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通常预后都不好,死亡率超高,原因除了胰腺癌本身对传统的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反应不佳之外,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胰腺癌被诊断时大约八成的病人就已来到了晚期,造成无法手术切除。
难以察觉的胰脏癌,是致命主因
为什么胰脏癌这么难诊断?因为它位在肚子后面,而且胰脏有前中后,胰脏癌如果发生在中间或后面,一般不会有什么症状,它不会影响到胃和肠子,自己就在那里长大,都是长得越来越大、累及到旁边的神经血管才会开始出现疼痛,但是胰脏癌到这个阶段时,通常已经是末期了,也就是说,当你感到疼痛时,大部分根本就没办法处理了。
通常一般是在这两种情况下发现胰脏癌,一个是健康检查时做腹部CT时得知,另一种是因为自己得了黄疸,连小便、眼睛都变黄了,B超检查发现胆道扩张阻塞,进一步去做腹部CT检查,而发现是胰脏癌,这种是因为胰腺癌长在胰头顶端,刚好压迫到胆道,才有可能在胰脏癌的早期就产生症状。
肺部疾病会引起放射痛,多见右后背部疼痛,当恶性肿瘤侵犯胸膜,会引起右后背部疼痛。然而不少人误把肿瘤引起的肩背部放射痛,当成普通肩痛或脊椎病来治疗,发现时,往往耽误了病情。
癌症患者中晚期会出现局部肌肉功能异常、代谢物质堆积、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等病理性改变,这些不良因素可引起的肌肉痉挛,轻症时服药后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严重时类似于腿抽筋或肠痉挛,疼痛多为持续性剧痛,普通止疼药物多效果不佳。
肌肉或骨骼问题可能是导致胸背痛的常见原因之一。这些问题包括肋骨骨折、肩胛骨脱位、颈椎病变、肌肉劳损和炎症等。这些问题可能会导致胸部和背部的剧痛和不适,特别是在活动或深呼吸时。
建议高危人群定期筛查,可以预防80%以上的癌症。
可能很多都跟李先生有一样的疑问:平时好好的怎么会突然得肺癌,而且还有背疼的症状其实,肺癌早期发病大都比较隐匿,但还是有可能会发出一些信号。肺癌早期常见的症状就有以下几种:
癌痛综合征
糖尿病也是胰腺癌最常见的伪装,特别是近年来糖尿病患者大幅增多,穿上“糖”装的胰腺癌更容易被掩盖。郝继辉说,临床上大约50%的胰腺癌患者在确诊前都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糖尿病治疗,然而药物治疗收效甚微,体重直线下滑,血糖却高居不下。目前建议三年内的新发糖尿病患者,如果出现内科治疗难以控制的血糖变化,就应做胰腺癌筛查鉴别。
癌症转移到骨质上对我们的身体会造成哪些影响呢?会不会使我们本来就有限的存活时间变得更短呢?
肺癌早期常表现为刺激性干咳,没有或只有少量痰液;如果细菌感染,可能会有大量黏稠的脓痰产生;若肿瘤压迫喉返神经,也会有声音嘶哑的表现。
许多肩背部痉挛的人在发现自己得了肺癌以前历经了大量的治疗和检查。意外的是,当肺癌能引发肩背痉挛时,肺癌已经转型到之中晚期。
癌症后背痛的特点
对于从事胸部肿瘤以手术为主的医生,我真的不希望肺癌直到“背痛”时才得以发现。因为这种骨转移或侵犯引起持续的背痛绝不同于周边肺癌刺激后脏层胸膜引起的间断隐痛,只能采取手术外无奈的保守治疗!
止痛和机体功能恢复是姑息治疗后护理时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及时止痛有利于患者充分休息,恢复一般状况,复建患者机体功能,提高生存质量,有助于延长患者生存期。同时,在护理时应注重手术或药物治疗后患者的不良反应,应予以对症的护理和治疗。专业护理有利于提升患者安全感,提高患者检查和治疗时的配合度。
背痛其实如果放在平时的话,其实就是普通的疾病,有的时候都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疾病,大多数是之前干了什么重活,或者是受凉导致的,或许贴个膏药,或者吃点止疼药,慢慢也就好了,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长期大量抽烟超过20年,年龄在40岁以上的肥胖患者应定期做胰腺癌筛查,除了男性朋友,女性在绝经后也要重视胰腺癌筛查,尤其是家族中有胰腺癌患者的人,更要重视检查。
大气之中没阴霾,心中若有阴霾,也削弱人们的免疫力。
随着病情的加重,我的身体情况越来越差,我会感觉到特别容易劳累。比如一天什么也不做就感觉还是很累,上几层楼梯都喘得特别厉害,因为肿瘤不停吸收我身体的营养,所以我的身体也越来越瘦,在没有运动节食的情况下,我的体重还一直在降。
除了肩背痛,肺癌的症状又有哪些?
