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癌症排名前十癌症之王,以及癌症与肿瘤的区别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乳房,是女性重要的第二特征,它既是生命的哺育者,也可能是生命的“摧毁者”。
2022年1月6日,世界卫生组织(WHO)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发布了《IARC Biennial Report 2020-2021(双年度报告2020-2021)》,数据显示,乳腺癌全球每年新增发病226万例,已经超过肺癌,成为全球第一大癌!
一、乳腺癌高发,5个“帮凶”提前了解作为女性健康的第一杀手,乳腺癌也有自己的“偏爱”,目前认为乳腺癌与下列因素有关:
激素作用。乳腺是多种内分泌激素的靶器官,其中雌酮及雌二醇对乳腺癌的发病有直接关系。
遗传。一级女性亲属中有乳腺癌病史者的发病危险性是普通人群的2~3倍。
月经婚育,月经初潮年龄早、绝经年龄晚、未育、初次足月产年龄较大及未进行母乳喂养者发病率增加。
乳腺良性疾病。研究认为,乳腺小叶有上皮高度增生或不典型增生可能与本病发生有关。
饮食与营养。营养过剩、肥胖和高脂肪饮食可加强或延长雌激素对乳腺上皮细胞的刺激,从而增加发病机会。
环境和生活方式。如北美、北欧地区乳腺癌发病率约为亚、非、拉美地区的4倍。
对抗乳腺癌,“早”字当头!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始终是科学防治乳腺癌的最佳手段。
健康女性除日常保健和定期体检外,筛查遗传易感基因也是重要的预防策略,可以根据检测结果提前了解患癌风险、及时定制有效的管理措施。而已经确诊的乳腺癌患者,遵循精准诊疗流程也能获得长久的生存。
二、预防乳腺癌,基因检测帮大忙遗传是乳腺癌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BRCA基因就是一种典型的乳腺癌遗传易感基因。
研究表明,对于携带BRCA1及BRCA2基因突变的女性,其70岁时乳腺癌发病风险为40%-65%。此外,其他基因也可增加患癌风险,如PALB1,TP53,PTEN,STK11和CDH1。
因此,当怀疑自己可能携带乳腺癌遗传易感基因时,我们可以到专业医疗机构或乳腺癌专科门诊咨询,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通过基因检测进行风险筛查,并在专家建议下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目前对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携带者主要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加强监测:乳房自检、X光检查和乳腺磁共振成像
药物预防: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芳香化酶抑制剂和激素避孕
预防性乳房切除:罹患乳腺癌的高风险女性可选择预防性乳房切除(在没有癌症迹象的情况下,切除一个或两个乳腺)。若发现癌症除取出患病侧的乳腺外,也可将另一侧健康的乳腺取出,这称为对侧预防性乳房切除。但是,在做出任何手术决定之前,应进行专业的癌症风险评估和咨询。
预防性卵巢切除:携带遗传性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女性罹患乳腺癌、卵巢癌的风险高,如绝经前可以选择降低风险的卵巢切除术(在没有癌症迹象时切除两个卵巢)。同时通过降低人体产生的雌激素,可降低患乳腺癌的风险。 但是,在做出此决定之前应进行专业的癌症风险评估和咨询。
三、早期乳腺癌治愈率高,精准检测少走弯路确诊乳腺癌,不必太过恐慌,因为乳腺癌治愈率、10年/15年生存率都非常高,虽然被称为“第一杀手”,但也可以说是“最温柔的杀手”。
乳腺癌早期常表现为乳房肿块、乳头溢液、乳房皮肤异常、腋窝淋巴结肿大等症状,若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患者的10年生存率通常在95%以上。若确诊时已是晚期,虽然彻底治好的可能性不大,但依然可以通过积极的治疗减轻患者症状、控制疾病进展,也可实现长期“带瘤”生存。
无论是早期还是晚期,乳腺癌的治疗都离不开精准的分子分型检测,根据基因分型结果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如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
必须强调的是,准确的检测结果是精准治疗的前置条件,所以患者需要提前做好功课,选择在院内病理科或合规的医学检验机构内,采用经过药监局批准的基因检测产品进行检测,从而选择合规药物治疗。因为,获批的检测和药物是经过科学严谨的临床试验验证的,检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均有保障。
四、已上市乳腺癌治疗药物及对应检测若目前已获批药物无法满足治疗需求,患者想尝试更多的靶向或免疫治疗治疗方案,优先推荐参加注册临床试验(国内临床试验的查询网址:
http://www.chictr.org.cn/searchproj.aspx,输入关键词查询)。
针对不同的乳腺癌类型,国内外已有多款药物及对应检测获批上市,患者可以获得有效的治疗。
HER2阳性乳腺癌
