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癌症5年生存率,以及癌症5年生存率排名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医学上常用5年生存率来评价癌症的治疗效果。但是这决不是有些人认为的患了癌症只能活到五年。其实不然,这是医生评价对癌症患者的治疗效果。为弄清五年生存率的意义回答如下:
痘症患者在进行了根治性手术加辅助性化疗后2~3个月到一年内,面面临着手术复发和转移的问题。肿瘤的手术成功与否,取决于外科医生的手术技能,及肿瘤和邻近器官的浸蚀情况。技术熟炼、肿瘤孤立与周围器官无浸蚀,当然复发率会低。反之肿瘤局部转移较广泛,并侵及周围脏器,手术中难免出现肿瘤残留、种植、转移、加之术前体里有小的转移灶没被发现,一般术后2~3个月都会显现岀来,所以此阶段是肿瘤的高复发期。一部分残存在体内的癌细胞不能被人体免疫细胞杀灭,加之一些患者的饮食习惯没有改变,仍利于癌细胞的生存,所以三年内的复发率达80%。三年过后肿瘤的复发率不断降低,术后4~5年的复发率为15%,五年以后该复发的己经复发,该转移的己经转移,复发率仅为5%。对于一些不能手术的晚期带瘤生存者,经过放化疗、靶向、免疫等治疗5年生存、10年生大有人在,只要坚持治疗,会带瘤长期生存。但本文不包括此类范围。
一般说肿瘤经过根冶性手术加化疗,能生存到5年以上肿瘤的治愈率可达90%。但仍不能调意轻心,人体内的肿瘤干细胞仍潜伏在体内。不注意饮食和致癌物质的接触,以及身体免疫功功能下降仍可复发。所以一年一次肿瘤复查非常重要。
发现得越早,干预得越早,治疗效果就越好,这条原则针对所有恶性肿瘤都适用,肺癌当然也不例外。
但是,即便是早期肺癌,不同的患者预后也可能会大不相同——同病不同命,这就是肺癌的典型特征。有的早期患者通过手术治疗一辈子都不复发,而另一些患者可能过个2-3年癌细胞又回来了。
今天,我们就借着真实的数据研究来看下,究竟具备哪些特征的早期肺癌,可以实现5年生存率超过90%。
1.确诊的时候肿瘤分期越早,
治愈的可能性就越大
人们之所以会“谈癌色变”,一方面是因为其诊疗方法有限,更多的还是因为大部分癌症被发现得都很晚,导致可治愈率和存活率急剧下降。如果患者能够在早期就发现肿瘤,那么治疗效果还是很可观的。
基于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统计的全球数据发现,原位癌(0期)和微浸润癌(IA1期)的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92%;但最晚期(IVB期)的5年生存率几乎为0。所以,及早确诊是关键。
下面带大家详细了解下原位腺癌、微小浸润性腺癌和浸润性肺癌的5年生存率情况。
2. 原位腺癌、微小浸润性腺癌
大家普遍都认为,原位腺癌和微小浸润性腺癌通过手术根治性治疗后,基本都是不会复发的。事实果真如此吗?
2021年发表在《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的一项研究就很好的解答了这个问题。在这篇报道中,作者共挑选出524名患者,包括207名原位腺癌患者和317名微小浸润性腺癌患者,全部都接受了手术根治性治疗。
对这些患者进行一个长达10年的随访,发现没有一例患者复发!
所以,如果是早期原位腺癌或微小浸润性腺癌,那就放心了,因为5年生存率基本可达100%,且治疗后基本不会复发。
3. 浸润性肺癌
如果诊断时病理报告显示浸润性,这时又会如何呢?
日本JCOG0201临床研究数据曾报道了,接受过肺叶切除术的IA期肺癌患者诊疗情况,其中发现有毛玻璃成分的432例患者5年生存率高达95.1%,5年无复发生存率达93.3%。
所以,就算IA期肺癌已经发生了浸润行为,但是有毛玻璃成分,同样也可以放宽心,5年生存率还是有90%以上。
但是,之后的IIA期肺癌5年生存率急速降至46%,III期肺癌更是低至20%。
因此,提高肺癌的早期诊断率对治疗效果有着巨大影响。
4.寻求一种检测微小肺癌
经济、便捷的方法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在原位腺癌、微浸润腺癌MIA及有毛玻璃成分的IA期肺癌阶段,术后5年生存率高达90%,且5年无复发生存率达90%。那么,如何提早发现并及时干预呢?
