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血液癌症筛查指标有哪些项目,以及癌胚抗原阴性可以排除癌症吗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央视台曾播放过这样一则公益广告,儿子带着父亲去和朋友一起去吃饭,结果父亲看到上了一碟饺子,竟然直接拿手去抓饺子,还扭头就放在了兜里。当时儿子的神情紧张尴尬,想上前制止时父亲却冒出这样一句话:我儿子最喜欢吃这个。
当时很多人看了这则广告后心里都不是滋味,甚至有人直接落泪。父爱是伟大的,可关于老年人患上阿尔茨海默病这一现状,我们也应该在倍受感动的同时,给予更多的关注。
阿尔茨海默病属于神经退行性疾病,往往伴随着记忆失衡、行为异常、认知障碍等相关症状。世界卫生组织曾经发布过一则数据,全球范围内患阿尔茨海默病的人高达5000万,面对这样庞大的数字我们可想而知会给患者的家庭、社会造成多大的影响。
所以预防该病的发生是很重要的。如果能提前预测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会不会对这一现状起到帮助呢?
其实《美国科学院院刊》、《自然-医学》上都曾发布过相关的研究,但这两项研究中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预防阿尔茨海默病发病风险方面,血液这个指标很重要,甚至通过血检就能判断个体发展为该病的风险。接下来我们就对阿尔茨海默病有个全面的了解。
一、痴呆的“家族魔咒”终于被打破,科学家从中发现了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的新方向其实不止是我国,世界范围内其他的国家也存在着“长寿村”,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因为环境等因素患癌的风险比较低,寿命则比较长。在很多人看来这是幸福的,可是如果盛行的不是“长寿”,而是“痴呆”,又会发生什么可怕的事情呢?
哥伦比亚的麦德林就存在着这样一个村落,居民们与世隔绝生活在大好河山里,看似是“世外桃源”般的住所,这里却有着一个恐怖的“魔咒”:四十多岁就说胡话,此时记忆力也会衰退。当时的科技水平并不发达,人们只是把这当作“诅咒”避而远之。
直到三十多年前,科学家们的到来才揭示了问题所在:这并不是什么魔咒,而是遗传性基因突变在作祟。研究者发现位于第14号染色体上的一个基因发生了突变(PSEN1),会造成早发性阿尔茨海默病的出现。经过进一步调查显示,那些早就已经被确诊的6000多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身上的PSEN1基因,只是其发生了一个突变。
研究者发现该突变的携带者多数会在44岁左右发生轻度的认知障碍,而后在49岁左右时进展为痴呆症,等到60多岁的时候会因为痴呆症并发症而失去生命。随后研究者在这些居民中发现了一个六十多岁的男性,他仍然保持有完好的认知功能,等到72岁时才出现了轻度的痴呆。
该男子去世后由家属把大脑捐赠给科研团队用于研究,结果德国汉堡-埃鹏多夫大学医学中心、麻省总医院等研究团队对这个罕见病例进行了详细研究和分析,发现他之所以能够逃脱所谓的阿尔茨海默病“家族魔咒”,就是因为RELN基因上有罕见的遗传变异。
研究团队在开展了进一步研究后表示,大自然不仅给人们带来了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同时也揭示了治疗的方法,也就是说大自然在两个实验对象上,共同进行了一个特殊的实验。一是赋予导致该病的基因,二是赋予了另一个致使他们在二三十年里都不受该病症状影响的基因。
而问题的答案就是模仿这些基因变体中的保护机制,直至开发出一种新的疗法,这为攻克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的大门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提前预测阿尔茨海默病风险,血液中的这个指标或能派上用场一般情况下,生活中我们会从提前了解阿尔茨海默病的相关症状,等有相似的症状出现时,再通过检查等方式去排除该病的患病风险。可问题是很多人都觉得上了年纪,记不住事很正常之后便不多加过问,等到它真正出现后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提前预测该病的患病风险呢?
