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癌症的恢复期是多长,以及癌症病人死前一个月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目前癌症患者的生存期已经大大延长,很多患者特别是晚期癌症患者带瘤生存几年,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的已经比较常见,大家还是要积极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很多癌症患者都关注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才能知道自己的病情是否好转呢?
首先就是癌症症状的减轻或消失。病人某些特有症状减轻、缓解,应该就是病情好转的表现。比如肺癌咳嗽,一般很顽固,干咳、无痰,没有止咳等药物的干预下,症状缓解了,只有肿瘤变小才可能出现这种结果。还有病人体力状态改善、恶心、呕吐缓解等等一些症状变化也代表着疾病好转了。一些典型、明显体征是可以查出变化的,比如体表一些肿大淋巴结、肿块,肺脏与肿瘤相关的呼吸音,腹部触摸到的包块,直肠指诊到的肿瘤等等,若这些体征变小或减轻就是病情好转。很多癌症都是非常疼的,比如肺癌、胃癌这类,患者都会因为疼痛难忍,而无法正常的工作,对生活也有很大的影响。特别的胃癌和直肠癌,他们吃东西几乎没什么胃口,而且排泄也是非常难受的。如果这些症状都有减轻,或者症状已经消失,那么也代表癌症已经好转。
第二、精神状态改善。癌症还会对人体的精神状态造成一定的影响,这是由于癌症不断发展之后,会影响到患者的多个功能,因此患者通常就无法保持自己的正常心理状态。大部分的癌症患者都会表现出抑郁,茶饭不思或者是焦虑的情况,而在治疗效果明显的时候,患者的精神面貌也能够同时发生改变,这就代表着癌症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第三、体重增加。癌症到了中晚期后,摄入减少、消耗增加,二者之间矛盾的结果就是病人体重下降、消瘦。其中消耗多少与肿瘤大小、病灶多少有直接关系,癌细胞越多消耗越大,因此消瘦多见于中晚期病人,尤其是晚期病人。营养不良和消瘦会导致患者的免疫力下降,加速肿瘤的生长,并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危及患者的生命。如果经过治疗后,胃口好,能吃饭了,患者体重上升,就在一定程度上能证明患者病情有好转。
第四、局部癌变组织功能。癌变组织的功能表现是能够直接体现癌症控制效果的。这是因为癌变部位在早期就已经会出现功能障碍问题,尤其是各个器官的癌变,所以在观察各个组织的功能运作时,就可以通过功能变化来判断癌变的程度,治疗的过程中也可以以此作为治疗效果的依据。
第五、检查指标好转。想要知道癌症是否有好转,可以通过一些检查指标来判断,比如影像学、肿瘤标志物等情况,在癌症治疗期间为了监测疗效也会定期进行肿瘤影像学检查,比如超声、MR、CT等,如果影像学检查发现肿瘤缩小或消失,原本的胸腔或腹腔积液减少等,这都表明治疗有效,患者体内的癌细胞在减少。
癌症不是绝症,只要科学系统地治疗,癌症也有临床治愈的可能性。退一万步讲,即使癌症无法治愈,也有机会与癌症“和平共处”,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寿命。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要轻易放弃治疗,千万不要绝望,应该有积极的心态,这其中,坚持中医药治疗意义重大。
癌症患者在经过一个阶段的集中治疗,慢慢好转后,便进入了漫长的康复期。但这并不意味着肿瘤已经被治好了,更不能高枕无忧、掉以轻心。进入康复期,只是说明疾病的治疗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医认为“正不抑邪”是肿瘤复发转移的关键。经过放化疗、手术等治疗后,并不能保证体内肿瘤都被清除,加之治疗后机体免疫能力的减弱,身体内正邪依旧在对峙,当残余的肿瘤致病力胜出,疾病发展,出现肿瘤的复发转移。所以,在肿瘤患者的康复期,服用中医药扶正祛邪,增强身体免疫能力,可有效防止肿瘤的复发转移。同时,让一些有残存肿瘤病灶的患者,仍旧可以长期生存,有好的生活质量。
63岁的王大爷被查出患上肝癌
可因血小板太低无法做手术
最后医生想到一个办法
一个月后
大爷的肝癌病灶竟然被“饿”死了
浙江台州的王大爷之前身体一直很好,日前却在健康体检中被查出患上肝癌。到医院深入检查发现,肿瘤个头也不算特别大,直径约4厘米大小,也没有发现扩散转移迹象,最好是马上通过手术切除病灶。
手术中,大爷的肿瘤病灶内外的血管都已经被栓塞剂堵上(黄圈内白色部分)
但令人无奈的是,大爷的血小板数值非常低,连正常人的三分之一都不到。这意味着如果做外科手术的话,大出血几乎是必然的,甚至连微创的腔镜手术和肝癌微波消融手术都无法避免这样的风险。
短时间内,
大爷的血小板没法恢复到正常范围,
手术没法做。
而癌组织又要尽快处理,
拖得越久,扩散的风险就越大。
这可怎么办?
