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肺原位癌和癌症的区别,以及癌症转移到肺能活多久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肺原位癌通常指病变局限在支气管黏膜上皮层,没有突破基底层膜。也就是说癌细胞还没有向深层进行浸润,属于肺癌非常早期的阶段,在影像学上结节大小一般在1cm以下,患者也不会有任何症状,因此,不容易发现。
那么,发现肺原位癌属于幸运还是不幸呢?58岁的刘女士就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癌症治疗浩劫。7个月前,刘女士在我院体检时发现右肺上叶、中叶磨玻璃密度影,考虑原位腺癌,局部不能排除微浸润腺癌,建议6个月后复查。
看见检查单子上的癌症字样,刘女士非常害怕,同时对医生的态度非常不解,甚至觉得不负责任,为什么对癌症患者不立即展开治疗,而是观察半年?怀着复杂的心情离开医院,刘女士私下在手机上咨询了北京的一位专家,才放下心来。
原来肺原位癌在分期上属于0期的癌症,它的特点是生长非常缓慢,大部分人能保持10年内稳定,不会转移,因此短时间内对身体不会造成威胁。世界卫生组织(WHO)更是在2021年将原位肺腺癌从癌症的范畴中剔除,归为腺体前驱病变,相当于癌前病变。
但是,在治疗上,由于影像学判断存在一定的误差,到底是不是原位癌一定要手术后做病理检查才能最终确诊。因此,像刘女士这种情况,就要定期复查,密切观察病变的发展特点,一旦结节快速增大或有其他高危特征,就要立即治疗。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患者的心理负担特别重,如果已经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也可以手术切除。
半年后,刘女士去了另外一家医院做复查,行肺结节三维重建发现大小就之前未见明显变化,但结节内可见微血管流入增粗,诊断意见原位癌待排。感觉身体内安装了一个定时炸弹,任何危险因素都会引爆它,刘女士很难不去想它。
最终,为了结束提心吊胆的日子,刘女士来我院寻求手术治疗。在排除手术禁忌症后,我为其实施了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术后病理提示右肺上叶及中叶病变符合原位癌。
这里要告诉大家,肺原位腺癌,现在的准确叫法是癌前病变,手术将肿瘤与周围的部分正常肺组织切除后即可终身治愈,不会复发,不需要术后辅助治疗,大家也无需将自己当作癌症患者。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每个村里、每个小区都会遇到癌症病人,但他们查出癌症后的寿命差异很大,有些人几个月就没了,有些人却能再活十几年甚至几十年,90高龄的也经常见到。
我们举个例子,下面这位老爷子是个老烟民,抽了大半辈子旱烟,结果60岁那年出现频繁咳嗽、胸闷、痰中带血,去医院一检查CT,长肺癌了:
这是个右肺的中心型肺癌,是支气管黏膜常年受到烟草毒雾熏陶,长出一棵毒草,等它长到2厘米时,把支气管堵塞了(光圈内),引起阻塞性肺不张。
前面4张就是肺癌的CT片,光圈内是肿瘤和肺不张。
要说老爷子还算幸运,肺鳞癌相对转移慢,它被发现的时候还没有转移扩散,住院做了手术,是个中心型肺鳞癌。
现在已经5年多了,老爷子手术前就把烟戒了,还胖了不少。
有人说,得了癌症早期要积极治疗,能治好,晚期就别花钱了,治不好,人财两空,可以找好一点的民间中医开点偏方,花钱少,说不定活得更久。
真相是怎样呢?
我们先下面继续看几个病例,了解一下癌症的内幕知识,减少走弯路的风险。
实际上癌症病人的寿命有差异,主要是三个因素:癌症分期、癌细胞发展速度、治疗敏感度。
第一,癌症分期大部分癌症早期可以治愈,不会影响寿命。
这是一位中年女性,间断干咳,止咳药效果一般,胸部CT发现了两个恶性肺结节,左右肺各有一个,都是磨玻璃结节,形态不规则。
后来她分两次做了手术,病理是乳腺癌和浸润性肺腺癌,术后不需要其他治疗,现在已经好多年了。这个隐患及时解除,就不会影响她的寿命了。
像这样把癌细胞扼杀在早期,大多数不影响自然寿命。
注意:由于癌症早期常常无症状或者症状轻微,容易疏漏,建议有条件的中老年人,每1-2年做一次健康体检,尤其是胸部CT和腹部彩超(女性加一个乳腺彩超或者钼靶摄影)。
因为如果癌症拖到晚期才发现,往往就失去了治愈机会,寿命也大大缩短,甚至只有几个月。
这位女士也算幸运,发现右侧乳腺结节1年,逐渐增大,彩超和钼靶摄影提示乳腺癌,住院准备手术,结果手术前常规胸部检查又查出左侧肺癌(右图),早期,于是切除乳腺肿瘤后又转胸外科做了肺癌手术。
目前快3年了,很不错!
