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鼻咽癌脑转移能活几年,以及癌症病人脑转移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来源:刘之说
1.回顾指南,学习远处转移鼻咽癌的治疗策略我们先看2010年的NCCN指南中国版 头颈部肿瘤 鼻咽癌部分 给出的治疗推荐:
对于任何有远处转移的鼻咽癌,选择以铂类为基础的联合化疗,如果完全缓解,再考虑原发灶和颈部的根治性放疗或化/放疗。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转移灶不能达到完全缓解,评估为PR,后续是否做根治性放疗?对于存在远处转移的鼻咽癌患者,同步放化疗又是否优于单独根治性放疗呢?
我们再看2017年的头颈部肿瘤NCCN指南
对于远处转移的鼻咽癌,优先建议参加临床试验。
而对于远处转移比较局限,病灶小,或鼻咽或颈部病灶引起临床症状明显的可以直接做同步放化疗。
从临床偏好上来看,我们一般采用中间那条推荐:先做以铂类为基础的联合化疗,但具体的化疗周期数,化疗后疗效评价如何以后,再做原发灶和颈部的放疗(注意这里并没有说是根治性放疗),或者同步放化疗仍没有1类证据。
2.初诊远处转移的鼻咽癌做根治性放疗还有必要吗?以前我们认为一旦肿瘤发生转移就和不可治愈划了等号,但对于寡转移的转移并非没有希望治愈。根治性放疗在晚期鼻咽癌的综合治疗模式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很多报道放疗与转移性鼻咽癌OS的延长相关。下面我们通过几篇近两年的文献来看根治性放疗的必要性。
首先看2015年医科院肿瘤医院韩小慧教授等发表在《Medical Oncology》的文章
研究回顾性分析2005-2014年收治的41例远处转移鼻咽癌患者,均接受了以铂类为基础的联合化疗,之后对鼻咽+颈部病灶采用根治性放疗(大部分患者接受了70Gy以上处方剂量)±同步化疗。此外19例患者中还对转移灶给予局部治疗,中位随访时间25个月,中位生存时间31.2个月。1年OS 89.9%,2年OS 67.4%,3年OS 41.1%,5年OS 22.5%。5例患者存活时间为52个以上到101个月以上。这几例生存期长的患者共同特点是仅有一个转移灶,而且均接受了转移灶的局部治疗。(这些生存期远远超过转移性鼻咽癌生存期的既往报道数据)
本研究还发现了单发转移和多发转移的生存差异区别巨大。
由于本组患者绝大部分接受了70Gy以上的根治性处方剂量,所以无法对比不同放疗剂量之间OS的差异。
结论:鼻咽+颈部根治性放疗联合化疗对于初诊的鼻咽癌患者可能会提高生存期,尤其对于单发转移的选择性患者,可能会治愈的可能。
我们再看今年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的一篇SEER数据分析。研究分析了1988年-2012年确诊的远处转移鼻咽癌患者共679例,中位随访13个月。448例患者加收了放疗,231例仅做化疗。
我们看OS结果,放疗组显著优于未做放疗组。
研究结论:转移性鼻咽癌给予放疗与生存期延长相关。
3.放疗与转移性鼻咽癌OS提高有关,那不同的放疗剂量对OS的差异有多大?我们看今年发表在绿皮杂志上一项研究。
2004年-2013年共718例转移性鼻咽癌纳入研究,39%的患者仅接受了化疗,61%的患者接受了化疗+放疗。中位随访时间4.4年。
我们看OS,无论是全组患者,还是按照倾向评分匹配评分分析,都是化疗+放疗显著优于单纯化疗组。
我们再看无论是生存期超过1年,2年还是3年的患者,OS都是放疗+化疗优于单纯化疗。
我们再看处方剂量,给予根治性剂量放疗(70Gy以上)+化疗的患者预后组好,其次为50-69.9Gy放疗+化疗的患者。
而预后最差的是仅做化疗,30-49.9Gy放疗+化疗以及<30Gy放疗+化疗。这三条曲线基本交织在一起,没有统计学差异。
这提示我们,如患者可以耐受,尽量给予根治性放疗剂量70Gy以上,可以带来明显的生存获益。而低姑息的放疗剂量不能带来生存获益。这与医科院肿瘤医院给予根治性的放疗剂量不谋而合。
而且生存期超过10年以上的患者仅存在于放疗组中。
4.几点启示结合NCCN指南和最近的几篇重要代表性文献可以给我们的临床实践几点启示:
1.晚期转移性鼻咽癌并非不可治愈,单发转移较多发转移预后较好。如果转移灶非常局限,可以考虑直接同步放化疗(NCCN指南)。