正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肝胆外科找来了帮手——擅长介入治疗的介入中心医生们。两个学科的专家讨论后,联合提出了一个可以避免血小板过低导致出血的新方法——给王大爷做介入治疗。
如果常规手术的目的是直接切除肿瘤,肝癌介入手术的目的则是给肝癌“断供”,让癌组织得不到养分补充,最后自己死掉。
网络配图
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一样,都要养分供养才会生长。癌组织抢夺养分的能力比人体正常组织强很多,所以生长速度才会那么快。
肝癌的养分供应主要来自周边的血液供应,只要把供应肝癌病灶的血管“堵”上,医学专业术语叫栓塞,肝癌组织就没法像以前那样肆无忌惮吸收养分继续生长,治疗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而且更重要的是这种治疗方式的创伤比腹腔镜等其他微创手术来得更小,可以很好地避免大爷血小板低造成的手术出血的风险。
听了医生们的建议,王大爷一家毫不犹豫决定接受介入治疗。手术十分顺利,1个半小时就结束了。术后第2天,大爷的饮食就完全恢复正常。术后第5天,大爷就出院了。1个月后,大爷各项检查指标全部恢复正常。
“肿瘤已经失去活性了!”医生告诉王大爷一家,在后续的检查中,大爷的病灶没有任何复发的迹象,甚至连个头都变小了。
来源:台州交通广播、台州市中心医院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大自然将生命的最后时光安排的如此宁静、美好,而我们人类却自作主张使临终变的痛苦而漫长……”
对于中国人而言,死亡是最避讳的,在日常生活中与死亡相关的各种事情,我们都会极力的去避免,然而每个人却又不得不去面对的死亡。
从出生的那一刻起,生命里便存在着很多偶然,也许某一时刻的某个决定,在以后看来都是改变人生轨迹的一个重要节点。
然而所有的生命却又是殊途同归的,人生本就是一个向死的过程。
当死亡来临的时候,我们又该如何去面对。
死亡分为生理性死亡与病理性死亡两种:生理性死亡是由机体的自然老化所致,又称自然死亡;据预计人类的自然寿命为120-160岁,由此可见,生理性死亡并不常见。病理性死亡的常见原因有重要生命脏器的不可逆损伤;慢性消耗性疾病引起的机体极度衰竭;意外引起的严重急性功能失调。
在医疗技术尚不发达的过去,心跳呼吸的永久性停止是判断一个人临床死亡的重要依据,然而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医生可以利用心肺复苏,机械通气等医疗措施在一段时间内维持病人心肺功能的正常活动,而在这样的一段时间内,病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也就是脑的功能已经完全停止。
图片|来自于网络
也正因此,死亡的概念被更新,脑死亡也逐渐被人们接受。
一般而言,死亡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①濒死期,又称临终状态,是生命活动的最后阶段和死亡过程的开始阶段,此时脑干以上神经中枢处于深度抑制状态。临床表现为意识模糊或丧失;反射迟钝或减弱;心跳和呼吸微弱。
②临床死亡期,此时延髓处于极度抑制状态。临床表现为自主呼吸和心跳停止,瞳孔散大固定,对光反射消失。但此时生命并没有真正结束,采取恰当的抢救措施仍有复苏可能。临床医生所判断的死亡即处于此时期。
③生物学死亡期,此期中枢及各器官新陈代谢相继停止,是死亡过程的最终的不可逆状态。
在传统的观念中,当我们面对临床病人时会给予过度的医疗,直至生命的最后阶段病人仍在接受创伤性的治疗,熟不知这样的做法只会使病人最后阶段便的痛苦,使病人不能安静的、有尊严的离开。
