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癌症一共分几期,以及癌症分几期几级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经常听肿瘤医生说:5年生存率,这并不是人们所想象的活5年。其实5年生存率是指患者5年后的生存比例,常常用来反映癌症的严重程度以及进展快慢。若癌症患者生存5年,癌细胞仍然没有复发,被判定为临床治愈,那熬过5年生存期后就不会再复发了吗。
癌症患者熬过5年生存期就不会复发了吗?癌症患者2~3年内是复发的高发期,5年后癌症复发的风险降低,但并不代表着不会复发。癌症是否复发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癌症性质,某些癌症恶性程度高如胰腺癌或小细胞肺癌,即使手术成功后,复发的可能性也很高;另外,手术没有清除干净潜藏在体内的癌病灶或癌症已发生转移,几年后复发的可能性极高。虽然癌症患者生存5年后复发风险降低,不过也有10%的可能性复发,康复期间做好全方位护理,按照医生嘱咐用药,定期去医院做随访。
5年生存率受到哪些因素影响?1、癌症性质
不同的癌症类型,5年生存率也不一样。一般预后良好的癌症5年生存率较高,如前列腺癌和甲状腺癌等。不过恶性程度较高的癌症五年生存率很低,如小细胞肺癌和胰腺癌,还有肝癌等。
2、癌症发现的时间
虽然无法选择癌症种类,不过早发现早治疗,5年生存率就会提高。就拿肺癌来说,及早科学规范性治疗,5年生存率能达到8成左右,但达到晚期后5年生存率不足5%。所以应定期去医院做癌症筛查,能及早发现癌症早期。
3、治疗方法
癌症不等于绝症,多数癌症早期能治愈,有些癌症即使达到晚期,只要科学规范治疗就能延长生存期。所以不幸确诊癌症后不能破罐子破摔,应选择正规医院科学治疗,不能听信他人介绍的土方或偏方。
4、医学的进步
随着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医学也得到了质的飞跃,治疗癌症的方法层出不穷,如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等,大幅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5、个人和环境因素
个人意愿和环境同样也会影响病情治疗和生存期,不能总把自己当作癌症患者,正确面对疾病,相信自己一定能战胜病魔。调整好饮食和作息,适度运动来增强抵抗力,多参加社交活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重回工作岗位,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和价值感,提高自信心。
温馨提示
癌症患者接受一切治疗后并不代表着高枕无忧了,康复期应做好护理工作,调整好生活和作息,拒绝吸烟喝酒。每天至少睡够7~8个小时,万万不可熬夜,因为熬夜可紊乱内分泌,加快癌细胞复发速度,使得疾病进一步恶化,影响身体康复。当身体逐渐适应后可选择缓和的运动项目,如散步或打太极拳等,不仅仅愉悦身心,而且也能提高抵抗力,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家庭医生在线专稿,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患上癌症,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打击很大的一件事情,很多患者治疗后,一个问题随之而来,那就是复发转移。那么癌症患者治疗之后,复发有没有一个时间段?有人说,过了五年就不会复发了,这个消息准确吗?
