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癌症发烧时间段,以及癌症最早发现的时间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嘴里一块白斑,居然能变成癌?
王伯今年63岁,吸烟三十多年了,牙齿、嘴巴都烟熏得黑乎乎的。但是就在大半年前,王伯照镜子的时候,发现自己下嘴唇有一块白色的斑,不痛不痒,也没有给他带来什么影响,不张大嘴巴也看不到。
所以,王伯那个时候也没有管它,就当是上火了。没想到几个月过去了,白斑的面积越来越大,还有些刺痛,于是他急忙去医院找了医生。医生通过检查,告诉他这是口腔白斑,别看虽然是小病,但是却是口腔癌的癌前病变,如果不及时处理,下一步就是癌。
一、口腔里长白斑,为什么变成癌?口腔白斑是发生于口腔黏膜上的白色/灰白色病损,可表现为斑块状、表面粗糙呈皱纹纸状,也有部分患者会有刺状、绒毛状、凸起颗粒状,斑块大多边界清楚、质地柔软,可在口腔内大部分位置出现。
该症是口腔黏膜癌前病变最为常见的一种,全球范围内发病率为4.11%,癌变率在0.13~36.4%。
这些部位出现白斑,也不能小看
1、食管白斑
食管黏膜角化过度会引起白斑出现,这是食管癌较为常见的癌前病变,恶变率可达到5%。该症在40岁以上的男性身上较为多见,早期不会有明显不适,随着病程发展会出现对热、刺激性食物敏感的表现。
2、外阴白斑
外阴白斑是由于局部神经、血管营养障碍而导致的组织变性/色素改变,该症又被称之为外阴营养不良,具体表现为局部病变处瘙痒、红肿、皮肤粗糙/萎缩以及弹性减退等。如果治疗不及时、不妥当有癌变风险,癌变概率约2~5%。
上面的口腔白斑、食管白斑、外阴白斑,都是黏膜白斑,属于癌前病变,一旦发现要及时就医。而除了白斑以外,一些其他的病症也属于癌前病变。
二、这些小病都是癌变病变,也不能忽视癌症的发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发展的过程,先是从正常细胞发展至单纯性增生,而后进展到非典型增生(癌前病变),最终到原位癌、浸润癌的确诊阶段。
癌前病变是癌症发生的必经之路,如果可以在这个阶段及时发现并干预,可以有效遏制其持续发展演变成癌。
这些均是常见的癌变病变:
1、肝硬化
肝炎——肝硬化——肝癌在临床上被称之为“肝癌三部曲”,很多罹患肝硬化的患者都是由于肝病拖延而来,而到了肝硬化阶段,与肝癌的距离就越来越近了。
2、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诱发胃癌发生的最危险因素,这类人群属于胃癌高危人群。一旦确诊慢性萎缩性胃炎,需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并定期随访。
3、肠息肉
息肉是黏膜面过度生长的组织,临床上大部分肠癌都是由息肉演变而来,其中最为危险的息肉为腺瘤性息肉,总的癌变率在10~20%。
4、萎缩性瘢痕
瘢痕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伤疤,在伤口修复的过程需要以瘢痕形式愈合。大部分的瘢痕都无需担心,属于正常情况,但萎缩性瘢痕一定要引起警惕。这类瘢痕组织表皮很薄,具有较强的收缩性、会牵拉周围皮肤,受到外力摩擦后容易破裂,很长时间难以愈合,发展到晚期有癌变可能性。
5、克罗恩病
克罗恩病是一种诱因不明的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同时伴有发热、关节/皮肤等肠外损害。克罗恩病容易诱发肠梗阻、肛周病变等并发症,长期炎症发作会有癌变风险。
生活中除了需要注意癌前病变外,也要注意癌症给身体发出的一些求救信号,当身体出现这些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
三、癌症信号早知道,身体忽然出现这些症状要当心1、皮肤、黏膜莫名变化
如口腔、牙床内出现长期无法抹去的白斑;身上的痣突然变大、瘙痒、溃烂出血;脖子、腋下、乳房等部位出现异常的硬疙瘩,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时就医。
2、体重下降
在生活和饮食习惯没有发生变化的前提下,体重在短时间内持续下降,需要警惕是癌症导致身体对于蛋白质等营养素的吸收力下降所致。
3、莫名出血
身体莫名出现出血症状,要警惕是癌症发出的信号,如异常的便血、无痛性血尿、非经期性阴道出血等。
4、大便反常
正常情况下,人的排便应该是很有规律性的。如果近期发现自己出现排便次数突然增加/减少、粪便形态发生改变、出现黏液血便以及腹泻便秘交替出现等症状时,需要高度警惕是肠癌引起。
5、发烧
一旦体内出现癌细胞,其会在身体内快速生长,而快速生长的组织代谢活动较强,会导致局部/全身性体温升高。此外,在肿瘤早期身体免疫系统可识别一些肿瘤细胞并对其进行清除,也会引起发热症状出现。癌性发热一般会固定在一天的同一个时间段出现,温度多在38.5摄氏度以下。
癌症的发生是大家都不愿看到的,但很多时候它是有迹可循的,在日常要多注意观察身体的表现,出现异常后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健康口腔行动丨口腔白斑是不是癌?》.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2023-03-04
[2]《警惕!这七种"小病"很容易拖成癌,千万别不当回事…》.科普中国.2022-06-12
[3]《这6种症状,是最常见的癌症信号,出现一个就要警惕,5类人群要更加注意》.山西省中医院.2022-06-10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癌症在我们身边似乎越来越常见。很多人都非常疑惑:为什么癌症说来就来,让人没有一点点防备呢?