那么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病人会处于什么样的状态,机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又应该做什么使人生的最后路程变的安适、平静。
临终期一般为10-14天(有时候可以短到24小时)。在这一阶段,医生的工作应该从“帮助病人恢复健康”转向“减轻痛苦”。
临终病人常处于脱水状态,吞咽出现困难,周围循环的血液量锐减,所以病人的皮肤又湿又冷,摸上去凉凉的。你不要以为病人是因为冷,需要加盖被褥以保温。相反,即使只给他们的手脚加盖一点点重量的被褥,绝大多数临终病人都会觉得太重,觉得无法忍受。
呼吸衰竭使临终病人喘气困难,给予氧气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但他们已失去了利用氧气的能力,此时给他们供氧无法减轻这种“呼吸饥饿”。正确的做法是:打开窗户和风扇,给病床周围留出足够的空间。另外,使用吗啡或其他有类似鸦片制剂的合成麻醉剂是减轻病人喘气困难和焦虑的最好办法。
当吞咽困难使病人无法进食和饮水时,有些家属会想到用胃管喂食物和水,但濒死的人常常不会感到饥饿。相反,脱水的缺乏营养的状态造成血液内的酮体积聚,从而产生一种止痛药的效应,使病人有一种异常欢欣感。这时即使给病人灌输一点点葡萄糖,都会抵消这种异常的欣快感。
而且,此时给病人喂食还会造成呕吐、食物进入气管造成窒息、病人不配合而痛苦挣扎等后果,使病人无法安静地走向死亡。静脉输液虽然能解决陷入谵妄状态病人的脱水问题,但同时带给病人的是水肿、恶心和疼痛。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甚至在死前三个月之久,不少病人与别人的交流减少了,心灵深处的活动增多了。不要以为这是拒绝亲人的关爱,这是濒死的人的一种需要:离开外在世界,与心灵对话。
一项对100个晚期癌症病人的调查显示:死前一周,有56%的病人是清醒的,44%嗜睡,但没有一个处于无法交流的昏迷状态。但当进入死前最后6小时,清醒者仅占8%,42%处于嗜睡状态,一般人昏迷。所以,家属应抓紧与病人交流的合适时刻,不要等到最后而措手不及。
随着死亡的临近,病人的口腔肌肉变得松弛,呼吸时,积聚在喉部或肺部的分泌物会发出咯咯的响声,医学上称为“死亡咆哮声”,使人听了很不舒服。但此时用吸引器吸痰常常会失败,并给病人带来更大的痛苦。应将病人的身体翻向一侧,头枕的高一些,或用药物减少呼吸道分泌。
濒死的人在呼吸时还常常发出呜咽声或喉鸣声,不过病人并不一定有痛苦,此时可用一些止痛剂,使他能继续与家属交谈或安安静静地走向死亡。记住,没有证据表明缓解疼痛的药物会促使死亡。
听觉是最后消失的感觉,所以,不想让病人听到的话即便在最后也不该随便说出口。
1988年,在天津医科大学崔以泰教授的主持建立下,内地有了第一家临终关怀机构——天津临终关怀研究中心,然而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直到今天依旧有很多人无法接受临终关怀,依旧有很多处于临终期的病人在接受过度的、有创的医疗措施。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大自然将生命的最后时光安排的如此宁静、美好,而我们却自作主张使临终变的痛苦而漫长。
正如一位苏联作家说过的“人的一生像北方的夏季一样迅速地把热度耗尽。对于伟大和不伟大的人来说,或迟或早都有死亡在等待着他。这一真理对所有的人都同样残酷”既然死亡无法避免,那我们能做的就是使生命的最后阶段变的更美好,使临终的过程可以变的更加平静祥和。
本文摘自公众号“房室结”希望大家多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