肿瘤术后复发是很令人讨厌的,也是病人担惊受怕的事情,其原因大概来自三方面。
一是疾病本身,分期早晚、生物学特性、组织分级、基因分型等等都是肿瘤自身“特有”的性质,比如胰腺癌、肝癌复发可能要比乳腺癌、前列腺癌、甲状腺癌要快些,三阴性乳腺癌复发大概要比其它分型要快,而早期癌症一般复发要晚于中期、晚期,或者一些早期癌症术后不复发。
第二是治疗方面的,术后有没有规范化对体内肿瘤“残余势力”进行围剿。肿瘤在直径1-2mm时即有可能远处转移,手术只是局部治疗手段,一些坏分子在其它部位躲了起来,不规范、或者不做治疗,很快就卷土重来了。有些病人对辅助治疗(主要是化疗)不敏感,也是复发的因素。
第三是病人自身方面因素。每个人同样条件下患癌的几率不一样,也就是“肿瘤体质”,病人既发生肿瘤则有这种体质。还有该肿瘤的高危因素持续在危害。治疗后免疫力降低、病人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情绪等也都与复发有关系。
以复发的原因分析,病人什么时候复发真的还有许多差别,一般来讲大多手术后,复发高峰在3年内,不同的癌症不尽相同。有人说肿瘤术后3月内是复发高峰?只能说3个月内有复发这种情况,反过来说如果大多数肿瘤都在术后3月内复发,手术的意义就要受到怀疑,除非是姑息性手术、或者抢救性手术。
癌症复发确实让头痛、无奈,但也不全是绝望,还得全面检查、分析,然后决定治疗方案。总体上,癌症术后70%-80%的复发都发生在术后3年以内,3-5年内几率要少一点。癌症患者经过治疗后,五年内没有出现复发和转移,就可以被视为“临床治愈”,也就是在影像学以及肿瘤标志物等一系列检查中,没有发现癌细胞的痕迹。可以说,五年内没有复发和转移的癌症,再次出现复发的转移的概率就非常低,但是“临床治愈”不等同于“完全治愈”,疾病暂时得到了控制,且不表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虽然癌症五年没有复发,但是不排除会有十年、二十年复发的可能。生存期间超过五年的癌症病人,并不代表可以高枕无忧。还是要注意复查与自身免疫力的状况,按时服药,注意高危因素,劳逸结合,合理饮食,保持良好的情绪,坚持运动,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期。
那么,该怎样做呢?首先,要改变之前不良的生活习惯。癌症在治疗后虽然暂时将病情控制住了,但如果患者因此而放松警惕,不注意改变生活习惯的话,很容易使癌症再次复发。因此,癌症患者在治疗后要注意生活习惯的改变,不要熬夜、过度劳累,一定不能抽烟喝酒。其次,癌症治疗后要注意饮食。很多癌症的发生都跟不良饮食习惯有关,在经过癌症治疗后,患者要注意不要暴饮暴食,饮食要均衡。同时,一定要定期去医院进行复诊。在治疗后癌症患者应该定期根据癌症扩散规律和症状进行复诊,这样即使癌症复发也能在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定期复诊是延长癌症患者生存期非常关键的一点。通常而言,术后第1年,应每隔三个月复查一次;术后2年内,每六个月复查一次;术后2年以上,每年做1至2次详细的体检和化验检查;术后超过5年,可考虑每1年复查一次。
如何预防和阻止癌细胞扩散呢?彻底清除原发灶,同时避免形成适合癌细胞生长的内部环境,是预防癌转移的关键。对于早期癌症患者,可以采取手术、放化疗等手段,迅速清除原发灶。手术和放化疗期间可以配合中医治疗,减少副作用,预防转移和复发。很多患者即使把肿瘤手术切除,但内环境没有改变,肿瘤还会复发,也就是说,肿瘤体质没有改变。所以想要治好肿瘤,必须要把人体内环境整体调整到正常状态,让肿瘤没有生存之地。这样复发转移的几率就会大大降低。对于晚期或严重期患者,免疫治疗和抗血管生成治疗,是临床上应用较多的方法。同时,中医的方法也越来越多地用到了晚期癌症患者的身上,可以减轻患者的不良反应,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临床治愈”阶段,癌细胞仍然可能存在,有复发可能,并不能称作“完全治愈”。也要定期复查,同时,可每年春秋两季服用中药,防止复发转移。
本文作者
潘战和,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
人活一辈子,得癌症的几率有多大?总体上来说,活得越长患癌几率越大。不同的人得癌症的风险各不相同,以下几类人风险最大,要特别注意。
