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中国癌症发病率排行榜,以及中国癌症发病率排名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全国癌症统计”报告显示:2014年全国恶性肿瘤估计新发病例数380.4万例。
肺癌,胃癌,肝癌成为发病与死亡率最高的癌症,肠癌和宫颈癌让女性的健康饱受威胁。专家分析这些高发癌症与不健康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密切相关。
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的生活节奏,全国癌症统计数据总结出一份“癌症地图”,希望大家提前了解下。
【中国“癌症地图”发布:排名前五的基本都在这些省份,建议自查下】肺癌——偏爱东北三省
肺癌是我国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患者高发于东北三省,仔细分析好像是有一定道理的。众所周知,吸烟是导致肺癌出线的头号杀手,研究发现每天吸烟20根,烟龄超过20年的人,肺癌死亡率能够增长20倍。
吸烟不再是男性的专利,东北女性吸烟率高达15%,东北的天气比较寒冷,他们的煤炭取暖以及燃气所产生的毒气破坏空气质量,长期生活在污染环境中也会增加患肺炎风险。
胃癌——偏爱西北地区
胃癌是非常可怕的肿瘤,在世界范围内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患上胃癌基本上意味着生命走到了尽头。
胃癌容易发生在我国的西北地区与当地的饮食文化密切相关,西北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腌制小菜,并且以此闻名,他们的淡水资源和蔬菜资源匮乏,只能通过腌制的方式保存蔬菜。但是腌制食物很容易破坏胃黏膜,更容易增加幽门螺杆菌风险,最终演变成胃癌。
肝癌——偏爱“两广”
肝脏是人体重要脏器,负责排毒解毒,如果肝功能受损,致死率非常高,以广东省尤为突出,根据数据显示近40年,广东三次大规模死因调查,肝癌始终位居全国首位。
广东地区为乙肝病毒感染率最高的区域,这是引发肝癌的主要原因之一。除乙肝病毒外,肝吸虫是影响肝癌发生的重要因素,广东、广西都是严重肝吸虫病流行的区域,这与当地饮食条件以及气候密切相关。
肠癌——偏爱华南地区
肠癌属于高发肿瘤之一,临床数据统计这些肿瘤高发与华南地区。肠癌的高发与两大因素有关。一方面就是饮食越来越丰盛,另一方面就是人们忽视了对肠道的保养,甚至很多人不喜欢做肠镜检查。
宫颈癌——偏爱一线城市
宫颈癌成为女性健康的头号杀手,这种癌症高发于一线城市,首先生活在一线城市的女性压力比较大,再加上不规律习惯,降低自身免疫力更容易感染HIV。
随着人们思想的开放,越是大城市女性在生活上相对比较混乱,伴侣如果增多也会增加患宫颈癌的风险,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洁身自爱,提前接种宫颈癌疫苗,但只能起到预防作用,并不能达到100%不患病。
【常见的癌症反应有以下几点】1、发热:患者时常会出现不明原因且持续性的发热,是由于体内癌细胞侵袭自身免疫系统的一种反应。
2、疼痛:部分癌症明显的特征就是局部疼痛,如肌肉瘤,会出现肿瘤部位肌肉的疼痛,卵巢癌会出现盆腔部位的阵痛。
3、消瘦:由于体内癌细胞十分活跃,且大量繁殖,消耗能量,可导致短时间内体重迅速下降。
4、慢性溃疡:会出现皮肤溃疡,且难以治愈,可能为鳞状细胞或皮肤基底细胞癌。
5、疲劳:患者常出现不明原因的乏力、无精打采等现象,医学上称之为癌症疲劳。
6、便秘、腹泻:患者可长时间出现,并且无法通过普通药物改善,通常代表病症为肠癌。
延伸——如何预防癌症呢?1.控制饮酒
这意味着每天男性不得超过两瓶啤酒,女性每天不得超过一瓶啤酒。同时,保证人体每天饮用最低的酒水并不是意味着人们可以积攒一周的酒水,然后在周末晚上尽情畅饮;
2.保护你的皮肤免遭太阳照射
每次出外时使用防晒油,或戴着宽边太阳帽和太阳镜;因为长时间接触紫外线更容易导致皮肤出现受损现象,甚至让皮肤越来越敏感,也可能增加皮肤癌几率。
