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胁下痞块是什么意思,以及症瘕痞块是癌症吗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肝脏的生理功能主要体现在疏泄气机和藏血两方面。疏泄属阳,其用为动,藏血属阴,静守则宜,故有“体阴而用阳”之称。肝脏的病变主要反映为阳用太过与阴血失养。阳用太过则耗其阴血,阴血不足则无以涵阳,往往互为因果,愈演愈甚。肝阴、肝血虚耗的病机,主要表现为眩晕目昏、梦寐不已、胁肋隐痛、面色无华、心烦躁扰等阴血不足之证。肝用太过则前人有所谓“肝气”、“肝火”、“肝阳”、“肝风”等主要病理改变。
肝气即肝气郁结
肝气郁结,多由情志不畅而起。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情志不遂则使肝疏失职,从而引起气机郁滞。肝经循股阴而入毛中,绕阴器,抵小腹,上贯膈而布胁肋。因此肝气不舒首先表现在胸胁、少腹及阴器等肝经所过之处胀痛不适,诸如胸膺闷痛,两胁胀痛,妇人乳房胀痛不适等最为常见。同时气病及血,郁结而为瘀者,则可出现胁下痞块(类似肝脾肿大)、状如针刺,妇女还每有痛经、闭经等月经失调的表现。此外,情志抑郁固然可导致肝气郁结,而肝气不畅亦可进一步影响情志的变化,轻者但见胸闷而喜叹息,甚则往往烦躁善怒,遇事不能忍耐,稍不如意便勃然大怒等等。
由于肝气的疏泄有助于胆汁的分泌,以协助脾胃运化水谷,因此肝气郁滞多可影响脾胃的功能,伴有食欲不振,脘膈饱胀等症,甚而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而泻等所谓“木横克土”的病证。肝气郁结是肝病的初起阶段,一般多属实证,以气机不畅和情志抑郁为特征。但是临床上也可见到久病气虚或阴血不足,无力疏泄气机而致肝失疏泄者,多兼有气虚及阴血虚的临床表现。
肝火是指肝经气火冲逆,亦称为肝火上炎
肝为刚脏,性主升动。肝气久郁则能化火,古人称之为“气有余便是火”,多由肝气郁滞,逆而为火。此外,也有因热邪侵扰及其它脏腑郁热的传变而引动肝火上逆者。肝经气火上逆除了兼有肝郁之证外,更具有气火上逆的病证特点。如头晕胀痛,面红目赤,口苦而干,急躁嗔怒,失眠心烦,耳鸣嘈嘈等,甚则可因火热伤灼络脉而出现咯血吐血。肝火上逆是肝郁不畅病机的进一步发展,其病证特点则以气火上冲为主,症状具有火热炽盛的特征。
肝阳是指肝阳上亢
肝藏血,肝血充盛可涵养肝阳,勿使过亢。肝阴血亏耗,不能涵阳,每致阳亢无制。肝肾同居下焦,精血同源,肝血虚亏者肾阴亦多不足,因而导致肝肾阴虚,形成所谓“水不涵木”的病理改变。肝肾阴虚不能涵阳,既有先天禀赋不足者(如阴虚体质、遗传因素等),然而更多的还是后天摄养不当引起的。在后天因素里,有久病失于调养者,也有气火久郁暗耗阴精者,有中年以后阴气渐衰者,也有房劳伤精阴不涵阳者等等。肝阳上亢的临床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目赤,头重脚轻,步履不稳,心烦悸动,失眠多梦,性急易怒,舌质偏红,脉弦劲有力,或弦细而数等等。
肝阳上亢与肝火上炎皆有头目胀痛,面红目赤,头晕耳鸣等症状,但前者眩晕较重,甚者自觉天眩地转,两足飘浮,如踩棉花,同时伴有视物昏花,目涩胀痛等症;后者一般没有上述征象,而且其头痛较为剧烈,甚者犹如刀劈。再加上肝火上炎多呈急性病程,其来势汹汹,治疗得当往往随手可愈。肝阳上亢则为慢性经过,其病绵绵难以缓解。肝阳上亢是一种虚实错杂之证,多表现为上实下虚,本质上属阴分亏虚,阴不制阳。
肝风是“肝风内动”证的简称
肝为风木之脏,风性动摇,因此中医将眩晕欲仆、肢休抽搐、震颤等具有“动摇”之状者概属于风动之证。这些动摇不定的征象,其实与肝在体主筋的功能相关,筋失濡养,遂有搐搦震颤拘挛等表现。
在内伤杂病中,肝风内动多见于中风、癫痫等病,其病机一般称之为“风痰”、“风火”、“肝阳化风”等等。肝阳化风,上扰清空,则眩晕欲仆、头摇不定;肝风挟痰蒙蔽心窍,则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喉中痰鸣;风痰窜扰经络,则项背拘挛强直,口眼斜,手足麻木搐搦,舌强语蹇,半身不遂等等。此外,肝阳化风者,兼有肝阳上亢之证;热极生风和火风交炽者,伴有火热内盛之证;阴虚、血虚动风者,必有阴血不足之证,均可据以鉴别。
肝气、肝火、肝阳、肝风四者均是肝用太过的病理状态,它们之间有着直接的内在联系
