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癌症的免疫疗法是什么意思,以及癌症免疫疗法的优缺点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都说免疫治疗早用早好,越早越好。晚期用不如早期用,术后再用不如术前就用。
最近又有2项研究证明了这一观点,在术前的新辅助治疗阶段就开始应用免疫治疗,不但疗效更好,还有可能能免掉手术。
黑色素瘤:3剂免疫挪术前,2年无事件生存率增加23个百分点第一项研究是针对可切除的III期或IV期黑色素瘤。研究共纳入了313名患者,分为两组,两组患者总共都使用了18剂K药:
新辅助治疗组154名患者,先用3剂K药进行新辅助治疗,手术后再用15剂K药辅助治疗;
辅助治疗组159名患者,在术后使用18剂K药辅助治疗。
中位随访14.7个月后,新辅助治疗组共发生38起复发、死亡、疾病进展等不良事件,2年无事件生存率72%;辅助治疗组共发生67起不良事件,2年无事件生存率49%,明显低于新辅助治疗组。
新辅助组患者无事件生存率显著高于辅助治疗组
在新辅助治疗组中,还有一名患者在新辅助治疗后获得完全缓解并拒绝了手术,到数据截止时,他已持续随访了31.5个月,没有任何疾病复发的迹象。另外还有一名因不良反应无法接受手术的患者,持续存活且未复发65天。
安全性上,两种治疗方式之间并没有显著差异。在治疗期间,新辅助治疗组有12%的患者发生了3级或以上治疗相关不良反应,而辅助治疗组为14%。不过新辅助治疗组手术相关的不良反应会更多一些,特别是有11位患者发生了手术相关的4级谷丙转氨酶升高。
局部晚期直肠癌:新辅助免疫后免手术去年我们曾经报道过免疫治疗药物dostarlimab让12位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完全缓解,无需手术也无需放化疗。最近,dostarlimab的这一成绩被国产PD-1信迪利单抗复刻了。
信迪利单抗的这项研究共纳入17名有错配修复缺陷或高微卫星不稳定的局部晚期直肠癌患者,中位年龄50岁,65%是男性。
按照试验规则,这些患者要先接受4个疗程的信迪利单抗新辅助治疗,之后选择以下两种治疗方案之一:
01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之后再进行4个周期的信迪利单抗或信迪利单抗+CapeOXygen辅助治疗。
02
再进行4个周期的信迪利单抗新辅助治疗,之后随访观察(仅限于完全缓解的患者)或进行根治性手术。
除1人失去联系外,其余16名患者中有6人接受了手术,3人达到病理完全缓解;9人达到完全缓解并选择随访观察;还有1人因严重的不良反应停止治疗。中位随访17.2个月后,这些患者目前全部存活且无一复发。
除患者15失联外,其余16名患者目前仍存活且无一复发
这两项研究再次强调了免疫治疗一定要尽早应用。而第一项研究中完全缓解后拒绝手术的患者,以及第二项研究中选择随访观察的9位患者,或许意味着手术这一最为古老的癌症治疗方式,真的不再是治愈癌症所必需的。
4月15日至21日是第29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主题是“癌症防治 全面行动——全人群 全周期 全社会”,我们要正确认识癌症、积极防控癌症,做好癌症三级预防,防癌健康体检,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随着医学进步,许多效果更好、安全性更高的癌症治疗手段出现,癌症也不再等同于“绝症”了。其中,免疫治疗就是一种被越来越多人认可的治疗方式,和手术、放疗和化疗等传统疗法一起被纳入指南推荐的一线治疗方案中。说起癌症大家难免心情沉重,“绝症”的印象也随之而来。但其实随着医学进步,已经有了许多效果更好、安全性更高的癌症治疗手段出现,癌症也不再等同于“绝症”了。在众多安全有效的方法中,免疫治疗就是一种被越来越多人认可的治疗方式,和手术、放疗和化疗等传统疗法一起被纳入指南推荐的一线治疗方案中。
01结肠癌术后复发,患者免疫治疗效果很敏感
王凯主任为张大爷查体
张大爷是一位结肠癌术后复发的患者,特殊的是,张大爷还是林奇综合征患者,林奇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的遗传疾病,与错配修复(MMR)基因突变引起的结直肠癌及某些其他癌症(如子宫内膜癌、胃癌)的遗传易感性有关。这些MMR基因突变以常染色体显性方式遗传,主要包括MLH1、MSH2、MSH6及PMS2基因突变,其中前二者较多见。此类患者往往对免疫治疗效果敏感,因此,选择替雷利珠单抗免疫治疗,定期肿瘤标记检测物及相关影像学检查结果均提示,目前肿瘤控制良好。治疗期间,张大爷仅出现免疫相关的皮肤瘙痒症,积极给予对症治疗后,症状得到很好的控制。整个治疗过程中,患者住院时间短,治疗过程简单,患者及家属对免疫治疗效果充分认可。
02肺癌患者转移 病情控制良好