实际上,“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功”,癌症的发生也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
除了肿瘤基因遗传的因素,一些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也可能会导致癌症,尤其与“省”这个字密切相关!
一、省钱不吃新鲜的水果蔬菜
有些老人上街买菜,挑着买便宜的,但往往便宜的果蔬都早已不新鲜。另外,很多食物买回家里后,放着放着就坏了。这时总有不少人为了节省食物,选择将腐烂发霉的部分切掉继续吃。
但是不新鲜的水果往往会带来严重的健康问题。
比如花生、玉米等淀粉类食物腐败变质后,可能会滋生黄曲霉菌,长期食用,可导致DNA改变,诱发肝癌;苹果、香蕉等水果腐烂,多是由链格孢霉菌、扩展青霉等微生物侵染导致的,轻则可能引起代谢功能紊乱、肾脏水肿,重则可损伤神经、呼吸、泌尿系统,甚至导致肝脏癌变。
更重要的是,这些病菌的杀伤力往往比肉眼可见的要大,当腐烂达到一定范围时,可能整个水果都已经“有毒”了。
建议:
花生、玉米、豆类等淀粉含量高的食物,应干燥密封储存,可用花椒+干海带制成除湿包,有助于防蛀防霉。一旦食物发生霉变,最好整包丢弃。
水果尽量挑新鲜的,现买现吃;如果腐烂了,哪怕看起来影响不大,也最好不要食用。
二、省电做饭时不开油烟机
现在城镇家庭一般都安装了油烟机,但有些节省惯了的老人,总担心它费电,做饭时能不开就不开。
但食用油在高温下性质会改变,能产生大量的有害物质,比如:
130℃时,不饱和脂肪开始分解,会逐渐形成苯并芘、二硝基苯酚(DNP)等可能致癌物;
150℃时会产生“丙烯醛”,会刺激眼、鼻、喉等部位,导致眼睛干涩、咽喉发干、胸闷头晕、有呕吐感等不适症状;
200℃以上会产生氮氧化物等强毒性物质,长期过量吸入会影响到呼吸系统,可能引发鼻咽喉炎、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等。
数据显示,长期接触油烟的人群,患肺癌的风险比普通人高2~3倍!这也是女性肺癌高发的一大重要原因。
建议:开火前就要打开油烟机,做饭结束后等上几分钟再关火;
油烟机更推荐下吸式、吸力强的,更能吸走油烟,降低危害。
三、省油食用油放很久都舍不得扔
不少人往往会认为,食用油只要在保质期内都可以食用,其实不然。
2018年天津卫视《食鉴出真知》栏目曾专门做过测试,食用油一旦开封,3个月就是安全用油的临界点,开封3个月还没有吃完的油,就相当于我们身边的一个危险致癌因素。
据介绍,油脂氧化和酸败后,常含有黄曲霉毒素污染,会产生一股“哈喇味”,加热时烟大、呛人,这跟肝癌的关系很大。别想着用太阳晒晒,黄曲霉毒素就没有了,其实现在没有什么很好的办法能把黄曲霉毒素去掉。
建议:
1.可以尽量选择小桶装的油进行购买。
2.可以用不透明的油壶对大桶油进行分装。
3.尽量把油瓶放在阳光不能直射的地方,减少氧化。
四、剩菜隔夜菜舍不得扔
很多人都有吃隔夜菜的习惯。吃不完的饭菜,第二天、第三天继续吃,不放到变质绝不倒掉。其实,这种“节省”也容易让身体“遭殃”。
一方面,隔夜菜不仅会流失大量营养,还容易滋生细菌,对于胃肠功能本来就弱的人,吃后容易腹泻。
另一方面,隔夜菜放置过久,会产生亚硝酸盐,当它进入胃里,会跟蛋白质反应产生具有致癌作用的亚硝胺,长期食用就可能导致细胞突变,诱发胃癌。
建议:
吃不完的菜应该及时密封冷藏,并在27小时内食用,但更建议现做现吃;
剩饭菜吃前一定要高温加热。
五、省力能坐着绝不站着
有些人好像每天除了工作久坐,就是睡觉了;能坐车绝不走着,能坐电梯绝不爬楼梯……一点儿也不舍得花点力气锻炼,长期这样缺乏锻炼,患癌风险真的会增加!
