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发癌症的因素(癌症病人骨痛)

2023-10-24 17:51:02
肿瘤网 > 肿瘤治疗方法 > 诱发癌症的因素(癌症病人骨痛)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诱发癌症的因素,以及癌症病人骨痛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刚刚!世卫宣布:“可能致癌”!

据世界卫生组织官网14日消息,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和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下称联合专家委员会)14日发布了无糖甜味剂阿斯巴甜对健康影响的评估报告。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援引对人类致癌性的“有限证据”,将阿斯巴甜归为可能对人类致癌之列(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第2B组),联合专家委员会重申其每日允许摄入量为每公斤体重40毫克。

阿斯巴甜是一种人造(化学)甜味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泛用于各种食品和饮料制品,包括减肥饮料、口香糖、明胶、冰淇淋、酸奶等乳制品、早餐麦片、牙膏和止咳药水和维生素咀嚼片等药物。

“癌症是全球主要死因之一。每年,每6人中就有1人死于癌症。正在不断扩大科学探索,评估癌症的可能诱发或促进因素,以期减少患病数和人类死亡,”世卫组织营养和食品安全司司长Francesco Branca博士说。“对阿斯巴甜的评估表明,虽然在常用量方面安全性不是主要问题,但已对潜在影响作了描述,需要通过更多更好的研究来进行调查。”

两个机构的审查既独立又相互补充,目的是评估与食用阿斯巴甜相关的潜在致癌危害和其他健康风险。这是国际癌症研究机构首次对阿斯巴甜进行评估,也是联合专家委员会对其开展的第三次评估。

经过审查现有的科学文献,两方面的评估都指出癌症(和其他健康影响)方面的现有证据存在局限性。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根据人类癌症(特别是肝细胞癌这种肝癌)方面的有限证据,将阿斯巴甜归类为可能对人类致癌(第2B组)。在实验动物中发现的致癌证据也有限,与导致癌症的可能机理有关的证据同样有限。

联合专家委员会得出结论,所评估的数据表明没有充分理由改变以往确定的阿斯巴甜每公斤体重0-40毫克这一每日允许摄入量。因此,委员会重申,人们可在这个每日限量内放心食用。例如,假设没有其他方面的食物摄入,一罐含有200或300毫克阿斯巴甜的减肥软饮料,一位体重70公斤的成人每天要饮用9-14罐以上才会超过每日允许摄入量。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危害确认工作,是通过确认一种物质的具体特性及其造成危害(即癌症)的可能性来了解其致癌性的首个基本步骤。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分类反映了某种物质是否会引起人类癌症的科学证据的强度,但它们并不反映在特定暴露水平下发生癌症的风险。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危害评估考虑了所有类型的暴露情况(如饮食暴露、职业暴露)。证据强度分类第2B组是最高4个级别中的第三级,并且通常用于存在有限但不令人信服的人类癌症证据情况或具有令人信服的实验动物癌症证据情况,但不能同时用于两种情况。

“人类和动物致癌性的证据有限,致癌性如何发生的机理证据也有限,这一发现强调了需要开展更多研究来完善我们对食用阿斯巴甜是否构成致癌危害的理解,”来自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专著规划的Mary Schubauer-Berigan博士表示。

联合专家委员会所做的风险评估确定在特定条件和暴露水平情况下发生特定类型伤害(即癌症)的可能性。联合专家委员会将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分类纳入其审议内容的情况并不罕见。

“联合专家委员会还在动物和人类研究中考虑了癌症风险的证据,并得出结论,食用阿斯巴甜与人类癌症之间存在关联的证据并不令人信服,”世卫组织食品和营养标准和科学建议处处长Moez Sanaa博士说。“我们需要开展更好的研究,在现有队列中进行更长时间的随访并重复开展饮食问卷调查。我们需要开展随机对照试验,包括与胰岛素调节、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相关的机理途径的研究,特别是与致癌性相关的研究。”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和联合专家委员会对阿斯巴甜影响的评估,是基于从一系列来源收集的科学数据,包括同行评议论文、政府报告和出于监管目的进行的研究。这些研究已经过独立专家的审查,两个委员会都已采取措施确保其评价的独立性和可靠性。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世卫组织将继续对新的证据进行监测,并鼓励独立研究小组进一步研究阿斯巴甜暴露与消费者健康影响之间的潜在联系。

综合:世界卫生组织官网、中国新闻网

来源: 厦门日报

老人骨痛不能只顾补钙,警惕“螃蟹”症状

老龄化进程加剧,随着年龄上升,老年人会或多或少出现全身各处疼痛,其中,骨痛很常见。疼痛不仅降低生活质量,更将慢慢摧毁人的精神支柱。也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已将疼痛列为血压、呼吸、脉搏、体温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