这5种人患癌风险大
1、中老年人,特别是六七十岁以上的人
年龄是癌症的主要发病风险因素之一。因为癌症不是一日长成的,从正常细胞“异变”到癌细胞,不断分裂增殖成细胞团,到“可见”可诊断的癌症结节肿块,要经历相当长的时间,少则几年,通常需要十多年二十多年或几十年。当然,现在癌症有年轻化的趋向。
2、有不良“嗜好”的人
即不良生活方式和不良饮食习惯。很多情况下,癌症可能是自己“招惹”来的,比如长期吸烟、喝酒,经常熬夜,无肉不欢(嗜食红肉和加工肉类)、嗜好高糖饮食、缺乏运动、饮食无节制无规律,胡吃海喝暴饮暴食,喜吃各种煎炸烤腌类食物,喜吃咸食、烫食,不注意饮食卫生,肥胖超重等。
3、负面情绪缠身,心态压抑长期得不到释放的人
癌症是“身病”,也是“心病”,是身心病。癌症的发生发展与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不良的负面心理因素会增加发生癌症的概率,也会对癌症患者的治疗和康复产生负面影响,影响疗效预后。
4、生活或工作在癌症高发区的人
这主要涉及的是环境中的致癌因素,某些地区由于环境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等),生活在这里的人相对来说就有更高的风险得癌症。另外,某些职业需要经常或长期接触或暴露在某些致癌风险因素中,其患癌风险也相对较高。
5、有癌症家族史的人
癌症家族史主要是指一家人中多人患不同类型的癌症或者直系亲属中多人患同一种癌症。
留意20个防癌小细节
从细节着手,养成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以一定程度降低癌症的发病风险。
1. 必须彻底戒烟。吸烟是对健康危害最大的不良生活方式,必须坚决戒除。不吸烟的人要劝阻周围吸烟的人,拒绝二手烟的伤害。
2. 不喝酒或偶尔少量适度喝酒。白酒等烈性酒要尽量避免饮用,能不喝尽量不喝,实在要喝,一定要控制量,偶尔少量饮用。
3. 保持正常体重,避免超重和肥胖。
4. 坚持运动,避免久坐。久坐缺乏运动,带来超重肥胖问题,增加结直肠癌等多种癌症发生风险。建议每工作1~2小时,起身活动15分钟。每天进行30分钟以上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运动。
5. 保证必要的睡眠时间,作息要规律,避免熬夜。建议成年人每天要保证6~8小时的睡眠,关键是不要熬夜。另外,睡眠不要开灯。
6. 要均衡饮食,不偏食。五谷杂粮、肉类蔬菜水果都要食用,要避免和减少吃垃圾食品,包括街头油炸类食品。
7.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品种、颜色都要多样化,每天最好五种以上不同的蔬菜水果。蔬菜水果吃得少,膳食纤维摄入不足,增加肠癌风险。多吃蔬菜少吃肉,粗茶淡饭保健康。
8. 肉类摄取要适量。以鱼肉等白肉为主,少吃猪、牛、羊肉等红肉。避免或尽量少食用加工肉品如香肠、火腿、培根、咸肉、腊肉等。
9. 饮食规律。杜绝不吃早餐、暴饮暴食。饮食不过量,不吃得过饱。
10. 不要以饮料代替喝水。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白开水最理想。
11. 不要吃得太咸。限制每天盐的摄入量,不吃或少吃腌制食品。
12. 避免饮食、饮水过热过烫。过热的食物或饮料或茶水,不要急着喝。
13. 尽量分餐。不要共用碗筷、毛巾等餐饮和生活用品,以减少或避免幽门螺杆菌等的感染。
14. 避免过劳。注意休息,劳逸结合。
15. 定时排便。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不要憋小便。
16. 避免多个性伴侣。尽量减少婚前性行为、婚外性行为等不安全性行为,尽可能使用安全套,以避免人乳头状瘤病毒的传播。
17. 减少或避免职业性致癌环境的暴露。采取必要的职业暴露保护。
18. 避免日光照射过度。晒太阳要适度,过犹不及。
19. 远离焦虑。学会减压放松,不要长期处在焦虑和精神高压之中。
20. 接种疫苗。防控乙肝、丙肝感染,接种乙肝疫苗;防控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适龄人群接种HPV疫苗;及时规范处理癌前状态(癌前疾病、癌前病变)等。
癌症早期15种症状和体征,
很多人都忽视了!