《美国科学院院刊》、《自然-科学》上都曾针对血液检测技术能否预测阿尔茨海默病发表了相关的研究。比如《美国科学院院刊》就曾研发了一种血液检测技术,能够为早期识别该病的风险人群或者潜伏期患者给予了帮助。
研究者根据相关的特征设计了人工合成的α-sheet,其是一种在自然界中很罕见且具有相互结合倾向的结构,并用它去结合脑脊液或是血液中的寡聚体。随后在这一核心原理的支撑下,研究者又开发了血液检测技术SOBA,它既可以在轻度认知障碍、中度至重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血液中检测到寡聚物,还可以在十几名没有轻度认知损伤的健康对照血液中检测到相同的物质。
这说明血液检测技术SOBA可能在认知障碍发生之前,就能检测出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迹象。而《自然-科学》上的这项研究则把重点放在了β-淀粉样蛋白,这种被认为是阿尔茨海默病的高危风险因素以及其他星形胶质细胞上。
过去几十年来既往的研究表示,阿尔茨海默病发生的直接因素是淀粉样蛋白、tau蛋白缠结,不过其中可能忽略了大脑对神经免疫系统等其他过程对该病发展的影响。研究者们之前就察觉,大脑炎症加剧和淀粉样蛋白有着相似的影响,比如在导致神经元死亡级联反应的同时,还产生病理性错误折叠蛋白的扩增。
于是研究者筛选了大脑中存在病理性tau蛋白老年人群的血液样本,发现只是那些能在血液中检测出GFAP个体的情况,才会使病理性tau经受更严重的进展。而这很可能作为阿尔茨海默病临床诊断前的判断依据。
这时研究者其实已经把重点放在了参与大脑免疫功能的神经胶质细胞,特别是其中的星形胶质细胞能够为神经细胞提供营养,还能使它们免受病原体的伤害。不过除此之外,星形胶质细胞还可以协调β-淀粉样蛋白、tau蛋白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当其表达的GFAP具有重要意义。
在论文中研究者指出,以上发现对阿尔茨海默病的预防、早期治疗都有重要的作用,能将GFAP当作一种生物标志物添加到诊断测试的项目中,这样一来对于及时发现可能会发展为阿尔茨海默病的个体是有帮助的。
三、女性为什么更容易得阿尔茨海默病?《自然》研究找到了原因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可以看出,相比于男性患者来说,女性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数量是其2倍,另外女性患阿尔茨海默病的终生风险也比男性高,该病进展率大概会高出几倍。可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
《自然》期刊上曾针对这一问题发布了一项研究表示,绝经期前后女性体内的多种激素浓度都会发生不小的变化,其中一种核心的激素就是卵泡刺激素。在女性围绝经期,其在体内的含量会急剧升高10倍以上,比同期的男性卵泡刺激素水平要增高2~3倍。
随后研究者发现,女性相比于男性更容易患上阿尔茨海默病正是由于卵泡刺激素的增高,具体的通路是通过转录因子C/EBPβ激活δ-分泌酶AEP,从而促进淀粉样前体蛋白App切割,最终引发Aβ、Tau蛋白聚集。为了进一步验证通路,研究者使用小鼠模型根据4个不同角度、方式进行了实验。
研究者先是给阿尔茨海默病小鼠模型注射了外源卵泡刺激素,结果发现雄性和雌性的小鼠相关的病理改变都会加速形成,但是对于那些被切除卵巢用于模拟绝经期的雌性阿尔茨海默病小鼠中,在抗体的作用下能起到降低病理改变的作用,另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小鼠的认知水平。
所以经过过环节的实验证明,研究者所提及的通路引起了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病理的改变,这可以揭示该病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的具体机制。这可能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的卵巢功能会逐渐衰退,等到绝经后雌激素优惠减少,此时卵泡刺激素不被抑制,造成女性容易得阿尔茨海默病。
这项研究的发表存在多方面的意义,一是向人们解释了为什么女性更容易患阿尔茨海默病其中的新机制、新病因,二是为临床该病的早期筛查以及干预提供了新分子靶点。研究者的期望是,这对卵泡刺激素的特异性抗体正处于临床前研究阶段,希望在不远的将来能实现全新的治疗策略。
参考文献:
【1】Zhihao, Liu, Xia.FSH blockade improves cognition in mice with Alzheimer’s disease.2022.03.02.
【2】Pamela C. L. Ferreira.Astrocyte reactivity influences amyloid-β effects on tau pathology in preclinical Alzheimer’s disease.2023.05.29.
【3】 Anita S. Chandrahas.Resilience to autosomal dominant Alzheimer’s disease in a Reelin-COLBOS heterozygous man2023.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