嗳气好多年 癌症分期(嗳气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2023-10-28 10:59:56
肿瘤网 > 肿瘤治疗方法 > 嗳气好多年 癌症分期(嗳气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嗳气好多年 癌症分期,以及嗳气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人到中年,一定要做一次胃镜!网传的“胃癌早期”信号其实不早了

作者:张泽菁 来源:胃肠病

据2018年国家癌症中心的数据,每年约有40万人死于胃癌,几乎每分钟就有一个。

胃癌是发生于胃黏膜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居第二位。

50岁后是胃癌的高发年龄段,所以,在40岁左右进行胃癌筛查,是发现早期胃癌的最佳时机。

这个时机稍纵即逝,一旦错过,将抱憾终生。

先来看两个病例

案例一:

张先生,42岁,职员,无任何消化道症状,单位例行体检,发现胃体一处几毫米的粘膜改变(下图黄圈处)。

病理证实: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早期癌)。

因为是极早癌,内镜下切除术,完全就能够根治。这是张先生不幸中的万幸。目前张先生早已康复,只需要定期胃镜复查即可,几乎不会影响他的自然寿命。

案例二:

王女士,女,53岁,银行职员,因“消化不良”就诊,在医生苦口婆心的劝说下,不情愿地做了胃镜。

胃底发现几处直径约0.5cmx0.3cm不等的糜烂灶,病理结果显示:印戒细胞癌。这是胃癌中之首恶,隐蔽、狡诈、凶险!

虽然经历了痛苦的治疗过程,也几乎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最终,王女士还是离开了心爱的丈夫和女儿,于半年后撒手人寰!

胃癌虽然可怕,但早期胃癌是完全可以根治的。

李兆申院士曾说:“早期胃癌九生一死,晚期胃癌九死一生”。

且不说治疗费用非常低廉,一般可以通过胃镜就能彻底切除病灶,不必承受晚期胃癌的开刀、化疗的痛苦。

身体不会告诉你得了胃癌

网传那些所谓的胃癌早期信号,其实不是“早期”!

胃癌早期症状非常隐匿,也就是说,胃癌的早期症状,就是没有症状。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本人,很难从症状体征上判断出来;

在较早期,或许会有一些不特异的症状,比如腹胀、纳差、反酸、烧心、嗳气、打嗝、胃痛等,大多与普通胃病极为相似,所以往往会当成一般的小毛病简单处理,或者干脆不予理睬。

到了进展期或晚期,才有比较明显的症状,比如消瘦、贫血、纳呆、包块、呕血、腹痛、黑便等。

我们几乎所有的人都曾有过中上腹不适的经历,通常这是“胃病”在作怪。有时这种不适是由胃炎、胃溃疡引起,有时是胃运动或者功能障碍的一种表现的。

所以,也不要一不舒服,就草木皆兵。一般而言,大多数不适的背后没有重大的器质性病变。

可惜的是,如前所述,胃癌早期也往往无症状或者仅有上腹部不适的症状,与良性疾病表现相似,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使得目前大多数患者错过了诊治胃癌的最佳时机,待到胃癌向身体发出明确的信号时已经到了疾病的进展期。

出现这些症状时,可能胃癌已经来敲门!

1. 明显消瘦、贫血

2. 嗳气、腹胀、食欲减退

3. 呕血、黑便、大便潜血阳性

4. 腹部出现固定的包块

5. 疼痛性质的改变

上述5种情况在一个病人身上不一定同时存在,只要出现其中之一,特别是出现在40岁以上的男性身上,都要高度警惕,及时到医院进行必要的检查。

验血能查出胃癌吗

验血时除了常规生化检查外,还可以查肿瘤标志物。所谓肿瘤标志物是指在肿瘤发生和增殖的过程中,由肿瘤细胞合成、释放或者是机体对肿瘤细胞反应而产生的一类物质。

当机体发生肿瘤时,血液、细胞、组织或体液中的某些肿瘤标志物就可能会相应的升高。应当指出的是肿瘤标志物升高并不意味着已经发生肿瘤,在一些正常人或者患有良性疾病的人群中也会升高。

