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癌症可以治愈吗,以及癌症可以喝红酒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有很多人说,肿瘤离我们很远,干嘛总谈肿瘤,不吉利!
但你知道吗?很多肿瘤就是从我们身上不起眼的小病,转变成的,例如胃病,很多人的胃癌,就是因为平时不注重饮食,不注意忌口,所以从最初的胃不舒服,演变成了胃癌!所以要把小病当成大病一样重视,才能避免小病发展成为大病。更何况,也并不是所有癌症都难以治愈。
今天,花小护就要告诉读者,有些癌症名字听起来吓人,实际上它们都是可以治愈的。就像我们平时听到的甲状腺癌、皮肤癌等,只要做到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五年治愈率都能够达到80%以上,更何况它们的发病率在所有癌症里算比较低的,还有像间质瘤、绒癌等也是如此。
这5种癌症是可以治愈的!
1、乳腺癌
其实乳腺癌早期治愈率也是相当高的,基本可以实现七到八成的治愈率,它可以通过内分泌治疗、化疗、手术等联合帮助治疗,但同样的,也是要早发现早治疗!平常女性朋友可以多观察乳腺的外观状况,要注意观察乳房周围皮肤是否出现改变。如果出现乳房大小不一样的现象,或者乳房的状况出现问题,一定要及时到医院检查。
2、宫颈癌
说完乳腺癌,我们再来谈谈宫颈癌,在所有癌症里,宫颈癌疫苗是率先研发出来的,这也体现出了癌症并非不可战胜,只要早期发现并及时干预,宫颈癌治愈率还是很高的!
花小花提醒各位女性朋友们,当遇到宫颈息肉、宫颈糜烂等,要把这些小毛病当成大病一样重视,如果可以及时防治,就可以把有些可能是早期宫颈癌的苗头遏制住。建议有条件的话,可以注射HPV疫苗。
3、恶性淋巴癌
恶性淋巴癌,是让很多人谈癌色变的癌症之一。但其实早期霍奇金淋巴瘤的治愈率非常高。
随着医疗水准进步,对于恶性淋巴癌的靶向治疗药物研发成功,这种癌症也并非无法治愈,通过靶向治疗以后,可提高五年生存率五成以上。关键还是要早发现,当一旦发现腋窝、腹股沟、颈部等部位出现淋巴结肿大时,伴随着体重下降、高热、咳嗽等症状时,就要特别注意了,要定期筛查。
4、大肠癌
大肠癌的多种治疗方式,可以将直肠癌复发率降至一成以内。特别是针对早中期大肠癌的治愈率可以达到八成与六成以上,所以,早中期发现大肠癌实现治愈的可能性是很高的。
5、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这种疾病听起来挺吓人,属于白血病的一种,但随着着医药学发展,包括三氧化二砷和全反式维甲酸等药物研制,应用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愈率已经相当高。
其实癌症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可怕,我相信只要我们可以早发现和干预,就能遏制住它,所以重点还是要早发现早治疗,因此,在生活中,不管是多小的疾病,我们都应该重视,不要忽视,以免病情加重!
本文编写:小透明
著名医学杂志《成瘾》(Addiction)期刊发表的一篇综述文章中,新西兰奥塔哥大学教授珍妮·康纳(Jennie Connor)集结既往研究文献,再次向世人强调了饮酒的健康风险:
酒精早已被IARC列为1类致癌物,人体至少有7个部位的癌症都和它有着明确的联系:口咽、喉部、食管、肝脏、结肠、直肠和乳腺。在这其中,随着饮酒风险增加幅度最大的是口腔、咽部和食道部位的癌症。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平均每天摄入酒精50克以上的人在这些方面的患病风险大约是不饮酒者的4~7倍。
喝酒明确可以导致以下7种癌症:
1、口腔癌
2、喉癌
3、食道癌
4、乳腺癌
5、肠癌
6、胃癌
7、肝癌
饮酒没有安全剂量,1滴都不行!《英国癌症杂志》(BJC)发表的一篇荟萃研究,把过去几十年发表的相关论文进行了梳理,找出了572项质量较高的研究,涉及48万余人。
结果表明,饮酒会增加多种癌症的发生风险,而且并没有所谓的适量范围。对于许多癌症,只要饮酒就会增加风险。如口腔癌和咽癌、食管鳞状细胞癌、喉癌、肝癌等。
即便每天只是摄入25克酒精(相当于1两50度白酒),增加的风险也相当明显。更严重的是,喝得越多,风险就越高。
英国政府首席医疗官莎莉·戴维斯发布最新报告称,红酒并不像大家此前认为的那样对健康有益,事实情况恰恰相反。这将是二十年来饮酒指南的首次大逆转。该报告彻底推翻了人们长期以来秉持的一个观念:适度饮红酒可降低患上癌症、心脏病和失忆症的风险。
英国媒体报道称,这些专家正打算修订英国有关酒精摄入量的指导标准,并在新的饮酒指南中告诫民众:饮酒危害远远超过人们此前的想象,所谓的饮酒量“安全线”并不存在,小酌也可能增加患上某些癌症的风险。
在2018年的8月40多个国家的研究者联合在世界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中发表了一篇论文数据,表示每年喝酒直接导致全球280万人死亡,是第七大致死和致残的因素,而这280万当中竟然有70万是属于中国人,对于14~49岁的人群而言,饮酒可以称得上是该年龄阶段的头号杀手了。
医生感言及建议扪心自问,很多时候人们喝醉,都是不得已而为之,都是身不由已。明明喝下去很难受,还要死撑着。真正喜欢自己把自己灌醉的人,只是少数,那是因为产生了病态的酒瘾:
1、应酬时被人劝酒,不喝就是不懂事;
2、酒桌上要给别人面子,尤其是领导,有时候还要给领导挡酒;
3、被“酒品体现人品”、“酒量体现能力”等思想挂钩;