有些肿瘤病人,比如肺癌的病人,会在后期出现后背的疼痛,后背的疼痛比普通的肩背疼痛剧烈,呈持续性,而且这种疼痛有的时候会有爆发性的疼痛。同时除了局部的疼痛以外,还伴有一些全身的症状,比如心理的症状,出现焦虑。此外可以伴有本身肿瘤的症状,比如乏力、消瘦。肩背痛疼也可能是外感风寒引起的,如阴雨天会加重疼痛感,活动会受限。
癌症进入中晚期,肿瘤可扩散至骨骼导致骨质破坏,大量破骨细胞增殖会损伤并刺激骨膜和骨骼周围组织,从而出现痛感。这类疼痛的特点是持续性加重,后期骨质破坏严重时,还会出现病理性骨折,病理性骨折以腰椎最常出现。
肝癌早期没有明显症状,疼痛不明显,到了中期和晚期才会有相关症状,建议乙肝、肝硬化患者要及时检查肝功能、血常规、甲胎蛋白、B超等项目,家族中有肝癌病史的人同样要定期检查。
但针对恶性肿瘤骨转移我们就束手无策吗?只能委屈巴巴地等待死神放下它的镰刀吗?其实并不是如此,只要我们采取合理且正确的治疗手段,还是能够将病人的生命往后延长一段时间的。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院长、著名胰腺癌专家郝继辉教授日前在第一届国际肿瘤前沿论坛上表示,胰腺癌诊断困难、治疗效果差,是目前公认的恶性度最高的肿瘤,被称为“癌王”,患者5年生存率不足10%。然而这个“夺命癌王”发病却极为隐匿,往往“披着羊皮”出现,病人要么腹部饱胀、黄疸去看消化科,要么腰背疼痛去看骨科,要么是高血糖去看内分泌科,当真面目显现时,80%的患者已经失去了手术根治机会。要提高胰腺癌的生存率,早发现、早诊断、早开展规范化多学科治疗非常关键。他建议40岁以上的人群,尤其具有胰腺癌家族史或既往有胰腺炎病史的高危人群,最好每年在有胰腺癌治疗能力的医疗机构做一次筛查,根据专业医生建议进行肿瘤标志物、CT、核磁共振、超声内镜等相关检查。
据了解,过去25年中,全球胰腺癌负担增加了一倍。胰腺癌发病率持续上升,中国国家癌症中心2021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胰腺癌年发病率约为4.29/10万,每年新发病例近9.5万人、死亡人数达到8.5万人,较15年前大幅升高。胰腺癌位居我国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7位,女性第11位,占恶性肿瘤相关死亡率的第6位。随着人口不断增长、社会老龄化加重以及西方化生活方式的普及,胰腺癌发病率预计在未来几年仍将持续升高。郝继辉说,在日常诊疗中也发现,与十几年前相比,胰腺癌病人在增加,女性患者、糖尿病患者较以往有所增多。
郝继辉说,临床上很多胰腺癌患者出现黄疸时,都以为是肝或胆出了问题而首先到肝、胆专科求治。其实除肝炎、胆囊炎、胆石症外,黄疸也是胰腺癌最常见症状之一,约50%患者会伴发黄疸,特别是胰头癌患者。当癌瘤压迫胆总管,阻塞胆汁排出就会引起黄疸。对于邻近总胆管的体积较小的胰头癌,黄疸可能是其唯一的临床表现,且有可能在疾病较早期出现。由于黄疸的出现,胰头癌比其他位置的胰腺癌更有可能被较早发现。
三是要加强并推进基础和转化研究,以期尽快出现有针对性的药物。“尽管免疫和靶向治疗在很多癌种中效果显著,但胰腺癌是一种高度纤维化的‘硬癌’,在肿瘤内部形成的重度乏氧微环境和免疫抑制微环境,激活了复杂的癌症分子调控网络,从而导致胰腺癌对目前的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新型疗法及药物极度耐受,治疗效果并不显著。”郝继辉说。郝继辉团队多年来深耕胰腺癌的基础研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今年4月,国际权威消化病学术杂志《胃肠病学》发表了郝继辉课题组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提出了胰腺癌的治疗新靶点BZW1,为胰腺癌靶向治疗提供了新方向。课题组还通过对胰腺癌组织的高通量测序分析,鉴定出调控胰腺癌干性及免疫微环境的重要抑癌基因ESE3/EHF,针对上调ESE3/EHF的治疗可能成为胰腺癌治疗的突破点。研究团队对临床药物库的190余种“老药”进行筛选,发现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可有效诱导胰腺癌ESE3/EHF的表达。这一科学成果发表在今年2月的国际消化病学领域期刊Gut。今年郝继辉教授作为首席科学家牵头开展的“基于关键免疫靶点和新型递送系统的纳米工程化肿瘤治疗”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将为推进我国胰腺癌的精准治疗提供强大动力。(主持人赵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