此外,多数胃癌患者的肿瘤标志物并不升高。

因此单凭肿瘤标志物检测判断是否发生肿瘤是极为不可靠的。

胃镜+病理活检,是发现早癌的首选利器

临床上有多种方法用于胃癌的诊断,常用的筛查方法包括:

胃镜、胃肠钡餐X线造影、CT检查、胃蛋白酶原(PG)检测、血清胃泌素17(G-17)检测等。

胃镜联合活检病理组织学检查是目前确诊胃癌的首选方式。

胃癌发生部位的胃黏膜会发生改变,表现为隆起或者凹陷,有时有溃疡形成,在胃镜下能够被发现。

我国大多数区县级医院都配备了先进的电子胃肠镜系统,具备染色、放大、超声等功能,内镜医生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大多数胃粘膜病变和早期胃癌都能够被发现。

胃镜可以直观的观察胃内病变的形态,病理组织学检查能够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两者结合对胃癌的确诊率达98%以上。

更重要的是,胃镜结合染色检查能更多的发现早期胃癌。

早期的胃癌不仅能够通过胃镜进发现,甚至可以通过它进行切除。病灶大小于等于2 cm、无合并溃疡的分化型黏膜内癌,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可通过胃镜进行切除。

目前有无痛胃镜项目可供选择,打一针,睡一觉,检查就完成了,丝毫不会感到痛苦。

胃肠钡餐X线造影对于浸润型胃癌有独特的诊断价值,适合于不愿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

胃蛋白酶原(PG)检测、血清胃泌素17(G-17)检测在2017年共识中,被列为一线筛查手段,尤其适用于拒绝胃镜和不适宜胃镜的人群。

由于敏感性差,CT一般不用于发现和诊断胃癌。

同样道理,B超也不用于诊断胃癌。

哪些人需要立即胃镜筛查

符合以下第1条和第2~6中任一条就属于高风险人群,建议作为筛查对象:

1. 年龄>40岁,男女不限;

2. 胃癌高发地区人群;

3. H.Pylori感染者且有消化道症状者;

4. 患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胃癌前疾病;

5. 胃癌患者一级亲属;

6. 存在胃癌其他高危因素(高盐、腌制饮食、吸烟、有害物质接触、重度饮酒等)。

7. 消化道其他肿瘤患者。

得了胃癌,能治愈吗

在我国,胃癌的治愈率平均为30%左右,在癌症中并不是特别低。

具体到个人,主要与发现早晚、胃癌TNM分期有直接关系。

从种类上看,远端胃癌比近端胃癌的治愈率更高些,前者指靠近幽门等部位的癌症,后者指靠近贲门、胃体等地方的癌症。

印戒细胞癌因更隐匿,且较易发生转移,治愈率较低。

确诊胃癌后,要树立战胜胃癌的信心,经过合理正确的治疗,胃癌完全有可能治愈。

早期胃癌的治愈率达到90%以上;

进展期胃癌亦有40~50%的5年存活率;

而晚期胃癌,只有不足10%的5年存活率。

所谓合理正确的治疗,是以手术治疗为主导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治疗模式除传统手术外,还包括腹腔镜手术,内镜治疗,化疗,放疗,免疫治疗,中医药治疗等等。

什么样的人容易患胃癌

有一些慢性的胃部的疾病,比如慢性的胃炎、慢性的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等。

根除幽门螺旋杆菌被认为是预防胃癌的关键因素。

有慢性胃病的人,要积极治疗并遵医嘱定期复查,尤其是腺瘤性息肉、萎缩伴有肠化、不典型增生者,定期复查非常重要。

还有以往有过胃切除病史的一些人群,风险比一般的人群要高。

事实上,胃癌它是一种与生活紧密相连的癌症。有一定的“家族聚集”现象,但是并不等于遗传,导致“家族聚集”的因素是生活习惯。

一起生活的人总有相似的生活习惯,在加上同样的生活环境,一起“中招”并不只是巧合。如果家里已经有人患病,应重新审视自己平时的生活,是否“遗传”了相关的不良习惯。

胃癌,也是吃出来的癌症。

长期吸烟喝酒、喜欢吃油炸、烟熏、腌制食品,高油高盐、食物过烫、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都将对胃造成伤害,长此以往容易导致疾病。

胃癌的预防建议

为了保卫你的胃,建议大家:

多食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水果,蔬菜;

多食肉类,鱼类,豆制品和乳制品;

避免高盐饮食,少吃咸菜、油炸、加工肉类、烟薰和腌制食品,不吃霉变食物、隔夜剩菜。

及时根除幽门螺杆菌。

保持愉悦心情,避免亚历山大!

