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癌怎么办_(恐癌症怎样消除)

2023-10-31 16:26:51
肿瘤网 > 肿瘤治疗方法 > 恐癌怎么办_(恐癌症怎样消除)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恐癌怎么办?,以及恐癌症怎样消除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得了癌症,我该怎么办?

作者:张雨雨

来源:医学界肿瘤频道

Part1:突如其来的噩耗

菲姐是我管过的病人,她爱打扮,衣着服饰格外讲究,三十五岁,事业有成,夫妻和睦,人生如此完美,谁又会想到,天降大难。

菲姐在驾车回家的路上,一辆轿车迎面撞来。

好在菲姐并无大碍,只是右侧胸部隐隐有些痛,在老公的陪同下到我们医院拍了胸部CT,没有肋骨骨折,没有血气胸,但是却意外地发现了右侧乳腺有一三公分大的结节。

这是什么东西?是良性还是恶性。

菲姐立刻重视起来,于是住院做进一步检查,通过穿刺活检,明确为乳腺癌……

现在,菲姐已经接受了手术治疗,目前在我们科已经进行了四个周期的术后化疗。

菲姐的经历告诉我们世事无常,噩耗往往突如其来

现在肿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一是因为环境污染,二是各种检查设备越来越先进,肿瘤的确诊率越来越高。但令人遗憾的是,更多的肿瘤患者被发现的时候往往已是中晚期,没有人天生就得肿瘤,从这点来说,肿瘤又像是天外来客,出其不意。

在我管过的病人里面,菲姐是车祸意外发现的,还有的因为鱼刺卡在了食道,当医生通过胃镜试图取出鱼刺的时候,意外地发现了食管癌的存在。

有一对夫妻,丈夫因为咳嗽到医院一做检查发现是晚期肺癌,妻子没有咳嗽,但被丈夫的经历吓到了,于是也照了张胸片,竟也意外地发现了肺部肿块……

数不清的案例,只能用五个字来形容,万万没想到

面对突如其来的噩耗,病人一开始往往无法接受,就像菲姐,车祸之前,她没有任何不适,她没有乳腺癌的家族史,没有隆胸史。

没有任何心理准备,试问,谁又能承受了这样的打击?

确诊肿瘤了怎么办?行医八年,这是病人问我最多的话。

每次看门诊或是查房,都会有很多未确诊的患者找到我,他们惊慌失措,内心承受着巨大压力。

Part2:医生应该怎么做

作为医生,首先我们要能理解患者。

当你的面前坐着一个确诊肿瘤的病人,当他为了活命,满世界地寻找灵丹妙药,他一次次打开百度,寻找传说中的偏方,他踏遍那些人烟罕至的地方,只为更好地活着。

他们以为条条大道通罗马,在求生的道路上,他们迷惘,悲痛,焦虑,困惑。

这个时候,谁能帮助他们?只有医生。

我们的一句话,甚至可能决定病人的生死。

三年前,一个来自农村的女患者找到我,她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预约挂号,来的时候已经快到中午,挂号处不给挂号,朴实的患者找到我,差点给跪下了,一直在解释路上堵车。

即便一个上午没有停下来,即便累的腰酸背痛,但我还是选择加号。

肿瘤病人和其他病人不同,初次就诊,你让他们保持平静,那根本不可能。

到目前为止,没有一种有效的手段可以根治恶性肿瘤,除非发现的很早,所以一旦确诊,常常意外着被判了死刑,对于病人来说,那种如坐针毡的心情,我们应该给予充分理解。

段老是我管过的一个病人,直肠癌确诊的时候已经有肝脏转移,在很多医院,医生都劝其不要再折腾了,后来段老找到我,直肠癌已经发生了严重梗阻,我们联系外科解除了他的梗阻,通过积极的放化疗,介入和靶向治疗,一晃两年过去了,段老的病情依然稳定。

