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后期疼能植入式输液港输麻药不(癌症早期症状)

2023-10-30 10:19:37
肿瘤网 > 肿瘤治疗方法 > 癌症后期疼能植入式输液港输麻药不(癌症早期症状)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癌症后期疼能植入式输液港输麻药不,以及癌症早期症状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让癌无痛:盘点 3 种常见的镇痛治疗方式

“癌痛”——是大多数癌症患者都会面临的重大磨难之一。癌性疼痛,严重影响了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积极控制癌痛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随着时代与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积极治疗癌痛的意识在加强,越来越多的先进治疗方式也在不断涌现。


鞘内药物输注系统——精准中枢神经系统给药

鞘内药物输注系统(ITDD)是通过植入在患者体内的药物输注泵,将药物匀速持续输注至患者的蛛网膜下腔(位于脊椎和头颅内)。药物通过脑脊液(CSF)循环与脊髓中的神经受体相结合,从而达到镇痛目的。

自1979年Wang等首次将吗啡用于蛛网膜下腔控制疼痛以来,鞘内镇痛用于治疗慢性顽固性疼痛在全世界范围得到了广泛认可。

目前在中国,难治性癌痛是鞘内药物输注系统的主要临床应用领域。患者报告显示接受鞘内药物输注治疗后疼痛评分降低,有87%的患者将其生活质量评估为一般至优秀[1]。

相对于口服给药,鞘内给药具备以下优势:

剂量更小,只需 口服药的1/300 即可达到相同的镇痛效果;[1]

将药物直接送入脑脊液与靶点结合,阻止疼痛信号传导;

在血液循环中的药物浓度非常低

既可持续性缓解疼痛,也可处理爆发痛;[2]

大多数人的副作用减少,如便秘和嗜睡。[2]

如果临床医生评估下来认为患者适合鞘内药物输注疗法,将会通过手术植入药物泵。一般需要经历以下5个步骤:

1. 术前评估(疼痛症状和心理评估)

2. 药物测试(预估疗效,决定是否植入)

3. 手术植入(微创手术)

专业医师会把药物灌注泵(PUMP)及其连接着的一根细而有弹性的导管二者都植入皮下,导管头端植入于椎体内的蛛网膜下腔,药物泵植入于腹部(或臀部)皮下。由于药物直接输送到中枢痛觉感受器,非常微小的药物剂量即可产生大剂量口服吗啡的镇痛效果。

4. 术后镇痛方案的调整

术后专业医师会通过逐渐上调药物输注系统的每日给药剂量及每次爆发痛时的给药剂量,并且逐渐较少直至停用口服或者外周静脉等途径的镇痛药物,最终达到理想的镇痛效果。

5. 术后随访密切监控(每3-6月左右更换一次泵内药物):

植入泵后的恢复时间通常为6-8周,初期患者可能会有一些不适和运动限制,在此期间需遵照医生的指示。几周后,可以尝试一些非高强度的活动,例如散步、骑自行车、观看球赛等。

现代鞘内泵的精密化设计,能够帮助临床医生更精确地控制给药速度和剂量,有利于增加患者的安全性。

微剂量给药(microdosing)、个人治疗管理遥控器(personal therapy manager, PTM)等技术的合并应用能延缓耐药性的发生,降低阿片类药物所需总量,减少阿片类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更有效地控制疼痛和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还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鞘内给药可以改善预后,它将继续在治疗慢性疼痛综合症中占据重要地位[3]。

适应症:

因药物毒性或镇痛效果不满意,无法耐受传统疼痛治疗,伴随有恶心、呕吐、便秘、嗜睡、呼吸抑制、尿潴留、瘙痒、眩晕等反应,严重到妨碍剂量增加;

经WHO三阶梯治疗后,仍持续疼痛症状,出现晚期癌症的顽固疼痛症状;

爆发痛难忍,药物或其他手段控制不佳。

麻醉类型:全身麻醉

手术时间:1-2小时

住院周期:4-6天,期间需要几次调试优化剂量,直到寻找到一个舒适的镇痛剂量,且无明显感染风险,即可出院

不良反应:一般较少,可能出现瘙痒、头疼、周围性水肿、耐药与肌阵挛、导管尖端肉芽肿等

//介入微创技术的出现,为癌性患者疼痛治疗提供了福音,被誉为“癌痛治疗第四阶梯”。那么,WHO的癌痛三阶梯治疗方案又是什么?临床上又有哪些其他镇痛治疗方式?