癌症病人有时候需要一点好运气!
有人喜欢戴护身符,有人喜欢收养小动物,有人喜欢放生,也许善心善意真能带来好运、规避霉运,毕竟天道循环、爱有轮回。
好,我们继续说下一个话题:
第二,癌细胞发展速度即使是同一种癌症,它的发展速度也不一样,有的人快,有的人慢,差别特别大。
这位老人83岁时查出肺癌(左图), 因为年纪太大,不想经受手术风险,就选择顺其自然了。
结果她是一个比较幸运的“懒癌”,今年已经八十八岁了,肿瘤长得很慢(右图)。
可惜这么缓慢的肺癌比较少,如果是年轻群体,发现这种不规则实性结节,还是应该尽早处理,因为恶性的实性结节往往进展较快。
比如这个病人就很快,也是肺腺癌,混合磨玻璃结节(左图),但是在短短10个月时间,从1.4厘米增大至3.4厘米。
这种快速增长的癌症,如果不及时发现和治疗,往往寿命会缩短。
第三,治疗敏感度即使都是晚期癌症,生存期也大不相同,有敏感治疗措施的都能延长寿命。
现在晚期肺癌治疗手段很多,各种靶向药物、免疫治疗、放化疗、消除治疗等等,对一些治疗敏感的类型可以大大延长生命。
这是一位中年女性,咳嗽胸闷,发现晚期肺腺癌,广泛胸膜转移,通过靶向治疗,目前已经两年半了,病灶一直稳定。
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给很多晚期癌症病人延续了生命,并且费用在逐步降低,医保目录也在不断扩增,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病人能承受这些费用。
上面这个病例已经给大家看过两次了,小细胞肺癌晚期的老烟民,通过放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目前已经三年半了。
晚期癌症,能找到敏感的治疗方法,就是一种幸运。
总结:癌症患者影响寿命的因素,除了上面主要的3点之外,病人的心态、营养状态等也是有影响的,乐观开朗的性格,科学的膳食调理可以从身心两方面提供强力支持,为战胜癌细胞助力!
最后还是那句话:愿早日攻克癌症!
我是影像科豪大夫,欢迎关注。
融媒体记者 凤凤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陈良安教授对2021WHO肺腺癌新分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解读。陈教授介绍,在过去的20年中,肺癌的诊断和治疗策略过程已经被几个突破性的发现所改变。小细胞肺癌(SCLC)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区分、从基因测序到标准化分子诊断的分子病理学发展,以及免疫治疗方面的突破,使大家更清晰地认识到,精准肿瘤组织学分类成为肺癌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石。
陈良安教授
2021年3月,WHO推出了肺腺癌新分类,该版本最大更新在于将肺原位腺癌剔除出肺恶性肿瘤的范畴,定义肺原位癌和腺瘤样不典型增生属于腺体前驱病变。陈教授介绍,与2015版相比,2021版将浸润前病变改为腺体前驱病变,而两者定义均为“异常细胞未突破基底膜”,尽管名称不同,却无本质变化。
难道只是个文字游戏?“原位癌”仍是原来的“原位癌”?其实也不尽然,陈教授介绍,2021版对于原位癌,细胞类型多为非黏液性,但很少为黏液性,核异型性不明显,细胞壁间隔增生是常见的,特别是在非黏液腺原位癌中,相关描述较2015版更为细致。2021版还强调了小标本细胞学对原位腺癌(AIS)诊断的局限性,需将手术切除的完整标本用于诊断等。
那原位癌到底是不是癌?陈教授表示,其实根据肺原位癌病理特征、生物学特征、驱动基因突变和其他基因表达特征、临床及影像特征以及其自然进程和异质性,可以认为原位癌是“温柔”的癌症。可动态随访,若手术切除,5年生存率可达100%,但如始终不予处理,AIS可进展为微浸润腺癌,甚至浸润性腺癌,降低患者的生存率。
可见,AIS虽不是癌,却也不可单纯地归为良性病变。陈教授表示,新分型下,临床医生更应谨慎思考和对待AIS的手术切除,如能规律随访,“静观其变”也无不可。另外,当今医疗技术飞速发展,微创、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新技术、理念,以及立体定向放疗、粒子束疗法等精准放疗手段未来也可能成为一种选择,期待更多的临床研究来证实。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及微信朋友圈,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