曲妥珠单抗是第一种被批准的靶向HER2的乳腺癌治疗药物,此后,许多靶向HER2的乳腺癌治疗药物获批上市,包括帕妥珠单抗,曲妥珠单抗-美坦新偶联物等等。使用这些靶向药物前,需要对患者进行HER-2基因扩增水平的检测,相应地,我国也有多款HER-2扩增检测试剂盒产品获批上市,为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提供准确的诊断。
PIK3CA突变乳腺癌
2019年,FDA批准了PI3K抑制剂阿培利司(商品名Piqray,诺华公司研发)用于内分泌治疗进展后发生PIK3CA突变(约40%的患者)的晚期或转移性HR阳性/HER2阴性乳腺癌。
目前国内尚未获批上市,但是,国内已有多款PIK3CA基因突变检测试剂盒获批上市。
BRCA突变乳腺癌
研究表明,约5%-10%的乳腺癌患者是BRCA基因突变携带者,这些患者可以从PARP抑制剂的治疗中获益。目前,奥拉帕利和他拉唑帕利已被FDA批准用于治疗BRCA1/2突变乳腺癌。虽然国内批准上市的PARP抑制剂尚未获批乳腺癌的适应症。但BRCA基因突变检测试剂盒已在国内获批上市。
随着医疗科技不断进步,我们拥有了更多对抗乳腺癌的“武器”,治疗方案越来越多、治疗效果越来越好,全球第一大癌正逐渐步入“慢病化管理时代”,通过合理的筛查预防和精准化的诊疗,实现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下降的目标指日可待。
4月15日-21日,是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主题是“癌症防治,全面行动——全人群全周期 全社会”。今天(4月15日)上午,健康杭州癌症防治行动之肿瘤防治宣传周系列活动启动,发布了杭州最新癌谱数据。
杭州最新癌谱数据发布
男女发病第一位均为肺癌
40岁后发病率逐年增高
2022年杭州市户籍人口恶性肿瘤报告发病数前5位的是:肺癌、甲状腺癌、女性乳腺癌、结直肠癌和前列腺癌。
男性前5位:肺癌、结直肠癌、前列腺癌、甲状腺癌和胃癌;
女性前5位:肺癌、甲状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和胃癌。
2022年杭州市户籍人口恶性肿瘤报告发病率为526.97/10万;男性534.56/10万,女性519.58/10万,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主城区发病率为534.58/10万,郊县发病率为488.15/10万。
恶性肿瘤报告发病率总体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0-39岁年龄段发病率处于较低水平,40以上岁年龄组快递升高,80以上岁年龄组达到最高,85岁以上年龄组发病率有所下降。60岁以上人群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主城区和郊县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
杭州市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钱新宇说,早期肺癌没有明显的症状,因此很难通过表面症状被及早发现。但肺癌的早期筛查却是切实可行的——使用低剂量螺旋CT进行肺癌筛查可以极大地提高早期发现和治疗肺癌的机会。
建议40岁以上、有吸烟史、肺癌家族史等高危人群,每年进行一次低剂量CT检查。
浙江发布八年来肿瘤数据:
甲状腺癌发病率增倍余
肺癌持续第一
4月14日,浙江省肿瘤防治办公室发布最新肿瘤数据显示,近八年,肺癌发病率、死亡率持续排在第一位,甲状腺癌发病率增长近1.4倍,增幅最大;癌症发病率在35岁后快速上升。
据了解,2022年,浙江省肿瘤登记地区癌症发病率为473.84/10万,癌症死亡率为184.95/10万。
发病率、死亡率前10位癌谱出炉
肺癌死亡率男女均排首位
数据显示,2022年,浙江省肿瘤登记地区癌症发病前10位,依次为肺癌、甲状腺癌、女性乳腺癌、结直肠癌、胃癌、前列腺癌、肝癌、宫颈癌、淋巴瘤和脑肿瘤。前10位癌症占全部癌症的78.98%,男性发病第1位为肺癌,女性发病第1位为甲状腺癌。
死亡率前10位,依次为肺癌、肝癌、胃癌、结直肠癌、胰腺癌、食管癌、前列腺癌、女性乳腺癌、淋巴瘤和白血病。前10位癌症占全部癌症死亡的82.49%。男女性癌症死亡排名第1位的都是肺癌。
35岁以后癌症发病率快速上升
在癌症的年龄构成上,癌症发病率在0-34岁年龄段时处于较低水平,35岁后快速上升,在80-84岁年龄组发病率达到最高水平,85岁及以上年龄组的发病率有所下降。死亡率在0-49岁年龄段处于较低水平,50岁以后快速上升,在85岁及以上年龄组死亡率达到最高。
首期《2015年浙江省肿瘤登记年报》发布于2016年,将之与最新发布的数据对比,可得出近八年的一些变化。
近八年,浙江省癌症发病率由321.46/10万增长至473.84/10万,增长率47.40%;死亡率由184.76/10万增长至184.95/10万,波动不大;发病率、死亡率最高的,每年都是肺癌,八年里发病率由57.63/10万增至108.75/10万,增长88.70%;增幅最大的癌种是甲状腺癌,发病率由27.53/10万增至65.90/10万,增长近1.4倍,从发病谱第5位升至第2位;肺癌、肝癌、胃癌死亡率分别下降2.97%、21.20%和17.00%。
综合:杭州网 杭州通客户端 记者 杨威通讯员 马华君 王屹峰、杭州市肿瘤医院
来源: 杭州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