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癌症前兆,以及身体痒痒是癌症的前兆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钱先生,5年前查出肺磨玻璃结节,因疏于检查,如今变成了晚期肺癌。
钱先生很好奇,到底癌症从早期发展到晚期需要多长时间?前3年认真检查,丁点事没有,为什么只过了2年没有去检查,就变成晚期癌症了?
癌症从早期到晚期多久?癌症之所以让人担惊受怕,很大的原因在于它的发展速度。有的人平时一点事儿没有,体检报告出来就被告知癌症晚期。有的人被诊断“只能活半年”,经过治疗之后活了几十年。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差别呢?因为癌症是分阶段的,而且不同类型的癌症有所区别。
首先,癌症包括癌前病变、原位癌、浸润癌三个阶段。
癌前病变,是一种良性病变,但不是百分百安全的,它具有癌变潜在可能性。常见的癌前病变有粘膜白斑病、宫颈糜烂、乳头状瘤等。如果癌前病变得不到及时的发现和治疗,就可能转变为癌。
原位癌是指已经发生了癌变,但是仅限于上皮层内,未突破基底膜,所以几乎没有任何症状,导致很多人都是在体检的时候发现。原位癌常发生于皮肤、乳腺和子宫颈等部位,不具有侵袭性,不会扩散转移,预后效果良好。
浸润癌是原位癌的进一步发展,当原位癌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癌细胞就会继续发展,穿破基底膜,就变成了浸润癌。浸润癌分为早期和晚期,早期浸润癌没有出现远处扩散和转移,可以通过手术进行根除。晚期浸润癌出现了癌细胞局部扩散,只依靠手术已经回天乏术,还要进行放化疗。
癌症从早期到晚期要经历多长时间?不同的癌症类型有所区别。
首先,癌细胞是由正常的细胞演变而来的,需要几年到几十年不等。其次,有的癌症生长比较缓慢,如果没有外界因素的刺激,可能十几年也不会有什么变化;有的癌症发展速度较快,几天甚至几周就可能出现成倍的数量,甚至发生转移、扩散。至于为什么有的人一检查出来就是癌症晚期,多数是概率问题,癌症一直存在,只是因为症状不明显或者没有及时检查,没被发现而已。
早期癌症,五年生存率很高中国有句老话叫“及时止损”,放在癌症上说也是一样的。从癌前病变到原位癌,再到浸润癌,风险程度越来越高,如果能在癌前病变的时候就开始治疗,定期检查,那么问题就不大。
癌症早发现和晚发现的区别,也许就是生与死的跨越。90%以上的癌症在早期可能没有出现明显的症状,因此等到身体不适就诊时,才发现已经是晚期。以肺癌和宫颈癌为例,目前我国肺癌总体生存率为16%,但是如果能早早地发现并且接受正规治疗,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宫颈癌原位癌的生存率几乎为100%,宫颈癌早期浸润癌的生存率也有90%,宫颈癌晚期浸润癌的5年生存率才不到10%。
发现癌症的时间,决定了你与死神赛跑是输还是赢。
“早发现”是提高癌症治愈率的必要前提既然大多数癌症早期都没有明显症状,我们又不是专业医生,如何判断自己身体是否出问题了呢?高危人群针对性地做癌症筛查很重要!
癌症高危人群,通常是指年龄在40岁以上、有癌症家族史、长期有烟酒嗜好、长期接触物理辐射或放射性元素、饮食上重油重盐等人群。这些人群,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癌症筛查。比如,有胃癌、肠癌家族史的人,要定期做胃肠镜检查;经常大量抽烟的人,要定期做低剂量CT;长期酗酒的人,要定期进行血甲胎蛋白(AFP)测定+上腹部B超检查,了解肝脏状况……
这些癌症信号,请为家人记牢当然,除了定期做癌症筛查,平时我们还要多注意身体的情况,当出现这些异常时,有可能是常见的癌症信号,要警惕。
癌症信号之一:出现异常肿块
乳房、睾丸、腹股沟、颈部、腹部、腋下或其他部位出现异常包块,包块形状不规则,质地坚硬,摸上去不痛不痒,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慢慢增大,可能是癌症的征兆。
癌症信号之二:排便异常
具体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加、腹胀、腹痛、经常性腹泻和便秘、便血等,可能与胃癌、肠癌等消化道肿瘤有关。
癌症信号之三:不明原因的疼痛
出现明显的头痛、胸痛、腹痛、胃痛等多部位的疼痛,但是找不到具体的原因,持续时间比较长,而且逐渐加重。如颈部疼痛可能是瘤压迫上腔静脉,造成血液回流受阻导致的;胸痛会伴随着吞咽困难、胸骨后灼烧感等症状,可能与食管癌、胃癌、贲门癌有关。
癌症信号之四:体重突然减轻
没有刻意减肥,但体重莫名其妙地下降了很多,而且有时食欲不振,有时胃口又很好,可能是体内的癌细胞与正常的细胞争抢营养所致,常见的有肝癌、肾癌等癌症。
抗癌是一场持久战,同样的,癌症也不是一时半会形成的,与我们长期以来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相关。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一些人之所以“谈癌色变”,是因为对癌症了解不够。因此,我们在养成健康科学的生活习惯的同时,还要定期检查身体,多学习癌症知识,以不变应万变。
参考资料:
[1]《对癌症说“不” 早诊早治比“神药”更管用》.科技日报. 2019-03-09
[2]《专家:防治癌症的关键是早诊早治》.新华网 .2018-02-05
[3]《最易忽视的癌症信号》.生命时报.2013-01-31
女性的身体总是在不断变化的,然而有时一些看起来正常的改变可能是癌症的迹象。西雅图的福瑞德·哈金森癌症研究中心的Robyn Andersen教授建议我们应该关注自己身体发生的新变化,以便及时应对。那么什么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呢?