肝失疏泄,肝气郁结日久,则可化为肝火;肝火内炽,灼损阴津,则肝肾阴亏不能制阳,遂有肝阳上亢之患;肝阳上亢日久不愈,势必导致阴愈耗而阳愈亢,又伏下了肝阳化风的危机。由此可见,四者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反映了肝病渐进加重的病变过程。然而临床患者的病情发展未必都有这么一个循序渐进的四个阶段,有的患者可相兼为病,有的病情则呈跳跃式发展。掌握了肝病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每一证型的临床特征,那么就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指导辨证用药了。
⊙文章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不可盲目试用,具体情况还需辩证。
⊙图文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需要咨询的读者,请关注我以后再私信。
泛指由感受温邪或疫毒而引起,具有一定传染性或广泛流行等特征的一类外感热病。
注:凡是具有区域流行特点的热病,称为瘟病;传染性强、广泛流行的温病,称为疫病。
温热病
瘟病
泛指由感受温热邪毒而引起,初起以热象偏盛、易于入里化燥,甚或逆传心包、伤阴或动风、动血等为特征,多具有区域流行特点的一类温疫病。
因感受温邪,随感即发,或顺传胃肠,或邪陷心营,伤血动风等所致。临床以突然发热,微恶或不恶风寒,头痛,咽痛,旋即出现高热、汗出不减,口渴引饮,或伴见便秘,下利,神昏、谵语,斑疹、衄血,抽搐等为特征的温病。
伏邪温病
因感受病邪后伏藏于里,过时而发,或素有内热,复由新感病邪引动所致。临床以初起即见里热炽盛,可伴见化燥伤阴等气分或血分征象等为特征的温病。
瘟疫
疫疠
泛指因直接感染阳毒或阴毒等疫邪,或因人际、人畜接触染易而引起、具有强烈传染性并广泛流行的一类温疫病。
注: 包括温疫、寒疫等。
泛指因感染各种阴毒疫邪、具有强烈传染性并广泛流行的一类疫病。
注: 包括湿瘟、痧病、寒湿痢、麻疹、寒疟、流痰、干霍乱、炭疽、麻风等。
泛指因感染各种阳毒疫邪、具有强烈传染性并广泛流行的一类疫病。
注: 包括风瘟、春瘟、暑瘟、湿瘟、冬瘟、瘟毒、温疟、软脚瘟、肝瘟、疟疾、痢疾、鼠疫、白喉、天花等。
风温
风温肺热病
风瘟病
风瘟
因风温邪毒侵袭肺卫,邪热壅肺,甚或逆传心包所致。临床以突然发热,微恶风寒,咳嗽,痰黄,或咯唾痰血,咽痛,继而高热不已,汗出、烦渴,胸闷、喘急,甚或伴见神昏、谵语、抽搐等为特征的温疫病。
注: 冬春季形成大范围流行的风温病,称为风瘟病。
春温
春瘟病
春瘟
因温热或疫毒经口鼻而入,侵及营血,上犯于脑,扰乱神明所致。临床以骤然高热,身体灼热,烦躁,口渴,头痛,呕吐,斑疹隐隐,或潮热、谵语,甚则神昏、痉厥等为特征的温疫病。
注: 春季或冬春之交形成大范围流行的春温,称为春瘟病。
暑温
小儿暑温
暑瘟病
暑瘟
小儿暑瘟病
因暑热疫毒随蚊子叮咬而进入人体,上犯清空,内陷心肝所致。临床以骤然高热,头痛、项强,呕吐,可迅速出现神昏、谵语,痉厥,角弓反张等为特征的温疫病。
注: 暑热季节形成大范围流行的暑温,称为暑瘟病。
湿温
湿瘟病
湿瘟
因湿热邪毒,经口鼻而入,蕴结中焦,阻滞气机,湿热熏蒸弥漫所致。临床以身热不扬,脘痞、腹胀,神情淡漠,舌苔腻,脉缓,玫瑰疹或白(疒咅),左胁下痞块,白细胞减少等为特征的温疫病。
注: 夏秋季形成大范围流行的湿温病,称为湿瘟病。
伏暑
因暑湿或暑热之邪感而内伏,秋冬由时邪或疫毒引发,郁发于气分、营分,或郁发于少阳,或郁发于胃肠所致。临床以骤然发病,寒热如疟,或但热不寒,夜甚昼轻,得汗稍减,可伴见胸腹灼热,皮肤隐疹,大便溏而黄赤如酱,甚或烦躁、谵语,病势重而缠绵等为特征的温疫病。
冬温
冬瘟病
冬瘟
因冬季温邪或疫毒侵袭肺卫,或上扰清空所致。临床以头痛、发热,咳嗽、咽痛,汗出、烦渴,甚或高热不已,神昏、谵语、痉厥、抽搐等为特征的温疫病。
注: 冬季形成大范围流行的冬温病,称为冬瘟病。
风痧
小儿风痧
因风温疫邪侵袭,郁于肺卫,发于肤表所致。临床以发热,咳嗽,全身出现细小红疹,状如痧疹,可融合成片,由面颈部迅速扩展至躯干四肢,皮肤瘙痒,出没较快,消退后无脱屑与疹痕,可伴见耳后、枕后臖核肿大等为特征、多见于小儿的出疹性温疫病。
因外感时邪风毒,内蕴湿热,发于肤表所致。临床以发热,咳嗽,皮肤分批出现皮疹,斑丘疹、疱疹及结痂同时并见等为特征、多见于小儿的出疹性温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