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癌症高发期年龄段统计,以及癌症一般在什么年龄段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4月15日至21日是第27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宣传周主题为“健康中国健康家——关爱生命科学防癌”。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肿瘤登记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新发结直肠癌约38.8万例,因结直肠癌死亡的患者数约为18.7万人。
癌症并非突然发生,而是会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阶段,需要积极预防。《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中指出,实施癌症防治行动。倡导积极预防癌症,推进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降低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早筛能减轻医疗负担提高治愈率
“通过回顾中国肠癌早筛领域40多年历程和海宁肠癌筛查的代表案例,可以证实,肠癌早筛对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节约卫生资源、减轻家庭和社会疾病负担均具有重要意义。”日前,在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联合诺辉健康举办的“如何预防肠癌”活动中,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郑树表示。
“作为医生,我特别理解肠癌早期筛查的重要性,一旦早发现、早治疗,可显著增加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率。同时,也将会减少医疗费用的支出。”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结直肠专业组主任医师林国乐也表示。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院长顾晋在做客人民网访谈时提出,已有大量研究表明,结直肠癌的早筛能够明显提高术后治疗效果。早期筛查不仅能够减轻患者的痛苦,提升治疗效果,也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建议40岁以后做肠癌早筛
什么是早期筛查?林国乐介绍,所谓的早期筛查是针对合适的年龄、正常的人群进行普查。我国对于结直肠癌早期筛查年龄以前是在50岁,现由于发病年轻化的趋势,年龄定到45岁。
“对于一些患者来说,如果在癌前病变时发现并进行处理,可有效避免癌症发生。在筛查处于早期癌的情况下及时处理,可使这类患者花费更少的钱解决问题,这是预防及关口前移的重要体现。”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杨爱明在做客人民网访谈时曾表示。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防治科普委员会常务委员、科普作家“菠萝”李治中表示,50岁以下人群的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都不断上升,每个人都要知道自己的风险因素,进而评估自己应在何时去做肠癌的早筛。一般来说,普通人在40岁以后就要做肠癌早筛,有家族史或者其他高危因素的人更要提早做筛查。
加强肿瘤早筛科普教育
根据《中国中晚期结直肠癌患者诊疗现状调查》,国内不了解肠癌筛查的人占85%,没做过肠镜的人占95%。肠癌防治的科普在国内依然是大部分人的盲区。
顾晋表示,肿瘤的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特别是早期筛查,对提高肿瘤治疗效果十分重要。他建议,要加强对早期肿瘤筛查的宣传,通过多种手段强化大众对于肿瘤早筛意义的认识,普及健康知识。同时,向医务工作者进一步普及早筛的概念,让更多医生加大对筛查的关注,建立早期筛查科室,强化医务人员继续教育。
诺辉健康执行董事兼CEO朱叶青表示,诺辉健康致力于研发和推广高发癌症居家早筛的新技术,希望通过科普,提高全社会肠癌早筛意识,在无症状的时候进行专业的筛查,将防癌的动作从后端治疗更多地走到前端的防控,真正改变患者的生命轨迹。
提高肿瘤筛查率需要技术创新
如何推进肠癌的早期筛查?怎样的筛查手段和策略是科学的?郑树表示,我国结直肠癌的筛查还需进一步提高,要有更好的方法找到肿瘤患者,制定让患者容易接受的治疗方案、提高检出率。肠癌的筛查建议采取两个形式,一是普惠型,一般人群都可以去做;另外针对高危人群,要采取个性化肠癌筛查。
目前,肠镜检查是筛查肠癌的有效方式之一,但有一些患者顾虑肠镜检查时的疼痛感、费用等问题,甚至不愿意做肠镜筛查。对此,杨爱明表示,结肠镜是筛查的最后一道关口。在此之前,可以使用最简单的方法,如多查几次大便,通过问卷方式了解哪些人属于高危人群,用这些方式进行筛查,减少患者对肠镜的需要。
顾晋也强调,肠镜对于发现早期癌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当前我国肠镜检查发展不协调,医疗条件差别较大。希望能够加大对肠镜筛查和创新筛查技术的投入,筛查出高危人群,并进行相应的干预措施,缓解在结直肠癌方面的医疗压力。
总体来说,癌症防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复杂且长期的工程,需要凝聚政府、医疗机构、企业等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努力、参与。
来源:人民网
曾经斩获金钟奖最佳男配角奖项的资深演员张国栋患胰腺癌病逝,享年92岁,很多网友纷纷留言一路走好。他在数月前突然暴瘦,直到住院检查才发现已经是胰腺癌晚期,虽及时开展治疗,无奈还是离开了。
众所周知,胰腺癌一直被称为“癌中之王”,也有众多名人皆因此癌去世,它是消化系统中常见的恶性肿瘤,由于其位置特殊性,不易被及时发现导致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往往确诊已经就是晚期,几个月后可能就离世。
为什么胰腺癌被称为“癌症之王”?