王大爷在2020年初因咳嗽就诊于当地医院,检查后发现是肺部恶性肿瘤,因发现及时,早期行手术治疗。不幸的是,在后续复查过程中,肿瘤出现多处转移,后口服靶向药物、化疗、放疗等手段抗肿瘤治疗,效果均欠佳。随后患者出现脑转移,导致言语不清,饮水呛咳,右侧肢体瘫痪,卧床不起。因此患者对抗肿瘤治疗充满恐惧,辗转各大医院,多方打听后才最终就诊于西安市红会医院血液、肿瘤内科王凯主任团队。结合患者既往用药情况及诉求,王凯主任结合指南推荐及相关临床研究数据,给予患者卡瑞利珠单抗(PD-1抑制剂)联合阿帕替尼(靶向药物)治疗,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的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经过悉心治疗,患者目前行动自如,肿瘤也得到了很好的控制,直到现在3年多时间过去了,王大爷定期来院复查并继续免疫维持治疗,目前状况良好。
这样的病例数不胜数,西安市红会医院血液、肿瘤内科始终以指南为基准,同时结合最新的临床研究结果,针对不同的患者,制定适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取得了让患者满意的治疗效果。不再让大众“谈癌色变”是我们每一个肿瘤科医师的责任,随着科技的进步,目前抗肿瘤治疗的手段越来越多,让大众去认识肿瘤,了解肿瘤治疗,让每一位罹患肿瘤的患者都有尊严的活下去,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
免疫治疗是什么
免疫治疗,顾名思义是以人体的免疫系统作为突破口,通过多种医学手段,调节激活人体免疫系统来治疗疾病的一类方法。所以在了解什么叫免疫治疗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人体的免疫系统。免疫系统是我们人体内一个精密复杂的“机构”。形象地说,它是一个由器官、组织和细胞共同组成的防御网络:骨髓和胸腺负责制造免疫细胞;淋巴组织负责免疫细胞的分发、转运、回收;负责“冲锋陷阵”的免疫细胞则包括白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等。尤其是T细胞,时刻在血液中巡逻,一旦发现细菌、病毒、以及“出问题”的细胞就及时将它们消灭。而癌细胞,就属于“出问题”的细胞。癌细胞在“出问题”前,原本也是身体内的正常细胞,遵循正常的细胞分裂周期。但由于环境、遗传等因素,细胞在分裂过程中毫无节制地疯狂生长,这就是癌症的开始。假如此时T细胞能够快速将其识别,及时扼杀,危机就能解除。但狡猾的癌细胞会对自身进行伪装,让T细胞无法对其进行识别,攻击自然无从谈起,这一过程在医学上称为“免疫逃逸”。
免疫治疗原理
免疫治疗正是针对癌细胞的这一特点,无需直接杀死癌细胞,而是重新激活T细胞,使其“重获慧眼”,T细胞自然会完成接下来的工作。目前,在临床应用最多的免疫治疗是PD-1(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如上文所说,癌细胞可以通过“瞒天过海”,从T细胞的眼皮底下溜走,从而逃脱免疫系统的追捕,这个逃逸过程和PD-1密不可分:PD-1是T细胞上的一种蛋白,在T细胞巡逻过程中,与各细胞上的PD-L1结合并进行识别,识别出正常细胞即可“放行”。于是癌细胞就专门制造了大量PD-L1,与T细胞上的PD-1进行结合,企图“蒙混过关”。基于此,PD-1抑制剂的机制便是阻止PD-1与PD- L1的结合,具体来说就是比PD- L1抢先一步与T细胞上的PD-1结合,这样一来T细胞就能对癌细胞进行识别,从而发起攻击。
目前,免疫治疗已经在食管癌、肺癌、肝癌、恶性黑色素瘤等多种肿瘤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免疫抑制剂写进指南,并且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在西安市红会医院血液、肿瘤内科就诊的许多恶性肿瘤患者,通过规律的抗肿瘤治疗(化疗或靶向治疗联合免疫治疗),后期使用免疫治疗维持,表现出良好的免疫治疗效果,有效减轻患者痛苦,降低副作用,并显著延长患者生存周期。
科室简介
西安市红会医院血液、肿瘤内科现为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下属首批肿瘤微创介入( 陕西省唯一肺癌方向 )建设中心,科室诊疗手段丰富多样。血液病相关诊疗范围包括贫血类疾病、血小板减少类疾病、凝血功能异常疾病、白细胞异常疾病、淋巴细胞恶性肿瘤、髓系恶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增殖性肿瘤等一系列血液系统疾病。实体瘤相关诊疗致力于以骨转移为特色,诊治范围包括:肺恶性肿瘤、消化系统(食管、胃、结直肠、胰腺、肝胆)恶性肿瘤、乳腺恶性肿瘤、泌尿生殖系统(肾、输尿管、膀胱、前列腺)恶性肿瘤、子宫及宫颈恶性肿瘤、神经内分泌恶性肿瘤、头颈部恶性肿瘤、软组织恶性肿瘤、甲状腺恶性肿瘤等瘤种。针对各种恶性肿瘤针织内容包括:早期筛查、组织穿刺活检、基因检测、局部治疗(射频、微波、冷消融)和系统治疗(化疗、靶向、免疫)全程覆盖。科室技术以精准局部微创+全身系统治疗为特色,二期拟开展放疗、骨髓移植,细胞治疗等业务,并接轨国际最新治疗理念开展各项药物临床试验,实现患者个体化精准治疗,全面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
来源:西安市红会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