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癌症晚期会重复几个动作吗,以及癌症晚期为什么会痛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电视剧《我的前半生》里,子君妈妈是一名恶性脑胶质瘤患者,当她再一次陷入昏厥时,子君对贺涵哭诉道:“为什么完全没有征兆?弄得我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
的确,脑胶质瘤病人早期症状多不典型,一旦肿瘤增长到很大引发昏迷时,往往已是中晚期。从临床上看,就诊的脑胶质瘤患者,多数是出现反应迟钝、计算力差、语言不清、突然出现癫痫、一侧肢体无力、失神、随地大小便等精神行为异常,容易被误诊为老年性痴呆。
脑胶质瘤占颅内原发肿瘤的45%左右,早期发现和诊断是一大难点。更难的在后头,脑胶质瘤因其呈浸润性生长,侵袭性极强,极易复发。20世纪30年代曾报道,即使对脑胶质瘤行大脑半球切除,仍出现健侧大脑半球肿瘤复发,可见其侵袭性之强,手术很难做到彻底切除肿瘤,因此复发率极高。
此次参加多学科会诊的王先生,2014年诊断出颅内胶质瘤,动了右侧额叶肿瘤切除术,术后行辅助放疗。波澜不惊地过了6年,本以为癌细胞不会“死灰复燃”,没曾想今年6月复查,居然发现肿瘤复发了。又行第二次手术,仍旧无法根除。手术后两次复查对比,二次术后残留的肿瘤结节增大了。
黄色部分为第二次手术切除部位;红色箭头指示处为术后残留的肿瘤结节,可看出结节在增大
肿瘤术后复发,治疗难度更大了吧?术后复发,该如何“二次治疗”?二次治疗,是否获益?且看美中嘉和国际多学科会诊专家团制定何种治疗方案。
会诊纪实
国际多学科会诊,为患者制定“一人一方案”,其合理化和个性化的诊疗能提升患者生存率,缩短患者诊断和治疗等待时间,同时避免多处问诊、重复检查带来的费用和负担。
会诊开始,与会专家全面、完整地了解了患者的病历、影像等资料,仔细倾听了患者及家属提出的疑问及诉求,随后,针对患者病情及诉求,来自中、外的肿瘤内科、放疗科、影像科、物理师、技师、护理人员等几十人的医疗队伍,开启了此次的多学科会诊。
患者病历
初步诊断
右侧额叶星形细胞瘤术后复发(WHO II-III级)
病情介绍
患者,男性,32岁
2014-01颅脑MRI:颅内胶质瘤。胸部CT无异常。
2014-01-21 行右侧额叶肿瘤切除术,病理:(右侧额叶)星形细胞瘤(WHO II级)。IHC:GFAP+,OLIG2+,P53+,Vim部分+,EMA-,CD34 血管+,Ki-67 2%+,S100-,Syn-。术后辅助放疗:50Gy/20F/4w。
2020-06复查发现右额叶胶质瘤复发。
2020-06-10行右额叶胶质瘤切除术,术后第一天癫痫大发作3次,术后发热持续1周,体温38.5℃。病理:(右顶叶)7.8*5.8cm,星形细胞瘤(WHO II-III级)IHC:GFAP+,OLIG2+,P53+,Vim-,EMA-,CKpan-,Ki-67 30%+,IDH1+,S100-,CD34 -。2020-06-30颅脑MRI:右额叶占位术后,术区积液伴少许出血。
影像会诊: 右额叶肿瘤术后改变,瘤区少量出血及积气。术区边缘仍有异常强化,需对比术前影像。
基因检测:MGMT启动子甲基化,1P/19q未发生联合共缺失,IDH1基因R132突变,IDH2基因R172无突变,TERT基因C228T无突变,TERT基因C250T无突变,BRAF基因V600E无突变,EGFR无扩增,TP53突变,PIK3CA无突变,ATRX突变,H3P3A无突变。
查体:ECOG 1,GCS 15分,问答切题,检查合作。眼球各方向运动自如,双瞳孔等大同圆,直径2.5mm,对光反射灵敏,口角无歪斜,转头耸肩力量对称。四肢无肌颤或肌萎缩,四肢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共济运动协调,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征(-)。
检验:2020-07-10 全血细胞计数(CBC),肝肾功能,电解质正常。
讨论时刻
脑胶质瘤复发二次手术后,需要再程放疗吗?