LDCT(低剂量螺旋CT),凭借其能够检查出直径小于5mm微小病变的特点,目前已成为肺癌筛查指南或共识所推荐的筛查手段。
对于Ⅰ期肺癌,LDCT能够很明显的增加检出率,并且较常规CT其辐射剂量降低75%~90%,这些优势都有力地推广了LDCT在肺癌筛查中的应用。
最后,简单总结一下,如果是原位腺癌或微小浸润性腺癌,尽管放宽心,积极接受手术治疗就好;如果是IA期浸润性肺癌,也别过于担心,先看有无毛玻璃成分,如果有,那基本也就妥了,5年生存率能够达到90%。
所以,提高早筛早查率是提高肺癌5年生存率的关键,是“谈癌”不再“色变”的基础。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2020年度工作报告,我国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为40.5%。也就是说,有近60%的癌症患者无法达到临床治愈。而复发、转移是癌症病人无法获得治愈的重要原因。
爱看香港喜剧片的影迷对“吴孟达”这个名字可谓耳熟能详,他是香港少有的金牌配角之一,特别是和周星驰合作的喜剧电影,让人捧腹大笑。
然而,2月22日,微博热搜上“吴孟达患肝癌”的消息却让影迷们笑不起来。据吴孟达好友向外界透露,吴孟达罹患肝癌,现已手术并进入化疗阶段。
网页截图
那么,达叔已经切除了肿瘤是不是就意味着影迷们可以松一口气了呢?其实,在抗癌的漫漫征程中,外科手术切除肿瘤,可能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因为肿瘤一直伺机而动,随时准备卷土重来——复发,或是到别的地方兴风作浪——转移。因此打好和肿瘤的持久战,是取得抗癌胜利的关键。
临床治愈不是切除肿瘤这么简单
很多人认为,通过外科手术把肿瘤切除干净就万事大吉了。做完外科手术真的等于临床治愈吗?
“对不同类型、不同分期的癌症,答案显然是不同的,不能一概而论。”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巴一教授举例说,大多数甲状腺癌、I期胃癌患者仅进行根治性手术就有机会获得治愈,但是对于大多数恶性肿瘤,仅通过外科手术无法达到临床治愈。
目前临床上推荐多学科合作机制,根据患者初诊的肿瘤分期、患者体质等情况选择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规范治疗后随访满5年,依然没有异常症状(如局部出血、疼痛)或体征(如异常的淋巴结肿大),超声、CT 等影像学检查也未发现明确转移性病变,可认为达到“临床治愈”,这也是医生们通常所说的“5年生存率”。
癌细胞为何像打不死的“小强”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2020年度工作报告,我国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为40.5%。也就是说,有近 60%的癌症患者无法达到临床治愈。
“复发、转移是癌症病人无法获得治愈的重要原因。”巴一教授说,对于癌症复发、转移的机制,目前尚无定论,依然是科学研究的热点。
比较常见的有干细胞假说。在各种治疗后,大部分癌细胞死亡,但仍有一小部分细胞存活下来。这些存活下来的就是癌症干细胞,它们就像大树的根一样,具有自我更新和无限增殖的潜能,对多种治疗药物具有耐药性,其运动和迁徙能力又增加了癌症转移的风险。
除了干细胞假说,科学家还发现,癌细胞为了存活下来,还具备“休眠”的能力。肿瘤休眠假说也是公认的癌症复发的机制之一。顶级期刊《自然评论》(Nature Reviews)曾总结休眠癌细胞的生命周期:扩散的癌细胞首先会选择合适的生态位,但缺氧等微环境特点会抑制细胞增殖、引起细胞周期停滞,癌细胞此时会进行重编程而逐渐适应周围环境,在具备了逃脱免疫监视的能力后开始长期休眠。当癌细胞在贫瘠的环境中慢慢攒够了能量后就会被激活,或因微环境因素诱导而被激活。
“癌症的转移包含癌细胞浸润、血管生成等多个步骤,除了这两种与转移相关的假说外,还有上皮—间质转化假说、种子—土壤假说等。”巴一教授说,每一个假说背后都存在很复杂的生物学机制,但到底哪种才是真正的转移复发原因,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说法。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身心都要“硬”才有希望打“胜仗”
国家癌症中心的数据显示,2012年—2015年,被称为“癌症之王”的胰腺癌的5年生存率仅为7.2%,而甲状腺癌却高达84.3%。
为何同样是恶性肿瘤,复发转移的能力却大相径庭呢?
