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皮肤癌症的早期症状,以及癌症发热是晚期症状吗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嘴里一块白斑,居然能变成癌?
王伯今年63岁,吸烟三十多年了,牙齿、嘴巴都烟熏得黑乎乎的。但是就在大半年前,王伯照镜子的时候,发现自己下嘴唇有一块白色的斑,不痛不痒,也没有给他带来什么影响,不张大嘴巴也看不到。
所以,王伯那个时候也没有管它,就当是上火了。没想到几个月过去了,白斑的面积越来越大,还有些刺痛,于是他急忙去医院找了医生。医生通过检查,告诉他这是口腔白斑,别看虽然是小病,但是却是口腔癌的癌前病变,如果不及时处理,下一步就是癌。
一、口腔里长白斑,为什么变成癌?口腔白斑是发生于口腔黏膜上的白色/灰白色病损,可表现为斑块状、表面粗糙呈皱纹纸状,也有部分患者会有刺状、绒毛状、凸起颗粒状,斑块大多边界清楚、质地柔软,可在口腔内大部分位置出现。
该症是口腔黏膜癌前病变最为常见的一种,全球范围内发病率为4.11%,癌变率在0.13~36.4%。
这些部位出现白斑,也不能小看
1、食管白斑
食管黏膜角化过度会引起白斑出现,这是食管癌较为常见的癌前病变,恶变率可达到5%。该症在40岁以上的男性身上较为多见,早期不会有明显不适,随着病程发展会出现对热、刺激性食物敏感的表现。
2、外阴白斑
外阴白斑是由于局部神经、血管营养障碍而导致的组织变性/色素改变,该症又被称之为外阴营养不良,具体表现为局部病变处瘙痒、红肿、皮肤粗糙/萎缩以及弹性减退等。如果治疗不及时、不妥当有癌变风险,癌变概率约2~5%。
上面的口腔白斑、食管白斑、外阴白斑,都是黏膜白斑,属于癌前病变,一旦发现要及时就医。而除了白斑以外,一些其他的病症也属于癌前病变。
二、这些小病都是癌变病变,也不能忽视癌症的发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发展的过程,先是从正常细胞发展至单纯性增生,而后进展到非典型增生(癌前病变),最终到原位癌、浸润癌的确诊阶段。
癌前病变是癌症发生的必经之路,如果可以在这个阶段及时发现并干预,可以有效遏制其持续发展演变成癌。
这些均是常见的癌变病变:
1、肝硬化
肝炎——肝硬化——肝癌在临床上被称之为“肝癌三部曲”,很多罹患肝硬化的患者都是由于肝病拖延而来,而到了肝硬化阶段,与肝癌的距离就越来越近了。
2、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诱发胃癌发生的最危险因素,这类人群属于胃癌高危人群。一旦确诊慢性萎缩性胃炎,需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并定期随访。
3、肠息肉
息肉是黏膜面过度生长的组织,临床上大部分肠癌都是由息肉演变而来,其中最为危险的息肉为腺瘤性息肉,总的癌变率在10~20%。
4、萎缩性瘢痕
瘢痕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伤疤,在伤口修复的过程需要以瘢痕形式愈合。大部分的瘢痕都无需担心,属于正常情况,但萎缩性瘢痕一定要引起警惕。这类瘢痕组织表皮很薄,具有较强的收缩性、会牵拉周围皮肤,受到外力摩擦后容易破裂,很长时间难以愈合,发展到晚期有癌变可能性。
5、克罗恩病
克罗恩病是一种诱因不明的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腹泻、腹痛,同时伴有发热、关节/皮肤等肠外损害。克罗恩病容易诱发肠梗阻、肛周病变等并发症,长期炎症发作会有癌变风险。
生活中除了需要注意癌前病变外,也要注意癌症给身体发出的一些求救信号,当身体出现这些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
三、癌症信号早知道,身体忽然出现这些症状要当心1、皮肤、黏膜莫名变化
如口腔、牙床内出现长期无法抹去的白斑;身上的痣突然变大、瘙痒、溃烂出血;脖子、腋下、乳房等部位出现异常的硬疙瘩,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时就医。
2、体重下降
在生活和饮食习惯没有发生变化的前提下,体重在短时间内持续下降,需要警惕是癌症导致身体对于蛋白质等营养素的吸收力下降所致。
3、莫名出血
身体莫名出现出血症状,要警惕是癌症发出的信号,如异常的便血、无痛性血尿、非经期性阴道出血等。
4、大便反常
正常情况下,人的排便应该是很有规律性的。如果近期发现自己出现排便次数突然增加/减少、粪便形态发生改变、出现黏液血便以及腹泻便秘交替出现等症状时,需要高度警惕是肠癌引起。
5、发烧
