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癌症术后吃什么,以及癌症术后转移还有救吗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对于癌症患者来说,除了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外,合理正确的饮食更是让治疗效果事半功倍。今天,疾控君就癌症患者经常感到疑惑的一些饮食问题做了整理。科学饮食不仅有助于癌症康复,还能够预防癌症。
01
癌症患者要远离大鱼大肉?
可以适量吃。
早期肿瘤营养风险比较低,患者只有没有因肿瘤引起的症状即可健康饮食。但化疗可造成食欲不振,需要各位注意营养膳食,增加摄入营养素。
02
康复中要多喝肉汤?
更建议吃肉!
煮肉的汤中,含有的营养成分很少,大多是肉类的水分和脂肪,喝多了会导致营养缺失。加上多数肿瘤患者会因化疗而食欲不佳,喝完汤后会有很强的饱腹感,但这并不是真的饱了,之后便吃不下几口饭菜,这样不利于营养的均衡摄入。
比起喝汤,更建议吃肉,因为炖煮后肉类大多软烂,更容易消化和吸收,适合肿瘤患者食用。
03
逢年过节少喝点酒没关系?
最好滴酒不沾。
酒精曾被世卫组织列为“Ⅰ类致癌物”,即使“适度饮酒”,同样也会增加乳腺癌、结肠癌和口腔癌等癌症的患癌几率。因此,对于癌症患者来说,饮酒可能会使病情加重,无论何时何地,任何含酒精饮料,肿瘤患者都不宜饮用。
本期内容综合自CCTV生活圈、保健时报、全民健康方式行动
乳腺癌是严重影响女性身心健康的疾病,也是人类医学史上的一大难题。马鞍山的徐女士从来没想过,有一天癌症会降临在自己身上。回忆起自己患癌的经历,徐女士几度落泪。
2015年初,本来只是一次普通的单位体检,徐女士却被医生告知乳房有结节,需要做进一步检查。徐女士抱着侥幸的心理,再一次进行了全面检查,没想到最后的检查结果却显示:乳腺肿瘤。
医生尽快为徐女士安排了病理化验,确定了肿瘤性质:非浸润性导管癌,受体阳性,HER-2阴性。
徐女士拿到了检查结果后,如同晴天霹雳,但现实没有给她悲痛的时间,就赶紧与医生沟通了治疗方案。
其实在确诊乳腺癌的半年多前,徐女士就已经发现了不对劲。她在一侧乳房边缘摸到了一个小小的肿块,但不痛不痒,徐女士就没有当回事,没想到原来不痛不痒的肿块才是最可怕的。
万幸的是,乳腺癌只是早期,还可以通过手术进行切除。徐女士当时才42岁,最终决定做保乳手术。
手术很成功,徐女士在术后又配合了几期的化疗,虽然过程很痛苦,但还是咬牙挺了过来。本以为自己可以彻底摆脱肿瘤了,但让她没想到的是,六年之后,肿瘤又再次复发,甚至出现了骨转移。
2022年12月,徐女士感觉到上肢疼痛,而且逐渐加重,于是去马鞍山十七冶医院检查。医生因为看到她有过乳腺癌病史,建议她做一次pet/ct,考虑骨转移的可能,最后发现双侧腋下、左侧内乳淋巴、肝脏都出现了转移病灶。
这次的复发转移来得如此猛烈,徐女士无法接受这样的结果,整个人都陷入了绝望之中。
由于出现了多发转移,徐女士开始住院接受化疗。但这次的化疗非常不顺利,才第一天就出现了过敏反应,白细胞也开始急速下降。后续虽然医生调慢了用药速度,情况有所好转,但严重的胃肠道反应导致的恶心呕吐等副作用,才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徐女士就已经瘦成了皮包骨。
而骨转移导致的疼痛才是最折磨人的,整夜整夜地睡不着。徐女士和家人商量后决定更换治疗方案。
在马鞍山十七冶医院肿瘤精准诊疗中心首席放疗专家白光平主任的建议下,徐女士开始进行立体定向放疗。
据马鞍山十七冶医院肿瘤精准诊疗中心首席放疗专家白光平表示:“立体定向放疗适用于肿瘤体积不大,且对普通放疗不敏感的肿瘤。它的优势在于,不仅可以缓解骨转移带来的疼痛,而且照射的次数少,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治疗效果也比较好。”
对于这种高复发、高转移的癌症,通过放射治疗能够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帮助患者减轻癌症带来的痛苦,以此延长患者的生命周期。
在放疗6次以后,徐女士明显感觉到疼痛减轻,检查也显示多处病灶出现缩小。得到这样的结果,徐女士和家人都喜出望外,关键是整个治疗过程没有一丝痛苦,治疗后也没有出现明显的不适反应。
在之后的治疗过程中,两次复查都未见明确肿瘤复发的迹象,整体病情也趋于稳定。经白光平主任评估,徐女士目前身体的病灶已经得到了不错的控制。
其实,在面对像乳腺癌这样的高复发肿瘤,即使没有办法做到无瘤生存,能做到长期带瘤生存也算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抗癌胜利。
与化疗相比,术后辅助靶向治疗显著改善了ⅢA期EGFR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和五年无病生存率,五年生存率提升了33%。
