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癌症死亡人数,以及癌症死亡描述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4月15日是“中国抗癌日”。而4月15日~21日是“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
肿瘤已成为目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2020年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恶性肿瘤每年新发病例已达392.9万人,致死人数已达233.8万人。
数据显示:我国癌症的发病率、死亡率均列全球首位,全球每新增100个癌症患者中,中国人便占21个。
我国癌症现状
中国癌症发病率最高的前10位分别是:肺癌、乳腺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癌、食管癌、宫颈癌、甲状腺癌、子宫癌、前列腺癌。全球每死亡100个癌症患者中,中国人占将近24个。平均每天都有6000多人死于癌症,每分钟就有将近5人死于癌症。
中国每年新发病例392.9万,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按地域区分:华南最高,西南最低。总体城市高于农村。城市地区: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等高发;农村地区:食管癌、胃癌、肝癌等消化道肿瘤及宫颈癌高发。
哪些因素会导致肿瘤?
中国最常见的23种致癌因素:
4种行为因素:吸烟、二手烟、饮酒、缺乏锻炼
7种饮食因素:摄入不足;水果、蔬菜、膳食纤维、钙;摄入过多红肉、加工肉类制品、腌菜
2种代谢因素:体重超标、糖尿病
2种环境因素:PM2.5污染、紫外线辐射
8种感染因素:幽门螺旋杆菌、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人乳头状瘤病毒(HPV)、EB病毒(EB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人类疱疹病毒8型(HHV-8)、华支睾吸虫(肝吸虫)
癌症可以预防吗?
癌症其实是一种可防可治的慢性病。癌症的发生是一个长期、慢性、多阶段的过程。从正常细胞演变为癌细胞,再形成危及人体健康的肿瘤,通常需要10至2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三分之一的癌症完全可以预防;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通过早期发现得到根治;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运用现有的医疗措施延长生命、减轻痛苦、改善生活质量。
国际先进经验表明,采取积极预防(如健康教育、控烟限酒、早期筛查等)、规范治疗等措施,对于降低癌症的发病和死亡具有显著效果。我国实施癌症综合防治策略较早的一些地区,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已呈现下降趋势。
肿瘤的一级预防是病因预防,即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消除各种对人体产生致癌因素。牢记四字诀: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态平衡。充足睡眠、定期体检。
二级预防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二级预防核心是:定期体检,规律性体检。
三级预防是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对已发生癌症患者,进行规范化治疗,尽力提高生存率和肿瘤控制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预防概念的广义延伸。
癌症会传染吗?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证据表明癌症本身会传染。大量的数据表明,长期接触癌症患者的医生和护士的癌症发病率并不比普通人群高。
虽然说癌症不会直接传染,但是癌症患者身上若是带有致癌病毒,则经常与其接触的人就有被传染的可能性。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的祸根,已被证实是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了,此外,幽门螺杆菌和肝炎病毒也分别是引起胃癌和肝癌的重要病因。这三种导致癌症的病毒或细菌都有一定传染性,所以更要注重预防。
癌症到来有哪些预警信号?
很多肿瘤侵袭时,机体都有早期报警信号,只要我们提高警惕,及时发现这些信号,就会早期识破肿瘤。
为便于记忆,专家将肿瘤的早期报警信号总结成容易记忆的“五字诀”,即:血、块、痛、烧、减。
1、血(出血):除了女性正常月经以外,人体任何一个脏器不明原因的出血,并且迁延不愈,都有可能是肿瘤的早期报警信号。
1)不明原因鼻出血,排除外伤、外力、天气干燥或高血压所造成的一过性鼻出血,可能是鼻咽癌、血液病等肿瘤。
2)咳血、痰中带血,排除天气干燥、牙龈出血或过劳引起的暂时性出血,可能是肺癌的表现。
3)尿血,特别是出现无痛性血尿,伴有腰部不适,可能是膀胱癌、肾癌。
4)大便带血,如果同时伴有排便习惯改变,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便,肛门重坠,便出不爽),可能是结直肠癌的早期表现。