2.对于晚期转移性鼻咽癌患者来说,从临床研究来看,在4-6个周期化疗之后,如果有效,后续可以给予根治性放疗。如患者可耐受,可以考虑给予根治性放疗剂量70Gy以上。
3.对于远处转移病灶, 在一线化疗以及根治性放疗之后,可以积极的给予局部治疗。
4.对于鼻咽癌的TNM分期,M分期没有进一步细分,为了体现精准医学的理念,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细分,如单发转移,多发转移,不同器官转移(骨、肺、肝预后不同),从而进一步明确预后,根据不同预后采用不同的治疗策略。
在脑组织中吸收肿瘤细胞来源外泌体的主要细胞类型是血管内皮细胞(红色)及其附近的小胶质细胞(绿色)。
近日,美国威尔·康奈尔医学院和纽约长老会医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乳腺癌、肺癌和其他癌症会利用一种名为CEMIP的蛋白质促进癌细胞向大脑扩散或转移,CEMIP有望成为预测、预防和治疗癌细胞脑转移的重点。相关论文发表在11月4日的《自然·细胞生物学》杂志上。
导致绝大多数癌症患者死亡的元凶,并不是最初形成的原发肿瘤,而是重要器官的转移性肿瘤,其中最致命同时也比较常见的就是脑转移。然而截至目前,科学家们尚未找到预测癌细胞转移的好方法,更别说预防或治疗了。
用脑转移的癌细胞产生的外泌体(绿色)处理脑组织中的大血管(红色),证明在大脑微环境中(蓝色),内皮细胞和血管周围的细胞会优先摄取肿瘤细胞来源的外泌体。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科学家们惊喜地发现,发生脑转移的人类乳腺癌和肺癌细胞会大量产生一种蛋白质——CEMIP。在这些癌细胞的“外泌体”(由细胞分泌的微小胶囊,可以在体内循环,并被其他细胞吸收)中,CEMIP的浓度特别高。相比之下,转移到骨骼和其他器官的癌细胞产生的CEMIP水平则较低。
随后,研究人员发现,原发性乳腺肿瘤和肺肿瘤中含有CEMIP的外泌体,主要会被构成大脑血管的内皮细胞和附近的小胶质细胞(大脑中的免疫细胞)所吸收,并引发这些细胞产生炎症分子。这些炎症分子反过来又支持了癌细胞的存活和发展,从而形成脑瘤。而在缺乏CEMIP的情况下,易发生脑转移的细胞在组织培养实验和动物模型中均无法正常地在脑组织中定植。“但即使敲除癌细胞中的CEMIP基因,通过外泌体提供CEMIP也能恢复脑组织的分子环境,从而让癌细胞在脑内定植。”第一作者、博士生Gonçalo Rodrigues说。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对300多名乳腺癌和肺癌患者的原发性和转移性肿瘤样本进行检查后发现,与骨或其他组织转移相关的原发肿瘤或无转移的原发肿瘤相比,与脑转移相关的原发肿瘤的CEMIP蛋白水平要高得多。因此,他们将原发性肿瘤中较高的CEMIP生成与脑转移的快速进展联系起来,而脑转移中较高的CEMIP水平也预示了患者较短的生存时间。
研究结果提示,肿瘤组织和外泌体中CEMIP的水平可能是脑转移风险的一种有用的生物标志物。“矛盾的是,由于治疗方法的改进和生存时间的延长,越来越多的肿瘤患者会发生脑转移。 因此,如果有一种工具能够识别出标准治疗后最容易发生脑转移的患者,那就太好了。”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David Lyden博士说,他是儿科心脏病学教授,也是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的儿科和细胞与发育生物学教授。
“我们的发现表明,阻断CEMIP可能是预防或治疗癌细胞脑转移的良好策略,监测原发性肿瘤的CEMIP水平可能将使我们首次实现对脑转移风险的预测。”Lyden博士最后总结道。
现在,研究人员正在开发CEMIP含量的诊断试剂盒以及治疗性的抗体,原则上我们可以通过阻断CEMIP延缓或预防脑转移。
原创编译:花花 审稿:三水 责编:张梦
期刊来源:《自然·细胞生物学》
期刊编号:1465-7392
原文链接:
https://news.weill.cornell.edu/news/2019/11/scientists-identify-protein-that-promotes-brain-metastasis
中文内容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版为准。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