3、甲状腺机能亢进(1)甲状腺对称性、弥漫性肿大,腺体上有极明显震颤,听诊有杂音。(2)眼球突出。(3)由于基础代谢率增加所引起的症状:如易于出汗,食欲增加,体重下降,易于疲劳,心率加快,脉压增大等。(4)T 3 、T 4 明显升高,具有确诊意义。4、慢性甲状腺炎(1)甲状腺弥漫性肿大,表面有细颗粒感,亦可有硬结感。(2)可出现甲亢症状,但化验结果正常,基础代谢率正常或降低。后期可出现疲劳、怕冷、皮肤干燥等机能减退症状。 5、甲状腺腺瘤(1)患者多为无意中发现颈前中、下部无痛性肿块,生长缓慢。(2)肿块边界清,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可随吞咽上、下移动。(3)同位素扫描示肿块区为典型的热结节,具有诊断意义。(4)B超、CT、ECT扫描对甲状腺腺瘤的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6、甲状腺恶性肿瘤甲状腺恶性肿瘤发病率较低,常见的多为乳头状癌,与良性肿瘤相似,恶性程度较低,病史较长;其他如滤泡状腺癌,多发于中老年,易侵犯血管,导致血行播散,肿瘤远处转移;髓样癌多有家族史,常并发嗜酸细胞瘤,甲状旁腺瘤等内分泌肿瘤;未分化癌恶性程度很高,进展迅速,常有明显疼痛,吞咽困难,呼吸困难,声音嘶哑等,肿块坚实而固定,常于确诊后一年内死亡 ;另外还可有恶性淋巴瘤、肉瘤等,因临床较罕见,不一一叙述。 (四)颈侧区1、囊性肿块(1)腮裂囊肿:颈侧区亦为好发部位,(前述);(2)囊性水瘤:①临床上以儿童多见,尤其以2岁以内男性幼儿好发,本病90%在颈侧部,生长缓慢,无自觉症状。②触诊有波动感,但体位试验阴性,透光试验阳性。③穿刺可吸得清亮的淋巴液。(3)海绵状血管瘤:①本病属先天性疾患,临床上如位置表浅,可使表面皮肤呈兰色或紫色,如位置深则皮肤颜色正常。②触诊肿块边缘不清,既有压迫性,又有回复性的特点,仔细扪诊有时在肿块内可触及绿豆大小的静脉石,体位移动试验阳性。③穿刺可吸得可凝固的血液。(五)实质性肿块1、转移癌颈部出现实质性、位置较固定的肿块,按照80%规律,应高度怀疑转移癌的可能,及时准确地寻找原发灶,对早期治疗,提高病员生存率十分重要。①按80%规律首先在锁骨以上区域寻找原发灶。②按淋巴引流的区域寻找原发灶,③穿刺抽吸或手术活检,根据病理、肿瘤细胞类型,结合转移灶部位,寻找原发灶,④在原发灶隐匿的颈部转移癌,应进行系统有重点的全身检查,B超、CT、核磁共振都可有选择的应用。 2、颈部淋巴结核和慢性淋巴结炎:须除外其他疾病。尤其是转移癌后,方可下此诊断,并要定期检查,以免误诊。3、恶性淋巴瘤①以青壮年多见,主要表现为多发性淋巴结肿大,逐渐互相融合成团,不移动。②全身症状明显,如局部疼痛、头痛、咽吞困难、咀嚼困难、鼻塞、气短等,很快出现发热、消瘦、贫血、盗汗等症状。③确诊主要靠活组织检查。血沉、血清碱性磷酸酶检查,骨髓穿刺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六)颈后区1、脂肪瘤(1)临床上多表现为无痛性,生长缓慢的圆形肿块。(2)触诊表现呈分叶状,质软、基底大、活动度小、界限不清、有假波动感。(3)穿刺偶尔可吸得淡黄色油脂样物质。 2、纤维瘤(1)亦为无痛性、生长缓慢的圆形肿块。(2)触诊表面光滑、质地较硬、活动度大、界清,和周围组织无粘连。以上仅叙述了颈部各分区常见肿块的鉴别诊断要点,尚有许多较罕见的颈部肿块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作者:piikee | 分类:肿瘤治疗方法 | 浏览:92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