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中医病因病机的描述(乙肝中医治疗药方)

2023-11-03 00:45:04
肿瘤网 > 肿瘤治疗方法 > 癌症中医病因病机的描述(乙肝中医治疗药方)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癌症中医病因病机的描述,以及乙肝中医治疗药方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癌症中医上的病因无外乎这五种,这些阶段介入比较适合,经验分享

癌症是发生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一类恶性疾病。其多由于正气内虚,感受邪毒,情志拂郁,饮食损伤,宿有旧疾等因素,是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运行失常。产生气滞、血瘀、痰凝、湿浊、热毒等病理变化,蕴结于脏腑组织,相互搏结,日久积渐而成的一类恶性疾病。

中医来看,癌症的病因无外乎这五种,第一就是六淫邪毒。外感六淫之邪,或工业废气.石棉、煤焦烟炱、放射性物质等邪气入侵.若正气不能抗邪,则致客邪久留,而致气滞、血瘀、痰凝、湿浊、热毒等病变,久则可形成结块。第二就是七情拂郁。情志不遂,气机郁结,久则导致气滞血瘀,或气不布津,久则津凝成痰,血瘀、痰浊互结,渐而成块。正如《类政治裁·郁证》说:“七情内起之郁,始而伤气。继必及血。”第三就是饮食失调。嗜好烟酒辛辣腌炸烧烤,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正气亏虚,气虚血瘀。如《读医随笔·承制生化论》说:“气虚不足推血,则血必有瘀。”或有正气亏虚,易感外邪或易致客邪久留。另一方面,脾失健运,不能升清降浊,敷布运化水湿,则痰湿内生。正如《医宗必读·痰饮》所说:“脾土虚弱,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膈。瘀而成痰。”

第四就是有陈旧性的疾病。机体脏腑阴阳的偏盛偏衰,气血功能紊乱,如治得法或失于调养,病邪久羁,损伤正气,或正气本虚,驱邪无力,加重或诱发气、痰、食、湿、水、血等凝结阻滞体内,邪气壅结成块。第五就是久病伤正、年老体衰:正气内虚,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是罹患癌症的主要病理基础。正如《医宗必读·积聚》所说:“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久病体衰,正气亏虚。气虚血瘀;或生活失于调摄,劳累过度,气阴耗伤,外邪每易乘虚而入,客邪留滞不去,气机不畅,终致血行瘀滞,结而成块。

癌症的病理属性总属于本虚标实。多是因虚得病,因虚致实,是一种全身属虚,局部属实的疾病。初期邪盛而正虚不显,故以气滞、血瘀、痰凝、湿浊、热毒等实证为主。中晚期由于癌耗伤人体气血津液,故多出现气血亏虚。阴阳两虚等病机转变,由于邪愈盛正愈虚,本虚标实,病变错综复杂,病势日渐慎重。

癌症治疗不仅仅需要扶助患者的正气,培本固原,还需要针对性采取相应的对症治疗方法如益胃养阴生津、调理脾胃、驱瘀止痛等。一些中晚期癌症患者,由于体质虚弱,不适宜手术,失去手术时机,又无法经受放化疗的毒副反应,则可以完全用中医药为主治疗,应用“带瘤生存”的理论,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期。

那么,如何扶正呢?扶正以胃气为本。内经云:“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脾胃为后天治本、气血生化之源。调养脾胃,是癌症治疗过程的一条主线。对于扶助正气,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功能,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期均有较好的效果。

中医在何时介入最适合呢?很多癌症病人在进行肿瘤手术以后,身体非常虚弱。在这个期间中医中药的治疗非常关键,也是中医中药的优势之所在。病人要在这期间尽快地恢复元气、增强体力,以良好的状态应对以后的放、化疗。各种不同肿瘤手术期间中医中药治疗的具体治疗原则和药方是不同的,注意不能急于使用大量的抗癌有毒之品,影响患者的体力恢复,进而妨碍整个治疗计划的完成。

癌症病人大多要接受化疗或放疗,其目的是清除体内潜在的转移病灶,或是杀灭体内正在增加或蔓延的肿瘤细胞,但放化疗也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我们看到,很多肿瘤病人因为这种痛苦的不良反应而放弃或中断治疗。对此,配合中医中药治疗,可谓中西医治疗相得益彰。中医中药治疗不仅可以改善放化疗引起的乏力、汗出、食欲下降等各种症状,而且还可以解决目前现代医学尚无法解决的一些放化疗并发症问题,中医中药的治疗是根据病人体质和放化疗不良反应的差异而不同,对症下药,方能达到显效。​

还有就是癌症治疗过后防复发的患者。中医认为肿瘤的发生与机体的微环境有很大关系,因此肿瘤治疗不仅仅只是针对肿瘤自身的消除,更能够调理人体内容易促使肿瘤发生的微环境,从而预防癌症复发。

高龄患者或晚期癌症患者。中医治疗的手法一般不具有创伤性,对于机能恢复能力较差的高龄患者更为适用。而且中医现在提倡癌症患者“带癌生存”,通过相关手段来控制肿瘤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其对人体的损害,达到一个“和平共处”的状态,延长生存期。

中医自古即有“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的治疗原则,是指要将抗癌(祛邪)与扶正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人体与肿瘤保持一个相对长期的稳定状态,称为“与瘤共存”。可以辨证选用适宜的抗癌中药和扶正培本的中药,改变患者体内癌细胞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帮助患者实现长期带瘤生存。

乙肝中医对症治疗效果好

乙肝是现在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也是一种棘手的病。但中医只要找准病因,对症用药,其治疗效果还是相当好的。