肺癌是我国发病率、死亡率“双高”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靶向药的出现,对晚期EGFR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具有很好的疗效。
此前临床分期Ⅱ期和Ⅲ期肺癌患者术后,根据原来国内外关于非小细胞肺癌诊治的指南要求进行辅助化疗,五年生存率仅提高5%左右。为此,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肺部肿瘤科王长利教授团队,将可成功治疗晚期肺癌的靶向药前移至Ⅲ期肺癌的术后辅助治疗,牵头全国16家医院胸外科,开展了一项针对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辅助靶向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以下简称EVAN研究)。这项研究历时10年,在全球首次证实,术后辅助靶向治疗能够安全有效地提高ⅢA期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愈率,给肺癌患者术后治疗带来了新方向。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官方杂志《临床肿瘤学杂志》。
中晚期肺癌患者术后辅助化疗获益低
2022年发布的全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新发癌症病例数为406.4万例,癌症死亡病例数为241.4万例,其中肺癌新发病例数为82.8万例,死亡病例数为65.7万例,发病率、死亡率仍居我国首位。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肺癌新发病例82万例,死亡病例71万例,远高于其他癌种。
“得益于早期筛查手段的普及和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尤其以胸腔镜、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为代表的微创外科不断取得进展,早期肺癌患者经过规范、精准的微创手术治疗,治愈率可达90%以上。”王长利表示,但对于中晚期肺癌患者来说,手术后还需要开展术后辅助治疗。
原先对于临床分期Ⅱ期和Ⅲ期肺癌术后患者,无论是我国还是国外的指南,均推荐开展3―4个周期的以铂类为基础的辅助化疗。但经评估发现,其有效性不够理想,五年生存率仅提高5%左右,有70%―80%的病人不能从辅助化疗中获益。
怎样为肺癌术后患者开展更精准安全有效的治疗,始终是肺癌诊治领域亟须解决的问题。
术后辅助靶向治疗有效性相对较高
2010年起,王长利团队牵头设计并开展EVAN研究,比较了术后靶向药物治疗与传统的术后化疗在ⅢA期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辅助治疗中的疗效与安全性,这是一项前瞻性、开放标签、随机多中心Ⅱ期临床研究。
该团队曾发表在《柳叶刀・呼吸病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靶向药物组和化疗组之间的生存数据有明显差异。化疗组两年无病生存率仅有44%,三年无病生存率则更低,只有19.8%;而靶向药物组的两年和三年无病生存率分别达到了81%和54%,中位生存时间较传统化疗组增加了近一倍。与术后常规化疗相比,术后靶向治疗将患者两年复发风险降低40%。
王长利表示,研究证实了术后辅助靶向治疗有效性相对较高,对肺癌的术后辅助治疗有积极影响。
随着研究结果的公布,当时辅助靶向治疗策略被分别写进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的一版《原发性肺癌诊疗规范》《非小细胞肺癌术后辅助治疗中国胸外科专家共识》中,还被写进了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
历经10年的EVAN研究最终完成,数据显示,靶向药物组与化疗组比较,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84.2个月和61.1个月,五年治愈率分别为84.8%和51.1%。与化疗相比,术后辅助靶向治疗显著改善了ⅢA期EGFR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和五年无病生存率,五年生存率提升了33%,已经达到既往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术后总生存数据。(记者 陈 曦 通讯员 朱 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