在肿瘤病人的心里,医生永远是最重要的,经常有肿瘤病人为了表示感激,握着我们医务工作者的手说,你们就是我们的再生父母。

病人发自肺腑的感激,让我们备受感动,作为肿瘤医生,我们又怎能不去努力。

经常看到这样一些医生,在粗略看完了病人的病历资料后,就直接让准备后事,家属以为没什么希望了,干脆拖回去等死。

每个人都有活着的权利,在有条件做治疗的时候,身为医者,我们千万不能轻言放弃。

健康的人觉得活着挺累,直到处于病痛之中,才知道能健康地活着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情,这个世上,活着胜过一切,只有活着才能让自己和家庭的一切变得有意义。

所以作为肿瘤科医生,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至关重要。

你的一句话可能会让一个病人树立起战胜疾病的勇气,让他相信科学,而不是乱投医。同样,你的一句话可能让一个病人感觉活得渺茫,甚至产生自杀冲动。

肿瘤学科与其他任何学科都不同,它要求医生的知识全面,每一个系统,从神经到呼吸,消化,内分泌,心血管,甚至心理方面都要面面俱到,它要求医生的谈话水平高超,毫不夸张地说,优秀的肿瘤科医生胜过任何一种抗抑郁药物

Part3:家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当亲人罹患肿瘤,当厄运突然降临,往往冲垮的不是一个人,而是整个家庭。

曾经的欢声笑语,因为某个人的重病可能会戛然而止,一个人患了肿瘤,就会有更多人陷入恐慌,首当其冲的当然是家庭。

目前,肿瘤遗传被过度传播,很多肿瘤病人的子女,往往长期处于恐慌之中,生怕自己身体里的定时炸弹会在某个瞬间爆炸。

但这只是杞人忧天,所以当家庭里有人被确诊了肿瘤,整个家庭的一举一动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能够让病人尽快走出阴霾,如何让消失了的欢声笑语再次回归,这成了每个家庭成员要做的事情。

我见过有的家庭,父母罹患了肿瘤,子女却依然忙碌自己的事业,他们拼命赚钱,试图弄到最好的药物为父母治病,却不知道,父母最需要的灵丹妙药其实是长久的陪伴。

而在肿瘤的治疗方面,没有最好的药物,只有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有的肿瘤,发现的很早,手术切除即可,比如消化道的早癌,如果只是局限在粘膜和粘膜下层,甚至不需要开腹手术,内镜下就可完整剥离,而且术后完全不需要放化疗。有的肿瘤手术切除后,可能需放化疗,甚至一部分需要长期靶向药物治疗。

但不管哪一种治疗方案,最关键的都是患者和家庭。

有了家庭的温暖,患者有了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术后复发率可能会很低,有些肿瘤患者不但面对疾病,还要承受家庭的压力,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状态,肿瘤往往扩散的很快,甚至复发率很高。

八年来,虽然行医之路不是一帆风顺,但好在,我让大多数病人不再恐癌,让他们远离了百度,远离了莆田系,远离了中药贩子,进入正规医院接受了正规治疗;通过科普,让他们知道了肿瘤是什么,面对肿瘤该怎么办;衣食住行,细致入微,口口相传,也让越来越多的人不再迷惘、悲痛和困惑。

投稿请发邮件至:yangxinyuan@yxj.org.cn

投稿类型:肿瘤科临床经验,知识总结,医学科普,行医感悟等。

编辑微信y646887231

五招消除恐惧情绪

如何消除恐惧情绪呢?如何应对恐癌心理呢?

