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癌症防治知识讲座小结,以及癌症防治知识宣传小结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癌症复发转移是病人最为关注的问题,而复发的情况往往发生在治疗后的5年内,因此,病人第一个五年就显得非常关键,牵扯到治疗、康复、复查的问题,也有病人对新生活的适应等。
80%以上的癌症是在手术后3年出现复发或转移的,而只有10%是在5年后才出现的,所以,临床上常用五年生存率来评价癌症的治疗效果。癌症之所以难治,是因为它易扩散和转移。一些患者之所以生存率低,大多是在手术治疗前就已经出现转移和扩散,所以即使切除癌症病灶,残留的癌细胞经过一段潜伏时间,也会再重新增殖,再通过血管和淋巴在别处“安营扎寨”。很多医生做完肿瘤切除手术后,会告诉患者“手术非常成功”,意味着把所能看见的肿瘤已经全部切除,但这只能说明病情得到了控制,并不能说明已经治愈,毕竟癌细胞有没有转移和扩散,医生也是无法确定的。而以5年为限,如果经过治疗后生存时间超过5年,而且没有任何复发,就可以认为临床治愈。
临床治愈是指各种临床症状在经过规范的治疗以后,得到了控制或者已经消失,且经过治疗也已经很明显的改善了病人的生存质量,但是疾病本身并没有彻底治愈,不过后面也不需要过度治疗了。判断癌症临床治愈,需要同时符合以下两点:第一点、癌症在治疗之后,要通过各项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血脂、血糖、肿瘤标志物等,来了解患者目前的一个恢复情况,如果检查结果没有什么异常,那么,我们可以初步判断患者已经得到临床治愈。第二点、癌症在治疗后,没有复发以及转移的迹象,至少五年不再复发,也就是临床上所说的五年生存率,而且患者的整体健康状态,也是比较稳定的。
那么,能够跨过五年的癌症患者是否都有一定的共性呢?还确实有。这里分享给大家。首先,这些患者都是积极配合治疗。在确诊癌症之后应该积极配合治疗,这也会影响患者的生存期长短。很多人一听到癌症认为没有治疗的必要,因此直接放弃了治疗,这种行为会让疾病急速恶化,出现癌细胞转移扩散的情况,出现这种现象之后患者的生存期更容易缩短。因此,想要让患者的生存期延长,最关键的是积极配合治疗。病人治与不治生存时间有很大的差别,比如一个中期食管癌病人不治疗,半年左右水米就不能进了,若治疗可能几年、十年、甚至更长。同时,癌症出现之后,患者的生存期会受到治疗效果的影响,如果治疗之后效果显著,患者的生存期就比较容易延长。如果通过多方面治疗之后依然病情恶化,有可能就会导致患者短时间内病情急剧恶化。
在与癌症抗争的过程中,患者本身就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再加上治疗中产生的一些毒副作用,如果不积极提高身体素质,恐怕难以战胜癌症。因此,患者应从饮食、运动、心态等方面做起,保证营养的摄入,坚持适度运动,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有足够的力量与癌症抗衡。
在饮食和运动的调节上要多加注意。恢复期患者,应注意到自己的身体与患病前有所差别。在饮食调节方面,尤其是手术切除了部分脏器者,如胃癌、食道癌患者的饮食习惯,要逐步地改变和适应,如少食多餐、避免进食不易消化的食物,勿进食辛辣食物,保证有足够的蛋白质摄入。在运动锻炼方面,要在身体状况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参加锻炼,要注意运动方案的个体化,不宜参加过于激烈的运动,以免过度疲劳而降低自身的免疫功能。
除了密切关注身体动态,定期复查也是发现癌症复发的主要手段之一。术后5年内的时间对于癌症患者来说非常重要,一定要重视定期复查。术后超过2年每半年复查一次,术后5年做一次全面详细的检查,包括验血、B超、腹部CT、肿瘤标志物等。
需要注意的是,癌症患者在经过一个阶段的集中治疗之后,便进入了漫长的康复期。但这并不意味着肿瘤已经被治好了,更不能高枕无忧、掉以轻心。进入康复期,只是说明疾病的治疗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经过手术、放化疗等治疗后,并不能保证体内肿瘤都被清除,加之治疗后机体免疫能力的减弱,身体内正邪依旧在对峙,当残余的肿瘤致病力胜利,疾病发展,出现肿瘤的复发转移。
所以,在肿瘤患者的康复期,服用中医药扶正祛邪,增强身体免疫能力,抵抗肿瘤的复发转移,使一些有残存肿瘤病灶的患者,仍旧可以长期生存,有好的生活质量。中医在预防癌症复发和转移方面确实有其独到之处,最突出的优势是辨证论治,因人而异,使人体达到阴阳平衡、免疫系统很好地恢复。从根本上改善体内环境,破坏癌细胞生存、分裂、增殖的条件,从而保证机体的长治久安。
需要注意的是,到达临床治愈阶段,癌细胞仍然可能存在,有复发可能,并不能称作“完全治愈”。也要定期复查,及时发现及时治疗。
恶性肿瘤患者5年生存率十年间提升近10个百分点;全国肿瘤登记项目点已覆盖全国99.8%人口;癌症规范化、同质化诊疗水平不断提高;更多抗肿瘤药物和治疗技术进入临床,并逐步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每年4月15日至21日举办的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活动,今年迎来第29届。普及防治信息、介绍防治进展、重申防治要点,各地努力推进癌症防控全人群覆盖、全周期管理、全社会参与。
5年生存率提升近10个百分点 癌症防治体系持续完善
在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活动启动仪式上,一组数据被再次提及——恶性肿瘤患者5年生存率由十年前的30.9%提升至40.5%。
国家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癌症防治体系进一步完善,肿瘤登记、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全面推进,整体诊疗能力显著提升,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不断提高。