据统计,2020年中国胰腺癌的新发病例数是12万,死亡人数也是12万,这和它的3个特点是分不开的。
1、位置特殊,发病隐匿,容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
2、肿瘤恶性程度高,发病快,生存期短。
3、发现多为晚期,位置复杂,治疗难度加大,而且预后效果比较差;
胰腺特殊的位置
胰腺深藏在人体左上腹的最深处,和肝脏、胆、肠胃等消化器官紧密相邻,它可以分泌胰岛素调节血糖,还能生产各种消化酶,是人体消化功能和代谢功能的重要帮手。
由于位置特殊很容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通常的B超检查很难探查到早期直径较小的胰腺肿瘤,即使肿瘤直径变大,由于受到腹腔气体的影响也可能发生误诊,所以不易被发现。
以下人群要警惕胰腺癌
1、如果直系亲属中有胰腺癌患者,那本人患病率会明显增加;
2、喜欢抽烟的人,烟民胰腺癌的发病率是不抽烟的人的2~2.5倍;
3、喜欢喝酒的人群,长期摄入酒精可能诱发胰腺炎,也会增加患癌风险;
4、经常暴饮暴食,饮食不健康的人群;
5、超过40岁的中老年人群,胰腺癌还有些“重男轻女”。
胰腺癌虽然很容易被误诊,但早期的临床表现还是有一定特征
1、上腹痛,早期肿块会压迫胰管导致出现梗阻,多表现为上腹不适,闷胀痛;不过很容易被当成胃痛或者误以为是胆囊或者肝脏的疾病,容易被误诊或者漏诊;到了中晚期疼痛明显加剧,会向腰背部放射,疼痛部位可能转移到左上腹或者脐周。
2、约90%的患者会出现黄疸,同时可能伴有皮肤瘙痒、尿液加深的现象。
3、无糖尿家族史突发糖尿病也有可能是胰腺在作祟。
4、消瘦、乏力。随着病程进展,患者会出现明显的消瘦乏力、体重下降,并伴有贫血等表现,这时已经多为中晚期表现。
看到这想必大家对胰腺癌有了一点认识,胰腺癌等发现时绝大多数已经是晚期,而且发病快急容易扩散,所以早期的预防和筛查非常重要。我们可以提前做好以下3件事:
1、远离烟酒
2、健康饮食,控制体重,管好血糖水平
3、高危人群可以每年做1次体检,早期可以做腹部B超,也可以筛查肿瘤标志物(CA19-9HE CEA),如果发现异常,可以进一步做核磁共振或者CT。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老公经常锻炼,吃得也很健康,为什么还是得癌症?”
“凭什么人家抽烟喝酒几十年都不会得癌,而我年纪轻轻就患上了癌症?”
“得了癌症的人,是不是都是因为运气不好?”
......
确实,有一些人明明有着较好的生活习惯而且年纪也不大,但还是被癌症“盯上”。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都是“运气不好”才会得癌吗?
一、运气不好才会得癌?只是一项研究被误解了!此前,有传言称“2/3的癌症发生都是运气不好”,这让很多人都产生了误解,认为得癌症就是个概率问题与其他因素关系不大。运气不好的人无论保持多好的习惯,依旧会被癌症找上门,真是这样吗?