  首先,患者要接纳自己的不良情绪:产生恐惧心理是正常现象,对癌症信息敏感也是正常的。

  其次要加强学习,提高信息辨别能力,减少消极信息的接收和传播。

  再次患者要关注当下,不去想未来;向信赖的亲友倾诉,换个角度宣泄痛苦;用听音乐、读书、看电影、运动等方式来缓解。

  还可以去权威科普平台,了解癌症的各种信息,不要轻信网络信息。患者要放宽心态,让时间解决一切:那些心大的人,可能好转得更快。很多人恐癌,是受环境影响。因此我们要加强正确的癌症知识传播,提升大家的辨别能力。

不敢看癌症检查报告,她从9楼跳下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揭开年轻人无效癌症焦虑背后的原因

日前,许昌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医疗纠纷案。2020年7月,一位就诊者在医院等待诊断结果时,因疑心自己患上胃癌,翻越窗户攀爬到门诊大楼9楼跳下自杀身亡,死者家属向医院索赔,被法院驳回。

无独有偶,2019年11月,广东深圳一女子,凭借“第六感”认定自己患上恶性肿瘤,留下“不想拖累家庭”遗言后,从9楼跳下。

恐癌悲剧频频发生,从某种程度上讲,恐癌已经不仅是个例,还是当前的社会现象。尤其对于年轻群体来说,癌症焦虑更是愈发浓厚。据《中国“癌症焦虑”大数据报告》,我国25-34岁的年轻人群体,出现癌症焦虑的比例高达49%。

当代年轻群体的癌症焦虑从何而来?癌症焦虑到了什么程度,会被称为一种“病”?面对身边愈发浓厚的群体焦虑氛围,该怎么办?本期,我们和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杨柠溪,谈了谈。

这届年轻人为何对癌症格外敏感?

被“贩卖”的焦虑是推手

“网络查病,癌症起步”是戏言也是现实。互联网是当代人获取健康信息的主要来源,然而大家却面临着更“混乱”的信息环境。《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杂志》上刊登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社交媒体上最受欢迎的癌症文章当中,有1/3的文章当中含有错误信息。

贩卖癌症焦虑已经形成了产业链。不少人反映,在网络购物平台、短视频搜索关注过癌症信息后,相关软件、浏览器会不断推送癌症相关保险、体检广告和软文,导致看信息的人恐癌担忧更深。还有一些公众号文章,在传播失真癌症信息的同时,售卖“抗癌”产品,利用恐癌心理获取利益。年轻群体们更容易从网络获取信息,但是他们健康素养有缺失,在不良网络信息包围下,更容易产生焦虑心态。

高压力是深层原因

在压力型社会中,年轻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强度高,不得不应对来自房价、生育、养老多重问题。他们对癌症的认知有限,心理弹性更差、更容易缺乏安全感,对有关癌症死亡的相关事件,会给予更多关注。

此外,部分网络平台常出现无辜好人患癌的信息,易令人感到癌症发生的不确定性,对生命无常产生恐惧。

亚健康状态是导火索

很多人平时没有恐癌,一旦身体出现不适症状,容易片面归因于癌症。

据今年9月份人民数据发布的,公众亚健康网络调查结果显示,从人群整体来看,18~25岁的亚健康群体占比高达55%。他们作息不规律、吸烟饮酒、饮食不佳、运动少。这部分群体最担心患癌,因为他们也明白,不良生活习惯是患癌的风险因素。

而且很多人对癌症知识一知半解,容易过高评估既往不良生活习惯带来的恶劣影响,加深身体不适与患癌之间的联系,进而导致癌症恐慌。

“恐癌”到什么程度,会被称为一种“病”?

在杨柠溪教授看来,“恐癌”本身是一种对癌症的焦虑症状(焦虑症状,是一种对尚未实际发生的事物产生一种担忧、恐惧的情绪体验)。

恐癌是否成了病,需要专业医生的判断。

恐癌最可能是两种疾病的症状,一是焦虑症,而是疑病症。

焦虑症,也称焦虑障碍,是一组精神障碍疾病的总称,指的是在没有明确致焦虑因素的情况下,人们却感受到过度的、持续时间过长的、强烈的焦虑情绪。简言之,焦虑症作为一种疾病,相比于焦虑情绪,其焦虑症状程度更深。

疑病症,是指一种总是怀疑或坚信自己患有严重躯体疾病的神经症。尽管各种医学检查结果都正常,医生也反复地说明和解释,均不能打消患者的疑虑。

需要注意的是,确诊焦虑症和疑病症,需经专业医生系统性评估。个人用某一个标准化量表,自我筛查出现阳性,只可能说明存在焦虑情绪或症状,不代表有疾病。

恐癌会带来哪些后果?