美国NCCN2020胶质瘤治疗指南
根据美国NCCN2020年胶质瘤治疗指南,对于复发性胶质瘤,可选择再程放疗,特别是如果距先前放疗的时间间隔长和/或如果对先前的放疗有好的疗效。
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学分会胶质瘤共识中,对于复发WHO Ⅲ级胶质瘤的再程放疗建议是:由于缺乏相应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复发脑胶质瘤再程放疗时要考虑初次放疗的剂量、与初次放疗间隔的时间、复发肿瘤的部位与体积等诸多因素,选择合适的病人进行再程放疗;确定复发脑胶质瘤再程放疗靶区体积和照射剂量时,要充分平衡预期疗效与毒副作用;复发胶质瘤再程放疗靶区体积较大的可选择常规分割放疗(Ⅳ级证据);局部小靶区再程放疗多选择SRT或者SRS (Ⅳ/Ⅴ级证据)。
所以综合考虑该患者的肿瘤大小、位置等诸多因素,可采用再程放疗。再程放疗主要是针对恶性胶质瘤术后残留的肿瘤细胞,最大限度控制肿瘤复发。
是否需要同步化疗?
手术、同步放化疗及后续化疗是治疗恶性胶质瘤的标准化治疗方案。新化疗药物的出现给治疗带来了新的生机,替莫唑胺是目前最常用的化疗药物,副作用小,有效率相对较高。可推荐方案包括:替莫唑胺剂量密集方案 (Ⅰ级证据);放疗联合替莫唑胺方案(Ⅳ级证据);放疗联合贝伐单抗方案联合方案(Ⅳ级证据):伊立替康+贝伐单抗;替莫唑胺+贝伐单抗(Ⅳ级证据)。
2017年4月发表在《J Neurooncol》上的一项单中心研究,旨在评估胶质母细胞瘤复发再次手术联合挽救治疗(化疗和/或放疗)对比单纯二次手术的优劣。研究结论认为胶质母细胞瘤复发后行二次手术联合挽救治疗(化疗和/或放疗)可以提高患者生存。
会诊结论
经过详细讨论,会诊专家给出如下意见:
行同步放化疗
治脑胶质瘤,防复发是关键。胶质瘤多数与密如星网的神经组织交织在一起 ,不是一个规则的肿块,手术很难切除干净。好在随着医学的进步,放疗在治疗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希望王先生经历“二次治疗”后,能再获新生。
文章审较:王斌医生 影像供图:温阿明医生
美中嘉和国际多学科会诊专家团队
傅深 教授
国际多学科会诊组长
美中嘉和国际多学科会诊
多学科会诊(简称MDT,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是由多个学科的专家通过讨论,共同为患者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的一种方法,尤其适用于肿瘤等复杂疾病的诊疗。是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首先倡导并推广,对提高患者治疗效果行之有效的诊疗方式。
美中嘉和国际多学科会诊集合了上海美中嘉和肿瘤门诊部、广州泰和肿瘤医院、新加坡泰和国际医院等的专家资源,致力于为肿瘤患者提供专业、严谨、高质量的个性化诊疗方案。
我们都知道运动能强身健体,减少心脑血管、中风等疾病的发生风险;不仅如此,美国癌症中心在对144万人群进行了跨越18年的跟踪研究后得出结论:运动能显著降低13种癌症的发病率,包括威胁国民健康的头号“杀手”:肺癌、胃癌、肝癌!
那为什么运动可以防癌?我们又该如何正确运动呢?
1 运动的防癌机制
1 调节免疫机制
运动能增加特异性免疫细胞的数目,调节自身的免疫系统,提高身体抵抗力。运动时排出的汗液,也是人体代谢废物、有害物排出的一种方式。
2 加快白细胞的生长速度
白细胞就相当于人体的“保卫兵”。当细菌、病毒侵入人体时,白细胞就会穿过毛细血管壁,吞噬那些“不法分子”。同样的,白细胞也能阻止癌细胞在体内的生存和传播。
3 提高细胞抗氧化能力
环境污染、病毒等外在的各种因素随时都可能侵害我们的身体,可导致体内自由基过多,甚至DNA受损,细胞出现基因突变,从而增加各种疾病风险,也会加快衰老。
运动能提高细胞的抗氧化能力,清除体内过多的自由基,提高DNA自我修复能力;还能促进新陈代谢,减少有害物质在体内堆积,从而减少机体癌变几率。
4 控制体重
众所周知,肥胖会给我们身体带来很多问题。不仅是三高、心脑血管疾病,据美国癌症研究所的一项最新数据显示:7.8%的癌症发病和6.5%的癌症死亡都与超重有关!
对于肥胖者,除了健康饮食,合理的运动就是减肥的绝佳途径;而对于一般人来说,运动则有助于控制体重,以减少癌症发病几率。
2 常见的运动误区
坚持科学运动,是让身体远离疾病威胁最为简单的方法。但运动看似简单,其实讲究也多,不少人就存在关于运动的认识误区。
1 运动伤膝盖?