5)女性乳头出现血性分泌物,可能是乳腺癌或乳腺导管肿瘤。
6)女性绝经后,又发现阴道出血,可能是宫颈癌的表现。
2、块(异常肿块):肿瘤尤其是实体肿瘤,相貌丑陋,往往是一个或几个不规则的肿块。
1)身体浅表部位,出现经久不消或短时间内迅速增大的肿块,特别是伴有瘙痒、溃烂、渗出等。
2)乳房发现不规则肿块,双侧不对称,尤其是出现“橘皮样”改变,极有可能是乳腺癌。
3)甲状腺发现肿块,突然发不出声音或者声音突然变得嘶哑,除了看内分泌科外,还要到肿瘤科看一下,以免甲状腺癌、喉癌等肿瘤漏诊。
3、痛(疼痛):长期持续加重的疼痛,都可能是肿瘤早期信号。
1)头痛,进行性加剧,伴恶心、呕吐(喷射状呕吐更为危重),视物不清,这可能是脑瘤的表现,也可能是肺癌等肿瘤流窜到脑部(脑转移)造成的。出现上述症状,一些患者往往只是去神经内科就医,但是,一定要看过神经内科之后再到肿瘤科咨询一下,排查一下是否有脑部肿瘤,以免延误治疗时机。
2)颈部疼痛,伴有压迫感,紧缩感,发硬,出现颜面部水肿,这可能是肿瘤侵犯压迫人体上腔静脉,造成血液回流受阻导致的。
3)胸骨后疼痛,灼烧感,下咽不顺,这些可能是食管癌和贲门癌、胃癌的表现。
4、烧(发烧):发热时间超过一周尤其是超过十天,一定要考虑感冒之外的疾病,除了合并的肺部感染等,肿瘤的嫌疑也不能排除。如果持续发烧,尤其是长期低热,同时伴有体重下降,盗汗(晚上熟睡后出汗)等,儿童要警惕白血病等血液系统肿瘤(家喻户晓已故童星邓鸣贺,白血病就是这样发现的),成年人要排除淋巴瘤、肝癌、肾癌等肿瘤来袭的可能。
5、减(体重减轻):成年人尤其是中青年人,在没有刻意减肥的情况下,短期内体重不明原因减轻,并且呈进行性下降,在排除甲亢、糖尿病、结核等疾病后,有可能是消化道肿瘤、肾癌、淋巴瘤等肿瘤在作怪。因为肿瘤这个贪吃的家伙在与我们的机体争夺营养,我们吃进去的食物都被肿瘤偷走了。如果体重减轻的同时,伴有肤色发黄和疼痛,更要积极检查,排除“癌中之王”胰腺癌等肿瘤的可能。
当然,肿瘤一旦造访,肯定会有很多动静,除了上述五大表现外,还可能会有其他表现。当上述“血、块、痛、烧、减”这些症状出现时,应及时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警惕肿瘤来袭。
聚焦
科兴为2021年美洲杯捐赠5万剂新冠疫苗
当地时间4月13日, 南美洲足球联合会(简称CONMEBOL)总裁Alejandro Domínguez先生正式宣布,科兴成为2021年美洲杯官方医疗健康合作伙伴,将向南美洲足球联合会捐赠5万剂新冠疫苗克尔来福用以支持2021年美洲杯赛事。
聚焦
山西省肿瘤医院开通“预住院”服务
4月14日,山西省肿瘤医院将开通“预住院”服务。通过该服务,在病房没有床位不能立刻收治的情况下,接诊医生只需开具预住院证,患者即可在正式住院前进行术前检查检验等前期准备工作,正式住院后相关费用可纳入住院费用按医保规定一并报销。
聚焦
移动疫苗接种车在故宫博物院东华门外投入使用
4月13日,准备前往故宫的游客驻足观看停放在路边的移动疫苗接种车。印有“国家免疫计划 智慧移动平台”字样的移动疫苗接种车在故宫博物院东华门外投入使用,为过往人群提供方便快捷的新冠疫苗接种服务。图片来源于新华社。
来源:工人日报
有一次记者在采访中问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胸外科主治医师王怀宇:肿瘤科永远避免不了一个沉重的话题,当患者命悬一线时,您内心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他引用了加拿大著名医生特鲁多的墓志铭:“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他说:我想这是我们医界同仁们都印在脑海里、并奉为工作准则的一句话。
其实,当癌症患者到了终末期,无可避免地要面对死亡问题,但这不是单纯地等死,而是应该做到“去者善终,留者善別,能者善生”,这样才能表达对生命的尊重。
终末期来临的征兆癌症患者到了终末期阶段,一般会出现七个症状:瞳孔无反射、眼皮无法合上、对视觉和语言刺激反应减弱、脖子过度伸展、喉咙里有呼噜声、鼻唇沟下垂、上消化道出血等症状。不同癌症还有一些特殊的征兆,比如肺癌晚期患者在死前一周呼吸时胸廓起伏很大;肝癌患者会出现浮肿、黄疸等。
癌症终末期病人在身体上有上述症状,心理上也经历着复杂变化,可能会愤怒、否认,可能妥协、接受,可能绝望,或者进入了自己的心灵世界与自己沟通等等。每个癌症患者所经历的心理过程都有所不同。
终末期癌症,还有必要治吗?所谓癌症的终末期,其实就是晚期癌症到了最后的临终阶段。这时,所有癌症治疗措施都已经无效,离生命的终结只剩有限的时光,通常不超过六个月,有时以三个月为界。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既然治疗措施已经无效,当癌症患者到了终末期,肿瘤科的医生能做的大概只剩下安慰,以及少许的帮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临终关怀”。
临终关怀并非无奈之举,而是在面对必然到来的死亡时所采取的顺势之举。临终关怀让我们理性接受死亡,舍弃不必要的,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治疗,转而去关怀病人,减轻他们弥留时刻的痛苦。
临终关怀强调的不再是如何治理癌症或其他病,而是如何让人可以得到更大的舒适和心理上的慰藉。
如何做好临终关怀?然而,临终关怀并不是在临别的患者耳边说些安慰话这么简单。我们需要知道临终患者的状态,并在此基础上知道如何“有技术地”给予关怀。下面这些关于临终病人的知识,是常常被人误解的,学会这些才能有更好地关怀。
1.临终病人会冷吗?
