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肠部腺癌属于什么癌症,以及癌症保守治疗能活多久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不想错过界哥的推送?
戳上方蓝字“医学界肿瘤频道”关注我们
并点击右上角“···”菜单,选择“设为星标”
文丨张成海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来源丨胃肠病
多数的结直肠癌是由大肠息肉逐渐演变而成的,因此,大肠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被认为是大肠癌的癌前疾病。
首先来看看什么是大肠息肉?凡从结直肠粘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息肉状病变,在没有明确良恶性之前均称为息肉。
按病理类型可分为:腺瘤样息肉(最常见),炎性息肉(肠粘膜受长期炎症刺激增生的结果),错构瘤型息肉等等类型。
比较详细的结直肠息肉分类见下图:
增生性息肉
增生性息肉是最常见的一种息肉,又名化生性息肉。多分布在远侧大肠,一般较小,直径很少超过1厘米,其外形为黏膜表面的一个小滴状凸起,表面光滑,基底较宽。其重要特点是肠腺隐窝的中、下段都有成熟的细胞出现。增生性息肉基本不发生恶变。部分可以自行消失。这可以解释临床上有人曾经做肠镜发现息肉,但是半年或者一年后复查,却消失了。
绝大数息肉都是可以在内镜下切除
淋巴性息肉
淋巴性息肉亦称良性淋巴肿瘤,多见于20~40岁成人,很少发生在儿童,男性略多,多发于直肠,多数为单发,亦可多发,大小不等,直径可自数毫米至3~4厘米。表面光滑或分叶状或有表浅溃疡形成。多数无蒂。组织学上表现为分化良好的淋巴滤泡组织,局限于粘膜下层内,表面覆盖正常粘膜。淋巴息肉不发生癌变。
炎症性息肉
炎症性息肉又名假息肉,是肠粘膜长期慢性炎症引起的息肉样肉芽肿,这种息肉多见于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及肠结核等病变肠道中。常为多发性,多数较小,直径常在1厘米以下,病程较长者,体积可增大。一般不容易恶变。
腺瘤
结肠腺瘤是大肠的良性上皮肿瘤。是最常见的恶变的大肠息肉。根据组织学结构分成三种类型即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及混合型腺瘤。
结肠腺瘤是肠镜下取活检后才能明确
(1)管状腺瘤:
是圆形或椭圆形的息肉,表面光滑或有分叶,大小不一,但大部分直径在1厘米以下。80%有蒂。组织学表现为多数管状腺腺体,未成熟细胞分布于腺体的所有水平。其癌变率在1%~5%左右。根据组织学分可分为管状腺瘤1级,2级,3级。级别越高,越接近癌变的程度。
(2)绒毛状腺瘤:
较管状腺瘤少见,绝大多数为单发。一般体积都较大,直径大多在1厘米以上,大部分为广基,约10~20%可以有蒂。表面呈暗红色,粗糙或呈绒毛状突起或小结节状,质软易碎,触之能活动,如触及硬结或固定,则表示有癌变可能。其癌变率较管状腺瘤大10倍以上。
绒毛状腺瘤是三种腺瘤类型中生物学行为最不好的,最容易癌变的腺瘤。
(3)混合型腺瘤:
是同时具有上述两种结构的腺瘤。其癌变率介于管状腺瘤与绒毛状腺瘤之间。
家族性结肠息肉
家族性结肠息肉便血归属于腺瘤性息肉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偶见于无家族史者,全结肠与直肠均可有多发性腺瘤,多数腺瘤有蒂,乳头状较少见,息肉数几十个,上百个左右到数千个不等,自黄豆大小至直径数厘米,常密集排列,有时成串,其组织结构与一般腺瘤无异。
肠息肉的治疗方案
肠息肉最好内镜下切除。除非很小的息肉,可以观察一段时间,极少的炎性息肉可以自行消失。但是,绝大数息肉随着时间会变大,癌变的风险增加。
对于一般人来说,不要存在侥幸心理。最保险的做法就是发现肠息肉后及时内镜下切除。