3.积极参加身体锻炼
你不必做运动员需要完成的体格训练,但日常应该经常快走、骑自行车、跳舞、练练42式太极拳以及任何能够加快心跳和流汗的运动方式;
4.依据身高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内
研究显示,约49%的子宫内膜癌、35%的食道癌、28%的胰腺癌都是肥胖惹得祸。专家认为,脂肪细胞可能会间接促进癌细胞生长。这意味着使体重符合身体质量指数(BMI);
5.避免更年期激素治疗
如果你的身体需要摄入激素,必须限制激素摄入治疗在5年之内;建议大家在生活中一定要积极调节体内激素水平,对于维持年轻态有帮助,还能强健体魄。
6.谨遵医嘱服用药物
认为需要进行药物治疗,最好先向医师进行咨询,这样可以减少患癌症几率目前经测试有几种药物可有效降低患癌症几率。
7.不吸烟,不使用烟碱产品
如果你已经开始试着戒烟,请不要放弃,最终你会取得一定的效果;吸烟喝酒更容易导致癌细胞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并且会导致身体自身免疫力遭受破坏。
8.定期地进行癌症检查
结肠癌、乳腺癌、前列腺癌、子宫癌和皮肤癌等,并询问医生身体检测的年龄和时间间隔要求发现早期癌症可增大治愈的可能性,并降低死亡几率;
9.避免暴露于致癌物质环境中
辐射暴露和化学物质可以导致癌症;尤其是如今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其中所含有的化学物质相对是比较高的,所以出门在外一定要保护好自己。
10.日常多吃预防癌症的食物
食物对于预防癌症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研究人员暗示蔬菜水果食物能够有效减少多种癌症患病几率,尤其是对结肠癌。
央广网北京3月27日消息 日前,《中华肿瘤杂志》发表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重磅文章,发布2016年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数据,公布了我国前十位恶性肿瘤发病情况。
数据显示,肺癌仍是我国第一大癌,发病率为82.81万例,是排名第二的结直肠癌(40.8万例)的2倍。胃癌、肝癌、女性乳腺癌分别位列第三、四、五名,发病率均超过30万例。前五位恶性肿瘤发病约占全部新发病例的57.27%。排在第5~10位的为食管癌、甲状腺癌、子宫颈癌、脑肿瘤、胰腺癌,发病数均超10万例。其中。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癌、食管癌是主要的肿瘤死因,约占全部肿瘤死亡病例的69.25%。
这份报告根据全国各肿瘤登记处上报至全国肿瘤登记中心的2016年恶性肿瘤登记数据,共覆盖人口3.8亿人。因为全国数据收集、整理和核查等需要时间,因此,癌症数据报告通常有一定的延后。
该文指出:中国恶性肿瘤负担依旧较重,恶性肿瘤负担地区差异及性别差异明显,癌谱结构仍然呈现发达国家癌谱与发展中国家癌谱共存的局面,恶性肿瘤防控形势严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来源:【海报新闻】
2023年4月15至21日是第29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宣传周的主题是“癌症防治 全面行动——全人群 全周期 全社会”。
3月22日,《中华肿瘤杂志》发表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文章,公布2016年中国恶性肿瘤流行数据,首次提供各省主要癌谱流行情况。数据表明,山东省主要恶性肿瘤发病例数顺位前五分别是:肺癌、胃癌、肝癌、结直肠癌、食道癌。
2016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5种主要恶性肿瘤发病例数顺位(图中数字代表各癌种在对应省份的发病例数顺位)。图片来源:中华肿瘤杂志
