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肿瘤癌症的自愈疗法,以及梭形细胞肿瘤是癌症吗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小薇笔记
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新的手段被应用到癌症的治疗当中,例如介入疗法、靶向药物、免疫疗法等等。
这些新手段往往具有癌症针对性强、对机体伤害小的特点,特别是对于晚期癌症的治疗,提高晚期癌症病人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都有重要意义。
但是受到目前医疗科技水平和设备的限制,这些新兴疗法还存在局限,例如病灶残留、耐药性等等,多数情况下依然要结合传统的化疗、放疗、手术,制定立体的治疗方案。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
相信癌症难题终将被人类攻克
版权声明:本图文为健康之路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医脉通编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导读
本文患者为42岁女性,因出现肉眼血尿,经检查诊断为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血尿难以控制,遂采取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治疗。
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也称为膀胱假肉瘤性肌纤维母细胞增生,是泌尿生殖系统的一种罕见病变,由几种炎症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组成。肺、肝、口腔和软组织在内的身体多个部位均可受IMT影响。IMT的发病原因尚不清楚。1980年,学者Roth首次报道该类疾病。
IMT症状取决于肿瘤位置。大多数膀胱IMT患者可出现多种症状,如血尿、刺激性排尿和下腹痛。目前报道的病例以年轻男性和女性为主。在IMT的鉴别诊断中,必须考虑其他恶性梭形细胞肿瘤,如肉瘤样癌和平滑肌肉瘤。
诊疗过程
患者女,42岁,因难治性肉眼血尿住院治疗6月,尿液中偶有血凝块。入院时,患者有严重的血尿、血凝块潴留和膀胱过度膨胀等体征(Hb:7 gr/dl,Cr:3 mg/dl)。因为血凝块过多,通过Foley导管清除是不可能的。于是,患者进行了两次膀胱镜检查,以排出血块。由于严重的血尿和血凝块的存在,膀胱壁显示不清。
因为无法彻底清除血凝块并控制出血,患者接受了开放手术,将血凝块从膀胱取出。术中发现膀胱穹隆部、左侧壁和内壁各有3个大的出血性肿块,均予以去除(图1)。随后,患者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术后3天,患者情况良好,安排出院,并建议定期随访。病理报告显示为IMT。
图1 从患者膀胱中取出的肿块
二次入院然而术后6个月,患者因血尿复发、血凝块和盆腔内可见肿块再次入院。CT扫描显示膀胱壁及邻近组织(肌肉、腹直肌筋膜)受累,双侧淋巴结肿大。患者遂接受开放根治性膀胱切除术(ORC)、盆腔淋巴结清扫术(PLND)和回肠膀胱术。根治术后6月,患者无复发迹象。
病理分析
手术标本经显微镜检查显示肿瘤浸润,主要由梭形细胞组成(部分具有温和的核形态,有些具有核异型性),在血管粘液样水肿背景下呈束状排列。肿瘤细胞间可见由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组成的混合炎性细胞群。部分病灶肿瘤细胞体积较大,呈上皮样,有丝分裂活性增强。另外,还注意到肿瘤坏死后病灶。
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对波形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和ALK反应呈阳性,对Desmin和H. caldesmon反应呈阴性。考虑到肉瘤样病灶的特点,为排除未分化/肉瘤样癌,CK AE1/AE3、EMA、HMWK和P63在多个区均呈阴性反应。KI67在热点区域增殖活性约为30%。综合检查结果,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肉瘤应做主要鉴别诊断(图2、图3)。
图2 组织学检查显示(苏木精-伊红染色;放大倍数10×40),肿瘤主要由梭形细胞组成,部分具有温和的核形态,部分具有核异型性,在血管粘液样水肿背景下呈束状排列