4、明明想快点结束饭局,还被那些看似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的二货们夸夸其谈地牵制着,伤身又浪费时间。
有人说,喝酒心情好不好,关键是和谁!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喝水也乐趣万千;和虚伪应付的人一起,琼浆玉液也如马尿。这话说的很在理。
作为医生,奉劝各位喝酒人士:
1、少赴酒场、能少喝酒少喝,能不喝就不喝;
2、抽点时间,检查身体,尤其是胃肠镜检查和肝脏检查,女性加上乳腺检查。
参考资料Jennie Connor. Alcohol consumption as a cause of cancer. Addiction, Version of Record online: 21 JUL 2016 DOI: 10.1111/add.13477Bagnardi V., Rota M., Botteri E., Tramacere I., Islami F., Fedirko V. et al. Light alcohol drinking and cancer: a metaanalysis. Ann Oncol 2013; 24: 301–8.http://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6-07/sfts-nrc071816.php
著名医学杂志《成瘾》(Addiction)期刊发表的一篇综述文章中,新西兰奥塔哥大学教授珍妮·康纳(Jennie Connor)集结既往研究文献,再次向世人强调了饮酒的健康风险:
酒精早已被IARC列为1类致癌物,人体至少有7个部位的癌症都和它有着明确的联系:口咽、喉部、食管、肝脏、结肠、直肠和乳腺。在这其中,随着饮酒风险增加幅度最大的是口腔、咽部和食道部位的癌症。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平均每天摄入酒精50克以上的人在这些方面的患病风险大约是不饮酒者的4~7倍。
喝酒明确可以导致以下7种癌症:
1、口腔癌
2、喉癌
3、食道癌
4、乳腺癌
5、肠癌
6、胃癌
7、肝癌
饮酒没有安全剂量,1滴都不行!《英国癌症杂志》(BJC)发表的一篇荟萃研究,把过去几十年发表的相关论文进行了梳理,找出了572项质量较高的研究,涉及48万余人。
结果表明,饮酒会增加多种癌症的发生风险,而且并没有所谓的适量范围。对于许多癌症,只要饮酒就会增加风险。如口腔癌和咽癌、食管鳞状细胞癌、喉癌、肝癌等。
即便每天只是摄入25克酒精(相当于1两50度白酒),增加的风险也相当明显。更严重的是,喝得越多,风险就越高。
英国政府首席医疗官莎莉·戴维斯发布最新报告称,红酒并不像大家此前认为的那样对健康有益,事实情况恰恰相反。这将是二十年来饮酒指南的首次大逆转。该报告彻底推翻了人们长期以来秉持的一个观念:适度饮红酒可降低患上癌症、心脏病和失忆症的风险。
英国媒体报道称,这些专家正打算修订英国有关酒精摄入量的指导标准,并在新的饮酒指南中告诫民众:饮酒危害远远超过人们此前的想象,所谓的饮酒量“安全线”并不存在,小酌也可能增加患上某些癌症的风险。
在2018年的8月40多个国家的研究者联合在世界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中发表了一篇论文数据,表示每年喝酒直接导致全球280万人死亡,是第七大致死和致残的因素,而这280万当中竟然有70万是属于中国人,对于14~49岁的人群而言,饮酒可以称得上是该年龄阶段的头号杀手了。
医生感言及建议扪心自问,很多时候人们喝醉,都是不得已而为之,都是身不由已。明明喝下去很难受,还要死撑着。真正喜欢自己把自己灌醉的人,只是少数,那是因为产生了病态的酒瘾:
1、应酬时被人劝酒,不喝就是不懂事;
2、酒桌上要给别人面子,尤其是领导,有时候还要给领导挡酒;
3、被“酒品体现人品”、“酒量体现能力”等思想挂钩;
4、明明想快点结束饭局,还被那些看似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的二货们夸夸其谈地牵制着,伤身又浪费时间。
有人说,喝酒心情好不好,关键是和谁!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喝水也乐趣万千;和虚伪应付的人一起,琼浆玉液也如马尿。这话说的很在理。
作为医生,奉劝各位喝酒人士:
1、少赴酒场、能少喝酒少喝,能不喝就不喝;
2、抽点时间,检查身体,尤其是胃肠镜检查和肝脏检查,女性加上乳腺检查。
参考资料Jennie Connor. Alcohol consumption as a cause of cancer. Addiction, Version of Record online: 21 JUL 2016 DOI: 10.1111/add.13477Bagnardi V., Rota M., Botteri E., Tramacere I., Islami F., Fedirko V. et al. Light alcohol drinking and cancer: a metaanalysis. Ann Oncol 2013; 24: 301–8.http://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6-07/sfts-nrc071816.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