临终病人常常处于脱水状态,且难以吞咽,无法补水。其循环的血液量也减少了很多,所以临终病人的皮肤又湿又冷。这时,探望的家属会认为病人会感觉寒冷,于是帮病人加被子。其实,临终病人对体温已没有太多感觉,反而是绝大多数临终病人的手脚加盖了重量不大的被褥,都会感觉重得无法忍受。
2.临终病人需要输氧吗?
临终病人会因呼吸衰竭而觉得喘气困难。那么解决之道似乎就是给病人输氧。可实际上,临终病人已经失去了利用氧气的能力,即便给她们供氧也没办法减轻他们的“呼吸饥饿”。
正确的做法是,打开窗户和风扇,给病床周围留出足够的空间。吗啡或阿片类制剂的合成麻醉剂减轻病人的喘气困难和焦虑感。
3.临终病人需要喂食和输液吗?
临终病人无法进食和饮水,是不是该用胃管喂食物和水,或者给病人输葡萄糖呢?其实,临终病人常常不会感到饥饿。而脱水和缺乏营养还会造成病人血液里的酮体积聚,从而有止痛的效应,并出现一种异常的欢欣感。输葡萄糖会抵消掉这种感觉,而喂食则容易造成呕吐、食物进入气管而窒息、病人不配合而痛苦挣扎的后果,让病人无法安静地离世。静脉输液能解决临终病人的脱水问题,但同时也会给病人带来水肿、恶心和疼痛。
4. 临终病人听不见了吗?
在临终阶段,甚至在死前的三个月,不少病人与外界的交流会减少。临终时,病人对别人的话也没有反应。不要以为这是拒绝关爱,或许他们已经听不见了。听觉是最后消失的感觉。话少了,是因为临终病人需要离开外在世界,和心灵对话。
一项对100个临终癌症病人的调查显示:临终前一周,有56%的病人处于清醒状态,44%是嗜睡的,但没有一个处于昏迷状态;死前的最后6小时,清醒的占8%,42%嗜睡,其他昏迷。家属应抓紧与临终病人交流的合适时刻,不想让病人听到的话也不要在最后随便说出口。
5.临终病人的呜咽是痛苦表现吗?
临终病人的口腔会变得松弛,呼吸时积聚在喉咙或肺部的分泌物会发出咳咳声响,让人听了觉得不舒服,医学上称为“死亡咆哮”。但这时候给他们吸痰常常会失败,且给病人带来更大的痛苦。应该把病人身体翻向一侧,把枕头垫高,或用药物减少呼吸道分泌。
临终病人呼吸时还会发出呜咽声,但这并不一定代表着病人很痛苦。可适当用一些止痛剂,让临终病人可以继续与家属交谈,或安静离去。
总之,在病人临终时刻,我们应该让病人舒适而安静地离去,防治过度、无效的治疗。
参考资料:
[1]《迎接首个“中国医师节”,肿瘤科高能医生访谈录》.每日经济.2018年8月17日
[2]王淑英,王彩云.《临终护理的现状与展望》.中华护理杂志.2004年第4期
[3]霍忠超,王雪玲.《晚期癌症病人临终关怀的探讨》.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07年第2期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