“由于肿瘤的异质性,不同类型、不同分化程度的肿瘤恶性程度不同,侵袭、转移、复发能力以及对治疗的敏感度也大不相同。”巴一教授解释,究其根本原因,还是肿瘤细胞内在的基因调控层面的差异。科学家利用基因魔剪技术(CRISPR技术)为每个癌细胞打上一个独特的“标签”后,追踪它们及其后代的演变和转移过程,发现了导致转移的“热点”基因(IF127和REG4等基因与高转移潜力相关)。
除了肿瘤本身的情况外,宿主的因素影响也非常大。比如对于同一肿瘤类型来说,分期越晚,肿瘤负荷越重,预后也越差;按计划接受规范化治疗的患者,其预后优于依从性差的患者;患者的身心因素、经济因素、家庭社会因素等也会影响预后。
“在临床上不难发现,体质好的患者、生活态度积极向上的患者以及亲朋好友给予更多支持的患者可以更好地耐受治疗,更有机会从治疗中获益。”巴一教授说。
“武器”升级有望提高患者生存率
“如何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率,是我们每一个临床医生关注的问题。”巴一教授介绍,医学研究中的新进展、新成果不胜枚举,但要落地到提高患者的生存,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首先,探索新药物、新治疗模式的临床研究是提高癌症患者生存率最直接的方法。如今最火的癌症治疗药物当属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恶性肿瘤可以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以让免疫系统重新奋起攻击肿瘤细胞。
巴一教授介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使用已经在多种实体瘤的治疗中获得成功。
“新治疗模式主要是多学科讨论,相比于以往的单学科孤军奋战,目前肿瘤多学科讨论的协作模式也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巴一教授举例,对于肠癌肝转移这样的晚期患者,在内科、外科、介入科、放疗科等多方协作的基础上,依然有治愈的机会。
其次,转化研究也在为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而蓄力。比如,很多转化研究开始寻找疗效预测分子标志物,这些标志物的发现将有助于医生针对不同患者筛选治疗方案。例如相关研究发现JAK1/2 突变、PTEN基因突变等与免疫治疗疗效呈负相关;POLD1/POLE 基因突变等与免疫治疗疗效呈正相关。医生看到携带这些基因突变的患者,自然就会对免疫治疗的取舍做出判断。
最后,基础研究的发展一直是临床进步的后盾。新的治疗靶点、新的治疗药物都依赖于基础研究的支撑。巴一教授举例说,肥胖已被证实与癌症的发生及患者更差的预后相关。2020年12月发表于《细胞》(Cell)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肥胖会使癌细胞在与免疫细胞(CD8+T细胞)争夺燃料的竞争中胜出。在高脂肪饮食下,癌细胞能够进行代谢重编程以增加脂肪的摄取和利用,而 CD8+T细胞则不能。这个研究让我们知道T细胞与肿瘤细胞之间的拉锯战会因肥胖而改变,虽然还不能确定明确治疗靶点,但这一发现为通过代谢弱点来对抗癌症的新策略打开了大门。
“就目前情况下,接受规范合理的抗肿瘤治疗是降低复发转移、延长生存最有效的手段。进行定期复查和随访是早期发现复发转移最有效的方式。”巴一教授强调。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