1.引发躯体不适

长期处于恐癌的负性情绪中,可能出现难以解释成因的胃肠道不适、慢性疼痛、恶心、呕吐、月经不规律等躯体化症状,诱发“恐癌-躯体不适-更恐癌”的恶性循环。还可能造成社会适应能力降低等不良后果。

2.诱发多种疾病

恐癌会诱发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长期大量累积会影响免疫功能,引起高血压、糖尿病、乳腺癌、甲状腺癌等疾病。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曾将人的需求,从低级到高级分成五个层次。如果因恐癌而无法满足低级层次的安全需要,就可能引起生理疾病。

3.关注自身健康

恐癌并非全无好处。适度关注癌症,也是一种保护性反应。恐癌群体对癌症的认知更深,他们会改变行为,比如可能更注意改善生活习惯、调节情绪和定期体检,以增强对疾病的防御力,避免恐惧的事情(罹患癌症)发生。

癌症焦虑时,我们该如何应对?

出现癌症焦虑时,我们该如何应对?杨柠溪教授给出了以下建议:

关注身心状况,检查有无疾病

当发生不明原因躯体不适,且延续了一段时间,怀疑是癌症时,建议选择信任且正规的医院进行医学检查,明确躯体是否有问题。

如果系统躯体检查无问题,但仍沉溺于恐癌中,特别是存在以下情况:过度检查且不能自控;长期睡眠障碍;长期抑郁情绪、强迫行为;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工作时,建议及时去精神、心理科就诊,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没有达到疾病程度,可通过以下方法加以调节:

1.接纳不良情绪。

某种程度上讲,对一些事情产生恐惧心理是合理现象。特别是感受到躯体不适、心理压力大或受亲朋患癌影响、网络癌症信息影响时,对癌症敏感是正常的。

2.远离恐癌诱因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加强身体锻炼,规律作息饮食,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制定科学体检方案,积极预防癌症。提高信息辨别能力,减少消极信息的接收和传播,不要把将机体的表现与癌症进行没有科学依据的联系。

3.转移注意力

当遭遇突如其来的癌症焦虑,可尝试以下心理学方法帮助缓解。

“正念疗法”:将注意力从对未来尚未发生事情的关注,转移到当下,不去强化注意紧张的情绪;“叙事治疗”:向信赖的、心态积极亲友倾诉自己的焦虑。换个角度看问题,宣泄和稀释痛苦;“艺术治疗”:用听音乐、读书、看电影、运动等方式来缓解焦虑。

4.回归理性认知

破除恐癌心理,需要对癌症建立正确认知。选择权威科普发布平台,了解各种癌症的发病率、高发年龄、治愈率、生存率等信息,不要轻信网络信息。

5.让时间解决问题

恐癌属于焦虑症状的一种,而焦虑、抑郁症状是具有一定自愈性,部分人不做特殊处理,可能也会好转。特别是当担惊受怕的事每次都“虚惊一场”时,恐癌者可能会逐渐脱敏,变得不那么焦虑。

此外,个人焦虑往往受到环境和群体影响,杨柠溪认为,缓解群体癌症焦虑,当下最要紧的措施是,加强癌症知识的科学正确传播,提升民众的健康素养和心理应对能力。同时,还应对网络环境加强管理和净化,提升民众的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

本文首发:医学界肿瘤频道

作者:piikee | 分类:肿瘤治疗方法 | 浏览:63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