由于全国数据收集、整理和核查等需要时间,癌症数据报告通常有一定延后。截至2019年8月31日,国家癌症中心共收到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682个登记处提交的2016年肿瘤登记资料,其中地级及以上城市251个,县和县级市431个,以估计2016年中国恶性肿瘤流行特征。
吸烟是肺癌的主要风险因素
从发病例数看,肺癌位居我国恶性肿瘤发病首位,2016年,我国肺癌新发病例约82.81万,是排名第2位的结直肠癌(40.8万例)的2倍。胃癌、肝癌、女性乳腺癌分别位列第3—5名,发病率均超过30万例。
前5位恶性肿瘤发病约占全部新发病例的57.27%。排在第6—10位的为食管癌、甲状腺癌、子宫颈癌、脑肿瘤、胰腺癌,发病数均超10万例。消化道肿瘤如食管癌、胃癌和肝癌尽管当前仍然处于较高的发病率水平,但是已经显示出快速下降的趋势。
来源:视觉中国
不同省份、性别癌症发病率差异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在气候、环境、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高发癌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肿瘤一科主任刘喆说,例如胃癌发病率在甘肃省和青海省恶性肿瘤中排在首位,“除遗传因素外,胃癌及食管癌的发生主要与饮食习惯有关,比如暴饮暴食、食物较硬、生冷饮食、辛辣刺激类食物、腌制类食物等,容易刺激胃黏膜或食管黏膜,导致上皮细胞发生不可逆的突变,最终发展为癌症。”
不同性别癌症发病率也存在一定差异。报告指出,男性发病首位为肺癌,其次为肝癌、胃癌、结直肠癌和食管癌等;女性发病首位为乳腺癌,其次为肺癌、结直肠癌、甲状腺癌和胃癌等。近10年来,女性人群甲状腺癌的发病每年增幅超过20%,可能与当前恶性肿瘤诊疗水平和居民健康意识提高有关。但是,甲状腺癌的死亡率在过去10年来维持较低的增幅,每年增幅约1.6%,说明当前的发病增加可能与过度诊断有关。
肿瘤登记体系覆盖14.07亿人口
据人民网报道,目前全国相继建设了24个省级癌症中心,100余家市级癌症中心/肿瘤医院,已基本建成以国家癌症中心为主导,省级癌症中心为主体,市县级专科为基础的全国癌症防治网络体系,显著降低了癌症患者的死亡率。
“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癌症年发病406万例,患者五年生存率达到40.5%,而10年前这一数字仅仅是30.9%,增加了将近10个百分点。”国家癌症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赫捷院士表示,这说明10年间中国在癌症的诊断治疗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
根据相关规划,下一步要把癌症患者的五年生存率提高到46%左右。当前,中国已建成全球覆盖人口最多的肿瘤登记体系,全国肿瘤登记项目点覆盖区县2806个,覆盖14.07亿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99.8%;遴选确定了1145个国家级肿瘤登记点,数据质量和规范程度不断提高。
来源:视觉中国
1.8亿人次接受免费癌症筛查服务
目前的技术手段可以早期发现大部分常见癌症,如使用胃肠镜可以发现消化道肿瘤,低剂量螺旋CT可以发现肺癌,超声结合钼靶可以发现乳腺癌。
针对癌症症状出现前的潜在疾患,采取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措施,是可以阻止或减缓疾病的发展,尽早恢复健康的。
截至2022年底,中央财政转移支付项目覆盖全国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完成1.8亿人次免费癌症筛查服务。
近年来,国家癌症中心一方面积极开展癌症相关疫苗的研发,推进肿瘤相关疫苗的接种,包括开展HPV疫苗的国产化研发工作,在地方积极推进HPV疫苗和乙肝疫苗的配套接入,从源头上预防肿瘤的发生。
来源:视觉中国
与癌症相关的因素有哪些?