医界,创新医学教育平台和专业医生社区。公号ID:dr-link

我国第二大癌症,为啥许多人发现时已是晚期?

作者:黄兆伟(消化内科主治医师)

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胃癌占2015年全球癌症死亡原因的第四位。1包括我国在内的整个东亚地区都属于胃癌高发区,因此我国胃癌发病率也较高,尤其以40-60岁人群多见,男性高于女性。

根据2017年世界癌症研究机构(IARC)最新发布的《五大洲癌症发病率》数据显示,胃癌是我国的第二大癌症,男性患胃癌比例为40/10万,女性为20/10万。2

除了发病率较高外,胃癌更让人恐惧的往往是很多人发现时已经是晚期。所以,如何预防胃癌,如何在早期发现胃癌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

与胃癌相关的5个高危因素

一般来说,当我们搞清了致病原因,就容易做到避而远之。但很遗憾,胃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研究认为胃癌发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大致和以下几种因素相关性较大:

1、遗传

胃癌的发病有家族聚集倾向。患者直系亲属发病率高于常人2-4倍,研究者们认为这是由于某些遗传因素使得易感者在同样的生活环境条件下更容易致癌。

2、环境

不同国家和地区发病率有明显差异。

在国外研究中发现,二战后从日本(东亚,胃癌高发区)移民美国(北美,胃癌低发区)的人群中,第一代人胃癌发病率和日本本土居民相似,第二代就有明显下降,第三代胃癌发病率已经和美国当地居民相似,提示胃癌发病和环境因素相关,其中最主要的是饮食因素。

很多味美的食品中含有致癌物或癌前物质:腌制食品中存在大量亚硝酸盐,而人类胃液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和胃癌发病率呈正相关;油炸食品在高温加热过程中产生多环芳烃;熏制的鱼肉含较多3,4-苯并芘;霉变的食物含较多真菌毒素。

以上这些名字拗口的玩意儿在体内代谢转化,可以和亚硝基化合物起协同致癌作用。

另外,高盐、低蛋白饮食,缺乏新鲜蔬菜和水果,都可能增加发生胃癌的风险。吸烟一定程度上可能增加胃癌的发病危险性,但尚未发现饮酒和胃癌之间的明显相关性。

3、感染

幽门螺杆菌(Hp)是世界卫生组织列出的Ⅰ类致癌物,胃癌发病率与Hp感染率正相关。Hp主要造成基因损伤和突变,诱导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同时削弱胃清除亚硝酸盐和氧自由基的能力,从而增加胃癌的风险。

4、基因改变

人体细胞的增殖和凋亡都受到众多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调控。基因异常、缺失、错位及表达水平高低变化都会影响胃癌发生的危险程度和发生胃癌后疾病的恶性程度。

5、癌前期变化

说到胃癌,必须提到一个概念叫“癌前期变化”,指的是具有较强恶变倾向的病变,包括癌前期状态和癌前期病变。这些概念在胃镜检查报告单上能经常看到。

其中,癌前期状态属于临床诊断概念,包括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胃溃疡、手术后胃等;癌前期病变属于病理诊断概念,包括上皮内瘤变、肠化生等。

癌前期变化并非一定会进展为癌,但它相比没有这些病变的正常人群,发生恶变的几率要更高。拿汽车轮胎举个例子,有划痕的轮胎,爆胎的风险肯定比外形完好的轮胎要高,但也不是说有划痕的轮胎就一定会爆,外形完好的轮胎就一定能用到寿终正寝,只是发生意外的概率不同罢了。