一旦体内出现癌细胞,其会在身体内快速生长,而快速生长的组织代谢活动较强,会导致局部/全身性体温升高。此外,在肿瘤早期身体免疫系统可识别一些肿瘤细胞并对其进行清除,也会引起发热症状出现。癌性发热一般会固定在一天的同一个时间段出现,温度多在38.5摄氏度以下。
癌症的发生是大家都不愿看到的,但很多时候它是有迹可循的,在日常要多注意观察身体的表现,出现异常后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健康口腔行动丨口腔白斑是不是癌?》.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2023-03-04
[2]《警惕!这七种"小病"很容易拖成癌,千万别不当回事…》.科普中国.2022-06-12
[3]《这6种症状,是最常见的癌症信号,出现一个就要警惕,5类人群要更加注意》.山西省中医院.2022-06-10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癌症患者的并发症有很多种,癌性发热是其中比较常见的症状之一。癌性发热的热程有长有短,特别是热程长的患者,除了忍受躯体上的痛苦,对心理上的影响也很大,患者会出现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发热,对于普通人而言,只是预示着一场感冒的即将到来。但是对于癌症患者来说,任何一个细微的、不起眼的变动都会引起自己以及家属的惊慌失措,唯恐病情发展得更加严重。那么发热对于癌症患者而言意味着什么?与普通发热有什么区别呢?
与普通的发热相比,癌性发热会相对比较严重一些,一方面是患者体内的恶性肿瘤生长,对身体周围的正常细胞产生了影响,让患者出现了直接跟癌症有关的发热,另一方面就是在治疗的时候,或者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有坏死的肿瘤细胞,身体吸收肿瘤的坏死因子,也会导致患者出现发热的情况。
癌性发热不同于普通发热,是由于肿瘤代谢产生的物质,机体对此应激做出反应!所以多是肿瘤增大、扩散的一种迹象。癌性发热的患者热程或长或短,有的患者可达数月之久,呈间歇性。癌性发热以低热为主,少见高热,体温常在37℃-38℃。或患者仅自觉身体发热,而体温并不升高。少数患者以持续性高热或不规则间歇发热呈首发症状,发热通常比较规律,常表现为午后发热,大多数患者不需要用药,在夜晚体温能逐渐恢复正常。癌性发热运用抗感染治疗无效,对解热镇痛药反应较好。癌性发热患者由于体温高,患者常有全身不适,乏力感,有些患者伴有自汗盗汗、精神不振、食欲差等症状。
癌症病人一旦出现发热要格外关注,综合判断发热原因,除了常规退热外,要对因治疗,如果晚期病人反复低热,一般考虑病情进展引起肿瘤性发热。比如恶性淋巴瘤如果出现发热、盗汗、体重下降等症状,提示预后较差。
癌性发热是中晚期癌症患者临床上较常见的症状之一,一般是指癌症患者出现的直接与恶性肿瘤有关的非感染性发热和患者在肿瘤发展过程中因治疗而引起的发热。目前西医治疗主要以对症处理为主,采用解热镇痛药和皮质类固醇激素等,但用药后会引起一定的消化道副反应,严重者会引起消化道出血,而大部分癌症患者食欲欠佳,往往不能忍受药物的副作用。而中医药在这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癌性发热类似于中医学的“内伤发热”,治疗上根据气、血、阴、阳的亏损或者痰、瘀、火毒邪盛而辨证施治,能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癌性发热属于内伤发热范畴,内伤发热病因繁多,但对于癌症患者来说主要是癌瘤消耗,导致气血阴阳虚亏,脏腑功能失调,加之痰、瘀、毒交结为病,并且临床各证型往往兼见为患,在不同时期可表现为实证、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治疗癌性发热时,除了把握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基本大法,还应选用一些抗癌中药进行辨证施治。此外,临床辨证施治的时候还应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如果是化疗后的患者,多为化疗药的副反应或肿瘤坏死吸收等产生的内源性致热源导致,中医辨证多为气血亏虚,虚阳外浮,治疗上当偏重甘温益气,养血退热,兼以调补中焦;如果是放射治疗后的患者,多为射线导致的放射性炎症,属于中医的火热伤阴范畴,治疗上当偏重滋阴退热,清热解毒;如果是晚期肿瘤有明显实质性肿块压迫以及骨转移,并多伴恶液质状态,多为中医毒瘀互结型发热,治疗当偏重解毒化瘀,辅以益气养血。总之,对于癌性发热,一定要见病知源,抓住疾病本质,灵活处理,方可收到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