4月14日,第29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在京启动(国家癌症中心供图)
聚焦全人群、全周期,我国近年来癌症防治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形成由国家癌症中心牵头、省级癌症中心为骨干、癌症防治专业机构和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广泛参与的全国癌症防治网络;
全国肿瘤登记项目点覆盖2806个县区、14.07亿人口,肿瘤筛查和早诊早治累计为1.8亿人次提供相关服务;
逐步实现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国家癌症医学中心和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稳步推进,基层能力协同提升;
以大数据为基础的肿瘤诊疗质控体系和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络日益健全……
不过,癌症仍是危害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最新全国肿瘤登记数据显示,全年新发癌症病例约为406万,癌谱结构呈现发达国家癌谱与发展中国家癌谱共存的局面。
根据《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要求,到2030年总体癌症五年生存率不低于46.6%,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的知晓率不低于80%。
国家癌症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赫捷表示,未来还要形成和不断优化居民与患者全人群覆盖、个体生命全周期管理、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多层次、立体化肿瘤防治体系。
早诊早治“关口前移” 预防最经济有效
加强各类肿瘤发病风险的源头发现和早期控制,被公认是降低癌症发病率的关键。
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通过肺结节筛查管理远程会诊中心,放射科副主任熊曾每周为有需要的肺结节患者远程会诊。“肺癌虽然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但如果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不仅有望治愈,且诊疗费用较中晚期节省不少。”熊曾说。
“肿瘤防治关键在于预防。”国家癌症中心党委书记张勇说,部分慢性感染是刺激肿瘤发生的重要因素,及时采取措施,对癌前病变进行规范化治疗,可以有效降低癌症发生率。
赫捷介绍,针对我国部分高发癌症,国家癌症中心制定了筛查与早诊早治技术系列指南和标准,继续扩大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覆盖面,促进癌症防控“关口前移”、重心下沉。
按照相关部署,湖南省浏阳市近年来持续推动肺癌、乳腺癌、宫颈癌、结直肠癌等发病率靠前的癌种早筛工作。浏阳市卫生健康局局长欧阳武告诉记者,当地通过肿瘤专科联盟建设,加强基层全科与市级医院肿瘤专科联合,为患者开展精准预约转诊、复诊和随访服务等工作。
“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国家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要继续通过控制癌症危险因素,强化早诊早治等相关手段,加强三级预防,同时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增强群众自我防控能力,构建起人民健康的有效防护屏障。
2023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宣传海报(国家卫生健康委提供)
新药物新技术加快应用 为“慢病化”带来新希望
4月中旬,大洋彼岸,在2023年美国癌症研究协会年会上,来自中国的信达生物制药公司公布了自主研发的PD-1药物信迪利单抗的长期随访数据:对比传统化疗,局部晚期及转移性胃癌的患者生存时间显著延长。
这款已纳入我国医保的药物,在创新胃癌疗法的同时,也极大提升了患者用药的可及性。
越来越多的抗肿瘤药物和治疗技术进入临床应用,为癌症“慢病化”管理带来新希望。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数据显示,我国肿瘤药物临床试验近年来的年平均增长率超过34%,不仅数量多,规范化程度也逐步提升。
同时,我国科研人员根据中西方不同领域患者人群的特征差异,开展了更多自己牵头的临床试验。国家新药(抗肿瘤)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徐兵河说,由研究者主导的临床研究可以更有效地优化现有临床治疗手段,推动实验科研成果的临床落地,还能作为监管部门药物审评的重要参考。
此外,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也不断开辟应用路径。
在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外敷、浸泡等特色中医疗法正在“助攻”一些肿瘤病人的治疗。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段萍告诉记者,在肿瘤的中西医防治中,中医药发挥了增加疗效、减少副反应的作用。
国家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要继续加强科技攻关,提高科研水平,解决肿瘤防治当中的技术瓶颈问题。(记者董瑞丰、帅才、董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