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直肠间质瘤是癌症吗,以及直肠癌症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卢伟 永煤集团总医院 普外科
胃肠道间质瘤(GIST)指的是源于卡哈尔间质细胞的软组织肉瘤,发于中老年人,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该病的常见症状有消化道出血,包括呕血、便血,还可以伴有吞咽困难、进食梗阻、腹部不适、腹痛、腹部包块、肠梗阻、排便习惯改变等。这种神经细胞与食物消化过程中的肠运动有关。胃肠道间质瘤大都发生在胃和小肠,在生物行为中可由良性转变为恶性。一般情况下,小GIST直径小于2厘米或微GIST直径小于1厘米都被认为是良性肿瘤,若是超过这两个指标,便会有出现恶化的可能。胃肠道间质瘤有很大的异质性,患者应该尽早诊治,明确病情。那么胃肠道间质瘤是不是癌症呢?以及胃肠道间质瘤与胃癌的区别是什么?
胃肠道间质瘤是癌症吗?胃肠道间质瘤并不是癌症。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发生在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又叫交界性肿瘤,具有一定的侵蚀性和恶性倾向,但很少会发生淋巴和血液转移。在病症初期,胃肠道间质瘤有着良性细胞形态,但比较容易复发,而且,控制不及时就有可能转换成为恶性肿瘤。根据我国胃肠道间质瘤临床数据显示,一半以上的肿瘤是在胃部,小部分人的肿瘤是长在小肠上,还会有极少部分人的肿瘤是长在直肠、结肠、食管。但是胃肠道间质瘤可能有良性,也有可能是恶性,其与生物学特性、与肿瘤大小都有关。胃肠道间质指的是来源于胃或者肠道的间皮组织的一种肿瘤,癌症指的是来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上皮组织和间皮组织是不一样的概念,也是不同的组织,因此胃肠道间质瘤不是癌症。
胃肠道间质瘤有什么特点?1、初期症状不明显
由于胃肠道间质瘤发病初期不会有很明显的症状,因而在早期的时候,很难被检查到,尤其是体积较小的肿瘤。大部分患者都是在肿瘤体检、普查或者进行其他手术时才会发现自己身患胃肠道间质瘤。只有极少数患者在早期时就出现了腹痛、腹部有包块、消化道出血、贫血、肠梗阻等症状,而一旦出现这些情况,就必须要采取及时的治疗。以目前的医疗技术,医学上对于胃肠道间质瘤的确诊主要还是通过CT、B超、纤维内镜、内镜超声等影像学检查途径。
2、对常规的放疗和化疗不敏感
在治疗胃肠道间质瘤时,主要还是通过手术对患者进行肿瘤切除。由于胃肠道间质瘤对常规的放疗和化疗都不敏感,所以需要将生物治疗和手术切除同时进行,这样既能弥补不足,又可以化解因为治疗力度不够,对患者造成的危害。
3、手术后易复发
得了胃肠道间质瘤的患者,生存率还是很高的,但是该病极易复发,其复发率可会高达40%-90%,且发病时间越长,复发率也越高。
虽然胃肠道间质瘤并不属于癌症,但其恶化后对身体的伤害并不亚于癌症,加之该病症在初期的时候,大多数都没有明显的症状,经治疗后又很容易复发,因此一旦出现了胃肠道间质瘤的相关症状时,一定要及时就医,万万不可拖延。与此同时,在生活中也要注意饮食,尽可能地少食不利肠胃健康的食物,减少肠胃疾病的发生。
诊断与治疗胃肠道间质瘤不同于胃癌,它是一种来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软组织肉瘤,其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进行初步诊断,免疫组化可确诊。患者在常规门诊体检及其他疾病的检查时,发现疑似胃肠道间质瘤时应尽快前往专科门诊确诊,尽早开始治疗。
最近,张伯总感觉胃不舒服,于是,在医生 的建议下做了一个胃镜,突然发现胃里有个小东西。医生告诉张伯:这很有可能是胃肠间质瘤。
胃肠长瘤,不就是胃癌、肠癌吗?胃肠间质瘤是什么?听到“胃肠间质瘤”,张伯很是疑惑。
其实,有此疑惑的并不只有张伯一人,这些年来,胃癌、肠癌的发病率与日俱增,但胃肠间质瘤的相关报道并不多,殊不知,这也是独立于胃癌、肠癌且危害较大的癌种。今天,为了帮助大家答疑解惑正确认识胃肠间质瘤,39健康网请来了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行政副主任、GCP中心副主任李健做出详细解答。