因为,当息肉很小的时候,一是癌变的几率很小,另一方面内镜下切除方便,不容易导致出血,穿孔的问题, 还有罕见情况就是以为很小的息肉,不会癌变,但恰恰就有很小的“息肉”就是腺癌,一旦遗漏,后患无穷。
在息肉切除术后一般一年内再复查一次肠镜
肠息肉或者腺瘤,在比较小的时候,内镜下切除容易,甚至多数在门诊手术就可以,直接圈套电切。
但是,如果活检可疑癌变时,最好做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类似早期癌症的手术,这样切除更加彻底。
——任沙/文
这个一定要先交代清,不是反对现代医学,而是他们的情况比较特殊,都是癌症晚期,全身扩散。也就是说,三级医院的大夫很明确地说:化疗和手术的意义基本没有,或者换句话说,是完全没用。
同样,看琼瑶阿姨或者奶奶的公开信,一定要看清一个细节,是最后一刻。说句大不敬的话,吃饭噎着还是要抢救的,万一她健健康康活活到100岁呢?还有21年呢。
她说的是没尊严的死亡,是终点的没尊严,而不是离终点五分之一时,更不是离终点五分之一时爆胎了,换一次备胎接着愉快前行。
我说的第一个患者今年78岁,比琼瑶奶奶只小1岁。不过与琼瑶不同,他是个农民。没有那么大的财力支撑。他也从来没体检过,直到去医院检查前一天,还在忙碌。他和老伴种了2亩地,除了特殊的农活,比如犁地,其他耕种都是他和老伴自己干。做饭更是。
所以,他也从来没想过会是癌症。因为我不在身边,我不知道老夫妻俩第一次听说癌症后的反应,或者说他们知道不知道癌症这个概念。但是我只知道,他的老伴自那开始经常祷告,而且左右不离。本来她是个基督教徒,不信邪门歪道的,有次也说,都是天天放那个戏放的了,把那个收音机扔了。自然,是不想他死。
他们选择不手术不化疗,还有另一个考虑,那就是经济压力。不想给儿女增加负担,儿女们都不是富豪。但是他们一直希望能多活一天,不过不是痛苦的多一天。比如不化疗是看到了化疗的痛苦,不手术是担心下不了手术台。现在,吃些对症的药,还能正常的吃饭、说话。他们看到的是眼前还好。
但是了解医学的人都知道,他患的是癌症,晚期,也就是说8个月是很长的生存期了。但是他与老伴都希望他能活的更久些,原因很简单,活着的人孤单,死去的人,去哪了?相处了一辈子,这一死还能再遇见吗?你见到一个几十年没见的小学同学什么感觉?你见到一个要去国外,你可能再也见不到的同学什么感觉?甚至你见到你多年前暗恋过的她或他什么感觉?
我想,他们的感觉都比你强烈,他们一起生活了几十年,儿女们结婚后,只有他们俩,又几十年。他们不化疗,也许是想淡然的相处最后的日子。
另一个也是最近碰到的。一个朋友,50多岁,也是癌症,也是晚期。50多岁,上有老下有小,还是壮年。在小医院查出异常,去了一家大医院,大医院查出异常,去了另一家大医院。都是晚期,已经全身扩散。大夫说化疗的意义不大,手术的意义也没有。怎么办?没办法,保守治疗,采用中药。既知道很难挽回,又盼望奇迹。还好,很理性,没采用乱七八糟的偏方,给其治疗的是正规医院的医生。
因为年轻,对于死亡没太多的概念。爷爷奶奶那一代的,感觉自己很小的时候他们就不年轻了,真正感觉到死亡是父母这一辈的亲人去世。一个亲戚到了人生终点,大夫让回家,儿女不敢,怕别人说闲话。我连夜把检查拍下来咨询一个专家的意见。专家说很快会进入肝昏迷,先是间歇性的,然后长久肝昏迷,也就这几天。我极力说服他的儿女让其回家,不要为了自己心安让他不安。他很明确表示想在家中去世。他是凌晨到家,第二天去世。
我们现在提倡理性对待死亡,其实是一种回归,回归自然状态。在自然界,一棵树木死了,周围的树什么表现?一只老虎死亡,周围的老虎什么感觉?是很自然的自然表现。不是不恐惧死亡,不是暴饮暴食,不是不锻炼,不是不争取长寿,而是当死亡真的来临时,我们坦然。就像电影上的灾难片,一开始是挣扎,当看到挣扎无望时,抱在一起,相互安慰,坦然面对!至于安乐死,又是另一个概念!
欢迎关注中原医生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