一些因素已经被证实可以增加患癌的几率,这些因素包括一些人为可控制的因素,比如暴露于特定的化学物质,以及不佳的行为方式,但也有我们无法控制的因素,比如年龄和家族史。
生活中常见的和癌症相关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年龄:癌症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同时,年龄增长是癌症的重要危险因素,总体而言,癌症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稳步上升。
烟草使用:吸烟是癌症和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使用烟草制品或经常暴露于烟草烟雾的环境都会使患癌的风险增加。
酒精使用:饮酒会增加口腔癌、喉癌、食道癌、肝癌、乳腺癌等的发生风险。喝得越多,风险就越高。如果同时吸烟饮酒,风险会更高。
饮食:新鲜蔬菜水果、膳食纤维、钙等的摄入不足,或红肉、加工肉类制品、腌制食品等的摄入过多,这些饮食习惯与癌症风险增高有关。
肥胖:肥胖人群罹患乳腺癌、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食道癌、胰腺癌等的风险可能会增加。
紫外线照射:暴露于紫外线会导致皮肤过早老化,并可能导致皮肤癌。
来源:视觉中国
常见关于癌症的误区
对于普通民众应从科普开始,提高肿瘤核心知识知晓度,筑起防癌抗癌第一道防线。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关于癌症的误区:
误区1:食用蓝莓、甜菜根、西兰花、大蒜、绿茶等“超级食物”有助于防癌抗癌
药物治疗要发挥效用,需要一定的浓度。任何蔬菜或水果,要起到抗癌的作用,食用的剂量是远远不够的,对于提升抗癌的效果也是有限的。我们提倡合理膳食,新鲜蔬菜水果可预防肿瘤,但不能抗击肿瘤。
误区2:家人得癌症,我也有可能得癌症;家人没得过癌症,我也不会得癌症
肿瘤真正跟遗传有相关的仅占比10%左右,以胃癌为例,约有10%的患者得癌跟遗传有一定关系。所以,家人父母得癌,孩子就会得癌,这是不科学的。
同时,患肿瘤存在一定的“家族集聚性”,比如某一户家庭患癌的人特别多,这与患者和家属共同的生活习惯、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等有关系。
如果直系亲属中连续出现两个以上的肿瘤患者,那就要格外小心,需要及时进行相关肿瘤筛查及防癌体检。
误区3:吃得差一点,能饿死肿瘤细胞
不少病人都有这样的想法:摄入食物营养太丰富,可能会引起肿瘤的生长。这是绝对错误的。抗肿瘤治疗会消耗体能,对于肿瘤患者而言,必须要养成合理健康的膳食习惯,也要增强营养食物的摄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只有这样才能耐受肿瘤治疗,促进康复,改善预后。
误区4:在癌症治疗上,价格越高的药物治疗效果越好
治疗效果和药价没有关系。适合的药物治疗适合的疾病,这才是最重要的。精准治疗需要精准诊断,医生才能为患者选择精准的药物来进行治疗,而不是以药价来衡量。
来源:视觉中国
科学防癌应该这样做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30%~50%的癌症是可以得到预防的。
据中国疾控,可改变的危险因素是我们抗癌防癌的关键点,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注意这些生活习惯。
科学防癌抗癌,可以这样做:
戒烟!戒烟!戒烟!
烟草使用是最为重要的致癌危险因素,造成约22%的癌症死亡。烟草烟雾中含有大量的致癌物质。吸烟时间越早、吸烟量越多,风险就越大。吸烟者应尽早戒烟,不吸烟者也要注意不要吸入二手烟、三手烟。
多果蔬,不饮酒
对于不吸烟人群,最重要的癌症可改变影响因素是体重、饮食和运动。平时饮食上要注意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适量吃坚果,不吃霉变食物,不吃或少吃腌制及熏烤食物。不饮酒最好,如饮酒,应限量,切忌酗酒。
多运动,控体重
“管住嘴、迈开腿”是控制体重的两个重要方法。规律的身体活动不仅帮助我们维持健康体重,降低患癌风险,同时还能降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建议进行每天30分钟、每周150分钟的中等强度的身体活动。运动方式以有氧运动为主,同时结合抗阻力、关节柔韧性、身体平衡和协调性活动,也要注意安全,量力而行。
别忽视情绪的影响
心理因素也是影响癌症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多愁善感、谨小慎微、情绪抑郁,如不善于自我开解就会带来负面影响。让自己保持乐观、开朗、平和的心态也很重要。
重视体检
早发现、早治疗,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注意身体的微小变化,如大、小便习惯改变、反复的出血、身体的肿块、吞咽困难、持续的咳嗽或声音嘶哑等,及时就医。还要定期选择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健康体检,积极完成每一项身体检查,及早发现身体的不良因素,尽早干预。
(海报新闻编辑 陈凤祁 综合自新华网、人民网、健康中国、海报新闻等)
本文来自【海报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