图3 组织学检查(放大倍数10×20),ALK-1染色阳性
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IMT的特点是梭形细胞增殖和炎症细胞浸润,可发生在任何器官,男女发病率相同。IMT最常见的症状包括肉眼血尿和排尿困难。据推测,多种原因如尿路感染(UTI)、既往手术或器械史、糖尿病、创伤、类固醇和免疫紊乱均可导致该肿瘤的发生。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分类,IMT由于具有较低的远处转移风险而被指定为具有中等生物潜力的肿瘤。一般而言,建议完全切除肿瘤以避免局部复发。然而,也有采用抗炎药治疗而未进行根治治疗的报道。膀胱切除术不是IMT的常规治疗方法。本文患者首先进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效果不佳,因此进行了根治性膀胱切除术。
关于IMT在不同患者中复发的可能性,以及临床表现的不同,我们认为需要彻底切除病灶,并继续监测患者,才能做出及时、恰当的诊疗策略,如本文所述。对这类患者的随访没有标准化的时间表。考虑到25%的病例可能复发,建议每4到6个月进行一次随访。
医脉通编译整理自:
MohsenAyati, Mohammad Reza Nowroozi, Seyed AliMomeni. Radical cystectomy for management of 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 of the urinary bladder: A rare case report. Urology Case Reports Volume 27, November 2019, 100997
说起腹部消化道肿瘤,大多数人可能第一反应就是胃癌、结肠癌和直肠癌,的确,这些肿瘤的发病率很高,恶性程度也很大,作为“鼎鼎大名”般的存在确实让人久仰不已。但是除了这些“名门望族”之外,消化道还有一些冷门的肿瘤,包括胃肠道间质瘤、神经内分泌肿瘤及腹腔假粘液瘤等,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肿瘤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并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隐患之一,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这些“少见”的肿瘤,多一分认识,多一份安全,了解这些肿瘤的来龙去脉,也许今后“少见”将不再少见。
胃肠间质瘤:亦正亦邪难辨,似是而非可究
胃肠道间质瘤(又称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其中60%~70%发生在胃,约20%~30%发生在小肠,组织学上主要以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呈束状交叉或弥漫性排列为特征。胃的GIST约占胃肿瘤的3%,可发生于各年龄段,高峰年龄50~70岁,男女发病率相近。
GIST呈膨胀性生长,可向粘膜下或浆膜下浸润形成球形或分叶状肿块。肿瘤可单发或多发,直径从1cm到20cm以上不等,质地坚韧,境界清楚,表面呈结节状。瘤体生长较大可造成瘤体出血、坏死及囊性变,并在粘膜表面形成溃疡导致消化道出血。
GIST的生物学行为从形态学良性、潜在恶性到低、中和高度恶性形成一个连续谱,整体上来看属于良恶交界性肿瘤。按WHO软组织肿瘤分类的肿瘤生物学行为分为良性、中间性(局部侵袭性)、中间性(偶有转移性)和恶性四类的标准来看,文献中报告的GIST体积<2cm、核分裂数仅1~2个/50HPF,亦偶可发生转移。许多学者推荐依据肿瘤大小和核分裂数来估计转移的危险性。
瘤体小时,通常无症状。常在体检、X线、胃镜检查、CT检查或在其它手术时偶尔发现。肿瘤大,可出现非特异性症状,与部位有关。患者可有不适、上消化道溃疡和出血;亦可有腹痛、腹块、梗阻、便血或穿孔等。恶性肿瘤可有体重减轻、发热,腹腔播散和肝转移时也可出现相应症状。
首选手术切除。术后切缘阳性或高度恶性者应予辅助治疗。复发或转移者,甲磺酸伊马替尼(格列卫)是首选药物治疗,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结合手术治疗。其转移方式与癌不同,以腹腔种植和血行转移为主,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低于10%,故不主张进行淋巴结清扫。对于高危病人:肿瘤直径>10cm、腹腔内肿瘤破裂者建议至少服用伊马替尼1年。
神经内分泌肿瘤:曾似天涯塞鸟,今如霹雳弦惊