如患者邱女士,48岁,患者自述五年前就患有乙肝,经住院治疗,病情反反复复。平常老是感到胃脘痞满,不思饮食,时有胁下不舒,倦怠乏力。近来这些病症又有加重的趋势。

发现患者面色不荣而偏暗,看患者舌略红,苔黄略腻,脉沉数。于是问患者大小便如何,患者说小便黄,大便时溏时干,还说口干不欲多饮水。综合患者情况来看,认为患者是中气虚弱,湿热中阻,气机不畅。于是给患者开出如下方药:法半夏,黄连,黄芩,干姜,人参,大枣,炙甘草,柴胡,枳实,茵陈,大黄,茯苓等。

此方药物虽然不多,但颇合患者病机,方中半夏、黄连,黄芩清热燥湿,加柴胡疏达气机,升举阳气;枳实理气降浊,与柴胡相用,以调升降气机,茵陈清热利湿,使湿从小便而去,大黄泻热涤浊,使湿热从大便而去。七付药,水煎服,早中晚各一服,日一付。患者服完后第二次来诊时说胃脘痞满减轻,饮食有味。后又在原方基础上多次调整,患者前后共服药六十多付,HBsAg,HCV转阴性,SGPT正常。患者全家很是高兴。

需要提醒的是引起乙肝的病因是多种多样的,而本案是因为患者中气虚弱,湿热中阻,气机不畅而引起的。如果临床上确诊也是乙肝,但不是上述原因此起的,此方也不一定可用,因此临证一定要辨证论治,千万不可随意套方用药!切记!切记!

湿热中阻,是中医常见的辨证,是指脾运障碍,津气失调,气郁化热,津凝成湿,湿热互结的一种病变。临床上,患者常以身热不扬,汗出不畅,食欲不振,胸痞腹胀,呕恶便溏,或溏而不爽,或吐泻交作,或四肢困倦,肌肉烦疼为主证;以面如油垢,秽气触人,舌尖边红,苔黄而腻,脉象濡数,为其湿热辨证依据。

湿热常以脾胃为其病变中心,并从少阳三焦波及其余四脏。湿热之邪常从口鼻侵入人体。如果疫从口人,侵犯胃肠,影响脾胃功能失调,即呈湿热中阻。湿热虽以脾胃为其病变中心,证象却可见于五脏。脾运障碍,湿浊内停,津气交阻,升降失调则以面色淡黄,或如油垢,秽气触人,渴不引饮,食少、胸痞、腹胀、呕恶、便溏,或溏而不爽,或吐利交作,舌质红,苔黄而腻为主证。如果病在二经之表,多兼少阳三焦气机不利,水道失调,湿郁热蒸,而呈寒热起伏,身热不扬汗出不畅,四肢倦息肌肉烦疼;下流归肾,则呈小便淋涩,阴囊潮湿,带下臭秽;壅阻肝胆,则呈胸胁胀痛,或身目发黄,或发痉发败:犯于肺则为鼻塞、咽肿、咳嗽;上蒙心包,神机被阻,则昏不知人,或精神异常;壅蔽清窍,则龈肿、耳聋、头昏眼花。其基本病理是湿热互结。湿是自身功能失调,津凝而成;热是外邪相侵,气郁所化。

证机概要--湿热蕴结,胃气痞阻。

治法--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1.代表方--清中汤加减 (《医宗金鉴》)。

本方清化中焦湿热,适用于痛势急迫、胃脘灼热、口干口苦的胃痛。

常用药--黄连、栀子-清热化湿--黄芩、蒲公英茯苓、半夏、白蔻-健脾除湿--藿香、苍术陈皮、甘草-理气和胃

2.备选方--黄连温胆汤加味:

半夏、枳壳、竹茹、陈皮、厚朴、黄连、藿香、佩兰、苡仁、滑石、冬瓜皮、焦三仙。

加减--①恶心呕吐-加橘皮、竹茹。

②大便秘结-生大黄(后下)。

③气滞腹胀-加厚朴、枳实。

④纳呆少食-加神曲、谷麦芽。

3.热宜清:三黄石膏汤、龙胆泻肝汤:

栀子、知母、龙胆草、竹茹。

临证备要--①本证可见于慢性胃炎,胃镜象见浅表糜烂、充血及浅表溃疡者加连翘、蒲公英、半枝莲;分泌物粘稠-加生苡仁、冬瓜仁;有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者-加少量生大黄(3-6)或 制大黄,或加入黄芩、半夏、生姜,疗效较佳。

②小陷胸汤治疗湿热气滞型胃脘痛(急、慢性胃炎)(王长瀛)方中半夏燥湿化痰,下气散结,消胸腹痰湿之滞,治心下急痛、痞坚,温走散,和胃之力颇着。黄连清热解毒,泻心胃肝胆之实火,燥肠胃积滞之湿邪,气寒味苦,健胃之功独长。栝楼实甘寒滑润,性降属阴,清肺胃之热而涤痰导滞,宽中下气,消胀散结,降火且不犯胃气,润燥而通利大肠。合用之则辛开苦降,润燥相济,善治湿(痰热)互结之内阻,恢复中焦胃气之冲和。用之使湿(痰热)清化气机调畅而疼痛自止。胀满嗳气较着加香附、枳壳、川楝子、莱菔子、桔梗;嘈杂吞酸加栀子、竹茹、公英、石斛、生麦芽;痛剧加元胡、没药或细辛。

作者:piikee | 分类:肿瘤治疗方法 | 浏览:70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