要提醒的是,面对老年骨痛,不仅要对症处理、减轻疼痛,更应该查明原因、预防疼痛。

部分老年骨痛源头在血液系统

引起骨痛的原因很多,主要有几种情况。

骨骼本身的损伤、炎症、肿瘤。比如骨折、骨肿瘤、骨结核、化脓性骨髓炎、脊柱炎、风湿性骨关节病等。

肿瘤骨转移。因大量肿瘤细胞引起骨髓腔内压力升高和骨骼破坏而导致骨痛。易发生骨转移的恶性肿瘤依次为乳腺癌、肺癌、肾癌、直肠癌、胰腺癌、胃癌、结肠癌、卵巢癌、前列腺癌等。

肾性骨营养不良症。通常发生于尿毒症或长期血液透析患者。

骨质疏松症。骨吸收过多或骨形成不足,导致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出现局部骨折或全身骨痛。

多发性骨髓瘤。破骨细胞活性增加,引起骨质脱钙、骨质溶解破坏和病理性骨折,从而产生多部位骨痛。

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侵犯骨骼而引发骨痛,或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伴有的骨病变。

没有外伤骨折、没有既往疾病的老年人骨痛,绝大多数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主要因骨量丢失所致,通常不会危及生命,多数经补钙治疗后能改善。然而,部分老年人骨痛,是由于其他疾病继发而来。这其中,我们最需要警惕骨髓瘤的可能,它是一种起病较慢的血液系统恶性疾病。

骨髓瘤患者最常见就诊原因是骨痛

骨髓瘤,全名为多发性骨髓瘤(简称MM),是起源于浆细胞的恶性肿瘤,又称浆细胞瘤。由于浆细胞发生恶性克隆,过度增殖,导致破骨细胞活性增加、骨质溶解破坏,从而出现全身多处骨痛。这是第二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约占所有血液恶性肿瘤的10%。

据统计,骨髓瘤占全球所有新发癌症病例的0.9%,占所有癌症死亡病例的1.1%。大多数患者(64%)年龄≥65岁,其中,在65岁至75岁之间的占42%,年龄超过75岁的占22%。可见,好发于老年人群。

骨髓瘤患者最常见的就诊原因是骨痛(61%),将近一半的患者(48%)不止一个症状,发病率约为2-3/10万,男女比例约为1.6:1。全球疾病负担癌症合作组统计显示,2016年,中国骨髓瘤的发病人数为13.9万例,在所有癌症中排名第26位,死亡人数为9.8万例,排名第22位,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可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

多系统受累呈现四大典型表现

骨髓瘤的临床表现纷繁多样,有骨痛、肾功能不全、贫血、高钙血症、淀粉样变、易发感染、高粘滞综合征、低免疫球蛋白血症等。其中,全身扁骨(椎体、肋骨、胸骨、颅骨、骨盆)受累所引发的骨痛最常见,疾病晚期亦会累及脊柱并压迫神经,造成放射性疼痛或截瘫。约40%-50%的患者可伴有病理性骨折。

在骨髓瘤众多临床表现中,最常见的是CRAB症状,因与螃蟹的英文相同,又称“螃蟹”症状。具体而言,是指四大典型表现:C为高钙血症,R为肾功能不全,A为贫血,B为骨损伤。

【高钙血症(hyper Calcem ia)】由于骨髓瘤细胞能直接破坏骨组织,将骨钙释放出来,引起高钙血症。可表现为厌食、恶心、呕吐、便秘、乏力、肌肉疲劳、肌张力减低、烦渴、多尿、嗜睡,严重时可出现心律失常、神志不清,甚至昏迷死亡。高钙血症的临床表现与血钙升高的幅度和速度有关。血钙浓度≥3.75mmol/L时称为高钙危象。

【肾功能不全(Renal insu fficiency)】由于骨髓瘤细胞能产生大量异常的免疫球蛋白和轻链,继而阻塞远端肾小管引起肾功能损害,导致人体在排泄代谢废物和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方面出现紊乱,临床又称骨髓瘤肾病。

【贫血(Anemia)】由于骨髓瘤细胞在骨髓内异常增殖,减少了正常的造血空间,并分泌一些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抑制正常的造血,还会影响肾脏产生促红细胞生长素,最终导致贫血。贫血在多发骨髓瘤中比较常见,常为首发症状,主要表现为乏力、黏膜苍白、活动后气促。骨髓瘤越到晚期,贫血程度越严重。

【骨损伤(Bone lesions)】由于骨髓瘤细胞可分泌破骨细胞活性因子,激活破骨细胞而导致骨质溶解、骨质破坏、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并且,肿瘤细胞本身也会侵犯骨组织及其周围组织,造成骨质破坏、全身骨痛,甚至破坏脊柱、压迫中枢神经造成截瘫。

因此,我们在关注老年人骨痛时不能一味“补钙止痛”,还要确定有无“螃蟹”症状,完善各项检查,从而明确是否有骨髓瘤可能。只有查明病因才能更长久地减轻疼痛。(作者为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血液科医生肖超)

来源: 文汇报

作者:piikee | 分类:肿瘤治疗方法 | 浏览:35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