这个说法来自于发表在《科学》杂志上一项研究,研究称约有2/3癌症基因突变可归因于细胞分裂过程中发生的DNA复制随机错误,其中遗传和环境因素占比较小。通俗点说,就是患癌与否主要是运气好坏。很多人在看到这个研究后,就不自觉地产生了得癌症纯粹是运气不好的结论。
对此,该研究的几位作者发表了个联合声明,称研究实际上只得出了致癌风险与干细胞随机引起突变的关系数为0.65,这与2/3的癌症发生要怪运气差这种过度解读的说法完全不是一回事。
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分子病理科副主任苏丹也直接指出,不同个体之间,这种运气也是平等的,癌症的发生绝不是单一因素引起的。抽烟、喝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以及自身遗传因素等都是可能刺激细胞发生随机突变的诱因,在众多的因素综合影响下,才可能会导致癌症的发生
因此,生活中我们更应坚持正确的生活方式,减少不良因素的影响,以避免后面被癌症“盯上”。
二、“癌症”是西医里的说法,中国古代叫啥?癌症是如今人们谈之色变的一种疾病,有些人可能有这样的疑问:“癌症”是西医里的说法,为何中国古代好像没有这种病?
实际上,古代也有癌症相关的记载,只不过并没有以“癌”来称呼它们。历代文献里将一些癌症称为肿疡、瘿瘤,或是恶疮、瘤以及喦等。
根据患病部位的不同,也有不同的叫法,乳房部位的肿瘤被称为乳疳或是乳痈:肺癌称之为结;肝癌称之为死血等。
虽然当时无法区别肿瘤良恶性,但关于多种肿瘤的形状、成因、治疗等都有相关记载。《外科正宗》里将颈部恶性肿瘤称之为“失荣”,将该症称之为不治之症,这是可能是古代最早关于颈部恶性肿瘤的记载。
另外,相较于现代人的患癌率,古代人似乎都很少患癌,在当时似乎是很少见的疾病,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是人均寿命不同:古人的平均寿命在27~35岁之间,一些长寿的可以活到40岁,但是这个年龄离癌症高发年龄段还有一定距离。衰老会导致肿瘤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近期新的研究甚至指出我国2035年的预期寿命将到达81.3岁,而寿命的延长与肿瘤的发生率增加之间又有很大关系。
其次,是诊治水平的提高;现代患癌的人数较多,和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也有一定关系。古人患癌后很可能诊断不出来,或是没有及时诊断,等到去世之后都不知道是因为罹患了癌症。
最后,是致癌因素日益增多:相较于之前,现代生活中的一些环境致癌因素更多,如工业污染、水污染、空气污染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等,均会导致癌症的发生风险增加。
三、哪些人更容易得癌症?60岁后得提高警惕!2022年2月,《国家癌症中心杂志》上发表的数据显示,我国2016年罹患癌症的患者年龄分布中,年龄>60岁的为最高发人群,也是癌症死亡率较高的年龄段。因此,60岁后更得提高警惕。
不过,癌细胞并非一两天“养”成,健康的细胞发展到癌细胞,短则需要几个月时间,长则几年甚至是几十年。我们在20岁时接触致癌物,可能会在50岁之后才患癌。
年龄越大的人,接触的致癌因素越多,对于肿瘤的易感性也越高,这也是为什么癌症的发生率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的主要原因。且老年人身体各项机能会逐渐衰退,免疫系统对于癌细胞的监视能力会逐渐下降,也更容易让癌细胞有机可乘。
一般来说,下面这3类人可能更易得癌:
1.有不良“嗜好”的人:如长期吸烟、饮酒、饮食习惯不良的人群,会导致肺癌、肝癌、食管癌等多种癌症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柳叶刀-肿瘤学》杂志发布的一项研究指出,2020年全球约有74万新发癌症可归因于饮酒。
2.上了年纪的人:癌症的发生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研究发现一般成人癌症的发病率会在40岁后快速升高。相较于年轻人,老年人患癌的风险会更高。
3.有癌症家族史的人:癌症并不是遗传病,不会直接遗传,但可能会遗传一些癌症易感基因,导致下一代罹患癌症的风险增加。除了基因外,长期处于同一环境下,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一致的人,也可能会出现家族聚集性癌症。
我们不能武断地认为癌症的发生纯靠运气,这是不科学的。日常还是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尽可能去避免癌症发生。
参考资料:
[1]《得癌症是因为运气差?医生:得不得癌症,运气说的不算……》.浙江省肿瘤医院.2022-01-06
[2]《60岁后进入肿瘤高发期,早期预警请注意10个症状》.健康报.2019-06-13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