传统给药方式——癌症三阶梯止痛

198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就发布了“癌症三阶梯止痛法”,即非阿片类镇痛药、弱阿片类镇痛药和强阿片类镇痛药

而且,WHO指南在癌痛治疗中首先推荐口服给药[4]:因为口服比较方便,而且没有痛苦;没有地理位置限制,只需患者定时口服药物,使其在血液当中产生比较稳定的药物浓度,来控制疼痛。而其他诸如肌肉、皮下或静脉注射等形式,会对身体有创伤,存在感染风险,并且伴有疼痛。

适应症:肿瘤直接引起的疼痛、癌症诊断治疗引起的疼痛,基本涵盖各种轻、中、重度癌痛

不良反应主要包括便秘、恶心、呕吐、嗜睡、瘙痒、头晕、尿潴留、谵妄、认知障碍、呼吸抑制等

放疗——主要应对骨转移引起的疼痛

骨,是恶性肿瘤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是远端转移的好发部位。临床上大多数骨转移癌症患者都会感受到剧烈疼痛。癌性骨痛的早期多呈间歇性,后转为持续性,夜间疼痛更明显,运动劳累后可加剧,常伴有痛觉过敏。

放疗,目前已经被认为是治疗局部灶性骨转移疼痛的重要治疗方式之一,利用放射线抑制或杀伤肿瘤细胞阻止骨质破坏,提高成骨细胞活性,增加胶原蛋白合成形成新骨。

作为一种局部治疗,放疗相对来说会给周围脏器的损伤更少[5] 。

适应症:癌症骨转移及软组织浸润等引起较剧烈的疼痛[6]

不良反应:副反应不大

目前国内对于癌痛的治疗方式正在逐渐发展、完善,同时,全社会各层面开展的癌痛治疗观念的普及鼓励癌痛患者们“大胆说出自己的痛”,接受个体化疼痛治疗。疼痛管理的最佳目标是将疼痛缓解至可接受的生活质量水平,而非简单地降低疼痛评分,因此,“让患者舒适”才是我们所追求和努力的——让患者能睡个好觉,有好胃口,有良好的生活质量,能够积极地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早日恢复。

希望本文的癌痛治疗攻略能够帮到您!

感谢 蒋京伟医生 专业指导与审核

泰安市中医医院:介入微创输液港植入术,解除肿瘤患者置管困惑

近日,泰安市中医医院肿瘤血液科与介入诊疗科学科协作,为56岁的患者崔女士植入了输液港,彻底解除了患者长期化疗输液穿刺的困境。

患者卵巢癌术后需进行长期化疗,在泰安市中医医院肿瘤血液科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下,身体恢复良好。为了长期输液方便,肿瘤血液科主任宋萌萌和主治医师刘峰为患者植入了PICC管路,随着频繁使用,管路周围组织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窦道,渗液较多,只能拔除。患者每天的输液针穿刺非常痛苦和麻烦,科室便考虑为患者植入输液港。介入诊疗科(血管介入)会诊后,科室主任崔玉志详细了解患者病史和一般情况,决定尽快为其置港。隔天,介入团队在超声和DSA双重精确引导下,为患者进行了介入微创右侧颈内静脉入路胸部输液港植入。手术用时半小时,术后透视造影见导管头端位置及通畅度良好,赢得了患者的赞许。

输液港是什么?

输液港就是我们医学上说的PORT,PORT是为了减轻化疗药物对患者血管的刺激而置入人体内的输液港。它主要包括注射座、导管和蝶翼针。皮下植入注射座后,并连接插入中心静脉的导管而建立的长期血管通道,可以发挥类似港口的作用,故称“输液港”。

输液港适应症?

1.需要长期或重复给药;

2.可进行抽血、输血及血制品、营养药、输注抗生素(动脉、腹腔输液港不适用);

3.造影剂推注;

4.化疗药物的灌注。

谁更适合使用输液港?

1.80%用于癌症治疗:静脉化疗,营养支持治疗;

2.乳腺癌:60%的输液港用于乳腺癌的治疗;

3.淋巴瘤、白血病、卵巢癌、肺癌、结直肠癌。

输液港优点?

1.患者使用方便;

2.感染风险低;

3.皮下埋植;

4.操作简单;

5.可以洗浴及游泳;

6.不易被别人注意;

7.减少外渗;

8.维护简单;

9.减少穿刺次数;

10.保护血管;

11.使用期限长:最长10余年。

输液港置入过程?

首先患者要平卧于手术床上,局部消毒,铺好手术巾后,进行局部麻醉,我们只需要使用5-7ml,1%的利多卡因就够了。随后切开一个长约2-3cm的小口子。切好口子后,需要在颈部穿刺颈内静脉:成功穿刺到血管后,然后置入导丝、导管。下一步是将导管与港体连接,用一根钢针(隧道针)将颈部的导管牵引到胸部的小切口。接着就是一个简单的缝合关闭切口。如果患者不需要输液,只要将切口用无菌贴膜覆盖即可;如果患者需要输液,还要将输液针插入港体。最后在DSA透视下确认导管位置,手术大功告成!整个过程一般耗时30-60分钟左右。(通讯员:张男)

作者:piikee | 分类:肿瘤治疗方法 | 浏览:50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