此前,发表在权威医学杂志《JAMA Oncology》的一项研究指出,久坐时间最长的人与其他人相比癌症死亡风险增加了52%。
建议:
走路就是很好的运动,它能缓解压力、强健肌肉、减轻体重等。每天抬头、挺胸、大步走,持续30分钟以上为宜。
工作时,最好每隔20分钟就站起来抖一抖,伸伸腰、踢踢腿,这也算是一种运动。
六、省事懒得体检,错过癌症最早发现期
懒得去体检、懒得去医院,想给自己省点事,没想到最终却大病一场!
很多癌症患者拖到晚期症状出现才去医院,这时查出癌症往往为时已晚,错过了最佳治疗期,医生也没有办法。
建议:
健康人群每年定期体检,有癌症家族史、有危险因素人群还要每年定期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
比如:
1、肝癌:40岁以后每半年检查一次(超声、抽血化验甲胚蛋白),如有异常一定要遵医嘱复查或接受相关治疗。
注:肝癌高危人群:乙肝、丙肝病毒长期携带者,有肝癌家族病史的人,长期酗酒抽烟者,慢性肝病和肝硬化患者,长期食用霉变粮食的人群等。
2、肺癌:高危人群40岁以上应每年做一次低剂量薄层CT。若有长期不能治愈的咳嗽、痰中带血等肺癌早期症状,应尽快做低剂量薄层CT检查。健康人群男性50岁时、女性55岁时应筛查一次低剂量薄层CT。
注:肺癌高危人群:吸烟20年以上的,20岁以下开始吸烟的,每天吸烟20支以上的吸烟人群(三项只要符合一项就属于高危人群);常接触油烟或煤烟者;长期在空气污染严重地区生活的人群等。
3、结直肠癌:高危人群做肠镜检查,阳性者根据治疗原则处理,阴性者则每年复查一次粪便潜血试验,每隔5~10年复查一次肠镜。健康人群40岁以上每年做一次粪便潜血试验即可。
注:结直肠癌高危人群:40岁以上且具有以下一项者,粪便潜血试验阳性、有癌症家族史或肠息肉史者等。
4、胃癌:高危人群40岁时开始做胃癌筛查(胃镜检查),若没有异常,可间隔5~10年再做一次。健康人群男性50岁、女性55岁时,应检查一次。
注:胃癌高危人群:40岁以上、有胃癌家族史、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过量饮酒,以及长期吃高盐、熏烤煎炸食物的人等。
5、乳腺癌:高危人群35岁以后每隔一两年做一次乳腺B超检查,40岁以后每隔一两年做一次乳腺X线摄影及B超检查。如果筛查中发现明显异常或高危型乳腺癌,间隔应缩短为3个月或半年。
注:乳腺癌高危人群:未婚或35岁及以上初产、有乳腺癌家族史、月经初潮小于12岁或行经超过42年等。
6、食管癌:高危人群40~69岁应每5年筛查一次(内镜),若未发现问题,之后可每5~10年筛查一次,若发现病变则应听从医生建议。健康人群男性50岁时、女性55岁时做一次内镜筛查,之后每5~10年筛查一次。
注:食管癌高危人群:40岁以上且兼有以下一项者,来自食管癌高发区(包括华北三省交界的太行山地区、四川北部地区、江苏北部地区等)、有消化道癌家族史、有上消化道病史或症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