根据WHO对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规定及病理分级分为G1-3三个级别,其中分化较好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包括G1和G2命名为神经内分泌瘤,分化差的神经内分泌肿瘤主要是G3命名为神经内分泌癌。
神经内分泌肿瘤可以发生在体内任何部位,但最常见的是胃、肠、胰腺等消化系统神经内分泌肿瘤,约占所有神经内分泌肿瘤的2/3左右。欧美人群的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发病率大在2.5~5人/10万人,在过去30年内发病率增加了5倍,相比其他肿瘤,神经内分泌瘤的发病率的增加更加迅速。曾经遥远的神经内分泌瘤目前已经逼近我们的日常生活。
神经内分泌瘤分根据是否有内外分泌功能分为功能型和无功能型两类。非功能型主要表现为非特异性的消化道症状,诸如腹痛、腹胀等;功能型表现为肿瘤分泌有生物学活性的激素引起的相关临床症状,如低血糖、哮喘、糖尿病等。功能型主要以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居多,包括胰岛素瘤、生长抑素瘤、胰高血糖素瘤等。
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分级主要是依据病理诊断和免疫组化,核分裂象数1/10高倍视野或Ki~67指数≤2%划分为G1,核分裂象数2~20/10高倍视野或Ki-67指数3%~20%划分为G2,上述两者倾向于良性,核分裂象数>20/10高倍视野或Ki-67指数>20%划分为G3并定义为高度恶性的神经内分泌癌。腹部CT、内镜、超声内镜、PET-CT等对于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但最终确诊的金标准仍然是病理检查。值得注意的是生长抑素受体显像是一项重要而特别的检查,对于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奥曲肽治疗具有独一无二的特别意义。
手术仍然是神经内分泌肿瘤最为主要的治疗方式,也是唯一的根治方法,对于较为局限的肿瘤通过手术有治愈的可能。进展期或转移性神经内分泌肿瘤主要通过药物进行全身治疗,包括联合化疗、靶向治疗、生物治疗等,生物治疗和靶向治疗是G1、G2级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主要药物治疗,目前用于神经内分泌肿瘤生物治疗的药物主要是生长抑素类似物,包括奥曲肽和兰瑞肽,而对于G3肿瘤细胞毒性药物化疗仍然是主要治疗方式。
腹腔假粘液瘤:农村包围城市,温水慢煮青蛙
腹腔假性黏液瘤是一种临床十分罕见的疾病,多属于低度恶性,其特征是腹腔内有大量的黏蛋白聚集形成粘液。大多数来源于阑尾或卵巢癌,男性患者多为青壮年,多发于阑尾,女性患者多见于绝经后,多发于卵巢。发病率:1-2/百万/年。女性多于男性(2-3:1)。
腹腔假粘液瘤分为播散型和腹膜型两种。播散型多起源于阑尾粘液腺瘤,产生大量黏蛋白,但是粘液上皮细胞成分少,细胞异型性和增生不明显,预后较好。腹膜型多源于卵巢,会产生更多的粘液上皮细胞,预后较差。
其临床表现是以腹腔内大量粘液性腹水合并有上皮性粘液肿瘤为特征的临床症候群。其表现并不特异,往往是以反复出现的腹水为主要表现,往往需要多次手术反复清除粘液,并且由于粘液粘性较大,最终逐渐形成粘连机化导致不可逆转的粘连性肠梗阻并逐渐出现衰竭死亡。
传统治疗方法是多次手术切除,而目前认为的最佳方案是减瘤手术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手术减瘤的要点包括清除粘液性腹水、粘液性胶冻,切除右半结肠及大网膜,部分小肠切除,清除较为关键部位的粘液肿物,如胃及十二指肠的前后方、结肠脾曲、直肠膀胱陷窝或直肠子宫陷窝内肿瘤,因为这些部位肿物长大后会造成肠梗阻。腹膜腔内化疗(和全身性化疗相比,腹膜腔内用药浓度可以提高数倍)可以控制腹膜病变的进展。有研究证实粘液易溶于糖水中,被稀释彻底而清除,从而收到延缓复发,减少手术次数的疗效。
腹腔消化道肿瘤种类有很多,除了这三种之外还有更为冷门的肿瘤诸如间皮瘤、小肠肿瘤等尚需我们继续努力一一攻克,其实,无论是哪种肿瘤,最为主要的原则都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希望随着社会的进步,能够使癌症普查的观念深入人心,挽救一位患者,幸福一个家庭。
作者:符涛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胃肠肿瘤中心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