当然这些癌前期变化还是需要引起足够的注意,如果诊断报告上出现了这些字眼,那么就需要提高重视,遵从医嘱进行定期的复查和治疗,避免出现难以收拾的结局。

早期胃癌的确不易发现

胃癌可以分为早期胃癌和进展期胃癌,其症状和疾病进展密切相关。早期胃癌的病变仅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因此大多数没有症状,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会出现上腹不适、反酸嗳气、早饱等非特异性消化不良症状,而且时隐时现,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很难引起足够的重视,也很容易和其他疾病混淆。因此早期胃癌的患者,大多数是在例行健康体检时发现。

一旦疾病发展到进展期,一些较明显的症状就会出现,多数患者也是因为这些症状而就诊,最常见的是上腹疼痛,还会伴有进行性加重的食欲减退和消瘦,呕血、黑便,还有部分患者会出现幽门梗阻、穿孔等并发症和肿瘤转移的相关症状。(从这看来,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亮倒很像是死于胃癌,进食量少、消瘦、动辄大口吐血,是不是挺符合的?)

内镜检查可以筛查早期胃癌

诊断胃癌最可靠的方法,是内镜检查和活检病理,大多数没有症状的早期胃癌,诊断几乎完全依赖内镜,而CT和磁共振可以用于判断胃癌的范围、侵犯深度以及和周围脏器的关系,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我们的邻国日本同样是胃癌高发国家,但日本在胃癌诊断和治疗上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甚至绝大多数医院的胃镜也是日本品牌“富士”和“奥林巴斯”的)——最关键的就在于把握住了早期诊断这一环,这和他们举国推广胃镜筛查不无关系。

据报道,日本每年完成胃镜检查约1500万例,相对1.3亿的人口基数,这个比例已经相当可观,因此能够做到早期胃癌诊断率达到惊人的50%-70%。相比之下,我国胃镜检查尤其是中老年人群的筛查普及度还不令人满意,很多人对胃镜检查的重要性没有足够认识——因为惧怕检查时的不适而排斥做胃镜,往往就错过了发现隐患的最佳时机。殊不知胃镜可怕,但胃癌更可怕。

胃癌确诊时的分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疾病的预后,再高明的医生,再精湛的手术技艺,也比不上肿瘤的早期发现。

预防胃癌,要从这3方面下手

说了这么多,恐怕大家最关心的还是怎样防范胃癌的发生,或者能够尽早识别可能出现的症状,以便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本文开头已经说过胃癌相关性较大的几种因素。其中,对于遗传和基因改变我们无能为力,但其他致病因素还是可以人为干预的。

    从生活习惯角度来看,注意饮食卫生,避免不新鲜和霉变的食物,以减少摄入可能的致癌物质;不要吸烟;饮食上不要吃得太咸,尽量少吃腌制、熏制和油炸食品;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抗氧化的维生素如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β-胡萝卜素,绿茶中的茶多酚等都具有一定防癌作用,富含这些营养物质的食物也可以适当增加摄入。

    从疾病角度来看,明确有萎缩性胃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胃溃疡、胃手术史的人群,如果近来疼痛强度、性质、发作时间有改变,原来有效的药物变得效果不佳的慢性胃病患者,有黑便、消瘦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直系亲属有胃癌史的人群,都需要提高重视,密切随访,以便及时治疗。对于有胃基础疾病又发现幽门螺旋杆菌(Hp)阳性的患者,应该视情况考虑根治Hp。

    从预防筛查角度来看,40岁以上人群,每1-2年应该进行胃镜检查1次。鉴于胃癌有逐步年轻化的趋势,即便是40岁以下的人群,如果涉及到较多的上述危险因素或有反复胃部不适,也应该尽早接受胃镜检查,不要讳疾忌医或自欺欺人。

    参考文献

    1、世界卫生组织,
    http://www.who.int/mediacentre/factsheets/fs297/zh/

    2、世界癌症研究机构,Launch of Cancer Incidence in Five Continents, Volume XI: electronic version.
    http://ci5.iarc.fr/CI5-XI/Default.aspx

    图片来源:123RF图库

    版权声明:本文为春雨医生原创稿件,版权归属春雨医生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授权与合作事宜请联系

作者:piikee | 分类:肿瘤治疗方法 | 浏览:39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