1. 肿块、结节
肿块结节不一定就是癌症,可做一个初步判断:
一看大小。越小的结节从概率上越倾向良性,当然也不是绝对的,要注意随访复查;如果结节超过1厘米要重视。注意,持续增大特别是增大迅速的结节,倾向恶性可能,要特别重视。
二看质地。质软或囊性肿块,倾向于良性;质硬、固定或实性肿块,倾向恶性可能,但淋巴瘤的肿大淋巴结摸起来质韧。
三看边界和活动度。良性肿瘤通常边界清,活动度较好;恶性肿瘤多数边界不清,与周围组织往往粘连或融合,活动度较差。
2. 持续疼痛非外伤
如果身体某个部位出现非外伤导致的、原因不明的持续疼痛,应去医院查明原因。
3. 长治不愈久咳嗽
对于久治不愈的咳嗽或痰中带血,尤其是长期吸烟者,应警惕肺癌等的可能。
4. 不明原因总发烧
如果发烧原因不明,且持续存在,要警惕癌症可能,尽早进行相关检查。
5. 莫名消瘦和疲乏
如果没有主动进行减重锻炼,也没有刻意节食,体重却不明原因下降或进行性消瘦,或伴厌食、乏力、易疲劳等,要查明原因,消瘦和疲乏也可能是癌症的表现之一。
6. 没有外伤却出血
非外伤性异常出血,比如:
· 便血或呕血,要注意排除肠癌、胃癌可能;
· 咳血、痰中带血要警惕肺癌;
· 不规律阴道出血或非月经期出血,可能与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等妇科肿瘤有关;
· 无痛性血尿或伴排尿困难,小心泌尿系肿瘤;
· 非外伤鼻出血注意排除鼻咽癌可能。
7. 消化异常持续在
如果消化不良持续存在,或伴反酸烧心,上腹闷痛不适,要警惕胃癌或食管癌等的可能。
8. 吞咽食物梗阻感
如果进食时有胸骨后闷胀感或胸骨后面的烧灼感,胸骨后疼痛,或者感觉食管内异物感,尤其是进行性加重的吞咽食物梗阻感,要警惕食管癌、喉癌等的可能。
9. 声嘶持续难恢复
如果声嘶难于恢复,持续时间较久,要警惕喉癌、肺癌等侵犯或压迫喉返神经的可能。
10. 大便习惯性状变
大便习惯、次数或性状发生改变(比如大便外形变细,大便带脓、血、黏液等),或便秘与腹泻交替,要警惕大肠癌。
11. 白斑增大灼痒
口腔粘膜白斑、女性外阴或男性阴茎龟头白斑迅速扩大伴灼痒感,应注意排除癌变。
12. 黑痣增大变色
如果黑痣突然增大、或边缘变得不规则、或颜色发生改变、或出现破溃出血、或灼痒疼痛、痣上原有的毛发脱落,要怀疑黑色素瘤可能。
13. 很容易发生骨折
没有明显外力或仅有轻微外力作用,很容易就发生的骨折,可能是病理性骨折,应警惕骨恶性肿瘤。青少年如果出现非外伤性关节处疼痛肿胀,要注意排查白血病。
14. 溃疡伤口久不愈
如果皮肤伤口或溃疡持续不愈,要警惕皮肤癌可能。口腔溃疡很常见,但如果长时间持续不能愈合,应警惕口腔癌可能。
15. 男性乳房异常变
尽管男性乳腺癌极少见,但如果男性乳房异常增生长大或出现其他异常变化,要警惕男性乳腺癌可能,尽早到乳腺专科就诊。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这些表现并非特异性的,不能简单地对号入座,只是提醒你要重视,应到医院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诊断。
本文来自:2022-09-29微信公众号“肿瘤专科医生”《人一生得癌症的几率有多大?5种人风险最大!最全防癌手册,建议收藏》,部分内容有删减,版权归原作者。
来源: 健康时报