很多人都说走路、跑步、爬楼梯伤膝盖!但科研数据显示,久坐不动比走路更伤膝盖!走路损伤关节的比例非常小,只占到2.5%。
但是为什么有人会出现走路或跑步后膝盖疼的情况呢?不妨参照一下是不是以下三个原因引起的:
①运动量过大:易导致关节软骨磨损。特别是对于有伤病史的人来说,更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②受压过大:体重越大,关节承受压力越大,肥胖人群建议不要一次性完成过多的运动量。
③突然增加运动量:运动量的突然增加会让身体一时无法适应,也就可能造成膝盖的损伤。
2 护膝能护膝?
很多人觉得护膝是保护膝盖的,特别是冬季,保暖又护膝,这其实是个误区。长期佩戴护膝会影响膝关节周围的血液循环,还可能造成肌肉萎缩,千万不能过分依赖。
护膝更适用于受伤的人,一般人通常是不需要佩戴的。对于本身膝盖有问题的人来说,不妨多参与游泳。
3 强度大、出汗多,减脂更有效?
体内脂肪的减少,更多地取决于锻炼时间的长短,并不是说锻炼强度越大越有效。开始锻炼时,消耗的是体内的葡萄糖,一般情况下,30分钟后才会开始消耗脂肪。
而剧烈运动往往让人在30分钟前就已经精疲力尽了,减脂效果往往不尽人意。只有缓慢平和持久的运动才能消耗更多热量。
同样的,流汗主要是体内水分的流失。有些人身体基数大,稍微运动一会就大汗淋漓,但这并不意味着脂肪的消耗。
那么,如何运动更为科学有效呢?
3 健康运动有“三要”
运动讲究的是循序渐进,合理适度。超出身体负荷的运动,不仅会加重疲劳感,还会释放大量自由基,降低免疫力。健康运动要记住这三个要点:
1 有效运动
要想运动达到防癌的效果,就需要注意运动的有效性。
理想的有效运动是每周三次,每次坚持运动30分钟左右;或是每周四次,每次运动20分钟及以上,效果较好。但每个人体质不同,要量力而行。
有效运动与你的心率也有相关联系。对于健康的运动者来说,运动时心率要接近但不超过靶心率(靶心率=170—年龄)为宜。
对于体弱带病者,一般运动到周身微热、微汗,心跳稍快,面色微红为宜。
2 三种运动不可少
运动的主要形式有三种有氧、抗阻、柔韧性训练。只有将三种运动形式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有氧运动
有氧运动不但能增强心肺功能,还能帮助脂肪消耗。
快走、慢跑、划船、健身操、羽毛球、乒乓球等适合身体水平中等者;游泳、网球等适合体能好的人。
注意:相邻两次运动时间间隔不能超过2天。
广场舞也属于有氧运动。长期坚持跳广场舞能够改善中老年人的体质,同时起到预防疾病的效果,还能够控制体重,塑造体型。但跳广场舞也要适度,姿势得对,以免损伤关节。
抗阻运动
抗阻运动能增强肌肉,提高基础代谢,从而消耗更多的脂肪。
爬楼梯、跳绳、俯卧撑等都属于抗阻运动,可在其中增加辅助工具如弹力带、加重器、哑铃等。
注意:每周至少三次,隔1-2天运动一次。
这其中,跳绳的增肌减脂效果较为明显,而且大部分人都适合。跳绳属于全身性运动,能强化人体心肺功能,还能锻炼大脑的平衡和协调能力。
提示:初学者不要在意跳的个数,更要注重时间。起初坚持跳1-2分钟,往后逐渐增加,一般一个月以后就能连续跳10分钟了。具体也要量力而行。
韧性训练
主要是运动前、后的伸展运动。做伸展运动时,动作要慢慢伸展到极限,以没有疼痛感为宜。每个动作保持10-30秒,重复3-5次。
3 运动、饮食两不误
我们在科学运动的同时也要注意饮食习惯的合理性,若是摄入不足、消耗过大,很容易引起低血糖、免疫力降低等情况。
餐桌上,多素少荤,素食至少要占2/3,但要适当增加蛋白质含量,不仅能促进机体修复,还更有利于增肌,减少流失。一般肉类不超过1/3。
运动时,在均衡饮食的基础上,坚持少油少糖少脂肪,多蔬果多蛋白质多喝水。
责任编辑:胃康复君
文章来源:BTV我是大医生官微、科普中国
转自:中国食品药品监管杂志 2018-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