1、 乳腺的改变
许多乳腺的肿块并不是癌症,但是我们需要定期检查。当你的乳房发生如下改变时,你需要注意了并需要去医院做个检查:
· 乳房腺的皮肤出现凹陷或者褶皱;
· 乳头内翻
· 乳头溢液
· 乳头或乳房皮肤发红或脱屑
首先医生会对你进行体格检查和询问病史,以便了解发病原因。下一步医生可能会建议你做一个乳腺X光检查,甚至从乳腺处取小块组织进行组织活检。
2、腹胀
纽约大学朗格尼医学中心的肿瘤学家Marleen Meyers 说:“女性经常会感到腹胀,如果出现了腹胀,可以先观察1-2周。”但是,如果1-2周后腹胀症状没有缓解,并且伴随着体重下降及便血,那么你就需要去医院了。有时卵巢的肿瘤可以导致持续的腹胀,这时你需要做一个盆腔脏器的检查,同时需要对血便进行化验检查,有时可能还需要做一个盆腔的彩超,以便找到病因。
3、月经间期出血
如果你仍有月经周期,那么你需要注意月经间期是否有斑点状出血。月经间期出血有很多原因,但是我们首先要排除恶性的疾病,如子宫内膜癌。月经间期的出血从来不是一个正常的情况,所以如果出现了月经间期出血应引起足够重视。
4、皮肤的改变
痣或其他部位的皮肤在大小、形状或颜色上发生了改变是皮肤癌的常见现象。如果发生了上述情况,你需要尽快去医院做个彻底的检查甚至组织活检。一定不要拖延时间。
5、血尿或血便
如果你的身体发生了不同寻常部位的出血,尤其是持续时间超过1-2天,你就需要重视了,最好是去医院做个检查。血便通常是由痔疮造成的,但是也不能排除结肠癌。而血尿通常是由肾脏或者膀胱的肿瘤造成的。
6、淋巴结的改变
淋巴结大小不等,形如豆粒,遍布全身。通常,淋巴结的改变是由感染造成的。但是,有一些疾病,比如白血病和淋巴瘤也可以造成淋巴结的肿大。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的淋巴结肿大持续时间超过了1个月甚至更久,我们最好去医院做个检查了。
7、吞咽困难
偶尔的吞咽问题并不需要担心。但是如果发生了经常性的吞咽困难,特别是伴随着呕吐或者是体重减轻,你需要去医院做个检查来排除一下咽喉部或者是胃部的肿瘤了。医生通常会安排你做一个咽喉部检查以及X线钡餐透视。做X线钡餐透视检查时,你需要喝一种可以使你的咽喉部显影的特制的液体。
8、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
大多数的女性希望自己身上多余的脂肪可以神奇的消失。但是如果在你没有运动或者节食或者是采取其他减肥措施的情况下,体重下降超过10磅,那就出现问题了。
通常,这种消瘦并不一定意味着癌症,通常是由压力过大或者甲状腺功能异常造成的,但是也不能完全排除癌症,比如胰腺癌,以及胃部和肺脏的癌症。医生为了找到你体重下降的原因,通常会给你安排一些检查,比如抽血化验及CT等影像学的检查。
9、烧心
暴饮暴食、酗酒以及压力过大都可以造成严重的烧心。如果出现了烧心的症状,你首先可以尝试改变一下你的饮食习惯,坚持1-2周后看看症状是否有改善。如果症状未见缓解,那么你需要去见见医生了,因为烧心的症状持续不缓解意味着有可能是胃部或者咽喉部或者是卵巢部位的肿瘤。
10、口腔的改变
如果你吸烟的话,你需要观察一下你的口腔黏膜及嘴唇处是否有白色或者是亮红色的斑块。这些都可以暗示口腔癌症的出现,所以如果出现了上述情况,你需要去医院进行进一步的诊疗。
11、发热
不明原因的持续高热意味着可能是白血病或者其他血液系统的疾病。所以医生为了寻找病因,通常会详细地询问你的用药史,并对你进行仔细的体格检查。
12、疲劳
由于繁忙、紧张的生活导致许多女性感到很疲劳。但是如果持续感到极度疲劳,这一定不是个好事情。特别是当你的倦怠、疲劳持续时间较长还伴有血便时,这需要引起足够重视,最好去医院做个检查。医生这时会详细地问你的用药史并安排你抽血化验。
13、咳嗽
通常的咳嗽症状会持续3-4周后自行消失。但是当咳嗽持续不缓解时,特别是你有吸烟史或者是感到气短,就不容忽视了。而咳嗽持续不缓解并出现咳血时,去医院就变得刻不容缓了,因为咳嗽是肺癌最常见的症状。
14、疼痛
疼痛通常并不是有癌症造成的,但是持续性的疼痛则可能是由于骨、脑部或者其他部位的肿瘤造成的。所以当疼痛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并且无法用其他原因解释时,就需要让医生帮你找找原因了。
15、腹痛和抑郁
虽然很少见,但是腹痛伴随着情绪抑郁可以是胰腺癌的征兆。那么如果我们出现了这样的症状,需要很担心吗?如果你有胰腺癌的家族史,的确需要立即去医院做个检查了 。
作者:杨悦 首都医科大学急诊医学 研究生
本期小编:马帅 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
审稿人:郭树彬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导
中国科协中华医学会医学科普传播专家团团长
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医学科普分会会长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副会长
中国医师协会医学科普分会 医学媒体联盟主任委员
北京医学会科普分会会长北京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副会长
注: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系微信公众号“中华医学科普平台”用稿,
转载前请先与我们取得联系,
欢迎您给中华医学科普平台投稿:
并转发我们的作品
您可以直接留言与我们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