胃肠间质瘤独立于胃癌、肠癌提到胃肠间质瘤,许多人都会联想到高发病的胃癌和肠癌。其实,胃肠间质瘤虽然最常发生在胃、小肠,但是一种独立于胃癌、肠癌的癌症。
胃、小肠是胃肠间质瘤最爱“躲藏”的部位,胃部中的间质瘤高达50%~70%,小肠中的间质瘤占据20%~30%,除了这两个部位,间质瘤偶尔也见于腹膜、肠系膜。
至于其发病率,很难统计。曾经,有日本学者在100例胃癌患者死亡尸体解剖中做胃的连续切片发现,在35位患者中存在间质瘤,为此,他认为,胃肠间质瘤的发病率约为35%。其实,真正的胃肠间质瘤发病率并非这么低,但是因为受限于胃镜筛查的普及度,胃肠间质瘤的发病率缺乏统计。另外,许多胃肠间质瘤不会往恶性方向发展,甚至会有不少人终生携带胃肠间质瘤。
同时,与胃癌可能会胃痛、恶心、饱胀相比,胃肠间质瘤的早期症状更为隐匿,但越是如此越需要提防。
根据临床调查研究,胃肠间质瘤不长在胃中,很多时候无明显症状,只会在长到一定程度才会有反应。如果一部分患者会突然出现消化道出血并且找不到原因,就一定要警惕小肠间质瘤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胃肠间质瘤一般看不到异常,也摸不到包块,由于不易被诊断发现,部分患者确诊时已为晚期。
所以,正常人群应该定期进行体检,通过胃肠镜排查胃肠间质瘤。
高危人群需定期进行B超检查如何定义胃肠间质瘤良性还是恶性?这一界定太难了。
胃肠间质瘤的恶性程度根据瘤体大小大致分为:超低危(瘤体小于2厘米)、低危(瘤体介于2厘米—5厘米)、中危(瘤体介于5厘米—10厘米)、高危(瘤体大于10厘米);其中,超低危、低危和中危患者预后较好,接受手术切除后不易复发和转移,而高危患者容易发生复发、转移。
但是,在许多胃里的间质瘤是良性的一辈子都不会发展,也有些小病灶会慢慢长大转化为恶性。随着瘤体的增大,患者会表现出一些明显的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黑便和贫血等,但这些症状也可见于其他消化道疾病,因此容易被忽视和漏诊。为此,当遇到不同的间质瘤时期,我们都需要给予关注,特别是高危人群,更要时刻关注、定期随访。
胃肠间质瘤发病率平均年龄为50多岁以上,因此,45岁以上的健康人群需要定期体检,至少一年一次。此外,胃肠间质瘤具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性,如果家中曾经出现胃肠间质瘤疾病的患者,也需定期进行筛查,至少一年一次。
一般认为,B超是诊断胃肠间质瘤的常见手段之一,但需要注意的是,超声科医生一般只会检查肝、胆,对腹腔不太关注,因而,确诊胃肠间质瘤也需要超声科医生更加谨慎。很多时候,胃镜检查有助于发现早期肿瘤,通过内窥镜,可以排查大部分胃肠间质瘤。
“手术+药物”可以提高患者生存率虽然有越来越多的患者受到胃肠间质瘤的威胁,但遗憾的是,大众对这一疾病知之甚少,在首次就诊的胃肠间质瘤患者中,有20%—30%的患者已发展成为晚期;有11%—47%的患者已发生肝转移和腹腔转移,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因此,后期的治疗对于患者而言至关重要。好在,近年来,胃肠间质瘤患者的生存在已经有所提高,胃肠间质瘤与20年前相比,也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20年前,胃肠间质瘤治疗主要依靠手术或者化疗,平均生存期约一年半。然而,目前的手术、药物治疗水准在不断提高,晚期胃肠间质瘤患者的生存期已经达到了5年以上。
从1.5年到5年,胃肠间质瘤患者生存率的提升也得益于药物的研发,由于胃肠间质瘤患者术后复发很常见,尤其高危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率高达55%~90%。对于瘤体过大不能手术者,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先缩小瘤体,在适当的时机再行手术更为安全。
据悉,约86%的胃肠道间质肿瘤是基因突变所致。目前的药物治疗对基因突变的胃肠间质瘤有很好的疗效,手术后根据基因突变的类型,“搭配”合适的药物疗程,能巩固治疗效果,甚至达到治愈。
所以,总体而言,“手术+个体化药物”是治疗胃肠间质瘤改善患者生存率的重要手段。
看完以上内容,对胃肠道间质瘤,你了解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